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的历史故事
1: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开始。10月19日夜,黄继光所在的二营奉命反击占领高地表面阵地之敌。在反击中,遇到敌人一个暗藏火力点的疯狂射击,部队连续冲锋都没成功。眼看就要天亮,如在拂晓前还夺不下高地,不仅使已夺取的阵地重落敌手,还会直接影响整个上甘岭反击战的胜利。
在这关键时刻,黄继光参加了攻坚小组。在战斗中,攻坚小组的两位战友牺牲了,情况非常紧急,黄继光身上也连中了4枪,他昏了过去。敌人的机枪声把他惊醒,他不顾一切顽强地爬到了敌人的枪口旁边,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眼。他用年轻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牺牲时年仅22岁。
2:50年代,有一次,周恩来和一位美国记者谈话时,记者看到总理办公室里有一支派克钢笔,便带着几分讽刺,得意地发问:“总理阁下,也迷信我国的钢笔吗?”周恩来听了风趣地说:“这是一位朝鲜朋友送给我的。这位朋友对我说:“这是美军在板门店投降签字仪式上用过的,你留下作个纪念吧!”我觉得这支钢笔的来历很有意义,就留下了贵国的这支钢笔。”美国记者的脸一直红到了耳根。
3:六岁时朱德进入私塾,二十岁时入南充县高等小学堂,一年后考入四川高等学堂附设的体育学堂。由于在这里受到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产生了教育救国的意识。毕业后于1908年邀几位同学好友一同回仪陇县城筹办高等小学堂,朱德任学校的体育教习兼庶务。学生由几人很快发展到七十多人。学校虽然办起来了,但土豪劣绅反对新思想、压制教育,社会的黑暗,民众的痛苦,统治阶级的腐朽,使朱德认识到教育无力救国。他毅然弃教从军,从此走上了曲折、伟大的革命道路。
什么是坑道战?
坑道战是依托坑道工事进行坚守防御的作战方法。它是劣势装备的军队进行山地防御作战的一种有效手段。目的在于保存兵力,杀伤、消耗、钳制敌人,稳定防御态势,依托坑道工事进行防御作战。
清朝军队在1884年中法战争中曾采用过坑道战。在朝鲜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坑道战法。
实施坑道战的要求是:构筑以坑道为骨干、与野战工事相结合的支撑点式的阵地体系,当敌火力准备时,部队利用坑道隐蔽,保存有生力量
坑道战又称地道战,顾名思义,就是在地下的作战方式,它是一种特殊的攻防手段,也是劣势装备的部队常用的一种手段。在战争中,他们能够利用地形隐蔽自己,化劣势为优势,从而取得胜利。因此,坑道战自古以来就为军事家们所重视。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坑道战的国家,坑道史实之丰富,当为全球之冠。在中国坑道史中,最早的记录是公元前722年,郑庄公利用地道和母亲相见的故事。
长津湖背后的故事?
还原历史,长津湖战役是发生在抗美援朝中的一次惨烈战役,此次战役彻底粉碎了麦克阿瑟圣诞节前占领整个朝鲜的美梦,扭转了战场态势,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志愿军在东西两线同时大捷,一举扭转了战场态势,成为朝鲜战争的拐点,为最终到来的停战谈判奠定了胜利基础。
1950年11月27日到12月13日,中美两支王牌军(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三个军)和(美军第10军)在朝鲜长津湖展开了一场世界军事史上最为惨烈的战役。零下40度的的极度严寒中,双方冻死冻伤人员超过3万人。我军虽然在大体战略上进展顺利,但是在这场战役的微观层面上却损失惨重。当时我军是提前进入朝鲜,物资准备不足,所以志愿军战士们得穿着单衣在零下几十度的长津湖作战,这已经相当于我军将士在冰雪天雪地中和美军肉搏了,这种劣势最终使我军在严寒天气下损失惨重。至于美军方面,靠着强大的后勤在冰雪天的损失不大,但冻伤者也超过了7千,可见当时天气之恶劣。
长津湖地区是朝鲜北部最为苦寒的地区,海拔在1000至2000米之间,林木茂密,道路狭小,人烟稀少,夜间最低温度接近摄氏零下40度,当年又是50年不遇的严冬。我们九兵团的战士大多来自南方,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死守阵地,其中有129名志愿军官兵,整整一个连的人都已经冻成了冰雕,但是他们的枪口却依然朝着敌人的方向,后来,第9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在报告中写道:战斗打响之后,全连没有一个人站起来,打扫战场时才发现了他们,全连的干部士兵,全部都冻死在了战场上。
这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伟大战斗精神的升华“冰雕连”,这就是朝鲜战场上长津湖战役中最美冰雕连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