1970年,非洲坦桑尼亚贡贝国家公园里上演一幕惨烈的动物厮杀,这场厮杀起因是黑猩猩群首领死亡。在贡贝国家公园中有几个黑猩猩族群,它们互不打扰,但是在1970年的一天,卡萨克拉族群的首领“利基”死亡。
首领的死亡就意味着群龙无首,一场首领争夺战在族群内部打响,其中有一只名为“汉佛莱”的雄性黑猩猩力压群雄,成功接替了利基的位置。但是,让汉佛莱没有想到的是:这只是噩梦的开始。
面对新的首领,族群中的两只名为“查理”和“休”的雄性黑猩猩并不顺从,它们在暗地里积蓄自己的力量,准备反扑。但是,这在汉佛莱的眼中是不允许的,所以战争一触即发,在一场大战后,落败的休和查理带着自己暗中拉拢的力量以及几只成年的雌性黑猩猩离开了族群,跑到了原族群领地南部去自立为王,建立了“卡哈马族群”。
俗话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到了1974年1月7日,在汉佛莱的授意下,卡萨克拉族群中的6只成年雄性黑猩猩偷偷的摸进了卡哈马族群,将一只幼年的黑猩猩残忍用撕咬以及石头砸头的方式杀害后逃离。
这次“暗杀”行动彻底让两个原本就摩擦不断、火药味十足的族群拉开了大战的序幕,双方都开始组织成年的雄性进行战斗,在接下来的四年里,两个族群爆发了多次生死大战。
到了1978年,卡马哈族群中的所有雄性黑猩猩全部战死(7只),3只成年雌性黑猩猩一死、一伤、一失踪,而老族群卡萨克拉族群中只有一头成年雄性被杀(数量优势,成年个体是卡马哈族群的2倍,分别有8雄、13雌)。最终卡马哈族群覆灭,地盘被卡萨克拉族群接管。
这就是著名的“贡贝黑猩猩之战”,由此可见,动物之间不但会发生战争,还会发生持续4年之久的灭族战争。
当然,上面这个例子不能算是复仇,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动物复仇的例子:
2021年11月开始,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比德地区的乡村小镇Majalgaon接连发生了离奇的事件,村子附近的猴群数次进村屠杀村里的狗。被猴群杀死的狗基本上都是未成年的小狗,它们的猎杀方式也很简单,将小狗夹着带到房顶上,然后将小狗扔下去活活的摔死。
这场目标明确的猎杀整整持续了一个多月,截止到12月17日,已经至少有250只小狗死于猴群之手。那么,猴群为何会对小狗下手呢?这还要从11月初的一次狗杀猴说起,根据当地的居民表示之前有几只流浪狗咬死了进入村子里玩耍的一只小猴子,也就是说猴群的这次行动是一次复仇行动。
它们之所以专挑小狗下手是因为成年狗的攻击性可能会导致猴群成员受伤,而小狗既没有攻击性也容易带到高处。
面对“杀红眼”的猴子,小镇的居民也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地与猴群斗智斗勇,抢救被猴群抓走的小狗,但是猴群并没有因此收手,反而将怒火撒在了人身上,经过多次阻挠后,猴群甚至对放学落单的小孩下手。
最终,当地的官员不得已用陷阱捕捉了几只猴子,在“失去”几员大将后,猴群主动地退到了森林之中,专家称:诱捕的猴子中可能包含了“猴王”,群龙无首的猴群才会退去。
上面两个动物复仇和战争的例子都是发生在灵长类动物身上,但是动物的战争绝不是灵长类动物的专属。早在2016年,英国科学家们通过对非洲乌干达地区象群的观察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该论文发表在了2月份的《新科学家》杂志上。
科学家们进入乌干达观察象群的起因是有一个象群多次无故地攻击一个村子的建筑和村民。之所以说无故是因为科学家们没有发现人与象群的冲突点,象群的栖息地也没有被入侵的现象,人们的农田也离象群非常的远。
经过多方的调查,科学家们发现象群进攻的动机,因为这个象群成员大部分是被保护区收养的“孤儿”,它们的之所以成为了孤儿原因是父母在它们面前被偷猎者杀死了,而且这些小象父母被杀大都发生在20时期80/90年代。
因此,科学家们认为,象群对人的仇视极有可能是小时候看到父母被杀导致的,如今它们已经成年,并且成立了族群,有能力去“复仇”了。
从上面这几个实际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战争和复仇并不是人类的“专属”,反而这种行为和主观意识存在于大多数动物之中,这其实就是“利己行为”的最好的表达。
利己包括接受对自己有利的事物和减少对自己不利的事物,前者让不同的动物之间可能会产生合作,比如一般不合群的“平头哥”蜜獾与一种名为响蜜的鸟就是如此,因为蜜獾和响蜜都喜欢吃蜂蜜,但是蜜獾吃蜂蜜靠的是偶遇,而响蜜能飞行可以在空中高效的发现蜂巢。
但是,响蜜发现而来蜂巢却没有撕开蜂巢的能力,所以它就会跑到蜜獾身边飞来飞去,而蜜獾也知道对方的意图,就跟着响蜜来到蜂巢处,凭借着自己坚硬、密实的毛发,蜜獾能无惧蜂群的攻击,尖利的爪子和嘴巴很快就能把蜂巢撕碎。
此时,响蜜就会来分一杯羹,而平时见了动物就怼得蜜獾也默认响蜜的这一行为。
同样的利己行为也会让动物主动地去清除掉对自己不利的因素,举个简单的例子,在非洲大草原上,草原狒狒有众多的天敌,其中狮子和花豹是主要的天敌。但是无论凭借群体还是个体,草原狒狒都不可能杀死成年的狮子和花豹,于是,它们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在繁殖期,趁狮子和花豹外出时偷偷进入它们的领地,将狮子和花豹的幼崽给偷走。
当然,被偷走的幼崽在被草原狒狒玩一会后就杀死,因此,草原狒狒才有了“偷娃狂魔”的称号。
总结一下
动物之间会发生战争,而且相比较而言,智商越高的动物,战争的惨烈程度、持续时间越长,显然在如今的地球上,人类是最聪明的,也是最容易发生战争的动物。
不过,在自然界中的动物发动战斗往往没有什么其他的思考,只要是对自己生存不利,那么它们就会想办法清理掉,至于复仇也是一样的,看到同类被杀,自然就会联想到自己被杀,为了不被杀,发动战争,这都是利己行为的表现。
在印度,一个猴群与村子里的狗群爆发了前所未有的“复仇战”,最终结果狗子伤亡250只,村子里的所有狗子被猴群“团灭”,打红眼的猴子在没有狗狗报复之后,竟然把复仇的怒火转向了当地村子里孩子,其态度相当的嚣张。
你可能会很疑惑,两个不同的动物种群竟然也会爆发“战争”,这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其实在动物世界,不同的物种爆发矛盾是很常见的,大规模的聚集争斗也常有发生,特别是对于群居动物来说,这种矛盾往往都是“集体性”的,在没有外界因素干预的情况下,双方往往都是“不死不休”的局面。
印度的这个“狗猴大战”也是如此,特别是遇见了相对记仇的猴子,一旦触犯了它们的领地,亦或者伤害了它们,报复心理是很常见的,当遇到较强的敌人时,那么报复的行动就开始了。
印度“狗猴大战”的导火索是什么?这次的“狗猴大战”发生在印度马哈拉斯特拉邦比德区的一个小村子,据目击者宣称,在一个多月之前,村里的一只大狗带着狗群咬死了一只小猴子,从此之后,村里周边的猴群莫名其妙的多了起来,狗狗与猴子之间的“大战”就这样开始了。
起初村里人很难理解,为什么猴群会这样做,因为在印度,猴群是当地最常见的动物之一,与牛、老鼠并称印度“三大动物”,无论你走到那里,几乎是随处可见,猴群成员也有因为各种原因出现损伤的情况,但并没有听说猴群为了一只猴子而大规模的聚集,甚至出现报复其他动物的举动。
但这次似乎出现了例外,而且这些猴子的举措有着很强的纪律性、合作性、策略性,进退有度,仿佛有一个“智者”在指挥一样,这实在是让人有些不可思议。
这些猴子并非一股脑儿的就冲下山找狗群复仇,而是以三五只猴子为一队,从村里狗群战斗力最薄弱的小狗入手,一起合作把小狗给抓住,然后带上树梢给扔下来,遇到情况紧急的,猴子会直接把小狗从房顶给扔下来,短短不到一个星期,村里的小狗就被消灭都差不多了,而这时狗群还没有反应过来。
在攻击狗群薄弱力量之后,猴子又以三五个为一组,专门抓落单的大狗子,狗猴之间的战况那是越来越激烈,情况已经到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随着村里的大狗迅速减少,猴子的这一举动也让当地人愤怒了,相对于猴子,狗子对于人类的用处则更大。
如此放任猴群肆无忌惮,村里的狗子只怕都会惨遭毒手,但私自参与其中又不得行,猴子怎么说也是被“保护的动物”,当地村里把这一情况向森林部门工作人员反应,看看能不能派人来捕捉这些肆无忌惮的猴子。
当地森林部门得到消息之后派了一队工作人员去抓捕这些猴子,结果工作人员在村里蹲守了好几天都没见到猴群,这些猴子竟然都消失不见了,没有耐心的工作人员以为这就是一场闹剧,收拾收拾也就离开了。
结果这些人一离开,猴群又回来了,这次的猴群来得比上一次更加凶猛,对狗子的报复也更加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这些猴子的报复太有针对性了,而且还能准确抓到狗子落单的时机,就算遇到三五成群的狗子,这些猴子竟然也能够分化瓦解狗子,最终无论是大狗小狗,通通被这些猴子抓到。
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是,猴子知道自己撕咬能力欠缺,这些狗子都是从高处被扔下来而摔死的,这种智慧已经是相当的出色了,有分工,有针对性的行动,怎么看都让人意外猴群真的能够做到这些?
最初这些猴子还只是针对村里的狗子,但随着狗子数量的急剧下降,有些猴子竟然开始突袭村里的小孩,直接造成了好几个孩子被抓伤,要不是有大人护住,说不定还真的会被这些猴子给抓走。
这次的“狗猴大战”一直持续了一个多月,直到最近,村里的250只狗子全部被猴子消灭干净,几乎让村里的狗子“团灭”,其战斗力不是一般的强。
但它们似乎并没有收手的意思,村子附近的其他地方也开始出现大量的猴群,并且据其他村子反应说,一些外出的流浪狗也惨遭狗群的围攻。
狗猴大战愈演愈烈,也让更多人注意到了猴群这次不一样的举措,它们似乎已经有了“群体智慧”,一些动物研究所对此也非常的感兴趣,群体性的行动很多动物都能够做到,狼群就是如此,但这些猴子的行动明显又在上了一个台阶。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猩球崛起》里面的剧情,猴群里面是否也诞生了一个类似于凯撒的领导者呢?
这我们无从得知,但就《猩球崛起》这部电影来说,当某一个物种开启灵智时,或许它们也就走在了人类的对立面,地球上不允许同时出现两个“智慧物种”,如果出现了,那必然是只能留下一个,矛盾是调和不了的。
猴子是所有动物中“智慧”相对较高的物种,它们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在人类不刻意的驱逐下,它们已经会模仿人类的许多动作了,列如巴拿马猴就会简单的使用工具,非洲热带雨林里面的黑猩猩经过人类的培养,竟然会一些简单的数算,实在有些不可思议。
前两年去旅游,发现峨眉山与贵阳的黔灵山猴群都差不多是一种,这种猴群长期与游客接触,不仅会自己扭瓶盖喝饮料,甚至还会撕包装袋吃里面的零食,平时的一些小动作也与人类非常的相似,这大概率就是模仿的结果吧!
猴子的战斗力有这么强?狗子都没反击的吗?别小看猴群的战斗力,狗子虽然也有反击,但以狗子的智商来说,这次的“狗猴大战”优势的确不大,猴群之所以取得胜利,可能有以下这些因素影响:
1:纪律性强:这次的猴群很团结,并没有单一的独自行动,多是几只猴子对一只狗子进行攻击,几只猴子一起上,在没准备的情况下,狗子想要避开真的很难。
2:针对性强:这次猴群并非是直接与狗子摆开阵营直接对垒,而是以偷袭的办法取得先机,先拿下狗群战斗力不强的小狗,有以锻炼猴群的合作,之后再针对落单的狗子进行下一步计划,目的性与针对性相当的强。
3:灵活性强:猴子的灵活性比狗子强得多,它们并不会与狗子硬碰硬,反而选择消耗狗子的有生力量,以自己的灵活性优点不停地打乱狗子的攻击,狗子在短时间之内是没办法抓到猴子的,在把狗子的耐力耗尽之后,猴子想要抓狗子就易如反掌了。
4:团队合作:相对于狗子,猴子能够最大发挥群体合作的力量,狗子虽然也会成群结队,但以团队合作意识来说还是不如猴子,大部分情况下狗子喜欢单独行动的多一些,这给了猴子各个击破的可能,这也是猴群花费了一个月的时间才消灭所有狗子的原因。
5:智慧突出:狗子的智慧在所有动物中已经相当出色,要不然也不会与人类接触如此密切频繁,但对于一个群体的智慧来说,猴子似乎在这些方面更加突出,它们知道该如何行动才能保证自己不消耗的情况下消灭对方,相对于狗子来说,猴群多了严密的团队分工,并且能够执行命令。
6:命令唯一性:狗群里面很难产生一个狗王,在不同的品种下,每一种狗都有不同的意识选择,但就认同狗王这一点来说,狗群里面的竞争相当的大,在没有出现绝对压倒性力量的情况下,一只狗是很难聚集其他的狗子的,一个村里的狗群也许会有好几个团体,出现一个强大狗王的情况很少见,不过猴子的群体意识比狗子强得多,猴王出现的可能性是极大的,在一只猴王的带领下,其战斗力是成几何倍增。
简单来说,印度这个小村子发生的“狗猴大战”是一个有针对性、有团队精神的猴群对一盘散沙的狗子发起了“偷袭战”,并且这些猴子且战且退,并没有和狗子硬碰硬,遇到硬茬就退,遇到软柿子就抓走。
如此长时间的消磨下,狗子的数量越来越少,反而猴群没损失多少的样子,在狗子数量不多时,猴子以数量的绝对优势,狗子想要翻盘也不可能了。
说起来,狗子的单独战斗力是强,但在很多方面还是不如猴子,狗子的耐性一般来说都很差的,直接攻击不成往往就很难持续下去,完全没有猫咪那种耐性。
在被这些猴子有针对性的“算计”下,狗子最终“团灭”也在情理之中了,狗子是可以咬伤猴子,但这些猴子并非是一对一,公平决斗对于猴子来说是不可能的,一逮到机会,这些猴子就会以拖拽的方法强行拉狗子上屋顶树梢,在合适的位置一收手,狗子的结果可想而知。
猴子的平均战斗力虽然要弱一些,但它们会设陷阱,会根据地势来增加自己的战力。
猴子对狗子复仇的原因是什么?事后很多人都猜测,一个月之前村里狗子咬死的那一只猴子“身份不简单”,它应该是这个猴群的核心成员,甚至有可能是猴王的后代,要不然很难解释猴群会如此疯狂的反扑。
因为之前也有其他动物攻击猴子的情况出现,但这种群体复仇的举动还是第一次见,如果是不重要的猴子估计也不会有如此大的反应,这或许是其中一个原因,但绝对不是主要原因。
这次印度袭击狗群的猴子是猕猴群,猕猴相对其他猴类物种来说是一种自私自利,且报复心理最重的猴子。
同样也是发生在印度的事,这次发生的不是狗猴大战,而是人与猴的矛盾,在印度西南的一个村子也是如此,长期有大量的猕猴群破坏农作物,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村民主动出击捕捉这些猕猴,想把这些猕猴给送离开。
猕猴群的智商虽然高,但如何是人类的对手?这些猕猴被村民捕捉干净,请来了一个货车司机,把这些猕猴运送到远离村子几十公里外的一个森林里面,原本以为这次行动之后就结束了。
但没想到,这些猕猴群竟然又几十只又从几十公里外的森林跑了回来,对捕捉的村民展开报复,大量的农作物被毁,其中运输司机甚至被一只猴子给抓得遍体鳞伤,最终没办法的情况下,只能把这些猕猴送进动物园,毕竟攻击型太强了,如果不处理,危害只会更大。
无独有偶,在四川峨眉山,一名游客就因为得罪了猕猴,被大量的猕猴围攻,最终导致身体部分骨折,多处被抓伤的情况,这还是发生在去年的事情,这名游客一开始是看到猴子乱抢东西,他也是出于好意帮忙其他游客驱赶了猴子,但没想到一会儿就涌出来几十只猕猴对他出手,附近的游客想要驱赶已经来不及了。
同样的事情在贵州黔灵山也是如此,据不完全统计,贵州黔灵山公园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游客被猕猴抓伤,这些猕猴蛮横复仇的心理是非常普遍的,就算你刚刚给它食物吃,但紧接着对你就是一爪子的举动很常见,根本就没有感激之心。
所以!印度出现猕猴群与狗子的争斗并不难理解,大概率是猕猴群看见有小猴子被狗子给咬死了,这才怀恨在心对狗子出手的。
不过这些猕猴群的报复心理也是相当的重了,只损失了一只猴子,它们就想团灭整个村子的狗子,甚至最后打红眼了,还对人类出手,真的是睚眦必报。
最后:
对于“狗猴大战”这种情况你怎么看待呢?是猴子的报复心重?还是狗子得罪了猴子?
不论怎么说,随着与人类的相处,猴子的思维模式也发生了巨变,不仅会使用一些简单的工具,甚至在智慧上也有了突出的进步,这种变化也不知道是好是坏。
从猴类物种来说,金丝猴与人类相处的时间也不短,但金丝猴就能够温文尔雅,唯独就是这些猕猴性格狂暴,且自私自利,报复心理远远大于其他猴类。
每次去峨眉山爬山最怕的就是这些猴子,就算你不主动招惹它,它也会强行扒拉你的背包,虽然说人与动物要和谐相处,但随着猕猴数量越来越多,对其他动物也是一种危害!
就如同这次印度的“狗猴大战”,猕猴群付出极小的代价就团灭了狗群,对于狗子来说,这算不算一次灾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