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哒帝国称雄中亚,令西域三十国臣服,为何兴盛不足百年就遭灭国?

哒帝国称雄中亚,令西域三十国臣服,为何兴盛不足百年就遭灭国?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胖次 访问量:428 更新时间:2024/1/24 17:48:19

我是六菠萝,闽南小生一枚。

这个帝国,到现在都无法具体考究。哒帝国首先究竟是不是称雄整个西亚?究竟是什么种族?究竟和贵霜帝国有没有关系?众说云云。

下面我只列举其中一个看法:哒帝国可能仅仅局限于阿姆河上游和费尔干纳,向南抵达印度河流域;他可能是匈奴的别种(白匈奴),因为当时大月氏西迁后,汉景帝和后来的武帝多次打击匈奴,所以匈奴西迁这一说也是有可能的。

至于怎样灭国的,国家大事,合久必分,哒帝国分裂和灭国,又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及时融入当地文化,没有稳固的经济基础。

这也只是我个人的见解,欢迎指摘。

这个文明不太熟悉。查了下资料。四方侵略。当时的波斯,粟特人,还有印度,以及南北朝的豪强都饱受其苦。暴起而暴亡。这些文物是涉及哒的。从这些文物来看,与波斯,比如钱币上统治者的头像。还有匈奴人的因素,比如钱币上在饮酒的贵族头像。北大的林梅村先生也曾经论证过,马镫的传播与这个民族有联系。草原上的烈风,暴起暴亡。

西域归义军的历史是怎样的?

归义军的故事得从安史之乱讲起: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安西驻军东调内地平叛,早已对西域虎视眈眈的吐蕃并没直接进攻唐朝在西域地区的安西四镇,而是出兵侵占了河西走廊。河西走廊是连接中原和西域的咽喉要道,这一地区的失守意味着大唐的西域军团被切断了同中原内地的联系,从而成为一支彻彻底底的孤军。然而令吐蕃出乎意料的是已成为孤军的西域留守军团却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事实上西域守军的顽强不仅出乎吐蕃人的意料,连李唐朝廷也对此始料不及:公元780年已是安史之乱后第25个年头,此时安史之乱早已平定,大唐天子已由玄宗换成肃宗再换成代宗继而又换成德宗,在经历频繁的变迁后人们似乎早已忘却大唐在遥远的西域还有一直孤军一直在坚守,然而就是在这年北庭都护府守将李元忠、安西都护府守将郭昕派遣使者间道奏事,至此朝廷才知道这支已失去所有补给援助的孤军,这支被认为早已葬身沙漠的孤军竟已独自坚守了25年。唐德宗对西域军团的忠贞进行了嘉奖。西域军团的传奇并未就此终结,事实上在此之后他们又独自坚守10年,直到德宗贞元六年(790年)吐蕃攻占北庭,而唐朝在西域所设的另一都护府安西也从史籍上消失了。安西都护府最终沦陷的时间目前已无从考证,但一支孤军独自坚守35年以上这本身就是一段传奇。

随着安西都护府的陷落,西域以及邻近的河西走廊陷入吐蕃之手,而这时的大唐王朝受困于内部的藩镇割据问题始终无力收复失地。不过这并不代表着当地人民甘于接受吐蕃的统治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3月11日敦煌沙洲降生了一个婴儿,他叫张议潮。张议潮的家乡乃是当年汉武帝亲设的河西四郡之一的敦煌郡,素有盛大昌盛之意。在汉唐时期这里见证了帝国将士们开疆拓土的功业,见证过丝路商队的阵阵驼铃,与此同时也留下了历代西行求法的高僧和边塞诗人们的足迹。不过这一切张议潮都无法感知,因为自他记事起敦煌就一直处于吐蕃的统治之下。此时的吐蕃还停留在奴隶制时代,完全没后世的契丹、女真那种入主中原因俗而治的理念,吐蕃人在河西地区不停抢掠老百姓的粮食,甚至公然掳掠人口变卖为奴,与此同时严禁当地汉人着唐装、说汉语。每当有唐朝使者路过河西总会被当地百姓质疑:大唐朝廷忘了在西边还有我们这群子民吗?而每一个路过此处的唐使都心情复杂:这里难道不是大唐的疆土吗?可为何如今却沦陷于吐蕃之手?这个问题成为河西百姓以及有志收复河西的大唐人士共同思考的问题,在这群思考者中就有张议潮。张议潮以盛唐名将封常清为偶像,苦学兵法韬略,武艺更练得勤,家产更几乎变卖,用于招兵买马,就这样在吐蕃人眼皮底下,不声不响练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归义军!公元848年四十八岁的张议潮终于等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机会这年吐蕃内乱,于是张议潮趁机率归义军驱逐吐蕃收复瓜州,沙州等地;并遣使者高进达等表函前往长安。大中四年(公元850年)张议潮率众收复西州。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先后收复沙州(敦煌)、瓜州(安西)、伊州(哈密)、西州(吐鲁番)、河州(临夏)、甘州(张掖)、肃州(酒泉)、兰州、鄯州(青海乐都)、廓州(青海化隆)、岷州(甘肃岷县)等十一州,派遣兄长张议潭携版图户籍入朝,唐宣宗遂赐诏任张议潮为沙州防御使。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张议潮收复凉州。至此“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旧”。功德圆满的张议潮在六十九岁那年来到长安,就任左神武统军,他七十四岁病故时大唐举国悲痛,河西百姓家家嚎哭!

张议潮死了,但他创建的归义军并没随之消亡:他的侄子、儿子、女婿、孙子先后接任归义军节度使。咸通十一年(870年)九月回鹘入侵,於西桐海(今敦煌西南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的苏干湖)为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所败,咸通十六年(875年)正月张淮深再度击败入侵的回鹘人。唐末归义军节度使张承奉建立西汉金山国,自称“金山白衣天子”。咸平五年(1002)归义军再度与甘州回鹘发生战争,归义军内部发生兵变,曹宗寿掌握了归义军政权。宋朝开国后以羁縻之策对待归义军政权依然以曹宗寿为归义军节度使。归义军也和辽朝开始通使。景德三年(1006年)黑汗王朝灭于阗王国,寺院僧人闻讯十分恐惧,于是将文物藏在隐蔽的洞窟中,这就是日後的敦煌遗书。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曹宗寿卒,其子曹贤顺即位。天禧四年(1020)和天圣元年(1023)曹贤顺曾两次向宋廷进贡物品。景三年(1036年)归义军政权为李元昊所灭,第八任曹氏归义军节度使曹贤顺以千骑投降西夏,至此割据河西的归义军节度使政权灭亡。

归义军政权是一个是从我国唐朝末年到北宋初年,持续大约二百年,主要以敦煌一带为中心的地方政权。

归义军的起源说起归义军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太宗时期所建立的安西都护府。

在安史之乱中,大量的安西都护府守军被调回关内平叛,导致西域地域军力空虚。一向与唐朝面和心不和的吐蕃趁机越过天山,进兵安西地带,唐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前后,北庭都护府被攻陷,从此唐王朝中央政府就失去了安西地带的一切消息。

一直到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一支由僧人悟真为首领的信使抵达了长安,这才在音讯隔绝六十余年后,让唐中央政府知道,在沙洲和瓜州,还有一只唐朝军队,在坚守着国家的领土。

张家的壮大大约在公元842年前后,吐蕃王朝陷入内乱,逐步的放松了对河陇地区的控制。公元848年前后,在名将张议潮的带领下,沙洲和瓜州的军民发动起义,驱赶走吐蕃在当地的守将。并派遣信使前往长安,以求尽快上表唐中央政府,报告河陇地区的收复。此时,唐朝刚刚从安史之乱后的衰败中走出来,在发现吐蕃内乱后,也着手准备收复河陇地区。这样一来,双方一拍即合,张议潮上表奉献瓜、沙等十一州地图及户籍,从而表明河西走廊地区正式回归唐王朝的怀抱。同时,唐中央政府册封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及十一州观察使。自此,归义军政权正式有了自己的名号。并在之后数年,陆续打通了西域与唐中央政府的联系通道。

短暂的衰弱公元867年,张议潮被调回长安休养,在走之前任命他的侄子张淮深主持归义军的军政事务。这给之后的动乱埋下了隐患。当时吐蕃已经逐渐衰弱,但是回鹘民族又重新发展,并长期骚扰归义军政权的边境。张淮深上任初期,还能稳定住归义军内部的安定,多次打退回鹘的进犯。好景不长,在公元890年,张淮深被堂弟张淮鼎所杀,之后索勋又篡权数年,直到公元896年才由张议潮的孙子张承奉夺回了归义军的控制权。持续数年的动乱,给了归义军周围活动的少数民族可乘之机,甘州被回鹘夺取,肃州当地首领也不听归义军号令,凉州因为地势原因被甘、肃二州与敦煌隔开,事实上也脱离了归义军的控制。这样下来,等到了公元910年张承奉宣布建立“西汉金山国”的时候,实际上他能控制的区域,只有沙洲和瓜州两地。不甘于坐守瓜沙二州的张承奉,试图用武力重建祖父当年的兴盛,但是他这样的倒行逆施,反而使得瓜沙二州地区因为多年的战乱经济崩溃。在没有人民的支持下,很快,张承奉被甘州回鹘所击败,被迫认父,使得归义军政权沦为了甘州回鹘的附庸。

曹家的复兴公元914年,沙洲民众拥立本地大族曹家的曹议金为首领,取代了张承奉,重新恢复了归义军的称号,在这之后,曹家一共经历了七代节度使,他们吸取了前任张氏家族失败的教训,不再和之前那样在周边的少数民族中树立敌人。对外,通过联姻等方式,努力的改善与甘州回鹘、西洲回鹘以及于阗等周边国家的关系,积极发展贸易往来,并努力的与中原王朝联络,奉中原为正朔,获取中原王朝的封号,借由中原王朝以及原唐王朝所建立的盛威,寻求西北各民族对自身的承认。对内,持续吸收本土部族的精锐加入归义军的核心,通过这些精英在他们部族和家族的影响力,很好的扩大了自身的政治基础。这一系列的措施成功的让曹氏归义军得到了从中原王朝到周围少数民族乃至基层军民的认可。同时接近九十年的稳定发展,也很好的为中原与西域的沟通提供了优良的条件。

彻底的消亡公元1002年前后,瓜州内乱,曹氏家族首领曹延禄被迫自杀。自此,曹氏家族重新走上了张氏家族的道路,一方面内部争斗大大的消耗了自身的战斗力,一方面也因为各种篡权失去了中原王朝与当地军民的支持,渐渐的失去了对局势的掌控,这一时期,在归义军东北方向出现了一个对他虎视眈眈的强大敌人西夏。刚刚建国的西夏,正急于扩张,此时相对混乱的瓜沙二州,自然很快被西夏首领李元昊所关注。公元1035年,党项军队攻陷瓜沙二州,曹氏向高昌回鹘求援未果,在坚持了半年多之后,在公元1036年投降于西夏,持续两百余年的敦煌归义军政权就此终结。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美国有打赢过一场和强国之间的战争么?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毫无疑问,美国从没和一个真正强国打过一场大型战争,有人列举了美国打二战,打德国,打日本,好象就靠美国队长拯救了全世界,这不奇怪,美国电影无疑是很强大的文化输出洗脑工具,事实真是如此吗?二战从1931年开始,二战打了十年,德国一路披荆斩棘,世界上许多富豪纷纷逃离家园,此时,美国一方面凭借天然地理优势吸

  • 网络战有什么特点?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所谓网络战,其实就是一场“看不见”的战斗。这类的战斗以电磁为主,通过干扰,压制和控制对方的通讯,战斗系统和决策的辅助来达成目的。例如,防空系统的战斗系统是通过计算机掌控的,可以针对这一情况进行木马形式或电磁打击的形式来压制。再比如很多国家都有军种通讯网络,可以干扰进行控制。朱日和军演时期,蓝军旅长满

  • 草船借箭给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它对现代战争有何启示?谈谈你对军事理论课学习后的收获和感受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给我最深的就是在军事方面掌握气象资料也就掌握着胜利的旗帜!如果诸葛亮不知道那晚有雾草船借箭会成功吗??现在战争都是局部战争要求速战速决,而伞兵是作战部队反映最快的,能在最短的时间到达目的地,如果掌握不好天气又如何进行空降呢?还有如果你突袭别人预报是阴雨天但是如果预报不准那不就完蛋了?现在好多飞机都是

  • 蒙古人的三次西征都打到了现在的哪里?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第一次西征公元1217年至1223年,铁木真把南下灭金的任务交给木华黎,而他本人亲自率领大军进行西征。铁木真首先派遣大将者别率兵攻打屈出律(也就是西辽,屈出律篡夺了契丹人的统治),者别击溃西辽军队的阻击,攻占了西辽都城八剌沙衮(今吉尔吉斯坦托克马克),将屈出律枭首示众,西辽灭亡。随后铁木真亲自率领

  • 霏微是什末意思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一.基本解释:〈书〉雾气、细雨等弥漫的样子:烟雨~。二.1).飘洒;飘溢。南朝梁何逊《七召神仙》:“雨散漫以服,云霏微而袭宇。”唐韩愈《喜雪献裴尚书》诗:“浩荡乾坤合,霏微物象移。”元刘祁《归潜志》卷十三:“盖泉自石门而下,初势甚微,已而散布半空……霏微滴沥,溅面洒肌。”清冒襄《影梅庵忆语》:“使冷

  • 孙子兵法到底是谁写的?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而非孙膑。孙武:春秋末人,是齐国田氏之后。到吴国受阖闾重用,破楚。孙武著孙子兵法13篇。其中名言:「知己知彼」、「致人而不致於人」、「我专而敌分」(击中优势兵力打击分散敌人)、「因敌致胜」(因敌情变化而采灵活战术)、「主孰有道」(民众与君上若同心,最能打胜战,这是胜败之首要因素

  • 之战的故事就是烛之武退秦师之后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不是。肴之战发生在烛之武退秦(公元前630年)之后3年(公元前627年)。周襄王二十四年(公元前628年)秦穆公得知郑、晋两国国君新丧,不听大臣蹇叔等劝阻,执意要越过晋境偷袭郑国。晋襄公为维护霸业,决心打击秦国。为不惊动秦军,准备待其回师时,设伏于崤山险地而围歼之。十二月,秦派孟明视等率军出袭郑国,

  • 澶渊之战所有情况以及当时的历史状况,求详细嘻嘻,写小说要用也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统和十七年(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辽军南下,于瀛州俘宋高阳关都部署康保裔。十九年,又胜宋军于淤口、益津。二十一年,南京统军使萧挞凛攻入望都,俘宋副部署、殿前都虞侯、云州观察使王继忠。二十二年九月,圣宗、太后萧绰亲率大军南下,攻遂城、望都、祁州、定州、瀛州,下德清,兵临澶州城下,宋廷震动。在宰相

  • 表示不服输的古诗,杜甫的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表示不服输的古诗,杜甫的如下:1、唐杜甫《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赏析: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

  • 唐朝接近300年的历史中,长安一共被攻陷过几次,都是怎样的?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感谢邀请.长安被攻破六次.1,公元756年安史之乱,被安禄山攻破.2,公元763年,被吐蕃攻陷.3,公元783年,被士兵哗变攻陷.4,公元881年,被黄巢攻陷。5,公元893年,被秦王李茂贞攻陷。6,公元903年,朱全忠摧毁了长安.由此可见,安史之乱对大唐的影响非常大,可以说间接摧毁了大唐盛世。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