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三朝对比下来,情况各有不同,但宋明相似之处较多,满清不同。总结下来,有以下几个原因。
1.军事实力。宋朝经济繁荣,军事实力无力征讨西域,只能自保,西夏,辽金的进犯骚扰,已经让宋朝廷焦头烂额;明初期军事较强,徐达,常遇春,朱棣等多次重击北元残余势力,修筑长城,但是自从英宗土木堡之变,明朝军事在西北方向只能防守;满清八旗兵马都是骑兵,军力较强,远征的军事基础较之宋明要厚。
2.传统观念。宋从五代十国中成为接替中原王朝的疆域,观念中,控制中原地区优抚边疆即可,没有开拓西域的动力;明朝从蒙古人手中夺回汉人尊严,主要针对北元残余势力进行防范,如果边境没有兵事,明朝廷亦守住疆土即可;满清不同,满清领土一路都是扩张而来,如同蒙古骑兵相似,具有天生扩张的观念。
3.现实需要。宋立国之后,一直想收回燕云十六州,与辽国屡屡交手,后又与西夏战事不断,西域太远,宋无暇多想;有明一代,北部瓦剌,鞑靼都是明朝劲敌,万历以后女真成为心腹之患,明朝廷一心都在北部和东北,以及中后期的倭寇之乱;满清取得中原之后,领土逐渐扩张,西域准葛尔屡屡进犯,与满清战事不断,满清的主要外部威胁,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
首先,题干上用“实控”二字很不好,看下北宋的地图,跟西域还隔着西夏、回鹘和吐蕃,连名义上的控制都没有,何谈实控。
明朝也没好到哪里去,仅在洪武和永乐时期,明朝的势力才勉强依靠归附的蒙古王爷,在哈密建立卫所,但哈密仅是东疆,西域的东大门。明朝的版图只到甘肃,与西域还隔着西蒙古诸部呢。
其次,清朝没有拼死必拿西域,西域是平定准噶尔之乱平定后的嫁妆或是战利品。乾隆收复的西域就是以塔里木盆地为中心的南疆,这里是典型的沙漠绿洲农业,在适宜“干旱地区”的伊斯兰教传入之前,西域诸国不知道如何建立一个强大的政权。
佛教虽然统治西域上千年,但佛教只会劝信徒忍受、将希望寄托于来世,并不能在遭遇战争时帮助国家取得胜利。除此之外,佛教是一个比较奢靡的宗教,占有大量社会财富、喜欢追求宏大的法事,而且还又提倡禁欲,对国力的损害比较大。
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并占统治地位又太晚了,火器的出现后,宗教对于战争动员的作用被极大削弱,虽然建立了汗国,但并没有维持多久。
所以西域在历史上基本上不是被天山以北的游牧民族统治逐个击破,就是成为中原王朝的藩属国。
游牧民族经济体单一,粗放的畜牧业无法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噶尔丹率领准噶尔蒙古崛起后,就翻越天山征服了西域诸国,把他们当做后勤基地。
清朝和准噶尔之战打得真的没有清宫戏中说的那样美好。一仗打了七十年,双方互有胜负,康熙、雍正和乾隆都被拖得身心俱乏,到了中后期清军始终在收缩兵力,采取守势。
双方僵持到乾隆时转折出现了,准噶尔内部起了内讧,乾隆主动出击,几乎兵不血刃地就占领了准噶尔部的老巢伊犁。南疆的回部作为准噶尔汗国的一部分也一起并入了大清的版图,虽然中间也有过叛乱,但兆惠平乱时基本上没费什么劲。
最后,看一下清朝的地图,再对比一下宋明时期的地图。中国现在的版图雏形基本上都是清朝奠定的,清朝末期虽然丢了少土地,但那些都是人家打下来了,又没把汉人十八省给弄丢,所以别老黑清朝,真的咱们汉人没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