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为什么有人说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是阻止了一个盛世的到来?

为什么有人说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是阻止了一个盛世的到来?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2398 更新时间:2024/2/3 6:02:03

此言不谬!

毛主席十分推崇曹操,对他的评价改变了千年以来的传统认知。1954年毛主席在北戴河时曾说,曹操在戏里是白脸奸臣,《三国演义》的书上这么说,剧里这么演,老百姓也跟着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毛主席为曹操翻案,在于尊重历史,肯定了曹操的历史功绩。

在汉末的几大割据势力中,只有曹操因为挟天子以令诸侯,代表的是大汉的国统;而且他用人不计门第,强调“唯才是举”。从210年到217年,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责令各地恢复办学,选贤能人才。所以曹操还是有得民心的一面。

公元191年至208年,曹操先后消灭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吕布、袁术韩遂、袁绍等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这17年的战争是曹魏的立国之战,并为后来西晋统一中国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由于连年战争,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为恢复经济,曹操治政期间,奖励耕织,大力发展生产,实行了著名的屯田制,百姓因此丰衣足食。改革东汉弊政,抑制豪强大族,推行法制,提倡节俭,减轻农民负担,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公元213年,汉献帝以曹操有“定天下之功”,加九锡,封为魏公。

曹操原姓夏侯,本来就是名门望族,自幼与袁绍等一众王亲贵族成长于都城洛阳,背后有强大的朝廷重臣、贵族势力的支持。而且曹操在中原一带经营多年,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都代表着那个时代的主流。

但是就是因为折戟赤壁,曹操没有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近百年的三国时代!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曹操可称得当时的智者。然而赤壁之战,未能胜出,不得不说天意如此,所以这一失,失在了运气上,也就是说他没有这个命。相比曹操,刘备丶孙权无论政治、军事、学识等哪个方面都在其下,也正是因此,毛主席为曹操没有完成统一大业感到痛惜!毛主席给出了曹操最完整的评价:曹操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个了不起的诗人。这也是毛主席在评价古代帝王时,唯一一次用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的完整评价。

所以说,如果没有赤壁之战的大败,或许天下能够提前归于统一。凭借曹操的能力和水平,把国家带入盛世完全有这个可能。因为事实证明他可以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象模象样。别的不说,只说解决来自异族的边患,曹操就颇有汉武遗风。在他的高超手段下,什么匈奴丶鲜卑丶乌桓丶羌等北方民族都己彻底收降,而且驯服得老老实实的,即便曹操死后,数十年也不敢起异心。其实这才是最重要的,想想看,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安全的和平环境,一切都是扯淡!

再说,刘备和孙权从政治格局上明显不如曹操。

煮酒论英雄时,曹操有心留刘备等一齐谋求天下,本应软禁或杀之。曹操没这样做,是何等胸怀。曹操完全可以费掉献帝自己做皇帝,但他想到的是自己还是臣子,集中央政权才是目的;而刘备在益州不顾国家安危,在诸葛亮的力劝下竟做起皇帝来,紧接着恶耗连连,关羽失荆州,战死沙场,张飞等没了,夷陵大败,就凭这么个德行,哪能统一国家。

至于,孙权跟他爹一个样,孙坚董卓时,因为意外地拾到了玉玺,便拉着队伍跑回了江东,偷偷做起了皇帝,瞧着出息!所以说孙权凭借长江天险偏安一隅,跟孙坚的影响有直接的关系。

事实上,赤壁之战不仅阻止了盛世的到来,也为后来五胡乱华埋下的伏笔。因为赤壁之战把曹操统一天下的理想变成了炮影,中国由此进入了半个多世纪的内战,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华夏大地的实力内耗过大,元气大伤,以至于在三国归晋后,也没有得到恢复,这就给弱则伏强则叛的异族带来了可乘之机!就是这个原因,才有了东晋之后,五胡乱华,汉族蒙难的屈辱历史。

赤壁之战,是三国史事的关键一章。假如当时没有这场战役,抑或是虽有这一战而获胜一方是曹操,那么天下就会提前统一,而不会形成之后三国对峙、兵燹不断、生灵涂炭的局面了。所以赤壁之战,称得上是彼时分裂或统一的关键一役了。这场著名战役也称得上是三国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有人说赤壁之战以孙、刘获胜而告终,其所起的历史作用是阻止了一个大一统盛世的提前到来。个人认为此说有几分道理。

当时雄才大略的曹操在官渡大败袁绍,基本统一了战乱不休的北方之后,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与厉兵秣马,开始继续南伐,以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而当时能与强大曹魏相抗衡的势力,就只剩三代割据、经营江东(长江下游地区)的孙权和盘踞在长江中游荆襄一带的刘备集团了。

刘备虽然实力不济,但他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领袖欲望也很强烈,是个不甘久居人下之人。所以当初他与曹操联手攻灭吕布后,他本可以依附于兵雄势大的曹操,在其麾下做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员了。可他却不甘心,又和外戚董承勾结,举兵反叛曹操。图谋不轨的他很快就被曹操察觉并击溃,又被迫转投袁绍,继而又南逃投奔荆州牧刘表。此时的他,已经不可能与曹操复合了。他不仅背叛了真心接纳他的曹操,还与汉献帝的岳父董承密谋偷袭曹操,曹度量再大,必也不能容忍一个生性反复之人,而他也不可能真心归附一个被其视为“国贼”的人。所以他对于曹操,无论实力差距如何之大,总是要拼命抵抗到底的。

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率二十万大军(号称八十万)南伐荆州。八月,身为一介文人的刘表在惶急中病死了。刘表死后,小儿子刘琮继为荆州刺史。

面对曹军大兵压境,荆州一日数惊,年少暗弱的刘琮哪有能力与威望率军抵御。九月,曹军攻占新野,刘琮就举州投降曹操了。

此时,刘备驻扎在与襄阳隔江相望的樊城,对于曹操,他既不能降又无从抵抗,唯一的办法就是继续逃跑。他率部渡过汉水,往西南方向绝尘而去。

《三国志》记载:他南逃经过襄阳时,诸葛亮给他献策,劝他攻击刘琮,夺取荆州。他说:“吾不忍也”。他真的不忍心取荆州吗?从他日后的表现看,这话有些假仁假义。彼时的襄阳,刘琮刚刚上位,人心狐疑不定,一举攻破自然不是难事,可转瞬间曹操大兵袭来,凭自己那点单薄的兵力,哪里又能守得住呢?即便一生谨慎的诸葛亮真的出过这种馊主意的话,戎马半生的刘备岂会看不出个中的厉害?他不是不想取,而是不能取。

刘备继续南逃。荆州军民不愿降曹而归附他的很多,到当阳一带时,追随他的人众已经多达十几万了,这么多人加上老弱妇孺、坛坛罐罐,自然走不快了。

曹操此番南征,目的就是为肃清荆州,然后再顺流东下,一举平定江东,于是他发虎豹骑,一昼夜疾驰三百里追击刘备,在当阳长坂追上了只能日行十几里的刘备。刘备自然无力抵抗,他抛下妻小、部众,纵马逃往夏口(今天的汉口)投奔刘琦去也。

此时的刘备,势单力孤,屡战屡败,没有立足之地,已是日暮穷途之象。眼看曹操大军卷席而来,刘备的末日即将到来,然而事出意外,他命不该绝,他的救星是父子三代雄踞江东的孙权。

刘备虽然屡屡受挫,狼奔豕突,始终没有得到一块根据地,这只能说他时运不济,并非能力不行。

刘备从汉灵帝末年就起兵讨伐黄巾,在中原鏖战十余年,资格与曹操、袁绍、袁术、吕布等人一样老;而且他以皇叔自诩,素有英雄之名;在当时确有一定威望,也有部分人归附他;即便是实力雄厚的曹操见了他,也有几分敬畏感。

而割据江东的孙权,情况就大为不同了。若论江东孙权和曹操的关系,和刘备是大不一样。

孙权继承父兄基业,起点比刘备高,实力也比刘雄厚得多。孙策死后,孙权继任,他一面治理今天的江、浙、皖、赣等地,又连连用兵,攻击江夏(今湖北黄冈)太守黄祖。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攻灭了黄祖。于是他的势力拓展到了今天的湖北东南部,再往西就是刘琦占据的夏口(汉口),假如袭夺之,就可以很便利的窥视江陵和襄阳了。而曹操也在这一年出兵大举南伐。

史载,孙策遇刺后,曹操要乘机伐吴,被张劝止。曹操表奏孙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绍兴)太守,而任张为会稽东部都尉。

曹操之所以把张安插到孙权身边,是希望张能“辅权内归”,就是策动甚至胁迫孙权投降曹魏。孙权名义上臣服曹操,实则自成一统,另有图谋。曹操占据荆州后,就想顺流东下攻伐江东,其实是犯了兵家大忌的。贾诩曾经劝阻他,而他拒听,一意孤行,大概他新近得胜,不免志骄意满,一时低估了雄踞江东的孙仲谋。

刘备退守夏口(汉口),麾下只有二万多人马。在曹操的眼里,刘备已是穷寇,根本不堪一击。在军师诸葛亮的建议下,刘备决心与江东孙权结盟,共同抗拒咄咄逼人的曹操。而孙权也意识到江东无力单独抵御兵多将广、气势逼人的曹魏,他采纳鲁肃的建议,派大将周瑜率领三万水陆联合刘备共同抗曹。

面对兵凶战危的局势,孙权审时度势,力排众议,决意联刘抗曹。他派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为参军校尉,去和刘备协力击曹。

曹操率水陆大军屯扎在赤壁(今湖北嘉鱼县东北江岸),隔江与孙、刘联军对峙。曹军士兵大多是北方人,到南方后水土不服,很多人都害起病来。而且北方人不习惯水上的风浪颠簸,一上船就晕眩呕吐,哪里还有战斗力?曹操针对这种情况,就下令把战船用铁锁链在一起,船上铺上木板,组成“连环船阵”,果然,将士们在船上就如在陆地上一样平稳。

周瑜分析,曹军诈称八十万,实则不过二十余万,其中还有七、八万是新近归降的荆州水军,这些人是慑于形势,心怀疑惧,并非真心。曹军长于陆战,而我军精于水战,如今他舍弃鞍马,玩起了其并不擅长的舟楫,以其之短,攻我之长,焉有不败之理。他加紧排兵布阵,准备以己之长攻敌之短。

周瑜部将黄盖,见曹军将战船锁在一起组成“连环船”,就建议采用火攻的办法破敌。

周瑜采纳其计。黄盖诈降曹操,在约好的日子里带十艘战船,船上满载浸了油脂的干柴草,上面盖着毡布,趁东风大作之时突然纵火焚船,向曹军发起火攻。曹军战船被链在一起,情急间又一时无法解开,火借风势,烈焰腾空,吞噬一切,曹操水军很快就灰飞烟灭了。大火殃及岸边的军营,水上陆上陷入一片火海,江对岸的石壁都被熊熊烈火映红了。此时的曹操陆军正闹瘟疫,战力下降严重,曹军将士纷纷抱头逃命,孙刘联军则乘势掩杀,曹军溺死、烧死者难计其数。曹操带着些残兵败将,取小路逃窜,这才侥幸逃出生天。之后,曹操收拾溃卒,无奈退兵,从此再也无力南下。

这场战争,史称“赤壁鏖兵”。它在三国史上具有决定时局的重要意义,也可以看作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试想,假如此战曹操大获全胜,孙、刘大败亏输,那遍地兵燹的中国很快就会被曹操统一,一个万民翘首期待的大一统“盛世”或许也会随之来临。然而历史发展是曲折的,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赤壁大战后,曹操损失惨重,再也无力南伐;刘备则乘势夺取了荆、益二州,基本站稳了脚跟;孙权保住了江东,并积极向南扩展。这样就奠定了曹操、孙权、刘备三足鼎立、三分天下各占其一的政治局面。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辛苦严禁剽窃】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马鞍山的大事件都有哪些?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马鞍山农民工缴存住房公积金步入现实8月23日,在和县历阳镇为民服务中心办事大厅,农民工刘德勤和妻子上交材料、填写表格,完成了一系列住房公积金缴存手续,成为马鞍山市农民工缴存住房公积金的“第一人”。至此,马鞍山自去年10月起实行的住房公积金新政正式走入现实。刘德勤夫妇进城务工多年,一直想在城里买一套属

  • 赤壁之战东吴有什么收获?又有哪些损失?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先不说东吴的得失。先从说曹操下战书,率军80万,会猎东吴。你说孙权怎么办,要么打,要么降。打又怕打不过,降了又可能是下一个刘琮。当时的孙吴那也是天天争论不休,不过是文主和,武主战而已。后来在周瑜鲁肃的支持下选择了战。能怎么办,欺负到家门口了。孙权也是被逼到不得不战,不得不胜份上了。所以说赤壁之战,东

  •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关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抗日战争时期很多英雄伟人,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我们勿忘国耻,关于这些你知道多少,下面我整理了关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仅供参考。关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1冷云抗日战争时期,以冷云为首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官兵,在顽强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战斗中

  • 赤壁之战曹操为何要选择水上作战?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因为当时曹操以为孙权知道自己兵力强盛,必从陆路反击,因此便从水路决战。后因自负轻敌,才导致失败赤壁之战中曹操选择水战是别无选择的策略。毕竟长江是魏国吴国的天然边界,也是吴国的天然屏障,不管从合肥还是江陵出兵,都必须渡江,而且赤壁更接近吴国腹地,有很重要的战略意义。古代南方很多地方没有开发,崇山峻岭,

  • 赤壁之战,如果没有东风,没有火攻,孙刘还会使用什么手段?孙刘会一败涂地吗?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赤壁之战如果没有东风,孙刘联军也不会坐而待毙的,当时曹操号称八十万大军,对孙刘联军的五万人,确是压倒性的优势。但是曹军多是北方人对江南的孙刘作战也有致命的缺陷。北方人多不识水性在水面战斗与孙刘明显处于劣势。北方人不适应南方的温湿气候,恰逢瘟疫暴发使部队减员严重。孙刘联军一定会瞄准曹军的这些短板,极大

  • 有哪些抗日英雄的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狼牙山五壮士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省易县狼牙山战斗中英勇抗击日伪军的八路军5位英雄,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他们是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第1团第7连第6班班长、共产党员马宝玉,副班长、共产党员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1941年8月,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调集7万余人的兵力

  • 古代战争是社会进步还是后退?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从古到今每一场战争都有深刻的历史义意和文献价值,后人们可以从中得到血的教训和亡国灭种的切齿之痛。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夏亡于商汤是因为夏杰的暴劣成性和荒淫无度。有经约六百年商亡于周武王的七万多虎喷甲士,六十万大军一昏而散,兵败如山倒,可见其人心向背,仁德亿方,经过了西周东周约八百年的王化统

  • 曹操赤壁之战后的三次战争都是半途而废,曹操为何会提前撤军呢?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三场大战半途而废?一场一场地分析:曹操南下因为流行病毒的原因,没有扩大战果,不意味着就有什么‘’赤壁之战‘’,病魔蔓延了很长一段时间,如周瑜、吕蒙都死于这次流行疫。曹操虽然离开长江战场,但是,在远征马超、韩遂得战争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消除了凉州方面的威胁,马超被打的跑到了阿富汗……这场大战不能算半

  • 在古代打仗,如果突降大雨会不会停战?有哪些历史典故?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突降大雨,正好是偷袭的好时机,优秀的军事指挥官肯定会抓住机会。历史上倒是有几次趁着大雪击破敌方的案例,暴雪可比暴雨厉害多了。三国有诸葛亮雪夜破羌胡,不知真假,毕竟三国演义杜撰太多了。唐高宗时进攻西突厥,突降暴雪,深数尺,人马皆僵卧,苏定方力排众议,趁机兼程急进,一举灭亡西突厥唐中期藩镇割据一发不可收

  • 马鞍山与南京的关系如何呢?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马鞍山和滁州可以说地理位置最有意思的两座城市了,和两座省会城市接壤,并且都是受邻省省会城市影响颇深的城市,同属南京都市圈即可见一斑。从卫星地图上也可以看出,南京主城区和马鞍山市区之间的建筑很密集,很有连成一片的趋势,规划中的马鞍山地铁计划将与南京地铁及芜湖轨道交通连网,并且正在进行上报审批。古代马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