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勇冠三军的霍去病面前,匈奴人的骑射简直是个笑话。
勇冠三军的霍去病霍去病是一个有能力又有魄力的人,他刚参军便立下了大功一件。
公元前123年,霍去病才18岁,当时汉武帝派卫青率领大军征伐匈奴,同时让卫青提携、培养下霍去病这个自家晚辈。
那是霍去病第一次上战场,卫青不可能让他当个小兵,但是让他统帅一路人马又不合适。
思来想去,就拨了800人让霍去病统领。他也不指望这800人能做点什么,只要保护好霍去病就行了。
结果霍去病艺高人胆大,竟然敢带着这800人脱离了大部队,找战功去了,当时卫青被吓得不轻,连忙派出伺候搜寻。
等到霍去病再次出现的时候,带回了一大堆战利品,原来他端掉了匈奴了一处营帐。
经过清点,这800人在霍去病的率领下,竟然消灭了2028名敌人,擒获匈奴相国、当户等高官,斩杀匈奴的藉若侯,得到各种物资更是不计其数。
此战绝对算得上大捷了,霍去病因此一战成名。
汉武帝认为霍去病勇冠三军,因此封其为“冠军侯”,食邑2500户。随行的将士也多有封赏。
一代军神的传说由此开始。
霍去病威震匈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决心控制河西走廊,来获得更多的战略缓冲区域。
为了保证整个作战能够成功,汉武帝于当年春季,派霍去病率领一万骑兵对匈奴发侵扰扰作战。
其目的是让匈奴无法休养生息,等作战正式执行的时候,疲惫不堪的匈奴将要面对严阵以待的汉军。
本来吧,这是霍去病第一次指挥一场作战,汉武帝也没对他作太高要求,让匈奴人没法安心睡觉就行了。
结果,霍去病的表现让所有人惊掉了下巴。
他率领大军,接连灭五个匈奴部落,获得了大量人马辎重,追着匈奴人到处跑。
最夸张的是,他创造了6天奔袭一千多里路的记录,平均每天奔袭将近200里。
最后,他还在皋兰山下与匈奴大军进行决战(估计他早忘了自己的任务是什么了)。
以损失70%部队为代价,大败匈奴,击杀匈奴的折兰王、砍卢侯王,消灭和俘获的匈奴士兵高达8960人。
虽然汉军的伤亡过半,但是取得的成果是数倍于损失。
而且霍去病超额完成任务,直接把当地的匈奴人打得伤筋动骨,短时间内无法恢复实力的。
当霍去病回到汉朝,仅仅稍作休整,汉武帝便下令汉军开始执行控制河西走廊的作战。
汉武帝的计划是:由李广与张骞率部佯攻,吸引匈奴人的主力,然后由霍去病和公孙敖率大军端掉匈奴人的后方。
失去了大后方的匈奴人,败局已定,这样汉朝便能以较小的损失控制住河西走廊。
计划是不错,然而在那个通讯不发达的年代,想实现这样的大规模联合作战,实在是不容易。
结果作战一开始就发生了一系列意外。
先是张骞因为一些原因延误了行程,没有按时与李广会师。
因为只是佯攻部队,加上还分兵了,李广手中只有4000人马,导致李广被匈奴大军包围。
李广部与匈奴激战两日,伤亡过半,眼看快撑不住了,好在此时张骞率领一万人马赶到,李广才捡回了一条命。
虽然最后打退了匈奴军队,但是汉军这边也损失惨重,无力继续追击、拖延敌人。可以说,佯攻作战是失败了。
至于主力部队那边,也出了问题。
那时候没有导航,连地图也只是粗略地画出了山水与道路,结果公孙敖迷路了。
李广和张骞好歹还会师了,公孙敖这边干脆连会师都做不到。
也就是说,整个作战的重担全部要到压到霍去病的身上了。
换成别的主帅,估计直接退兵了,而我们的霍去病根本不在意敌人有多少,看到匈奴人就率军冲上去。
一路大战,直接杀入匈奴腹地,打到后来,当地的匈奴人已经被杀破胆了,一看到汉军,要么归降要么逃跑。
最终,霍去病以一己之力,率军完成了整个作战。
而霍去病的战果更是惊人,竟然消灭了三万两千匈奴士兵,俘获了五个匈奴王,匈奴官员不计其数。
攻灭了不计其数的匈奴部落,将匈奴在河西走廊的势力连根拔除,汉朝控制住了整个河西走廊。
此战之后,霍去病正式跻身名将的行列,而那一年,他才20岁。
封狼居胥随着汉军捷报频传,汉武帝希望进一步打压匈奴的生存空间,将其彻底赶出漠南地区,于是举全国之力,制定了一次大作战。
上一次的作战使汉武帝意识到,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会发生很多意外,制定的计划越详细越容易出问题。
于是这一次,汉武帝反其道而行之,不要什么周密计划了,直接让卫青和霍去病各率五万大军,各自为战扫荡草原,至于这仗怎么打,让他们自己判断。
他的要求只有一个:以后漠南地区不能看到一个匈奴人。
卫青的运气差一些,他遇到了匈奴单于的主力部队,虽然他成功击败了对方,但是由于中途刮起风沙,使得匈奴单于率领几百亲卫顺利逃脱。
最后,由于风沙所阻,卫青只得率军回朝。
而霍去病的运气则好了许多,他一如既往的率领大军深入匈奴腹地。
他的部队翻过离侯山,越过弓闾河,行军2000多里,出人意料地出现在了匈奴的大后方,直接打了匈奴一个措手不及。
当时,驻扎在附近的匈奴左贤王,得到消息后立刻抽调附近所有有生力量,妄图以数量优势消灭这支汉军。
然而他不知道,这支汉军的主帅叫霍去病。双方军队接战不久,左贤王就知道对方不简单了。
然而此时他已经不能退后了,这里是匈奴的大后方,一旦他退了,这么多族人的下场可想而知,横竖都是死,还不如拼一拼。
此战打的昏天地暗,双方反复地冲击、厮杀,都在拼命。
然而笑到最后的是汉军,因为他们有神勇无敌的霍去病。
此战,霍去病以不足5万人的兵力(他有派出偏师),歼灭匈奴军队70443人。俘获匈奴屯头王、韩王等官员83人,获得粮草辎重无数。
而汉军仅损失了不到1万人,这在古代战争史上绝对算一个奇迹。
此战过后,漠南地区已经没有什么大的匈奴势力了。霍去病一路横扫漠南,所过之处,匈奴部落不是被消灭,就是望风而逃。
霍去病的部队一直打到狼居胥山才停下来,他在那里举行了盛大的祭天仪式,后人将此举称作“封狼居胥”,意为建立了显赫功勋。
经此大战,匈奴在漠南地区的势力被一扫而光,剩下的匈奴人只能在匈奴单于的率领下龟缩于漠北地区、瑟瑟发抖,祈祷汉军别来这苦寒之地找他们。
与此同时,霍去病的声望也达到了其人身巅峰,在朝中他的地位已经和大将军卫青不相上下了。
霍去病碾压匈奴骑兵的秘密虽然匈奴骑兵的骑射水平确实要高于汉军,但是也高不出多少。
毕竟他们不像后来的那些草原民族,将劫掠当做谋生手段。对于匈奴人来说,游牧才是他们的主业。
如果不是遭遇天灾,他们轻易不会南下的。
这也就导致他们的弓马娴熟程度远不如后世的游牧民族,汉军只要勤于训练,与匈奴人的差距并不大。
然而在其他方面,匈奴骑兵则全面被霍去病的率领的汉军碾压,因此每次遇到霍去病,都被打得落花流水。
首先,霍去病作战勇猛,从不畏缩。
俗话说“将是军中胆”、“一将无能累死三军”,想要让军队发挥出超凡的战斗力,需要让勇猛果敢的将领来统帅大军。
而霍去病正是这种将领,他年纪轻轻便被委以重任、率领大军。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他对匈奴人没有一丝畏惧。
在他看来,那就是一堆军功罢了,每次作战都是勇往直前。
在他的带领下,汉军自然个个悍不畏死,敢于和匈奴人拼命。
狭路相逢勇者胜,这才是霍去病的军队百战百胜最大的秘诀。
其次,霍去病的战术很厉害。
从霍去病的历次战斗中,我们不难发现霍去病善于长途奔袭,寻找敌人的薄弱环节下手。
在那个年代,情报匮乏,没有导航、定位,地图也模糊,他能做到这些简直是奇迹。
比如他封狼居胥的那一次,他率领汉军翻山越河,奔袭2000多里。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匈奴的大后方。
最后,匈奴军队被打得措手不及,一败再败。
这在兵法上叫“有心算无心”,在战斗开始之前,霍去病已经赢了一半。
其三,霍去病的军队都是汉军中的精锐。
霍去病手下的将士都是他精挑细选出来的。
比如攻打河西走廊前的侵扰作战,霍去病只有一万人马,但是责任却很重大,所以他率领的都是精兵。
而封狼居胥的时候更加夸张,汉武帝直接让霍去病自己挑选部队。
他挑选的都是年富力强、久经沙场的老兵,这才能完成那么高难度的作战。
如果把他手下的部队换成新兵,估计他也打不了那么多漂亮仗了。
其四,汉朝兵力远超匈奴。
匈奴的巅峰时期,应该是冒顿单于统治时期。
然而即使是冒顿单于,也拿汉朝没办法。
他最好的战绩,也就是白登之围罢了。
当时冒顿用小股部队引诱刘邦率领的汉军孤军深入,然后将其围困在白登山。
当时匈奴骑兵据说有40万,这已经是匈奴所能抽调的所有人马。
然而在围攻白登山上的10万汉军不久后,匈奴却撤军了。
因为汉朝的20万后续部队快到达了。
当然,40万打30万,匈奴也不怕,可怕的是这样事态会发展成全面战争。
当时汉朝经历了连番大战,人口凋零,即使如此,汉朝能动员的举国之兵也有100万人。
很明显,匈奴打不起消耗战,因为人口处于绝对劣势。
而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的军队数倍于刘邦时期,而匈奴反而更加衰弱了,兵力只会更少。
在这种情况下,匈奴打仗顾忌重重,而汉军则毫无顾忌。
这样的两支军队打起来,匈奴败了也不奇怪。
其五,霍去病擅长以战养战。
汉军出塞作战,最大的弱点便是后勤,很多作战方案无法施行,便是受到后勤能力的拖累。
然而我们观察霍去病的战斗可以发现,他的战术明显后勤是跟不上的。
所以他总喜欢抄人家老家,不仅军功有了,补给也有了,这便是以战养战。
大概第一次这么做是无心之举,然后尝到甜头后的霍去病,爱上了这种作战方式。
于是到了后来,他的每次作战基本都是靠以战养战,这才能摆脱后勤的拖累,随随便便就追敌千里,获得巨大战果。
其六,汉军的武器装备远胜于匈奴。
中原国家,自从春秋以来便战乱不断,各国之间不断征伐,这也导致了武器装备的研发进展神速。
到了西汉时期,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中原的武器已经甩匈奴人几十条街了。
汉朝的弓箭,不仅射程和威力远超匈奴,更可怕的是,可以大批量生产。至于箭矢,更是永远用不完。
而甲胄方面,汉军的甲胄可以有效抵御匈奴的箭矢,防护关键部位。
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双方每次交战,汉军总是能以较小的代价消灭数倍的敌人。
可以说,匈奴骑兵在骑射上的一点点优势也因此荡然无存。
一旦战斗发展到近身肉搏的阶段,那就更没有悬念了。
汉军的刀剑在当时绝对算得上削铁如泥,而匈奴士兵普遍缺乏防护,最多就是不认人有层皮甲罢了,近战汉军基本无敌。
不过等到近战的时候,匈奴军队一般也被打得差不多了,基本都是收尾阶段了。
总结虽然传闻中匈奴骑兵的骑射战术很强,但是一旦遇到霍去病所率领的汉军,那也只有挨打的份。
因为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技巧都不值一提。
当时的汉朝,有卫青、霍去病这样的超一流将领,又有战无不胜的士兵,所以才有底气喊出“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这样的口号来。
而胜利,永远都是建立在实力之上的。
对战神霍去病来说,善于骑射的匈奴人,根本就不值一提。
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游牧民族出身的匈奴人,都是西汉王朝的噩梦,他们不仅善于骑射,并且机动性极强,每一次侵扰,都会给西汉带来了很大损失。
打又打不过,赶又赶不走,久而久之,让西汉王朝提到匈奴人就十分头疼,以至于到了后来,不得不靠着和亲,来换取短暂的和平。
但这一切,在霍去病出现之后,得到了彻底的改变。
被誉为“战神”的霍去病,一生共六次出击匈奴,不仅将匈奴人打得落花流水,还先后斩杀和俘虏了匈奴敌兵多达11万人。
同样是善于骑射,同样是机动性强,为何匈奴人前期能耀武扬威,而在碰上霍去病后却被揍得找不到北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在霍去病看来,善于骑射的匈奴人就是一个笑话。
匈奴人给西汉王朝造成的阴影,早在汉高祖刘邦时期就已经存在。
作为一手建立了西汉王朝的开国帝王,刘邦自身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除了打赢了秦末至汉初数场战役之外,就连项羽这等的神勇之人,都败给了刘邦。
但即便是刘邦再有本事,还是让匈奴人在“白登之围”中,给他带来了无限的恐惧。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率军平定韩王信叛乱,平叛过程十分顺利,韩王信被击败,最终其带着残兵败将逃往匈奴。
由于胜利来得相对轻松,因此,包括刘邦在内的汉军上下,就产生了一种轻敌的思想,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之下,当刘邦听闻匈奴驻兵于代谷(今山西繁峙县)时,便有了将其歼灭的想法。
不过,为了稳妥起见,刘邦还是派了斥候前去打探虚实,而在当时,匈奴的首领冒顿单于故意把精壮兵力隐藏起来,只把老弱病残展示给汉军的斥候,以示自己实力不济。
对此,前去打探的斥候娄敬回来对刘邦建议,说匈奴这样做,必定是埋伏有奇兵,就等着汉军上当,但刘邦对此相当的不以为然,不仅当场骂娄敬为“孬种”,还将其锁了起来,准备凯旋后再重重惩罚他。
若是当时刘邦听了娄敬的话,之后还不至于那么惨,只可惜他没听进去。
最终,当刘邦率领轻骑刚进入白登山时,就不出意外地落入冒顿的包围圈,包围他的匈奴士兵,足足有四十万人。
就这样,刘邦成了匈奴人的“瓮中之鳖”。
当然,被匈奴人包围还不至于让刘邦留下阴影,真正让他心生恐惧的,是当时匈奴士兵庞大的阵容。
据史料记载,当时冒顿单于下令从东西南北四面对刘邦进行围攻,因此,展现在刘邦面前的,是东面清一色骑青马的匈奴士兵,西面是清一色骑白马的匈奴士兵,南面是清一色骑红马的匈奴士兵,而北面,则是清一色骑黑马的匈奴士兵。
“匈奴骑,其西方尽白马,东方尽青马,北方尽乌骊马,南方尽马。”---《史记.匈奴列传》
在这种庞大的阵容以及极具压迫力的阵势压迫之下,刘邦自然不敌,并且,还被围得弹尽粮绝,饥寒交迫,最终还是靠着陈平走了冒顿单于爱妾阏氏的路线,才让刘邦狼狈脱围。
此战之后,刘邦选择了与匈奴进行和亲,之所以和亲,与当时的局势有关,毕竟当时汉朝属于百废待兴,不具备对匈奴进行打击的实力,更重要的是,匈奴人的强大,确实让刘邦有了不小的阴影。
而和亲的政策,就这样一直维持了下去,西汉朝廷的本意,是想用和亲来换和平,但作为生产生活物资全靠抢的游牧民族,匈奴人显然不是和亲就能满足的。
因此,在刘邦之后,汉朝又经历了多次匈奴的大规模入侵。
其中,在汉文帝时期,匈奴人就发动了四次入侵边境的行动,而在汉景帝时期,也前后共发动了三次。
而这几次,只是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像时不时的骚扰边民,抢掠物资的小规模入侵行为,更是数不胜数。
对此,西汉王朝上下皆是不胜其烦,但也相当无可奈何。
为什么呢?很简单,因为匈奴人的最大作战特点就是,机动性强,并且个个善于骑射,全民皆兵说的就是当时的匈奴人。
说白了,匈奴人采用的策略就是,打得过就抢,打不过就跑,反正汉军也追不上,即使是追上了,骑射方面也逊色于匈奴士兵,因此,匈奴人才会屡屡得手。
因此,这种打又打不过,赶又赶不走的“牛皮糖”式敌人,着实让西汉王朝头疼了好几代帝王,虽说恨得牙根儿痒,但还是不得不继续维持着和亲政策。
不过,这让汉朝朝廷以及军民无奈的一切,到了汉武帝时期,得到了彻底的大反转。
汉武帝刘彻,是西汉王朝的第五位皇帝,他十六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里,所创功业颇多,而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他对匈奴的大规模主动用兵。
从元光六年(前129年)开始,汉武帝就开始对匈奴进行打击,前后用了接近数十年的时间,数次出兵,彻底将曾经不可一世的匈奴击溃,最终,匈奴也在汉廷的强力打击下,自此远遁,形成了“幕南无王庭”的局面。
而在汉武帝击溃匈奴的数场决定性战役中,霍去病可谓是居功甚伟。
霍去病与在打击匈奴上同样贡献颇多的大将军卫青,属于甥舅关系,而他和汉武帝最爱的皇后卫子夫,则是姑侄关系。
正是因为有这种特殊的关系,再加上霍去病在少年时就“善骑射”,因此,在他十几岁的时候,汉武帝就让他做了自己的近臣侍中。
由于表现出色,在卫青的举荐下,十八岁的霍去病元朔六年(前123年)被任命为剽姚校尉,跟随卫青出击匈奴。
属于霍去病的军事神话,便自此展开。
霍去病第一次立功,是在跟随卫青出兵后不久,当时他仅率八百轻骑,突袭数百里,“斩首捕虏二千二十八级”。
八百对两千多,数倍的兵力悬殊,霍去病不仅不败,而且还在长途奔袭的情况下大胜,这个战果,相当不错。
而这仅仅是霍去病无数显赫的战果中,十分微小的一个而已。
在此之后,霍去病一发不可收拾,接二连三的再创佳绩,先后又带兵斩杀了匈奴单于伊稚斜的叔父等人,俘获并擒杀匈奴人无数。
而他也因为立下此等战功,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以表彰他勇冠三军。
除了上述骄人的功绩之外,霍去病最引人注目,也最为后世传颂的,莫过于著名的河西之战以及漠北之战了。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霍去病被任命为骠骑将军,率领一万骑兵出击匈奴,他自陇西郡出发后,六天转战千余里,踏破匈奴五王国,在他的快速打击下,匈奴诸王国纷纷以摧枯拉朽般溃败。
之后,霍去病又越过焉支山,与匈奴主力展开决战,最终,在深入敌境,且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彪悍的汉军不仅斩杀了匈奴折兰王、卢侯王,浑邪王等人,还俘虏大量匈奴骑兵。
紧接着,霍去病再接再厉,于次年继续攻打河西地区,在其期间,还发生了一个小意外。
当时,霍去病与合骑侯公孙敖兵分两路,计划对匈奴形成合围之势,但公孙敖却不慎迷路,导致霍去病在久等无果之下,只能独自率领所部骑兵继续进攻。
但即使是独自进攻,霍去病还是再次上演了一幕神话,他深入匈奴境内2000余里,在祁连山与合黎山之间,展开了对匈奴的大决战。
此战的结果,是霍去病所部共歼敌3万余人,俘虏匈奴高级贵族数千人,而霍去病仅仅损失了不足三千。
如果说河西之战,是奠定霍去病地位的一战,那么漠北之战,则是霍去病封神之战。
河西之战大获全胜后,汉廷在河西地区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并迁来数十万军民,而面对汉廷的咄咄之势,匈奴人便提出退往漠北,以引诱汉军来攻的计谋。
坦白来讲,这个计谋不可谓不高明,要知道漠北远在数千里之外,如果汉军来攻,必然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到那个时候,匈奴人就可以靠着熟悉地形等有利因素,对汉军形成毁灭性打击。
计划确实不错,可惜匈奴人遇上的是霍去病。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征集10万骑兵,分别由大将军卫青以及镖骑将军霍去病各率五万,前往漠北寻歼匈奴主力。
大军出征后,卫青所部率先遭遇匈奴骑兵,双方展开混战,最终,卫青军歼敌共19000人。
而霍去病带着五万骑兵,前后跨越了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后,与匈奴左贤王部进行了交战,而在战后,霍去病所部,共歼敌高达七万四百四十三,硬是将匈奴人赶到了瀚海(今俄罗斯的贝加尔湖畔)后,方才撤军。
也正是因为此战,让霍去病得以饮马瀚海,封狼居胥,自此封神。
而往日气焰嚣张,且不可一世的匈奴人,则在霍去病的打击下瑟瑟发抖,失去了曾经的威风,不得不就此远遁。
那么说,为何原本善于骑射的匈奴人,却被同样是骑兵的霍去病打得落花流水呢?这背后,有几个重要的因素。
首先,霍去病的成功,离不开汉武帝征伐四方的坚定意志。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早在汉武帝亲政后不久,他对于实现“王者无外”的“大一统”局面,就有极其坚定的决心。
“汉为天下宗,操杀生之柄,以制海内之命,危者望安,乱者治”---汉武帝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汉武帝对外的政策,向来就是“不听话就打”,而在他继位之后,对闽越地区两次成功的用兵平叛,更增加了汉武帝的信心。
同时,经过文、景二帝的积累之后,汉朝在当时的国力,也确实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据史料记载,当时国库里的钱数量之多,就连穿钱的绳子都放的烂了。
至于粮食,更是新谷压着旧谷,多的粮库都放不下。
有钱有粮,这就有了出兵作战的底气,再加上汉武帝的锐意进取,因此,消灭压了西汉几代人的匈奴,自然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举措。
因此,在最高统治者汉武帝的大力支持下,全国上下都被调动起来,去为消灭匈奴做服务,上到朝廷的各个机关,下到军营里的士兵,每一个人都知道当下最大的一件事,那就是消灭匈奴人。
在这种国家机器都为消灭匈奴的战役做服务的情况下,霍去病才能毫无顾忌,且没有后顾之忧的在前线打仗,可以说,汉武帝的政策,是霍去病取胜的重要因素。
况且,出击匈奴,不仅霍去病因此被大加封赏,他的部下以及所有前线的士兵,只要立功,都能得以封赏,甚至还能高官厚禄。
一个底层士兵改变命运的方式,就是在前线多杀几个匈奴人,这让士兵们如何不玩了命的杀敌?
因此,皇帝的大力支持,大将的带头杀敌,再加上士兵们的拼命,把匈奴人打得落花流水,也就是顺其自然的事情。
当然,这只是原因之一,如果没有霍去病独特的战术,要想取得这么大的胜利,恐怕并非易事。
从霍去病参与的几场战役中来看,霍去病用兵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长途奔袭,简而言之,就是跨越数千里后突然出现,袭击防备不足的匈奴人。
长途奔袭确实是一个十分高明的战术,其优点在于速度快,能出其不意打击敌人,但在霍去病运用之前,很少被用到战场上。
为什么呢?很简单,就是长途奔袭的劣势相当明显。
其劣势就在于攻击不持续,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古代由于运输能力的限制,导致士兵们能携带的粮草十分有限,因此,在干粮吃完之后,士兵们就无法继续作战。
匈奴人之所以会在前期无往不胜,就是因为他们能够随时补充给养,只要有水草的地方,就是他们的粮草所在之地,即使是没有水草,还能进行抢掠。
所以,匈奴人才会不担忧粮草的问题,再利用其与生俱来的强机动性,将农耕民族打得节节败退。
而霍去病呢?他的长途奔袭战术,则是直接学习了匈奴人的打仗方式,但同时,他又不仅仅是单纯运用,而是将后勤补给与长途奔袭结合了起来。
具体的方式,是霍去病在开始长途奔袭的同时,除了带上一定的干粮之后,还会让后勤辎重部队跟在其背后慢慢前进,更重要的是,两者之间,还保持联系,在不固定的地点汇合。
这样一来,前方的部队就可以快速前进,而后方的辎重粮草也不至于完全派不上用场。虽说不能随时随地地进行补充,但至少在大决战之前,不至于让前线部队断了粮。
另外,霍去病还擅长以战养战,即在长途奔袭的过程中,补充给养,因此,即便是暂时断了粮,也能让部队不会因为粮草受到限制而无法动弹。
还有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霍去病的勇猛。
有道是“一将无能累死三军”,一个军中最高首脑,其能力大小直接决定了这支部队的整体作战能力。
而霍去病,从参与的第一场战役开始,就展现出了非同寻常的勇猛,前文也提到,当年他刚参军的时候,就带着八百人斩获匈奴了两千多人。
那时候的霍去病,也不过是十八岁而已。
放在今天,十八岁还是正在上学的年纪,但霍去病却已经杀敌在第一线,靠的是什么,就是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儿。
勇往直前,敢打敢冲,是霍去病一生行军的基调,而这种基调,在之后的多场战役中,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因此,他才会敢在河西之战还有漠北之战中,用“孤军深入”的方式作战,他不仅敢想,更敢去做。
想法大胆,冲劲十足,敢想敢干,这就是霍去病,也是他能够“封狼居胥”的根本原因。
综上,霍去病能够把善于骑射的匈奴人打得落花流水,原因在于汉武帝的大力支持,以及霍去病特殊的战术,还有霍去病本身的勇猛,这三点结合起来,让霍去病才能大获全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