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南宋与金议和的背景是什么?

南宋与金议和的背景是什么?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4469 更新时间:2024/2/23 0:20:52

南宋与金议和的时代背景主要是宋高宗时期,在岳飞将军大战次次告捷的情况下达成的。我将从民众、南宋政治、金国情况三方面来看南宋议和与金议和的背景。

从民众角度看,是受到部分百姓支持的。历史上每一次战争都是劳民伤财的,南宋与金的战争也不例外,尤其是战争开始爆发之地,百姓更希望安定的生活,一家和睦。战争需要保证钱财、粮草等物质充足,而这些仅仅依靠国库是不够的,就需要百姓的支持,这就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因此,部分百姓希望战争停止。

从南宋政治来看,宋高宗和主和派是占主导地位的。就赵构来讲,他一方面希望能战争全面胜利,彰显南宋国威,但更大程度不想全面胜利,一旦胜利,二圣回朝,他很有可能地位不保。对于议和派大臣而言,有溜须拍马的,有为国民发展考虑的。宋高宗为保地位当然会支持议和,坚定了议和派信心。

从金国情况来看,主和派和内乱影响促进了合议的达成。战争劳民伤财,胜利会扩大国土面积,因而会分为主战派和主和派。之后,金主完颜亮被杀,金国上下军心不齐,不利于战争,继而同意议和。

笔者主要是从金国、南宋和百姓三方面来看待两方议和背景的,当然不排除有其他因素。以上是本人的看法,如有不足,欢迎交流补充。

金灭辽后,紧接着便开始了南侵,希望短时期内吞并南宋,最终功亏一篑。

北宋灭亡

公元1127年,金军直取汴京,掳走荟、钦二帝,史称“靖康之耻”,北宋由此灭亡。宋朝其他皇室人员南逃,随后拥立赵构在临安称帝,史称南宋,赵构为宋高宗。虽然南宋有长江天险,但金军的侵略还未停止,南宋军民的反抗也越来越强。

抗争不断

金军占领长江以北后,各地起义军此起彼伏,著名的八字军有70余万人。趁着金立足未稳,南宋也开始了北伐,光伏中原指日可待。

北伐将领有著名的岳飞、韩世忠、吴氏兄弟,均是抗金名将。公元1140年,岳飞取得郾城大捷,打破了金军的不败神话,最后各地军民开始着手准备收复汴京。不过,随着岳飞的被害,北伐就此失败。

宋金对峙

金军虽然战斗力强横,但治理国家的经验却非常不足,而且交流困难,陷入了泥潭之中,首要还是稳定政权。

而南宋内斗不断,宋高宗怕武将功高盖主,另外迎回徽、钦二帝自己何去何从也是个疑问,大臣们也各怀鬼胎,还不如保有半壁江山。

至此,金军无力南侵,南宋也无意北伐,双方开始了对峙状态,进而和谈,大局已定。

春秋争霸怎么形成,产生什么影响?

讲到春秋争霸,要先对周朝的历史有一个俯瞰式的了解,因为春秋是周朝的一段特殊历史时期。对周朝的总体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春秋争霸的历史背景、原因,及其对中国历史、社化、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影响。

周王朝的历史分期及春秋、战国称谓的由来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王朝,兴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牧野(今河南汲县)之战灭商建周,终于公元前256年,秦攻陷都城洛邑,周赧王病逝,周朝灭亡。周朝一共传国君32代37王,享国共计791年。

周朝自兴起后的140多年间,历代君王大都励精图治,国力呈上升或平稳趋势,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传到第十代君主周厉王(在位时间:公元前879年公元前843年),周厉王违背周人共同享有山林川泽的典章制度,将山林川泽改归周王朝所有,不准百姓仰以谋生。同时周厉王对人民实行横征暴敛,严酷统治,命卫巫监视百姓,凡有诽谤君王的立即抓来杀掉。人民难以为生,苦不堪言,于公元前841年发生暴动,周厉王出奔到彘(今山西霍县)。此后,周王朝开始走下坡路,周厉王是致使周朝由盛及衰的第一个主。周厉王之后,虽一度有其子周宣王的“宣王中兴”。但周宣王晚年,连年征伐条戎、奔戎、西戎均惨遭失败,国运衰落之势难挡。

直接导致周朝大幅衰败“贡献”最大的主是周幽王。公元前781年,周幽王继位,他任用好利的虢石父执政,致使朝政腐败,同时多次征伐六济之戎均遭失败。加之天灾频繁,内外交困,国人怨声四起,王朝内外交困。此外,周幽王还是一个只爱美人不爱江山的主,他为博得冷美人褒姒一笑,拿国家军机大事开玩笑,不惜“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广为后人诟病耻笑。他因宠爱美人褒姒就废掉正宗的王后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王后,改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致使宜臼逃奔到母亲的娘家申国。申侯为女儿和外孙申张正义,于公元前771年,联合缯国与犬戎攻陷镐京(今陕西西安),周幽王与伯服均被犬戎杀死,褒姒不知所踪,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继承王位,因都城镐京已遭受严重破坏,加之为躲避犬戎的侵扰,在一些诸侯王的护送下,周平王将都城迁到了洛邑(今河南洛阳),继续沿袭周王朝的统治,东周开始。

迁都后的周朝,从此一蹶不振,逐渐衰落,着诸侯争霸的兴起,在诸候国的夹缝中生存,直至战国未期被秦灭亡。

周朝在世共计791年,是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王朝。周幽王灭亡,周平王东迁,是周朝历史的拐点,是周朝国运的分水岭。历史学上为便于研究周朝历史,按都城的地理方位,把迁都之前的周朝称为西周(都城镐京),把迁都之后的周朝称为东周(都城洛邑)。实质上西周东周是同一个朝代而不是两个朝代。周王朝的历史就是都城在镐京时期242年的历史加上迁都落邑之后549年的历史。周王朝强大兴盛在西周,衰落败亡于东周。

我们所说的春秋时期,就是周王朝迁都洛邑之后即东周开始后的一段历史。说是一段历史,自然就还有另外一段,那一段叫做战国时期。东周的历史就是由春秋时期的历史和战国时期的历史组成。春秋时期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终于公元前476年“三家分晋”。这段时期的历史特点是:周王朝日趋衰落,一些诸侯国日益强大,周王朝失去了对各诸侯国的控制及支配,各诸侯国都不把周王朝放在眼里,纷纷争斗竞当群雄霸主,力争取得主宰别国的地位。战国时期始于公元前476年“三家分晋”,终于公元前256年秦国灭掉东周。这段时期的历史特点是:周王朝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进一步衰落,形同摆设。各大诸侯国视周王朝为不存在,不再满足于争当霸主,竞相发起兼并战争,立志吞并其余国家而统一中国。

“春秋”这一称谓得名于孔子所著的鲁国编年体史书《春秋》。这部史书上起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下迄公元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与春秋这段历史时期大致相同,所以史学上就用“春秋”来命名周朝的这段历史时期。而“战国”这一称谓则得名于西汉刘向所著史书《战国策》,由于该书详细记录了东周从公元前475年“三家分晋”至西周灭亡的战乱历史,所以史学上就用“战国”来命名周朝的这段历史时期。

综上所述:西周和东周不是两个朝代,而是一个朝代(周朝)迁都前后的两段不同历史时期。春秋和战国也不是两个朝代,而是周朝东迁后即东周的两段不同历史时期。“春秋”及“战国”称谓是史学上用两部历史书名来分别对东周的两段历史时期进行命名。

春秋争霸的历史局面及原因分析春秋时期是周王朝开始进入社会大分裂大动荡大变革的历史时期。整个社会呈现大国争霸、小国图存的局面,一部春秋史就是一部争霸史。大的诸侯国纷纷兼并小的诸侯国争当霸主,东周社会狠烟四起,战火纷飞,战乱不停。仅据鲁史《春秋》记载的军事行动就有四百八十余次。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江山代有霸主出,各领风骚数十年。春秋时期,在上百个诸侯国中先后有五个诸侯王胜出当过霸主,史称“春秋五霸”。关于春秋五霸,流行最广的传说有两种版本,均各有依据。一种说法出自《史记》,先后成为霸主的诸侯王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种说法出自《荀子王霸》,先后称霸的诸侯王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你方唱罢我登场,各为霸业写华章。为什么各诸侯王要纷纷争霸主?当了霸主有何好处?第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彰显实力树立威望,让其他诸侯国敬畏自己,心有所惧行有所怕,行事要看霸主脸色。如同森林霸主老虎一样,走到哪里其它动物都要赶快让位躲避,那可是八面威风。第二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取得了话语权,我是老大我说了算,各诸侯国之间有何纷争,均由霸主一锤定音。第三个好处就是取得了号召权,霸主的地位往往通过诸侯会盟签订盟约来体现,在处理国际事务争端上,各诸侯国都要听从霸主的号召。第四个好处就是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对其他诸侯国物质财富人力等方面的支配权。

在这里,也许有人会发出这样的疑问:既然先后出现过春秋五霸,而且无论哪一个霸主的实力都比周王室强大,为何霸主不直接灭掉周王室取而代之?最主要的原因是,西周自建朝数百年来,由其建立起来的强大的礼乐制度,作为维系君臣之间的道德规范,始终根深蒂固。谁敢灭掉周王室取而代之,谁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背世代之骂名,人人得而诛之。所以,无论周王室怎样衰弱,各诸侯王都不敢有非分之想,只能在承认周天子为天下共主的前提下,局限于争斗称霸,满足于当当霸主。这一观念到了战国后期才有所改变。战国末期,随着群雄逐鹿中原,弱者淘汰,强者胜出,统一大业已垂手可及,秦国干脆就直接把周王室灭掉了。

春秋时期出现诸侯争霸现象的原因,可以从表象上和本质上两个维度去认识。

从表象上看春秋争霸的原因

一是随着周王室政治经济实力的衰落和诸侯国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周王室对诸侯国不再具有控制力和影响力。政治方面,经过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镐京之变平王东迁后,周王朝在诸侯国中的政治威信从此一落千丈。经济方面,由于周王朝上百年来不断地将大量土地分封给诸侯王,造成自己所掌控的土地日趋减少。据史料记载,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掌握支配的土地仅仅剩下今河南西北部的一隅之地,东不过荥阳,西不跨潼关,南不越汝水,北只到沁水南岸,方圆只有六百余里。这点地盘,在当时只相当于一个中等大小的诸侯国了。土地的锐减,直接导致的后果是收入锐减,生活捉襟见肘,难以为继。加上各诸侯国有意拖欠贡赋,更是雪上加霜。据《左传》记载,周平王死后因为没钱办理丧事,曾派人到鲁国,求鲁国给予资助。而到周桓王死的时候,因为一直没有钱来办理丧事,结果葬礼竟拖了七年。这恐怕是历史上最穷的王室了。

二是随着礼乐制度的逐渐崩溃,诸侯王不断挣脱了道德上的束缚,言行开始放纵,敢于同周王室叫板。西周未年,礼崩乐坏的情况就已经出现,进入东周以后,情形更为严重。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现象随处可见。“周郑交质”的历史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史载:周平王因忌惮郑庄公不断扩充实力,为削弱郑庄公的力量,将郑庄公担任王朝卿士的部分权力划给虢公忌父。引起郑庄公不满上朝质问周平王,周平王不敢得罪郑庄公,矢口否对郑庄公有猜忌之心。为了显示对郑庄公的信任,竟屈从于郑庄公,与郑庄公互换人质。周平王把自己的儿子狐派到郑国做人质,郑庄公则把自己的儿子忽派到成周当人质。互派人质本是诸侯国之间表达相互信任的寻常事件,可是在这个地方,互派人质的一方竟是君权神授的周天子,可见,周王室已经沦落到了与诸侯国平等的地位了。

更丢面子的事情还在后头,周平王死了周桓王继位后,周桓王想要彻底解决郑庄公坐大成势的问题,干脆以郑庄公长期不朝见周王室的名义解除了郑庄公的职务。公元前707年,周桓王亲率王师并征调陈国、蔡国、卫国三国之军征讨郑庄公,郑庄公率军迎战,双方在葛(今河南省长葛市北)打了一仗,郑国大夫祝聃一箭射中了周桓王的肩膀,周桓王负痛逃窜,大败而归。君臣之间尚且如此,诸侯之间以及社会各成员之间臣弑君、子弑父、父占媳、兄妹乱伦等过去被视为大逆不道的事件,在当时的社会已经成了司空见惯的现象。

三是残酷的生死存亡、优胜劣汰的竞争意识,逼迫各诸侯国不断争霸拼抢土地和人口等资源,努力扩充实力。这也是春秋争霸的一个客观原因。

从本质上看春秋争霸的根本原因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新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经济基础受到了旧的仍占统治地位的上层建筑的阻碍,要求变革旧的上层建筑,于是就引发了连绵不断的争霸战争。春秋时期由于铁器的推广和牛耕的普遍使用,生产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人们在轻轻松松耕作完原有公田(井田)后,剩余的时间便大量开垦私田并占为己有,于是出现了新兴的地主阶级。这个新兴的地主阶级既包括组织开垦私田的部分贵族及大量贵族下层,也包括有条件开垦私田的平民。新的阶级和新的生产关系出现了,他们迫切希望拥有话语权,迫切希望土地私有制得到国家和社会的认可,迫切希望国家政权对自己的利益予以保护,迫切希望国家制订相关制度为自己的利益服务。然而维系现实社会经济秩序的体系却仍然是原有的井田制度和分封制度,以及维护上下尊卑等级秩序的封建礼乐制度。

革命历来不是温和的,当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上层建筑阻碍了经济基础,矛盾尖锐到需要诉诸武力解决的时候,争霸战争就难以避免地出现了。

春秋争霸对中国政治思想和历史文化的深远影响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奇特和令人惊叹的时期。虽然严绵不绝的战争对生产力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也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灾难和痛苦。但是在这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却出现了思想上的空前活跃和文化上的异常繁荣,各类大家更是人才辈出。他们的很多思想观点和理论著述,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广为人们研究和借鉴。这一奇特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春秋战国之后的两千多年的漫长社会中,有的朝代也出现过社会动荡,但却再也没有出现过如此繁荣的思想文化。就连我们今天还在频繁使用的诸多成语都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如数典忘祖、问鼎中原、大义灭亲、一鸣惊人、卧薪尝胆、朝秦暮楚、纸上谈兵、老马识途、围魏救赵、负荆请罪、完壁归赵、暗箭伤人、鸡鸣狗盗、图穷匕见等。单看这些成语,你就可以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生命力是何等的强大,对后世的影响是何等的深远。

春秋争霸对中国历史社会的巨大作用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春秋争霸促进了国家逐渐趋向统一

据史料记载,春秋初年有诸侯国一百四十多个,影响较大的有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吴、越等十四国。在后来的争霸中,大国吞并小国,强国吞并弱国,如山东诸小国被齐国吞并,河北、山西诸小国被晋国吞并,江淮、汉水诸小国被楚国吞并,西北诸小国被秦国吞并,中华大地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经过春秋争霸,到了战国后期就只剩下二十多个诸侯国了。这种集权趋势的加强,为日后秦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春秋争霸促进了思想大解放和文化大繁荣

为了满足争霸的需要,各诸侯国纷纷网络人才,各类人才也应运而生,他们为解决或回答现实问题,从不同的立场提出了不同的政治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诸子百家。其中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四家的学说代表著作《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对中国两千年的思想文化影响最为深远,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灵魂和中华文明的根。而《论语》《孟子》和《庄子》则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春秋争霸促进了各民族大融合

春秋时期是我国民族融合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一方面,随着诸侯国对大片区域的占领,纷纷迁移本国大量百姓到占领区域居住,以守住战争成果。另一方面,周王朝周边的蛮、夷、戎、狄等少数民族不断袭扰中原,各诸侯国打起了“攘夷”的旗号开展了旷日持久的斗争。于是中国大地上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大迁徒、大交流,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彼此犬牙交错,杂居共处,打破了各民族间固有的地域界限,加快了各民族的融合,加快了中华民族的形成。

春秋争霸促进了教育兴盛和人才辈出

春秋时期,教育体制出现了重大变革,随着各诸侯国对大量人才的渴求,过去“学在官府”,由统治阶级办学,只有贵族子弟才能接受教育的制度受到了打破。社会上各类有影响的人物纷纷办学以适应社会所需,于是私学开始兴起并逐渐兴盛。譬如史料中关于孔子拥有学生3000多人,其中72人成为贤达的记载,就是春秋时期私学兴盛的最好体现。

由于教育制度从“学在官府”向私学兴起转变,大量平民受教育的机会得到增加,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以致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天文、历算等方面出现了很多响当当的历史人物。如孔子、老子、孟子、孙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鬼谷子以及商鞅、申不害许行、陈相、苏秦、张仪、孙膑等。他们或是著名的思想家、或是著名的政治家、或是著名的军事家、或是著名的外交家、或是著名的谋略家、或是著名的科学家。除此以外,那些在某一方面拥有一技之长的出谋划策、谈判周旋,以及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更是数不胜数。春秋战国时期真是群英聚会、群星灿烂、人才辈出,足以让人感慨万千。

春秋争霸促进了新旧社会制度交替

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度衰落和封建制度兴起的过渡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和奴隶主贵族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争霸战争不同程度地打击和削弱了奴隶主贵族集团,加速了新旧制度的交替变革,为封建地主阶级扫清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经历了春秋时期漫长的证霸战争,到了战国时期,奴隶制度已经消亡,封建制度已经得以广泛确立,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事实上,周室的衰弱,只是礼崩乐坏的外因,真正的内因,源自整个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春秋为铜铁递嬗之时代,铁制农具日益增多,农业日渐发达,人们渐渐摆脱半农半牧的生活而定居下来专门从事稼穑,这直接导致了人口膨胀,土地不敷使用,加之周代制度,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自上而下分封(天子、诸侯、大夫、士),则数代之后,原有土地分配殆尽,终将产生甚多无土之士民,而周之井田制又不允许民众擅自开垦私田,于是冲突日剧,无法疏解之下只好向外发动战争以转移矛盾,恰好此时碰上犬戎之乱,周室衰弱,再无能力统御诸侯,于是诸侯兼并,周礼崩溃,道德堕落,廉耻沦丧,乱相横生,社会秩序大坏。据不完全统计,春秋时诸侯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起,弑君逐君事件一百余起,基本每两三年就有一个国君逃亡或死于非命,而且各国之间每年都要打两三仗,哪年不打仗了老百姓倒觉得奇怪了。

好在,春秋时的战争大多还遵从上古军礼,其过程尚披着一层温情的面纱,所以同样是几百年的大动荡,春秋时代的百姓过得要比战国与魏晋南北朝时的百姓好得多。

但这样的战争一般只发生华夏之间,一旦碰上异族可就没那么幸运了,就在华夏乱成一锅粥的时候,四方的异民族亦趁机交相入侵中原,很多实力弱小之诸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破家亡,人民离散,宗庙隳怀,社稷成墟。从现有的记载来看,在西周末年,天下还有一百七十多个封国,但到春秋结束只剩了十几个。中国历史乱世甚多,但纷乱以至于此者,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在这样的内忧外患、岌岌可危的局面之下,人们终于抛弃了风光不再的周天子,转而期待各国诸侯中能出一位真正的大英雄,将已一盘散沙的华夏诸侯重新团结起来,攘除侵入中原的四方异民族,带给天下新的政治秩序,致以天下真正的太平。

这个新的政治秩序,就叫做“霸道”;这个真正的大英雄,就叫做“霸主”。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不怕牺牲的红色故事简短?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说到内蒙古产生的第一批共产党人,不得不提到坐落于北京市西城区小石虎胡同的一处古建筑国立蒙藏学校旧址,这里曾是内蒙古革命的摇篮。成立之初,该校是为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子弟就读而设立的民族中学,1918年开始招收专科学生时,改称蒙藏学校。“五四”运动后,蒙藏学校曾因经费困难一度停止招生,直到1923年

  • 为什么古代打仗最害怕缺粮草?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就说明了粮草的重要性。在古代战争中有太多的案例了,粮草都是战争过程中打击的核心对象,一旦把对方粮草给毁灭了,基本就可以说战争已经赢了,而对方再多的军队都将不战自溃。粮草,就是粮和草。粮是给士兵吃的,古代出行打仗,因为交通不发达,出行打仗一般都是按月算,而粮就是支撑士兵出行打仗的

  • 1921-2021年英雄人物事迹?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一、【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黄继光】黄继光(1930~1952)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农历1930年11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中江县一个山村,他自幼家境极为贫寒,六七岁时父亲因受地主欺压,病恨交加而死。黄继光从小就给地主扛长工、割草放牛。1949年冬,家乡解放,村里组织起农会,黄继光不但成为农会第

  • 抗美援朝英雄人物故事介绍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我们要铭记历史,以史为鉴。下面介绍的是抗美援朝英雄人物故事,仅供参考。罗盛教的故事罗盛教,湖南省新化县相子村人,1931年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里,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1年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任志愿军47军第141侦察队文书。他高举起抗美援朝、保家

  • 英国玫瑰战争的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玫瑰战争(又称蔷薇战争;英语:WarsoftheRoses;1455年─1485年)是英王爱德华三世(1327年—1377年在位)的两支后裔: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的支持者为了争夺英格兰王位而发生断续的内战。下面是我带来的英国玫瑰战争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英国玫瑰战争是在16世纪莎士比亚的历史剧演

  • 汉代范增身世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首先,范增并不是汉代人物,而是秦末楚汉战争时期的人物,他死时汉朝还并没有建立。以下是他的生平:范增(公元前277年公元前204年),居人(今安徽巢湖西南)。秦末农民战争中为项羽主要谋士,被项羽尊为“亚父”。公元前206(汉元年)随项羽攻入关中,劝项羽消灭刘邦势力,未被采纳。后在鸿门宴上多次示意项羽杀

  • 临汾在古代是否有皇帝在此建都?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临汾】在古代的大部分历史时期都被叫做【平阳】,定都【平阳】的皇帝有4个、天王有1个。他们都有哪些,且看寒鲲为您一一介绍一番:定都平阳的皇帝4人定都平阳的四个皇帝全是【汉赵】的皇帝,而且就当时的实际情形来看,【汉】才是这四个皇帝的国号,【汉赵】只是历史学家为了与其他【汉】相区别而命名的一个历史称谓。

  • 为什么秦国要冒险发动长平之战?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秦国为什么要冒险发动长平之战,即便付出巨大的代价也在所不惜?一则放眼天下,经过白起率领的几次歼灭大战,韩魏楚被大大削弱,唯有赵国拥兵几十万,尚可与秦国一战。秦国若要一统天下,与赵国交锋,是迟早的事。赵王刚亲政,朝野尚未亲附,对于秦国来说,此战宜早不宜迟。二则秦国东出征服六国,一统天下,需要一块踏板,

  • 历史上“山西大槐树”有哪些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我是地地道道的北方汉子冀中平原(河北)人,据老辈讲,这一带大多是从山西迁移过来的人,并有首民谣:若问老家在哪里?山西洪桐老鹳(guan)窝,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窝。为了寻根问祖,今年五一时候,我来到山西洪洞县,看到了梦中的大槐树,抚摸着祖先留下的大槐树,听着讲解员说着祖先流传下来故事,我的思绪

  • 为新中国成立而牺牲的小英雄?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1.王二小王二小家在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把魔爪伸进了这个宁静的村庄。1942年10月25日,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时碰上了打算进村“扫荡”的鬼子。鬼子让他带路,二小却把鬼子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鬼子发现上当后,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村后的山坡上。《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