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东吴后期有二十万雄兵,有长江天险为峙,为何仅四月就灭亡了?

东吴后期有二十万雄兵,有长江天险为峙,为何仅四月就灭亡了?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4984 更新时间:2024/1/25 8:46:37

仔细回顾晋灭吴之战,我们会发现,东吴并不那么好打。

这场后人眼中摧枯拉朽、势如破竹的战争,依然可称为古代战争中的经典之作!

吴虽弱,不易灭孙皓投降时,献上吴国图籍。计四州、四十三郡、五十二万三千户,军队二十三万!

灭亡时,仍有军二十三万!东吴并不好打。

长江天险+强力水师,若有良将,北方虽强,不易图之。虽然说万里长江万里长,哪里都可以打,可是,真正在所必争的几个点就那么几个。这几个重镇都在长年的对峙中得到了强化,并不容易攻克。

在晋灭吴之前的八年,272年,东吴的“国之藩表”西陵守将步阐叛变投晋,名将羊祜、杨肇趁机率军攻吴。结果,被陆抗击败。

而后来的灭吴战争,也充分说明:东吴的重要据点防御严密,极难攻克!诚然,孙皓执政后,猜忌大臣,刑罚无度,但是,赤壁之战时,东吴多数臣子不也主张投降吗?如果东吴能牢牢把握要点,晋不打破平衡,东吴的人心涣散就很难爆发!晋就已然灭不了吴!

因此,多数晋臣都反对发起灭吴战争。

那么,为什么晋朝发起灭吴战争后,依然势如破竹,一举成功呢?

淮南开发,东吴核心区域压力陡增,顾此失彼。晋灭吴,战争进行的时间很短,但准备的时间却很长。

早在灭蜀之前,司马懿就认为“广田积谷为兼并吴之计”、“灭贼之要,在于积谷”。他委派邓艾进行实地考察。邓艾也不辱使命,在《济河论》中提出了屯田淮南之计。他在淮南兴修水利、通漕运、屯田储粮。

尽管后来发生了淮南三叛,但是,淮南的经济依然得到了恢复。而到了280年,距离邓艾开发已过去三十年,距离淮南三叛结束已过去二十多年,晋在淮南方向的经济力、战斗力已经大大增加!

淮南方向压力的增加,对东吴的国防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后来,陆抗极力建议增加西陵防务,东吴没有满足。这既有东吴君臣失策之处,也有下游直接威胁加大,东吴顾此失彼之因。同时,在后来的灭吴战争中,淮南方向的力量是最强的!

双管齐下在晋灭吴之前,历史并没有提供给司马炎们多少跨过长江天险的经验,一切都要自己摸索!

羊祜做了两件对灭吴至关重要的准备。

自从灭蜀后,长江之险似乎与吴已经“共有之”了,而且,万里长江,处处可渡。但若没有制水权,晋军行动将处处被动,补给困难。即使晋军渡过长江天险,也难以为继。

后来北周的名将贺若敦就曾经趁着南朝湘州投靠之机进入湖南,但以南朝水军击败北周水军,北周军在湖南根本站不住脚,只得退出。因此,老羊在军事上和政治上做了两手准备。

1、军事上,在益州操练水师;2、政治上,收买吴人之心,并以“仁义”之礼与陆抗来往,树立“有德”形象。

历史证明,这两手准备,对后来的战争进程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计划泄露,千钧一发羊祜死后,杜预接着积极准备。

准备时间长,有利有弊。

利,是准备得更充分;弊,是准备时间长了,动作太大,对方能知晓情报。晋在益州打造战船,或许因为考虑不周,造船废料沿江而下,被东吴发现,汇报给了孙皓。

幸运的是,孙皓没有重视。否则,加强在三峡附近的军事部署,以当地的地形,晋即使有数倍的水师,恐怕也很难走出来。

孙皓没重视,但晋不能不重视呀!一旦对方反应过来,就麻烦了!

把握时机,立刻灭吴从羊祜,到杜预,都极力主张尽快展开灭吴战争,但晋朝朝野一致反对,司马炎犹豫不决。

杜预在一份奏折中,提出了必须尽快行动,把握时机的建议!现在我们的准备已经被敌人侦查到了!幸亏孙皓没有反应。可是,一旦孙皓醒悟,或者换了个领导人,他招揽人心,迁都武昌,加强沿江防御,那“晋虽有百万,无能为也”!

要打,就要快打,不然准备就白准备了!

五竖一横,全面开花司马炎下定灭吴决心后,进行的灭吴方案也是被后世不断效仿的:五竖一横,全面开花。

五竖,就是在长江以北,从五个方向发起进攻。多路进攻,可以使东吴顾此失彼,充分发挥晋的整体优势。

一横,就是益州苦心打造的水师,在王的组织上,迅速东进,控制长江制水权。

同时,晋朝为了加强协同作战,规定:王过建平后,归杜预指挥;进入建康战场后,归王浑指挥,以达到合力破敌的效果!

艰难的开局万事开头难。在发起进攻后,晋的进攻开展得并不是处处顺利!

东吴的坚城是不容易攻克的。杜预进攻江陵,打不下!

王出三峡,地势险要!

王打建平,打不下!

如果在过去单点进攻的时期,可能进攻就到此为止了!

多点配合,轻松破局可是,在如今准备充分的情况下,这些困难都可以克服!

杜预打不下江陵,也没困顿不前,而是去支持西线王。

三峡不好出,杜预从陆路攻破了荆门、夷道,帮助王走出了长江最为险要的区域。王又被乐乡孙歆阻挡不能进,杜预率军乘船渡过长江,插旗放火,虚张声势。孙歆惊恐撤退,大败被擒!

王在肃清江面后,杜预才得以水陆配合,拿下了江陵。

自此,晋朝已经基本控制了荆州水域!

厚积薄发,战果稳固在控制江陵等地后,晋朝长期收买人心的政策开始厚积薄发。

荆南各地、交州等地,传檄而定,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

原本可能成为东吴的战略纵深的区域,就在这厚积薄发之下,迅速归晋!同时,此时吴军集中精锐在安徽,正准备与晋军王浑部决战,胜负难料。即使吴军击败王浑,并在水战中挫败晋军水师,晋军也已经牢牢在荆州、交州站稳脚跟,战果得到巩固,灭吴也只是时间问题!

进退失据的东吴可是,吴军精锐在与王浑作战中全军覆灭!

孙皓派出的精锐由张悌率领,前往迎击。

过去,东吴可以坚守相持,伺机破敌。

可是,面对多点进攻,就没这么从容了!

沈莹认为:比起陆战,我们水战更有把握,我们应该等晋军水师来了后,先水战取胜,再回头来打敌人陆军;

张悌认为:如果等敌人的水师打到这里,说明上游已经失守了,那可能我们就人心崩溃,一哄而散了!应该立刻去打敌人陆军!张悌的担忧、沈莹的建议都有合理性。

只是,不管是去主动上去打陆仗,还是坐等晋军控制荆州后压制过来,东吴都没有胜算。

留给东吴的正确选项不多!

主将不知兵,精锐被歼,东吴丧胆

张悌在战役中的表现,暴露出他不知兵。吴军出发后不久,遇到了王浑军的先锋张乔。吴军二话不说,上去围攻。此时,张乔请降,但却闭营不出!

哪有这样投降的?可是,张悌却接受了这个“投降”,留着张乔不理,继续北进。

到了板桥,吴军遇到王浑军主力,两军对阵,吴军败了!

吴军败不出意外,但败的过程,很说明问题!此战中,吴军率先发起了进攻,丹阳精锐骁勇善战,奋力前冲,晋军列阵不动,拼死抵抗。吴军连续冲击三次不能取胜,两位将领被杀,士气受挫。晋军趁机发起反攻,吴军败退!

此时,原先“投降”的张乔马上在后方攻击吴军。吴军大败,张悌战死,精锐尽失!

此战的过程,说明了两个问题:

1、吴军正面作战中的特点已被摸透。

早在羊祜给晋武帝的信件中,就反复强调:吴军善战,但不能持久。

此战中,晋军先守后攻,先消耗吴军锐气,再一举反攻,正是在摸清吴军特点的情况下展开的。2、吴军无良将。

吴军进攻不利而退,尚属正常。但退却组织很成问题。张乔兵力不多,发难时,如吴军中有张辽、吕蒙这样的将领,即使蒙受较大损失,不至全军覆没!

势如破竹张悌的精锐覆灭后,晋军正式进入了势如破竹的阶段!

要说兵力,吴军有一战之力!但人心已散了!

孙皓先派游击将军张象率领万余水军前去迎战晋军水师。

结果:不战而降。

孙皓又派陶组织两万水军前去迎战。

结果:开战前吴军水师全部逃散!

大势已去,孙皓只得递降书。吴亡!

回顾整个过程,我们会发现,仅就实力而言,吴并非山穷水尽,毫无办法。

孙皓虽暴虐无道、失去人心,但在战争初期,吴军在几个重要据点的防御依然让晋军难以直接击破!如果晋军组织不当,“等”不到吴军闻风丧胆的局面!

晋军之所以最后能一举拿下东吴,在于长期的筹划和严密的组织。

势如破竹,只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遗憾的是,在灭吴后,晋朝统治者却失去了这般慎重与精心,醉心享乐和内斗,终将中华大地带入了一段漫长的混乱!

谢谢邀请。

三国的终结,历来令人唏嘘。曹魏政权得国与篡位禅让,最终也灭于禅位禅让。蜀汉得益州,刘璋投降换成刘禅投降。而东吴自孙权坐领江东,到孙皓坐失江东。

令人无语的是,蜀汉以区区一州之地,十万之兵,面对曹魏出动18万大军+后续11万接应部队,犹然鏖战了接近一年刘禅才投降。而刘禅投降之后,姜维还死里求生使出反间计,挑拨魏将邓艾钟会自相残杀,力图复国。虽然最终失败,然而何等壮烈。

相反,东吴坐拥三州之地,二十三万大军,却在二十万晋军的攻势面前,如滚汤浇雪,短短三四个月就一片降幡出石头。为何差异如此之大呢?

道理说复杂也不复杂。中国人打仗或者办大事,历来讲究个天时、地利、人和。咱们就从这三方面来论证,东吴比蜀汉的不利之处。

先说天时。

蜀汉灭亡是263年-264年的事情。那时候,天下三分,犹然成鼎足之势。虽然魏国最强,并且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其优势已经比三国初年要大。但整体来说,两弱对一强,看不出平衡有很快被打破的势头。曹魏内部,司马和曹氏之间的争斗愈演愈烈。就在三年前的260年,司马昭杀了曹髦;一年前的262年,姜维还起兵北伐,被邓艾打败。整体来说,三国之间胶着战斗的趋势延续着。包括司马昭调集十八万大军伐蜀,原本也只是打算夺取汉中,为自己加九锡创造政绩。

而晋军攻吴是在280年,那时候,蜀汉已经灭亡了16年,司马篡魏也已经15年。过去十多年中,都是东吴以东南一隅抵抗大半个天下的晋国,这种态势,与之前三足鼎立是完全不同的。所谓统一大势,到此已经难以抗拒。虽然晋朝大臣还是很多反对伐吴的,但之前羊怙在荆州苦心经营多年,临终又推荐杜预为帅,说明有识之士对此认识都很清楚。

天时的另一重特性在于法统,也就是政权的正当性。这里面,蜀汉自称继承了汉朝的社稷,本身是得到部分臣民认可的。或者说当初跟随刘备跑遍天下入川的就是汉朝最后的拥趸,一群理想主义者。所以在面对魏军时,不少人都战死了。相反,东吴立国不正,先是接受了曹魏的封号吴王,后来又和曹魏决裂,自己称帝。等于是以“曹魏藩属”的身份自立。这种法统问题在强势时没卵用,弱势时还是很影响臣民斗志的。

天时上,吴国完败。

再说地利。

所谓蜀有山川之险,吴有江水之固。当然从广泛意义上说,两者都不能作为完全屏蔽。但在劣势下的防御,蜀国终究还是有些优势。毕竟,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只需要占领险要的地形,足以令数倍优势兵力的魏军难以越过。历史上,刘备曾用此逼退过曹操,王平蒋琬曾用此打败过费。在263年魏军入侵时,汉中之所以丢失是因为蒋舒叛变投敌。而姜维用四五万军队,就在剑阁堵住了邓艾的十多万大军。诸葛瞻之所以输给邓艾,也是因为没有听黄崇的话,先占据险要之地,放魏军入了平原。

而东吴依仗的长江,相对而言,不是死的地形,而是活的流水。要守住长江不是光靠有少数兵力,而是需要优势的水军拦截岸上。过去,蜀汉是同盟时,吴军足以做到这一点。但在蜀汉灭亡后,东吴上游已经控制在敌人手中,而晋军则在益州大造战船,使得双方水军上已经持平。这时候,吴军的长江天险基本无用,魏军反而可以顺流而下,直驱千里。

地利,吴国没了。

最后是人和。

天时地利,都是宏观的客观条件。真正能不能守住,很大程度还是看军民斗志。

蜀汉政权,尽管被现在很多研究者扣了很多帽子,什么外来人和本地人的矛盾,什么穷兵黩武,什么逆历史潮流等等。但无可否认的是,诸葛亮时代内政治理相当不错。刘阿斗本人才能或许不出众,情商却很高,知道怎样控制朝廷内部斗争。蜀汉的内争很少杀人流血,整个40多年中比东吴和曹魏都要安定得多。这样少了折腾,人心自然也相对凝聚。看看刘禅投降的消息传到姜维军中,“将士咸怒,拔刀斫石”,这就是一个明证。

相对来说,东吴的朝廷氛围本身就是很怪异的。孙权在世的时候,年迈昏庸,活埋张昭,逼死陆抗,两个儿子各自打板子,已经是闹得很不像话。孙权时候,权臣轮番专政,朝廷血流百里,皇帝都被废黜,真是沸反盈天。而孙皓继位后,残暴嚣张,滥杀无辜。这么一圈折腾下来,东吴的军民根本都不想抵抗了。于是晋军到处,束手投降。二十万大军土崩瓦解,国为之亡。

人和,吴国丢了。这才是败亡的关键。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长津湖讲述的是怎样的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长津湖战役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发生在长津湖地区的一场战役。长津湖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3个军,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与武器装备世界一流、战功显赫的美军第10军,于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在朝鲜长津湖地区进行了直接较量,创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全歼美军一个整团的纪录,迫使美军

  • 抗日人物?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1、马占山出身于绿林,发迹于奉系。早年任清军哨长,后任黑龙江省骑兵总指挥和黑河警备司令。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马占山在黑龙江省会齐齐哈尔就任黑龙江省政府代理主席兼军事总指挥,率领爱国官兵奋起抵抗日本侵略军。他指挥的江桥抗战打响了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第一枪。2、赵敬夫,原名叫白长岭,1916年出生

  • 请问陕北人对中国革命胜利贡献有多大?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1、当时的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得非常惨重的,红军主力不得不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进行了史无前例的万里长征。2、长征途中,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国民党的数百个团一直在围追堵截,红军跑了14个省、翻越了18座大山、跨过了24条大河,走

  • 同为古都文化繁荣之地,河南经常因战乱逃荒,怎么不见陕西人逃荒?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中华民国十八年陕西遇到大旱灾关中道上没收成南北二山都有收人口没有向东流也就没有河南说志方府志讲的清到今九十有三年不久之前写碑铭村里老汉她姑姑十八年里卖陕北方有今日洛川亲讲述北山少粗布家里衣衫一卷卷换得米面粥碗碗宁肯饿死一片片没有出逃离家院凶年过后好几年举人老爷大善人埋了无主尸骨冢立石也讲陕西人老死不

  • 世界战争故事《普奥战争》

    战史风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普奥战争指的是在1866年的时候中欧地区发生的一次著名战役,这场战争是普鲁士和奥地利因为都要夺取德意志领导权的一次重大战役,战争的结果以奥地利失败作为了结局,最终致使普鲁士掌握了所有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在此之后北德意志邦联正式成立,这一行动加快了德意志统一的步伐。关于这次战争在普奥战争简介中有着大致的

  • 水浒中的著名打斗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武松醉打蒋门神武松打虎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李逵斤岭杀四虎林冲风雪山神庙武松打闹飞云浦东京杨志教场显威黑旋风斗浪里白条武松醉打孔明还有的就不说了如果你觉得不够和我说我写点打仗时候的打斗智取无为军一打祝家庄二打祝家庄三打祝家庄大破高唐州大破连环马攻破华州城一打曾头市攻打大名府二打曾头市攻打东平府攻打东昌府两

  • 古代有什么保家卫国的感人事迹?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古代有许多保家卫国的感人故事,现例举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的事迹。戚继光,明朝军事家,抗倭英雄。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17岁袭父职为登州卫指挥佥事。三十四年(1555年)调浙江都司佥事,次年升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3府。9月,倭寇800人进掠龙山所,戚继光等即率10倍于敌的明军前往阻击。倭寇分

  • 革命前辈的故事有哪些?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1、董存瑞烈士董存瑞烈士1929年10月出生于河北怀来县南山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从小就在党的培养下参加了党领导的各种抗日活动。1945年董存瑞参加了八路军,他工作用心、做战勇敢,先后立过四次大功,得过三枚奖章。1946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城的战斗中董存瑞用左

  • 抗美援朝英雄事迹 有什么英雄事迹

    战史风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抗美援朝英雄事迹有很多,也有很多的英雄人物,比如黄继光、邱少云等人,下面我整理了一些英雄事迹和人物,来看一下!抗美援朝英雄事迹有什么1.黄继光:用胸口堵住敌人的火炮黄继光,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10月19日,在朝鲜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用胸膛堵住疯狂扫射的敌机枪眼英勇牺牲。中国人

  • 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故事丨OO字?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高瘸子的空中战绩1937年8月14日,在南京开会的高志航驾机,和同志们开展了一场空中狩猎。当时国民党军把守上海时,一方面受到日军航母“出云”号的威胁,另一方面亦受到日军飞机的扫射。为此他一马当先直扑日军飞行队的长机,可狡猾的敌机巧妙利用乌云的掩护,瞬间躲在了高志航的上方,并且将黑漆漆枪口对准了他。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