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古代打仗动不动以倾国之兵讨伐别人或者自卫,如果统帅带兵投降怎么办?国家不是危险了?

古代打仗动不动以倾国之兵讨伐别人或者自卫,如果统帅带兵投降怎么办?国家不是危险了?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3091 更新时间:2024/2/10 16:21:09

题主说的这个起倾国之兵的事情是在国家分裂的情况下才能看到的。这个时候,中国分裂为几个国家,国力较小,才会发动倾国之兵。国力强盛,大一统时只会动员一部分兵力。这样就不会怕将领投降亡国了。

古代对军权十分重视,为了防止兵变,采取了很多办法。宋朝以后采取的分权制度沿用很久,有效防止了兵变军阀的形成。

古代对统帅的防范很严,一旦发现或者认为将帅不可靠,会立刻杀掉。比如李牧狄青岳飞袁崇焕之流也难幸免。

在军队打仗期间,将领的家属会被当成人质,如果将帅出现差错会受到严惩。比如赵括,李陵都体现过。

军队中有重臣担任监军,时刻监视将帅的举动。在安史之乱时,监军就杀了大将封常清高仙芝

因此,古代大将投降是除了万不得已,否则不会投降的。

当然,因为大将投降而亡国的例子也有很多,比如后晋因为杜威投降亡国,建文帝时候,因李景隆投降而亡国。

古代人打完仗,为何即使再热也不能脱盔甲,常遇春是因此而死的吗?

冷兵器时代,如果刚打完仗,立刻把盔甲脱掉散热,真的会死人的。

古代战争中,士兵们为应付冷兵器,往往穿着厚重的盔甲防身,而军官们的盔甲,甚至更厚重。

据史料统计,古代的铁质盔甲,轻则30斤,重则达到了50斤上下,大部分是用铁片编织而成,能将周身上下裹的严严实实,目的就是为了防御冷兵器的进攻。

如此厚重的铁质盔甲,在穿上身后,就会有一个显著的效果,那就是冬凉夏暖,金属的特性就是极易传导热量,再加上密不透气,因此,盔甲穿在身上极为不舒服。

冬天还好点,到了夏天,铁质盔甲就化身烤炉,如果再经过激烈运动,那人就如同置身于桑拿中。

穿盔甲再热,但是古代的将军或者随行的军医都会严正警告大小士兵们:“结束战斗后,万不可立即脱掉盔甲!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命令呢?以现代的眼光来看,之所以不能脱掉铠甲,大致有两方面原因:

1、将军之所以下此命令,是从战斗层面来考虑。

在冷兵器时代,没有铠甲上战场,如同寻死,那种身怀绝技的武林人士,毕竟只是存在于小说中,大部分还是血肉之躯。

一场战斗结束,但并不意味着没有危险,敌人有可能奇袭,有可能反扑,卷土重来,如果贸然将盔甲脱掉,敌人却突然出现,那么第一个死的,绝对是南哥没穿盔甲的人。

2、军医之所以由此要求,是因为军营里有一种可怕的疾病

据传,开平王常遇春,原本体壮如牛,是明初难得的猛将之一,自跟随朱元璋开始,身经百战,但却在正值壮年的四十多岁,突然暴毙。

常遇春就是死于这种可怕的疾病:卸甲风!

所谓“卸甲风”,是指士兵军官们,在长时间剧烈战斗后,由于沉重且密闭的盔甲导致身体散发的热量和汗液无法及时排除,身体就处于高温状态,同时,激烈的战斗会引起肾上腺素迅速飙升,心跳也随之加快,血管同样流苏增加,而战斗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人就容易缺氧。

如果此时将盔甲脱掉,那么汗津津的身体遇上凉空气,汗液就会大量蒸发,导致提问急速下降,突然手冷的身体就会马上收缩血管,很有可能就会导致心脏供血不足。

心脏供血不足会怎样?脑卒中随之而来!即便是现代社会,脑卒中也是一种棘手的疾病,更不要说在古代医疗条件落后的战场上了。

常遇春就是在大战后,迫不及待的将闷热的铠甲脱去,想着凉快一下,被草原上的冷风一吹,马上就出现问题,医疗技术个条件又不允许对他抢救,因此,这个横扫天下、大破蒙古的常胜将军,窝囊的死在了卸甲风之下。

中医理论记得小时候,小孩子在外面疯玩,总会弄得满头大汗,回家前,家人总会不让马上进来,让待一会,把汗“落一落”才行。

包括现在,如果在酷暑天气,又外面回来,正值满身汗液,在进入空调屋之前,我们也会在阴凉处,先把身体温度降下来,才敢进屋,不然,被空调的凉风一吹热身子,很快就会不舒服。

这种注意事项与古代战场上的“卸甲风”原理一致,都是怕凉风入身,中医有云:“功后一身汗,避风如避箭。”讲的同样的道理。

正是明白其中的利害,古代的军医们才要求士兵将军们,在战斗结束后不要急于脱掉铠甲凉快,中医早在数千年前就已经说过,中了卸甲风,轻则肌肉酸痛、遍体发凉,重则当场中风,不治而亡。

时至今日,爱好体育运动的人,如果不注意,也会得上卸甲风,因此,我们在锻炼身体后,绝对不可以立刻吹电扇和空调,应该是用温水擦洗身子,逐渐降温,循环渐进,才能身体健康,远离脑卒中。

哈哈,这个问题比较有意思,前几天刚有人更杨角风讲,现在的古代战争片太假了,一场仗刚刚打完,大将就把盔甲给脱了,这不是找死吗?

事实上确实如此,还真是有这么一个说法的:

在冷兵器时代,正规军行军作战的常识就是即使再热,盔甲也不能想脱就脱,那么这其中的缘由是什么呢?

在此之前我们的首先介绍一下古代的盔甲,因为咱们平常看到的古装影视剧中的士兵所穿的盔甲和史实实在相差太多了,容易误导大家。中国在先秦时期首先出现了“甲”这个概念,当时主要以皮革制造,防御力不强,而在战国后期开始出现用铁制造的“铠”。这之后以皮质为甲,铁质为铠,一直延续到了唐宋时期,才将铠甲两字合称,当然也可以称作盔甲,这两个词意思相同。

在古代,正规军两军交战的时候铠甲是人人都配备标准装备,铠甲的制作工艺非常的繁琐。在不少影视剧中我们看到的将士身穿的铠甲,都是一个整体的和我们现在的背心差不多,这是不正确的。真正的盔甲一般都是用几百片小甲片运用“铆合法”、“销接法”等方法连接而成的,甲片多为铁片。

满城汉墓出土的铠甲铁片足有2800多片,淄博齐王墓出土的铠甲也有将近2200多片,甲片有6厘米左右长、3厘米左右宽,整个铠甲足足有近50斤沉。放到现在来说人们穿上行走就够费劲的了,更不用说穿着打仗了。

这种铠甲的好处就是可以防御冷兵器进攻,也可以防御弓箭,硬刚能力强。

到了明清时期的“铠甲”再次改变,因为那个时候冷兵器时代走到了末路,传统的铁甲对于当时兴起的火器防御效果堪忧。所以棉甲又登上了历史舞台,棉甲里面附带着铁叶,铁叶是人工锻造成的钢片,排列用铆钉固定在棉甲上,这种护甲在清朝前期开始在军营中普及。

明朝大臣朱国桢在其作品《涌幢小品》中记载了棉甲的制作方法:

“棉甲以棉花七斤,用布缝如夹袄,两臂过,用脚踹实,以不胖胀为度,晒干收用,见雨不重、霉不烂,鸟铳不能大伤”

也就是说,这种棉甲主要防御鸟铳的,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的防弹衣,质地较软,有一定的缓冲作用。而前面的铠甲由于太硬,被鸟铳打中之后,容易震成内伤,所以不太实用。

盔甲介绍的差不多了,咱们书归正传解释一下为什么古代的将士打完仗再热也不脱盔甲?

讲过上面的介绍咱们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无论是铁质铠甲,还是棉质棉甲,穿在人身上都是包裹得密不通风。再加上重量不轻,士兵极易出汗,所以在军中常常存在一种叫“卸甲风”的疾病。以我们传统的中医解释那就是人在剧烈运动之后大汗淋漓,风邪极易入侵,拘束经络,气血不通,不通则痛。而西医解释则是由于毛孔张开寒风的刺激,引起肌肉的一种叫做“腰背肌筋膜炎”的炎症。

我国古代不少将军就因此患疾甚至丢了性命,比较有名就是五代的名将李存孝和明朝的开国元老常遇春:

先说说李存孝,曾一日内连战五路诸侯二十八将,斩杀其之十五,其汗气穿甲而腾。李存孝回营之后卸去盔甲,连续喝了三杯冷酒,忽然就口中溢血昏了过去,患了卸甲风卧病在床。适逢敌将高思继连败众将无人能挡,晋王怕李存孝得知战况急火攻心卸甲风难以痊愈,所以一直对养病的李存孝隐瞒战情。

当时有一个名为“康君利”的大臣,其对李存孝的嫉妒之心甚重,在他给李存孝送药的时候故意激怒李存孝。说敌将高思继如何如何勇猛,连斩数员大将,恐怕我军没有人能够阻挡,就怕连你李存孝也不是对手。李存孝听罢大怒不止,竟然浑身生出汗水,遂披甲上马迎战高思继,两人走了几个回合,果不其然战神李存孝将高思继生擒,这一身寒疾也因此痊愈了。

再说说明朝的常遇春,他就没有李存孝那么好的体格和运气了。常遇春本也是一名悍将,归附朱元璋后充当大前锋,逢战必胜,人言能统领十万大军,在军中有“常十万”的称号。可惜常遇春在洪武二年大败元军之后由于贪图吹风脱甲太快而患上了卸甲风,在凯旋班师回营的时候病逝于军中,死的时候仅仅四十岁。

想想连有头有脸的将军都可能因此丧命,那么死在“卸甲风”这种疾病下的无名士卒不知道有多少了。所以说在古代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打完仗之后,无论多热都不能直接脱下盔甲,都需要先下汗才再卸甲。不然肢体疼痛发凉、皮肤麻木、肌肉痉挛,古代的医疗条件有限,即使将士不会因此病丧命,日后在战场上也难免反应迟钝惨遭屠戮。

这倒让杨角风想起小时候,那时候住外婆家,每每出了一身汗想出门的时候,外婆总是拉着我,让我汗干了再出门,想想也是这个道理吧!

所以,古代行军打仗,一场大仗结束,并不是因为防止敌军偷袭而不脱盔甲,而是需要冷静下来,等身上的汗出的差不多了,再脱。

当然,如果这场战争发生在夏天,再不脱的话人都要中暑了,那当我白说!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为何史学界普遍认同,中国重庆钓鱼城之战拯救了欧洲和全世界?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钓鱼城其实并没有拯救欧洲也没有救全世界还记得初中历史老师讲过,大致意思就是如果钓鱼城被攻破了,可能我们就不用学英语了……回归原题。钓鱼城之战是公元1259年,蒙古军围攻潼川府路合州钓鱼城的战斗。公元1258年年底,蒙古军受阻于钓鱼城下,蒙哥汗派人前去招降王坚未果。次年正月,蒙古军围攻钓鱼城久战未果。

  • 关于战争的成语有那些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马革裹尸、赤膊上阵、乌合之众`用兵如神、有勇无谋、全民皆兵、声东击西、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坚壁清野、揭竿而起、望梅止渴、运畴帷幄、一鼓作气、再衰三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打草惊蛇、有勇无谋、全民皆兵、声东击西、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坚壁清野、揭竿而起、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运筹帷幄,

  • 古时候的人天一黑都做什么?是马上睡觉吗?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这个问题还是挺有意思的,想想我们现代人夜生活多么的丰富多彩,不想宅在家里,可以约几个三朋好友去酒吧、夜总会、KTV唱唱歌,也可以去大排档吃烧烤什么的,宅在家里也可以陪家人看看电视,或者玩手机上网什么的,晚上没个十一点很难入睡的,这是我们现在人的夜生活,那么古人呢,他们没有电视,手机,KTV什么的,他

  • 我国历史上典型爱国人物及其爱国行为的具体事例?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1)国民革命军第33军总司令张自忠率部多次参加日军战斗,赢得了海豹突击队,临沂,遂造战役。后来他在枣义战役中去世。(2)琅ya山的五位英雄,为了掩盖群众和庞大的部队,撤退并制止了日军舒贝及其本人。(3)反吸烟运动林则徐加强了中国。(4)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李宗仁担任第五战区总司令,在徐

  • 古今中外的著名战争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赤壁之战战争日期:公元208年七月—十二月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一带大败曹操军队,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战役。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作玄武池训练水兵,并对可能动乱的关中地区采取措施,随即于建安十三年七月出兵十多万南征荆州(约

  • 中外著名战役的名称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1979年-1989年,苏联为了夺得西亚地区的资源以及进一步威胁中国及抗衡美国在该地区的势力,发动了对阿富汗的入侵,战争初期苏军迅速解决了阿富汗正规军,但之后的游击战使苏联深陷泥潭,阿富汗游击队在美国的暗中支持下给予苏军沉重的打击,苏军在付出惨重的人员伤亡及物质损失后不得不撤出阿富汗;1980年-1

  • 古代的中国侵略过别的国家吗?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我不知道你这个问题从哪得出的结论,是从中国的史书记载中,还是从中国人民自古就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延伸出来的?咱们换个角度看,看看咱们的邻国是如何评价中国的?你自己品品朝鲜和韩国,越南、蒙古都说自己的建国的历史,就是反抗中国侵略的历史。咱们就举一个越南的例子说明吧:在越南的课本当中

  • 乾隆为何要打缅甸和越南战争?有何意义?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清缅之战缅甸建立缅甸贡榜王朝后,国力不断增强。俗话说人一变强就喜欢欺负别人,于是面对开始四处征战,终于打到了一个叫暹(音xian,一声)罗的地方,也即泰国。被欺负了自然会拼死反抗,泰国全民皆兵,誓与国家共存亡,于是双方僵持不下,这大大消耗了缅甸的物资。没有物资怎么办呢,只有去其他地方抢了,终于瞄准了

  • 历史上著名的巧用妙计的战争

    战史风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1:战国时期齐魏马陵之战,孙膑采用了围魏救赵之计,增兵减灶之计。2:楚汉相争之战,韩信采用暗度陈仓之计。3:战国吴越之战,勾践使用了美人计。4:三国吴蜀荆州之战,吕蒙使用了瞒天过海之计。5:三国官渡之战,曹操使用了十面埋伏之计。6:战国长平之战,白起使用了以逸待劳之计。7:赤壁之战,周瑜使用了苦肉计

  • 北宋到南宋年间的战乱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宋)2.岳飞抗金。(宋)3.……战斗场面都是很凄惨的,建议自己去图书馆看看吧。历史文物或相关的历史书籍(历史书上关于凄惨的战争场面多得是。)4.南宋灭了以后元就建立了。也曾兴盛一时。(也建议去看看历史书籍上的描述及插图)卡迭石之战(埃及与赫梯)商周牧野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