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战国长平之战,赵国二十余万俘虏如何处置才能最佳?

战国长平之战,赵国二十余万俘虏如何处置才能最佳?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899 更新时间:2024/1/25 10:44:39

怎么打赢一场战争非常困难,赢得战争之后怎么处理战后事宜更困难。一旦处理得不好,不仅摘不到相应的胜利果实,还有可能得不偿失!

要知道这二十万赵军俘虏,可不是二战中的意大利俘虏。意大利俘虏可以自己建设俘虏营,可以自己老老实实地心甘情愿地做俘虏。而这二十万人俘虏,可都是训练有素的赵军。秦国也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才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的。赵人生性彪悍、骁勇善战,那可是有目共睹的。如果不尽快地处理妥善,一旦事情有了任何变化,后果将不堪设想。

长平之战不仅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歼灭战,同时也是有史以来俘获俘虏最多的一次。这是史无前例的,无所借鉴。

无论歼灭多少人都好处理。这几十万的俘虏应该怎么样处理,大战之前没有人预想到。于是这二十万俘虏忽然间就变成了烫手山芋。

秦王不愿捧,范雎也不愿捧,没有一个人愿意接过这个烫手山芋。所以这个烫手山芋就始终在白起手中攥着。白起也攥不了多久,必须尽快解决才行。一直在手中攥着,烫起个泡还是小事。弄不好还会把秦国的一只手给烫坏,那时候就不是得不偿失了,秦国就会变得手无还击之力。另外几个大国还在虎视眈眈地盯着呢!

平时武将在前方打仗,文官们在后方说三道四。在这么个关键的时候,文官们却集体失言。没有后方的支持,直接就造成了好几个问题。

这二十万赵军俘虏,如果把他们打散整编进秦军,这当然需要耗费一段时间。这需要后方继续增派大量秦兵。要知道长平之战是举国之战,秦国境内也差不多已经动员到极限了!

在这段时间里,这二十万赵军俘虏,吃饭如何解决。粮食问题最主要的还是运输问题,但是大后方一直没有给出准信。

这二十万赵军俘虏,全部压解回秦国境内。一是目前的秦兵数量不够,二是没有足够的粮食。最主要的还是,大后方没有做出相应的接纳措施。

在冷兵器时代,手中有没有兵器,差别并不是很大。所以白起在决定全部杀死他们的时候,用了点儿阴谋诡计。史书记载的“坑”就是这个意思。尤其是这些训练有素的赵军,在事先预谋好之后突然发难。这种潜在的威胁,就像一颗随时就会引爆的炸弹一样。

二十万赵军俘虏,就算杀也要采用“坑杀”的手段。

在这种情况之下,谁还能作出别的选择?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长平之战后,白起俘虏了40万赵国士兵,认为难以驯服,而选择坑杀,看起来灭绝人性,但实际上也是无力为之。

像这种大规模的战斗后来也很多,项羽大部分也选择坑杀,也有人选择招安留用。但是既然是俘虏,那么就必须面对一个问题。他们是迫于形势还是真心实意地投降了?

如果迫于i形势,一旦得到喘息之机,后果就难以预料。就以长平之战来说,赵军投降之前有两个不可忽略的条件。(一)主帅赵括已经阵亡

主帅是军队的最高长官,军队何去何从都要听从他的指挥,换句话说,就是一个人身上的大脑,每天干什么事,怎么做,都是由大脑决定的,如果脑死亡了,人也就没用了。赵括阵亡后,军队群龙无首,意志溃散,只要有人如果站出来投降,后面的人必然会跟风。所以,他们是在突然失去领导的情况下,被迫投降。

这种情况下,假如以后其中某个级别较高的将领站出来振臂一呼,要回赵国,40万人数之众,估计秦军完全无法应付。难不成,天天花更多的人力监视他们,那样将是得不偿失。

(二)缺粮

在赵括率军突围前,赵军内部早就缺粮多日,甚至出现人吃人的恐怖事件。生存权是人类最根本的需求,如果投降就能换来食物,我想大多数士兵早就想投降了。但是他们的目的又很清楚,就是为了解决暂时的饥饿问题。一旦吃饱了,谁能保证他们不想回赵国?

从上面赵军投降的成因可见,赵军的投降更倾向于暂时性的,是不可靠的。如果秦国没有有效的处理方法,那么坑杀就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因为秦国必须打赢长平之战的目的就是要一举消灭山东的强国赵国,那么这40万降兵的处理必须万无一失。放虎归山那根本是不用考虑的。

那么如何处理呢?结合曹操接收降兵的案例,从黄巾军到后来的各路小诸侯,其实都有个特点,就是他们基本上了无牵挂。就是说,投降后,也不能指望还有母国回来搭救自己。因为他们自己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这里不同,除了这些降兵,赵国的大本营依然还在那里,只要他们有办法逃出去,可以随时随地回到自己的国家。

这种不稳定性使得秦国不得不思考接收他们的可行性。正如白起说,之前上党郡的人就是不愿向秦国屈服,才向赵国抛去橄榄枝。难道一次战争就能让他们心甘情愿为秦国卖命了吗?难道就愿意倒戈攻打赵国吗?答案几乎是肯定的,不可能。既然白起无力有效使俘虏真正投降,放回去只不过让将来的战场上多了一支劲敌。

结语:在赵国大本营还健在的情况下,赵军投降只不过为了换取暂时的生存权,而秦国也没有更有效的方法来管理他们,所以坑杀就是比较有效的解决方法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通知作者删除。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抗美援朝的故事精选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1950年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成立,抗美援朝运动自此开始。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陈树棠陈树棠(88岁时任志愿军第47军140师418团副指导员):他(敌人)知道我们部队,给养比较少,我们背的是身上负重,有7斤炒面、7斤压缩饼干,再

  • 除了三国发生在汉中的几个著名战争外,还有其它的著名战争吗,将领都是谁?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汉中地区位于秦岭山脉南和大巴山脉北盆地上是汉水发源地是古代由关中经汉中进入四川的交通要地。守主此地可保蜀地安全,失去了则江南地区失去了屏障,除三国时期汉中之战之外,还发几次大的战役。公元前387年,秦国灭蜀袭取南郑。楚国在今安康一带置汉中郡,抵御秦国,汉中之名始见于史籍。前312年秦将司马错,张仪汉

  • 日本战国时的铁炮威力有多大?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铁炮,也就是日本人对火绳枪的称呼,日本最早的火绳枪形制为葡萄牙火绳枪,小鬼子管它们叫种子岛。当然这种子岛本是个地名,但因为日本的第一批火绳枪是由种子岛的八板金兵卫仿制出来的,因此为了纪念这批火枪,种子岛就成了这批枪的称呼。之后日本的火绳枪又经历了根来寺阶段,一直到1543年,国有锻冶的国有善兵卫受幕

  • 黄帝大战蚩尤的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黄帝战蚩尤的故事,出自中国上古奇书《山海经》,在中国神话传说及东方神话之父袁珂所著《中国神话传说》中非常精彩。黄帝姬轩辕在神农跟九黎两部落之东南。当时这三个部落是之间最为强大的,于是争霸战开始了,姬轩辕怕两面受敌,所以他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突袭神农部落,在阪泉郊野的大战中击败了神农部落。姬轩辕乘胜挥

  • 项羽和刘邦是怎样打败秦始皇的?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首先要申明,秦始皇死与公元前210年,那时候连刘邦和项羽还没起兵,秦始皇死后第二年,著名的陈胜、吴广起义爆发了。接着才有楚地项燕起兵反秦。所以,刘邦和项羽没和秦始皇交过手刘邦和项羽打的是秦二世和秦王子婴,公元前206年项羽于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平乡镇)歼灭秦军主力,在项羽和秦军主力交战的时候,刘邦攻

  • 英国的重大社会事件?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1222年,英格兰首次征收人头!1224年,方济各修会出现1231年,剑桥大学组建1254年,大贵族提出《牛津条例),提出定期召开议会的原则1262年,英语成为法律和法庭中的通用语言1265年,“西门”议会召开1274年,牛津大学默顿学院建立1277年,爱德华一世进兵威尔士1282年,威尔士人争取独

  • 在古代,四川与陕西,哪个地区更加易守难攻?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陕西的地势特点是南北高,中间低,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是陕北高原、中部是关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地。四川,属于盆地,大诗人李白有一句名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说的就是四川这个地方道路艰险,易守难攻。正因如此,自古以来,四川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许多枭雄独立称王的地方,像三国时期的刘备

  • 都说两线作战是兵家大忌,三国时期魏国是如何在西南和东南两线同时抵挡吴蜀两国进攻的?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先来看看曹魏、孙吴以及蜀汉的实力。曹魏:12个州、87个郡,拥有人口400多万。孙吴:3个州、32个郡,人口240多万。蜀汉:一个州、22个郡,总人口90多万。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从而控制了汉室,为篡汉建魏打下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地域以及人脉等资源基础。孙吴和蜀汉分别占据着部分东南和部分西南,古代农耕

  • 中华不振的2个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1、鸦片战争失败签订《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该条约于1842年8月29日,由清朝政府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与英国代表璞鼎查在停泊于南京下关江面的英舰皋华丽号上签订,标志着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束。《南京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关税主权,便利了英国对华的商品输出,使中国

  • 日本学者为什么说临汾洪洞大槐树只是个传说?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说实话,我看到这样的问题很想爆粗口,我们中国的历史,自己都不知道了,到由外国人,而且是日本人来说三道四,真是可笑至极。从明代开始的大槐树移民,前后有18次,这些都是历史史实,许多移民后裔都有家谱记载,每年都有大量的移民后裔回到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这个问题有要么是假的,要么是日本人别有用心。关注我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