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历史上马鞍山和县对南京有多重要?

历史上马鞍山和县对南京有多重要?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401 更新时间:2024/2/3 6:00:30

民国时,蒋总统对和州非常重视,四八年南京开国民代表大会,将介石给和州区二名国大代表名额,可见和州在民国时代的重要性。?明朝朱元章在和州兵败被敌兵追赶被民女所救民女最后跳河自杀。朱元章登基后把民女自杀的河封为玉带河,并建十坐石头桥为此记念玉带女。

南京,简称“宁”,古称金陵,建康。历史上南京既受益又罹祸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度不凡的风水佳境,过去曾多次遭受兵燹之灾,但亦屡屡从瓦砾荒烟中重整繁华。且在中原被异族所占领,汉民族即将遭受灭顶之灾时,通常汉民族都会选择南京休养生息,立志北伐,恢复华夏。

大明、民国二次北伐成功;东晋、萧梁、刘宋三番北伐功败垂成。南宋初立,群臣皆议以建康为都以显匡复中原之图,惜宋高宗无意北伐而定行在于临安,但迫于舆论仍定金陵为行都。太平天国以南京为都,也以驱除异族统治为动员基础和合法性之一。

南京被视为汉族的复兴之地,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价值。故朱先生在比较了长安、洛阳、金陵、燕京四大古都后,言“此四都之中,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

和县,隶属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地处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北岸,地形西北属低山丘陵,东南属沿江平原。和县古名历阳,因“县南有历水”而得名。

历阳周朝属扬州之邑,春秋属吴,吴亡入越,越亡入楚。战国楚东侵至泗上,遂属楚。秦嬴政元年(公元前221年),秦兼并诸侯统一中国,分为36郡。灭楚,置历阳县,属九江郡。公元555年,南梁、北齐在此议和,遂改名和州。辛亥革命后,改称和县。

历史上马鞍山和县对南京最重要的因素应该是防御,因为自古以来只要有人从历阳(和县)造反,建康城(南京)基本是守不住的。

马鞍山有哪些历史名人?

说一位安徽马鞍山和县的抗日女英雄,她本来应该更有名,但是可能还是有很多人对她的名字感到陌生,所以需要进一步的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她的英勇事迹。

他就是“最美抗日女战士”成本华(1914-1938),被人亲切的称为“三姑娘”,这是一个在日本鬼子屠刀面前真正做到了视死如归的巾帼英雄,女中豪杰!

1938年初,日军向安徽和县进犯,当时的县长赵勇智组织了自卫军,组织民众保家卫国。成本华和丈夫都积极参加了自卫军。5月,日军进攻和县城,自卫军英勇抵抗,打死打伤日军200多人,但终因寡不敌众和县失守。当时成本华的丈夫已经牺牲,怀着国仇家恨的成本华忍着悲痛痛击日寇,最终被俘。

被俘后的成本华很快引起了日寇的注意,一位日本老兵后来回忆道:俘虏了一个年轻漂亮的女人,她是那次战斗的指挥者,尽管对她施以酷刑让她投降,但是她只是报以轻蔑的笑!

恼羞成怒的日本鬼子决定处死成本华,当她走出监室,被解开绳子时,她知道就义的时刻到了!她在风中理了理凌乱的头发,双手抱胸,鄙夷轻蔑的看着日军士兵。当时的日本兵杀人杀累了,靠着墙休息,让成本华照相。不想这张照片成了一个日本老兵的噩梦,他后来一想起成本华的轻蔑微笑就有噩梦,嘴里喃喃滴说对不起。

最终,被成本华鄙视到骨子里的日本兵兽性大发,几个人一起用刺刀疯狂地刺向她的身体,女英雄就这样英勇就义!年仅24岁。

成本华的事迹最初还是从日本的画板中被人所知,下图即为1938年的《支那事变画报》的报道。

纵观历史,马鞍山地区历代皆有名人与这片土地结缘,或在此建立奇功,或寄情山水,虽为客籍,但早已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主要名人有:

(一)楚霸王叱咤风云。

2200多年前,项羽率8000精兵从采石渡江北上征战秦兵,创立霸业,后被刘邦挫败,南逃至乌江,自觉无颜再见江东父老,遂拔剑自刎。其先行渡江至东岸的乌骓马见主人身亡,即返身跃江,鞍鞯落地,留在江东。相传,今马鞍山即为项羽马鞍幻化。

(二)周兴嗣朽撰《千字文》。

《千字文》是封建社会集识字、书法和教化为一体的问世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幼儿蒙教材,可以称得上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作者是梁武帝的文学侍从“员外散骑侍郎”、当涂的周兴嗣。

(三)李太白魂系江东。

李白曾十多次驻足马鞍山,60多首诗文是诗人倾泻给马鞍山的一腔痴情。晚年,李白病逝当涂。李白是我国诗歌史上少见的天才。可以说,几乎所有的文化人,都会熟记他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天上霜”、“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杨州”等诗句,并从中受到最早的审美启迪。

(四)樊若水巧驾浮桥。

公元974年,江南进士樊若水经精心策划,仅用三天时间便在采石江面上建造了一座长达6000米的跨江浮桥。这是历史上真正的长江第一桥。宋军借此桥南下攻克金陵,俘获南唐皇帝李煜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在中国历史上,重庆合川的钓鱼城为什么那么难以攻克?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重庆合川的钓鱼城在抗元战争中,经历过,围困断粮、大军压城,弓弩强攻,恐吓威胁等一系列军事手段。整整坚持了40年,直到南宋灭亡之后,大势已去,在忽必烈答应不伤害城中百姓一分一毫之下,开城投降,钓鱼城32名将领,全部拔剑自刎,可谓千秋忠烈,是大英雄尔。重庆合川钓鱼城这么难攻打,主要包括包括三个方面,天时

  • 有人说夷陵是东吴的最后一道屏障,过去就是一马平川,陆逊已经退无可退了,是天助陆逊,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为了替关羽和张飞报仇,以七十五万大军兴兵伐吴。东吴鼠辈见刘备大军前来,一味的向刘备乞降,表示只要刘备罢兵,愿意归还荆州和孙夫人。再被刘备义正言辞的拒绝后,孙权拼凑了二十万兵马慌忙迎战。仿佛,东吴对刘备的讨伐一点准备都没有。若是夷陵败了,东吴就完蛋了似的。但是其实,历史上的夷陵之

  • 完颜雍是如何上台的?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完颜雍被后世推崇为小尧舜,谥号“光天兴运文德武功圣明仁孝皇帝”,也是各种史书中被称为最有作为的金朝帝王之一,足以与他的爷爷、开国皇帝完颜阿骨打相提并论。不过按照封建时代的礼制,完颜雍的上台可不是那么光明正大,用通俗的话说,就是“造反”上台,“篡夺”了皇位。金国前几任皇帝的关系比较复杂,并不是单纯的父

  • 成吉思汗和忽必烈曾经最远打到欧洲哪里?他们占领过多少个国家?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谢谢邀请,说到古代的蒙古帝国大家都不陌生,古代蒙古帝国,四面出击,到处开疆扩土,令敌人闻风散胆,最终诞生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疆域,下面我们来说说,蒙古帝国有多大,鼎盛时期的蒙古帝国,攻破了今天的莫斯科,最后因为北欧冬天下起了大雪,蒙古军队怕马蹄陷进雪里面而撤退,使北欧诸国幸免于难,在西方最远打到欧洲的

  • 唐朝在安西四镇只有两万驻军,为何能牢牢控制辽阔的西域?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事实上,唐朝西域驻军的战斗力已经达到一种恐怖的水平,一万人就敢灭一国是常有的事。唐朝在西域大规模用兵只有两次,一次是李世民灭东突厥时动用了十几万大军,第二次是唐高宗时期,突厥大规模叛乱,李治派裴行俭率30万兵讨伐。除了这两次,在西域,只要谁敢不服,基本上就是西域驻军出动,有时出动一万,有时出动2万,

  • 西汉收服统治西域经历了多长时间,哪位将军功劳最大?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西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它美丽,雪白的天山,神奇的昆仑山,蜿蜒的祁连山,无不尽放他的妖娆。它神奇。每一片土地,都有数不清的历史与故事,它庄严,屹立在亚洲的中部,它神圣,每一寸土地都洒满我们中华人民的鲜血。两千年前的汉朝,我们的先祖就在这一片土地上挥洒热血,建功立业。将它并入汉朝。使得他永远成了我们民

  • 中国历史北伐少有成功,徐达为何能以25万兵力灭掉强大的元朝?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首先要明确,徐达并没有灭掉元朝,元朝逃回蒙古高原继续和明朝对峙,明朝北伐只是将元朝势力逐出了中原!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了中国封建史上最后一个汉人大一统王朝明朝。明朝建立时,朱元璋麾下的优秀将领徐达、常遇春正率领二十五万明朝大军大举北伐。他们面对的,是蒙古铁骑。这是一支在一百多年前横

  • 彭城之战刘邦56万大军为什么被项羽3万军队消灭?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高手,都是擅长造势的。无论项羽那3万骑兵如何精锐,如果要一刀一刀地砍,也是搞不过几十万大军的。造势高手项羽,巧造声势,上演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战争奇迹。造势高手刘邦,把项羽逼到绝地彭城之战,源于另一位造势高手刘邦的一场神奇进军。刘邦还定三秦后,项羽并没有马上搭理刘邦。“既击齐,遂欲破之而后击汉”。项羽决

  • 马鞍山是属于哪个省的?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马鞍山属于安徽省的地级市,位于安徽东部、苏皖交汇地区,是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城市、长三角城市群成员城市、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门户城市;辖3区3县,总面积4049平方公里。2017年,常住人口230.2万人。截至2017年底,马鞍山市下辖3个市辖区(花山区、博望区、

  • 李白描写马鞍山的诗急需?

    战史风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下面三首诗是李白描写马鞍山的诗词和注解:1、《望天门山》唐代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天门山雄踞芜湖市北郊长江畔,因李白《望天门山》一诗而天下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