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持续了一个几个世纪的战争,长达三百多年,一场国力民力的消耗战。
从先秦开始,中原王朝便开始消耗大量的精力去抵御北方的少数民族。公正的讲,一个民族的崛起势必会压榨到其他民族的生存空间,甚至有灭族之祸。于是就有了战争,为了生存,为了利益。
匈奴崛起在秦初,匈奴王朝便开始崛起,厉兵秣马,四处征战。终于,向下发现了新大陆,开始入侵中原领土。秦始皇耗举国之力,修建万里长城,以图把威胁阻拦在长城之外。可惜事与愿违,没有看清中原王朝已暴乱四五百年的事实,以至于留下万古骂名,实在可悲可叹,千古一帝啊。
百姓不理解秦始皇的好心,于是几个带头分子大力搞破坏,于是烽烟四起,遍地狼烟。匈奴趁中原王朝互相残杀之时,顺黄河而下,抢占大片领土,只待进一步攻击。
久战不利最终,带头分子刘邦承袭帝位,建立汉朝。这期间,匈奴也多次侵犯汉朝,刘邦也无可奈何。终于,汉高祖以为逮着了一个天大的机会,所谓狡兔死,走狗烹。汉高祖怀疑韩信造反,便把他发配到与匈奴靠边的地带,以假借匈奴之手除掉韩信,又可以用韩信阻挡匈奴。韩信封地屡受匈奴骚扰,苦不堪言,最终揭竿而起,匈奴也趁此机会,一举把前来的刘邦围困在白登山,汉军大败,史称“白登之围”。
以和养战刘邦败走后,摄于匈奴的威猛,从此便不敢再言战了,每年都会赠送匈奴大批财物,与此同时,以公主和亲,以求平安。因为中原王朝也打不起,国内到处都是事儿。
此后的六十年,汉朝多次以公主下嫁,大量的财物也源源不断进入匈奴人的腰包。似乎所有的忍辱负重都是为了等来光辉的到来,终于六十年后,汉武帝出现。
汉武大帝汉武帝也是个暴脾气,看祖辈忍气吞声六十年,气不打一处来,于是决定全面反击。因为这六十年的与民休息,无为而治,汉朝的实力大大增强,不再是任匈奴欺辱的对象。
汉武帝元光六年,以卫青为车骑将军,兵出上谷,斩获敌首七百,首站告捷。
元朔元年秋,将军卫青出雁门(山西代县),匈奴人又送了几千个人头。
元朔二年春,将军卫青出云中,置五原,朔方,也就是当今的内蒙古乌拉特旗东一带。
三年后,卫青出朔方,斩敌五万。
。。。
此后捷报频传,最终匈奴投降。在这四十年的时光里,汉武帝愣是把匈奴赶到了沙漠以北的辽阔大地,不敢再轻易南下。愚人只想说,厉害了,汉武大帝!
昭君出塞汉武帝后,耗光了国力,西汉开始慢慢式微。到汉元帝,又开始以和亲的方式来缓解北方压力,一个男人不行,往往让女人付出代价。最终,孤苦无依的王昭君以公主的身份出塞和亲,传闻,北上途中,凡是大雁瞅到王昭君,一时纷纷看呆,心里琢磨:你长这么漂亮,让我鸟族如何是好。于是大雁们纷纷五体投地,跌落空中。莫非,王昭君是花族的?
远走中亚到了汉和帝,这位年纪轻轻的小伙子,励精图治,将反复的匈奴人彻底赶出了汉朝的视野范围,从此匈奴终于意识到汉族人不是好惹的,于是远遁中亚欧洲,开始折腾远方的劳动人民。
匈奴是一个很古老的游牧民族,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匈奴在尧时称作荤粥、在周代称作猃狁、在秦代称作匈奴。在汉之前这一段时期,匈奴的实力并不是很强大,北方大草原上的东胡和月氏都是一方霸主。直到秦末,秦国戍边的军队都被调入内地平叛后,匈奴趁机侵入了河套地区,匈奴的边界也重新回到了蒙恬北击匈奴之前的地区。匈奴也在楚汉争霸之际,迅速发展壮大,在匈奴单于冒顿带领下,东破东胡、西击月氏,南并娄烦、白羊河南王,匈奴拥有多达三十多万可战之士,成为了北方草原上唯一霸主。
汉代建立初期,匈奴已经严重威胁到了边地,于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决定亲自征讨匈奴,由此爆发汉匈之战的第一战平城之战。汉军此次出征人数多达三十二万,其中步兵占多数;匈奴集结了四十万骑兵(数据不可信,有四十万匹战马参战差不多)。匈奴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把轻兵冒进的刘邦团团围困在白登山上,但冒顿与韩王信的部将王黄、赵利二人的军队并未前来集合,而刘邦的援军即将到来。于是在刘邦趁机突围而出,与大军会合。
在经过了平城战争的失利后,刘邦深刻认识到了匈奴的实力,鉴于汉的国力所限。于是汉高祖开始到汉景帝时期,汉王朝都多次采取与匈奴换取和平的手段。和亲本身就是常用外交手段,成本低效果好,在条件不支持大规模战争的情况下,和亲是很正常且有效的政治手段。
在与匈奴和亲的这一段时期,汉匈之间的和平关系多次破裂。汉文帝三年,匈奴右贤王入侵汉边境,丞相灌婴率车骑八万五千北上反击。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单于亲率十四万骑兵入侵汉边境,汉军车千乘、骑十万北上反击。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汉匈之间时战时和,关系及其不稳定。
经过文景之治的发展,汉王朝经济达到了空前的强大,最终汉武帝结束了和亲方式,对匈奴发起来反击。
马邑之谋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元光二年),汉王朝在马邑策划对匈奴的一场诱敌歼灭战。匈奴单于贪图马邑的财物,以十万骑兵来袭,而汉军则在马邑附近埋伏了三十多万兵马决定伏击来袭的匈奴骑兵。但匈奴单于在途中发现了问题,判断出了汉军有埋伏的可能性,于是全军撤退。汉武帝的马邑之谋宣告了失败,但汉王朝对于匈奴的反击却正式开始了。
龙城之战公元前129年(汉武帝元光六年),汉王朝发动四路大军各领一万骑兵攻击匈奴,代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出代,轻车将军公孙贺出云中。除了卫青却得了直捣龙城,斩首了700余人,其余的三路汉军或无战绩,或遭到了惨败。由于卫青的胜利,使得汉军士气大增,卫青因此立刻封侯,以后汉朝对匈奴作战就交由卫青指挥。
河套之战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元朔二年),卫青率骑兵出兵云中以西道到陇县西,击败依附于匈奴的白羊王、楼烦王。汉军活捉敌兵数千人,夺取牲畜数百万之多,重新控制了河套地区。此战解除了匈奴骑兵对长安的直接威胁,在河套地区建立了朔方城后,拥有了一个反击匈奴的前方基地。
三次漠南作战公元前124年至公元前123年(汉武帝元朔五年到六年),在这两年的汉匈战争中中,汉武帝连续三次派出十万大军,反击漠南(蒙古大沙漠以南)右贤王部和伊稚斜的作战。
河西之战公元前121年(汉武帝远狩二年),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进军河西地区,打击匈奴的作战。第一次,霍去病入匈奴境千余里,和匈奴军短兵肉搏,大获全胜。同年夏天,霍去病第二次出征,攻到祁连山,大破匈奴军,河西的匈奴贵族损失惨重。经过两次打击,匈奴贵族内部分裂,浑邪王率四万人降汉,成为了依附于汉王朝的南匈奴。这次战役后,汉王朝彻底赶走了河西地区匈奴的势力,汉在河西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为联通西域奠定了基础。
漠北之战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率10万骑兵,数十万步兵,分别从定襄郡和代郡出发,共击匈奴单于漠北。一路由卫青率领北进过大沙漠(戈壁沙漠),直抵阗颜山(蒙古杭爱山脉),歼敌1.9万余人。另一路由霍去病率领深入1000多公里,追击匈奴左贤王兵到狼居胥山,俘敌七万四千余人。
在汉武帝时期的对匈奴的作战中,汉军最终取得了胜利,对匈奴造成了沉重打击。匈奴失去了河南、河西等水草肥美之地,迫使匈奴远遁漠北,使得匈奴由盛转衰,为日后匈奴的彻底覆灭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