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对世界局势有着清晰的判断,早在1926年他就断言会有类似第二次世界大战,1934年在联公布中央会议上,他又重申了自己的观点。
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危险,苏联在建国以后把发展重工业放在优先位置,并且从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就将半数重工业资金用于东部地区,大量与国防关联的工厂迁移到喀山以东,这对后来的战争准备具有巨大意义。
外交方面苏联也做了充分准备,他们在30年代广泛出击,1933年苏联与美国建交,1934年苏联加入国联并任理事会常任理事国,1935年苏联与法国签订《法苏互助条约》,随后又与捷克斯洛伐克签订《苏捷互助条约》,从东西两侧对崛起的纳粹德国施压。
“慕尼黑会议”后苏联深深感受到了英法的不信任,出于自身安全考虑,1939年苏联与德国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通过这一条约稳固了岌岌可危的苏德关系,并通过瓜分波兰,侵占波罗的海三国获取了大量缓冲地带。
当年苏联还通过苏芬战争抢夺了卡累利阿地峡、芬兰湾的多个岛屿、雷巴奇半岛等,并租借了汉科半岛,这一系列行动将战线进一步外延。
东方同样是苏联防备的重点,上世纪三十年代苏联的国防计划多是基于东西两线作战,1939年苏联在诺门坎对日本大打出手,用绝对军事优势摧毁了日本入侵苏联的野心,双方签署了停战协定,这一协定极大降低了东线风险。
1940年下半年,苏军开始在西方新的边界地区构筑堡垒,为此专门成立了由副国防人民委员会主席沙波什尼科夫元帅领导的建设指挥部,遗憾的是,直到战争爆发这些堡垒也没有修筑完成,同年春天,苏联还计划在边境地区修建190个机场,后来也没有完成。
除了这些工程,苏军还修建了大量铁路、公路以及各种仓库和通信线路。
应当说苏联在战前还是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的,但由于斯大林对即将到来的战争时间估计有误,许多准备工作没有完成,加之斯大林认为德国的进攻重点应该在乌克兰和顿巴斯等西南地区,对西部方向上准备不足。
除此以外,斯大林对军队的清洗也极大影响了苏军战斗力,大量有经验的指挥官被撤换处决,导致战争开始后,许多新上任的军官无所适从,这也是战争初期苏联惨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虽然苏德两国于1939年就已经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但苏联对德国仍然没有放松警惕。希特勒的这招缓兵之计,苏联并非没有看懂,纳粹德国依然是苏联最大的威胁,对未来可能爆发的战争,苏联政府也做了一定的准备。
▲两国代表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组建新的集团军1941年春,苏军组建了八个新的集团军,并将其中的28个师秘密派往了西部边境。除此之外,苏军还组建、扩建了一批坦克军、航空军以及空降军部队。苏军前参谋总长什捷缅科曾回忆:苏军在战前已经建成了一支能适应大纵深作战的军事力量。
▲斯大林
大规模向西调动部队从1941年初开始,苏军就开始秘密向西部边境大规模调动部队。到了苏德战争正式爆发的前夕,苏联已经在边境地区集结了23个集团军和30个独立军,其中光战略第一梯队就足足有179个师。在乌克兰地区,斯大林更是部下了重兵,用以保护石油等战略资源的安全,而这也一度让后来的南方集团军群吃了苦头。
▲德军计划进攻路线
虽然苏联已经开始应对未来可能爆发的战争,但由于苏联高层错误估计了德国进攻的时间,所以直到战争爆发苏军的准备还没有完全就绪。德军突然越过边境线发起进攻时,苏军的很多装备还在运输的路上,而这也就导致了苏军的失利。
文/历史文斋
关注历史文斋,看更多精彩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