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有人说夷陵是东吴的最后一道屏障,过去就是一马平川,陆逊已经退无可退了,是天助陆逊,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有人说夷陵是东吴的最后一道屏障,过去就是一马平川,陆逊已经退无可退了,是天助陆逊,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2452 更新时间:2023/12/17 9:34:36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为了替关羽和张飞报仇,以七十五万大军兴兵伐吴。东吴鼠辈见刘备大军前来,一味的向刘备乞降,表示只要刘备罢兵,愿意归还荆州和孙夫人。再被刘备义正言辞的拒绝后,孙权拼凑了二十万兵马慌忙迎战。仿佛,东吴对刘备的讨伐一点准备都没有。若是夷陵败了,东吴就完蛋了似的。

但是其实,历史上的夷陵之战并没有演义小说描述的那么夸张。这一战并不涉及东吴的兴亡问题!因为东吴偷袭荆州时,孙权就已经想到了刘备会兴兵报复。

他先是迁都武昌,将东吴的政治中心西迁至荆州,以示抗刘的决心;接着孙权又向曹操称臣纳贡,以换取曹操对他的政治和军事支持。当然了,即便曹操不支持他,只要魏国在吴、蜀对掐时,能表示自立,孙权也是可以接受的。

因此,孙权对刘备的进攻,他早有防备。仅夷陵前线他就布置了三道防线,夷陵之后还是南郡和江夏几道防线,刘备想一口吞下东吴,这必然是一场持久战。刘备得先掂量掂量自己的实力。

再说刘备。其实刘备东征孙权,他的目地仅仅只是夺回荆州而已,也没想过灭东吴。如果战事不利,只拿下江陵或者夷陵,刘备也可以接受。毕竟关羽兵败,再加上上庸三郡丢失,刘备直接损失了几万精兵。仅仅一年半时间,让他拿出吞并东吴的兵力,他也根本做不到。

所以,历史上的夷陵之战,并不是一场一边倒式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蜀汉和东吴的兵力配置是一样的。

东吴的总兵力约五万人,蜀汉的总兵力也是五万人。并且蜀军还有一万人为了防御魏国,驻守在长江北岸,没有参加夷陵之战。因此,蜀汉的实际参战兵力,大约也就四万人左右。后期约有一万武陵郡的五溪蛮夷加入了蜀军,但是战斗力一般般。

五万人对五万人,很显然,这个兵力数字并不能决定东吴的兴亡,顶多就是决定夷陵和南郡的得失而已。

看了夷陵之战的兵力对比后,有朋友可能会很好奇:蜀军五万人,吴军也是五万,双方的兵力旗鼓相当,蜀汉并不占优势。是谁给了刘备勇气,让他自信满满得就带着这么点人马去找东吴复仇呢?

这其中的原因,其实就是因为当时的形势对东吴不利,对刘备有利。以公元221年初的政治形势来看,刘备去打孙权,他是占了孙权两点便宜的:

第一个便宜:刘备不用担心曹丕会打他,但是孙权担心曹丕打他。

这一点,一直是东吴的痛点。由于汉末军阀混战的原因,与蜀汉接壤的关中平原,被杀的是一片狼藉,堪称十室九空。

没有了民力支持,魏国在关中的兵力部署非常有限。四个军团中,仅有曹真一路被部署在雍凉,用于对付刘备;而夏侯尚曹休和张辽三个军团,则全部分布在曹魏、与东吴边境,用来对付孙权。

如果曹丕想打刘备,他就要把用来对付孙权的部队调到关中。这种大幅度的调度,先不说劳民伤财的问题。就怕魏军还没调完,刘备在知道消息后,就提前撤回去了。

所以,曹丕打刘备是不可能的!他唯一能打的只有孙权!

对于这个问题,孙权当然是心知肚明。当刘备出兵后,孙权很明白自己的处境,他一个劲儿地向曹丕称臣、进贡。虽然曹丕答应了他的臣服,但双方都是明白人,曹丕不会相信孙权是真心投靠他。双方还是会打。

同样的,孙权也不会真的对曹丕放心,这小子随时都可能撕毁盟约打劫他。

因此,夷陵之战时,刘备只要专心对付孙权即可。而孙权得一边要抵挡刘备,一边还要防着曹丕。若是孙权的心理素质不行,东吴早就向刘备求饶,双手奉还荆州了。

第二个便宜:刘备即使败了,孙权也无法威胁到益州。并且刘备手上还有预备队,孙权拿他没办法。

常言道:『未虑胜,先虑败』。

刘备手上不可能只有四万兵,起码十万人还是有的。他之所以要以四万兵出征,主要是为了将打孙权的风险尽量的可控。即使他在夷陵被打败了,也无非是损兵折将而已,蜀汉的根基还在,孙权绝不可能乘胜追击,威胁到他的益州本土。

毕竟,曹丕的大军虎视眈眈,就等着大战之后收割孙权。吴军就算战胜了蜀汉,也只能是“以战谋和”而已。事实上,后来的事态发展就是这么发展的。

陆逊在闰六月打败刘备,徐盛、潘璋等人觉得机不可失,还建议杀向白帝城,争取活捉了刘备。结果,曹丕在九月就出兵三路伐吴了。这一战,魏吴大战半年之久,吴军几次被打的惨败,急得孙权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难堪,赶紧派人屁颠屁颠地找刘备求和。

只不过,夷陵之战对刘备的打击太大,并且这一战,蜀军也败得太惨、太彻底。面对孙曹交兵,孙权无暇西顾时,刘备连趁火打劫的能力都没了。试想一下,如果刘备在夷陵没败那么惨。以他的流氓本性,可以变出花的好好得要挟一下孙权小儿,让他心甘情愿的把荆州地盘给吐出来。

只是很可惜,曹丕的智商异于常人。刘备和孙权死磕时,他忍着不出兵;等到刘备被陆逊打得大败后,他又贸然出兵。直接导致事态发展跳出了刘备的预估,正好中了孙权的下怀。他是左手持砖先拍了倒刘备,右手持刀再砍走了曹丕。在手起砖落之间,保住了东吴的基业。

最后做个总结:

历史上的夷陵之战并没有《三国演义》描述的那么夸张。这只是一场孙、刘之间的势均力敌的较量。刘备之所以敢出兵,是因为他的外部压力没有孙权大,军队气势也压孙权一头。有浑水摸鱼的嫌疑。

面对刘备的进攻,孙权原本不想打。因为曹丕对他的压力巨大。但是孙权也不是没有应对的手段。除了夷陵前线的吴军外,东吴在荆州还有相当数量的机动部队。即便是夷陵败了,东吴也还有缓冲区。

其实这一战,关键在曹丕。因为只要他趁火打劫,孙权必然要吃大亏。但是曹丕却选择坐视不理,眼看刘、孙死磕,不发一兵一卒趁火打劫。以至于夷陵之战后,魏军三路伐吴,孙权有了应对的时间。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最失败的一点,是他败的太惨了。损兵折将不说,连他自己也被打的没了斗志。后来魏、吴大战,刘备却没有抓住这个兴兵要挟孙权的机会。真的是折了兵马,又赔掉了自己的老命。

夷陵并不是陆逊布下的最后一道防线,陆逊守住夷陵并打败刘备靠的也不是运气,而是当时双方的战场形势决定的,刘备要想取胜几乎不可能。

首先,看一下刘备的出兵情况。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7月,刘备整合人马,出兵伐吴,刘备的具体部署是:

刘备亲自率4万人马由成都出发东进,任命吴班、冯习为左右领军,相当于前敌正副总指挥,任命张南为前锋,偏将黄权以及赵融、廖淳、傅肜、杜路、刘宁、陈式等分别统领各部;

车骑将军张飞率所部1万人马由巴西郡的阆中南下,两支人马相会于江州。

其次,看一下陆逊的迎敌情况。

孙权本不想打,但刘备出兵后,孙权知道再多也已无益,只能迎击了。孙权马上做出部署来迎击蜀军,任命38岁的镇西将军、右护军陆逊为大都督,假节,统一指挥在荆州的各部人马拒敌。

孙吴的这些人马大约有5万人,包括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诸葛瑾、步骘、鲜于丹、孙桓等部,他们在陆逊的统一调度下,沿长江由西向东摆下了四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在最西边的是振威将军潘璋,他负责守固陵郡,这个郡是孙权私设的,包括巫、秭归、兴、信陵、沙渠等5个县,与益州接壤,是荆州的西大门,构成第一道防线,潘璋兼任固陵郡太守,统一指挥本郡防务,郡内几处重要据点也都分兵把守,其中李异守巴山,刘阿守兴山。

第二道防线:如果这道防线被突破,下一道防线是夷陵,这里由陆逊本人防守,陆逊命宋谦督水军驻守于枝江,命安东中郎将孙桓守夷道,与夷陵互为外援。

第三防线:由夷陵沿长江再往下是江陵,也就是南郡郡治,由虎威将军朱然防守在这里,朱然自己坐镇于江陵,偏将军韩当兼任永昌郡太守,辅助朱然,成为夷陵的后援。

第四道防线:由江陵沿长江往下就是刘备、关羽之前在荆州的大本营公安,由绥南将军诸葛瑾负责防守,诸葛亮瑾这时还兼任着南郡太守,协助他守公安的是周瑜的次子、兴业都尉周胤,在公安附近还有建忠中郎将骆统率领的3000人马守在孱陵,归诸葛瑾指挥,构成第四道防线。

除了这四道防线,为防备蜀军由长江北岸发起迂回进攻,命建威将军徐盛驻守当阳,徐盛同时还兼任着庐江郡太守。为防备蜀军由长江南南岸偷袭,任命鲜于丹为武陵郡都尉,守备在武陵郡,又命平武将军步骘率万人屯驻在长沙郡,以防不测。

最后,看一下实际作战情况。

从陆逊的部署看,夷陵是此次防卫作战的重点,围绕着夷陵,在其以西、以东分别组建了若干道防线,布防的层次很清晰。

孙吴的人马并不算多,但占据了有利地势,再加上指挥得当,抵挡住刘备大军的进攻还是有把握的。

刘备率领的大军已经进入三峡地区,来到了蜀汉控制的最前沿白帝城,刘备在此设立总指挥部。

刘备命前锋张南以及吴班、冯习等部继续进军,双方的军队最终在巫县、秭归一带相遇,此战蜀汉军队获胜,吴班、冯习在此击破吴军的陆议、李异、李阿所部,分别占领了一些地方,孙吴的第一道防线被突破。

但这并不意味着孙吴的溃败,因为在第二道防线,刘备率领的蜀军遇到了顽强抵抗,战事隐入到焦着状态。

其实这很正常,不是刘备和蜀军打得不好,而是他们的人马并不占绝对优势,而孙吴一方是防守,只要不犯错误,蜀军很难得手。

刘备最后败在了孙吴的第二道防线前,孙吴后面还有两道防线并没有用上,可以想像,即便刘备运气好,最后攻克了夷陵,但为此也会付出惨重代价,到那时,以刘备的力量,未必能连克后面的江陵和公安。

所以,夷陵之战的胜负并没有多少运气成分,结果并不意外,这是战场形势和双方实力所决定的。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完颜雍是如何上台的?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完颜雍被后世推崇为小尧舜,谥号“光天兴运文德武功圣明仁孝皇帝”,也是各种史书中被称为最有作为的金朝帝王之一,足以与他的爷爷、开国皇帝完颜阿骨打相提并论。不过按照封建时代的礼制,完颜雍的上台可不是那么光明正大,用通俗的话说,就是“造反”上台,“篡夺”了皇位。金国前几任皇帝的关系比较复杂,并不是单纯的父

  • 成吉思汗和忽必烈曾经最远打到欧洲哪里?他们占领过多少个国家?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谢谢邀请,说到古代的蒙古帝国大家都不陌生,古代蒙古帝国,四面出击,到处开疆扩土,令敌人闻风散胆,最终诞生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疆域,下面我们来说说,蒙古帝国有多大,鼎盛时期的蒙古帝国,攻破了今天的莫斯科,最后因为北欧冬天下起了大雪,蒙古军队怕马蹄陷进雪里面而撤退,使北欧诸国幸免于难,在西方最远打到欧洲的

  • 唐朝在安西四镇只有两万驻军,为何能牢牢控制辽阔的西域?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事实上,唐朝西域驻军的战斗力已经达到一种恐怖的水平,一万人就敢灭一国是常有的事。唐朝在西域大规模用兵只有两次,一次是李世民灭东突厥时动用了十几万大军,第二次是唐高宗时期,突厥大规模叛乱,李治派裴行俭率30万兵讨伐。除了这两次,在西域,只要谁敢不服,基本上就是西域驻军出动,有时出动一万,有时出动2万,

  • 西汉收服统治西域经历了多长时间,哪位将军功劳最大?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西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它美丽,雪白的天山,神奇的昆仑山,蜿蜒的祁连山,无不尽放他的妖娆。它神奇。每一片土地,都有数不清的历史与故事,它庄严,屹立在亚洲的中部,它神圣,每一寸土地都洒满我们中华人民的鲜血。两千年前的汉朝,我们的先祖就在这一片土地上挥洒热血,建功立业。将它并入汉朝。使得他永远成了我们民

  • 中国历史北伐少有成功,徐达为何能以25万兵力灭掉强大的元朝?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首先要明确,徐达并没有灭掉元朝,元朝逃回蒙古高原继续和明朝对峙,明朝北伐只是将元朝势力逐出了中原!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了中国封建史上最后一个汉人大一统王朝明朝。明朝建立时,朱元璋麾下的优秀将领徐达、常遇春正率领二十五万明朝大军大举北伐。他们面对的,是蒙古铁骑。这是一支在一百多年前横

  • 彭城之战刘邦56万大军为什么被项羽3万军队消灭?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高手,都是擅长造势的。无论项羽那3万骑兵如何精锐,如果要一刀一刀地砍,也是搞不过几十万大军的。造势高手项羽,巧造声势,上演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战争奇迹。造势高手刘邦,把项羽逼到绝地彭城之战,源于另一位造势高手刘邦的一场神奇进军。刘邦还定三秦后,项羽并没有马上搭理刘邦。“既击齐,遂欲破之而后击汉”。项羽决

  • 马鞍山是属于哪个省的?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马鞍山属于安徽省的地级市,位于安徽东部、苏皖交汇地区,是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城市、长三角城市群成员城市、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门户城市;辖3区3县,总面积4049平方公里。2017年,常住人口230.2万人。截至2017年底,马鞍山市下辖3个市辖区(花山区、博望区、

  • 李白描写马鞍山的诗急需?

    战史风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下面三首诗是李白描写马鞍山的诗词和注解:1、《望天门山》唐代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天门山雄踞芜湖市北郊长江畔,因李白《望天门山》一诗而天下闻名。

  • 汉朝对匈奴的战争是怎样的?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这是一场持续了一个几个世纪的战争,长达三百多年,一场国力民力的消耗战。从先秦开始,中原王朝便开始消耗大量的精力去抵御北方的少数民族。公正的讲,一个民族的崛起势必会压榨到其他民族的生存空间,甚至有灭族之祸。于是就有了战争,为了生存,为了利益。匈奴崛起在秦初,匈奴王朝便开始崛起,厉兵秣马,四处征战。终于

  • 古代双方交战中从早上一直打到晚上时,双方一直没有吃饭上厕所吗?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古往今来,统兵打仗都是技术活。优秀的统帅不仅要会练兵,会排兵布阵,能掐会算。还要在战斗之前,对士兵体力、战场地形、饮食饮水、气象条件以及行军距离等因素做统筹考虑。不至于让客观因素影响到军心士气,以致士兵心态颓废,无法应对将来可能出现的战场变化与作战任务。所以,古代正儿八经的大规模对阵(数万人对垒厮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