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我不知道你这个问题从哪得出的结论,是从中国的史书记载中,还是从中国人民自古就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延伸出来的?
咱们换个角度看,看看咱们的邻国是如何评价中国的?你自己品品
朝鲜和韩国,越南、蒙古都说自己的建国的历史,就是反抗中国侵略的历史。
咱们就举一个越南的例子说明吧:
在越南的课本当中,记述了秦朝大肆的侵略越南,让他们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而且原著居民都被残忍的杀害了。秦灭亡后,赵佗成立了南越国,利用武力逼迫越南人民,对他们实行压制。东汉时期,刘秀再次出兵南越,将越南变成东汉的殖民地。唐朝的时候,朝廷不仅派了大批人马来进攻越南,同时还带来了儒家的思想,准备直接洗脑越南人,将他们变为自己的奴隶。看看,这就是越南的历史记忆。
所以不是没有,是中国的史书太牛,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天下都是我的,哪有侵略一说。
你问我来答,我是良人。
这个问题是瞎扯。
不侵略哪来这么大领土?
夏商周撑死在黄河流域晃悠,长江流域和岭南地区都不是文明发源地,怎么纳入领土的?
还不是靠武力征伐。
燕昭王击东胡,秦始皇南驱百越,汉成帝时柯太守陈立消灭夜郎,隋炀帝三征高丽。不都是侵略?
不过总的来说古代很少主动出击对周围国家发动大规模战争。
为何?
孙武在《孙子兵法》中直言不讳,“兵者诡道也。”诡,不仅有诡诈的意思还有不详的意思。
战争不解决问题,而是制造问题。一战德国战败,战胜国纷纷在德国分割利益,德国经济发展自然忍不了,仅仅二十年,下一场大战又由德国挑起。所以中国人讲究和。和平,经济自然能够增长。
战争是讲究利益的,没有获得自然没有战争。中国周边都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你都不知道他大本营在哪,怎么出击?很多次大战都是高开低走,出击漠北最后连人都找不到。
游牧民族就不一样了,南下意味着财富,女人,奴隶。汉人集群而居,随便抢一点都能滋润了。
朱元璋对于战争有清醒的认识,在他颁布的《明皇祖训》中罗列了十五个永世不征之国。
朱元璋的理由是什么呢。
“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说白了这几个国家都是鸡肋,食之无味。
“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
朱元璋还是很清醒的。
为什么中国古代打仗,皇帝大部分都不出战,而西方古代大部分的国王则总是亲自率兵打仗?
西方的国王那也算国王?就那巴掌大个地界,跟个县长差不多,想想能有多少兵力?看看那么多的城堡,一个城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国王。
说话多少要有点常识,中国历史上亲征的君王多了去了,有据可查的最早的是殷商王后妇好,然后是周武王;秦国历代君王,十几个是死在战场上;战国时期诸侯基本都有亲征就不细说了;刘邦项羽、光武昭烈、南北朝的刘裕苻坚陈霸先、隋文帝、唐太宗、郭威柴荣赵大赵二、朱元璋朱棣朱瞻基朱厚照……其中死在征战途中的皇帝就有李世民郭威柴荣朱棣,还有两个敌国君王铁木真和努尔哈赤。
古代打仗为何一打就是几个月或几年,时间都耗费到哪去了?
相比于古代战争,大家对于现代战争比较了解。但是一战和二战打了多少年呢?即使在工业革命后,运输以及兵器取得长足进步的现代战争都如此耗费时间,那么对于古代严酷环境下一打就是几个月,几年就好理解了。
首先,古代战争在兵马粮秣等运输上就耗时耗力。我们以汉武帝北征匈奴为例:每一个骑兵都需要三匹马保障,同时沿路还需要不断供应补给,等到与匈奴面对面生死相搏已经是第二年。因此由于地域与运输能力的限制耗费了大量时间。
其次,战争就意味着攻城略地,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攻占城池。古代战争想要攻破城池是非常困难的,如果不是特殊情况想以武力取胜,基本上就意味着需要长时间的围城或是强攻。由于强攻会带来大量的伤亡,所以围城相对来说是个上策,这就需要一定的时间。
还有重要一点,在没有机械的辅助下,即使人的体魄再好也是需要休息的。殊不知古代战争都将就养精蓄锐、以逸待劳,可以看出充足的休息对于战斗力的直接影响,因此古代战争的强度也会不断改变。
综上,古代战争对于胜利的影响因素很多,其中时间更是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短则几月长则几年都是很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