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打赢一场战争非常困难,赢得战争之后怎么处理战后事宜更困难。一旦处理得不好,不仅摘不到相应的胜利果实,还有可能得不偿失!
要知道这二十万赵军俘虏,可不是二战中的意大利俘虏。意大利俘虏可以自己建设俘虏营,可以自己老老实实地心甘情愿地做俘虏。而这二十万人俘虏,可都是训练有素的赵军。秦国也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才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的。赵人生性彪悍、骁勇善战,那可是有目共睹的。如果不尽快地处理妥善,一旦事情有了任何变化,后果将不堪设想。
长平之战不仅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歼灭战,同时也是有史以来俘获俘虏最多的一次。这是史无前例的,无所借鉴。
无论歼灭多少人都好处理。这几十万的俘虏应该怎么样处理,大战之前没有人预想到。于是这二十万俘虏忽然间就变成了烫手山芋。
秦王不愿捧,范雎也不愿捧,没有一个人愿意接过这个烫手山芋。所以这个烫手山芋就始终在白起手中攥着。白起也攥不了多久,必须尽快解决才行。一直在手中攥着,烫起个泡还是小事。弄不好还会把秦国的一只手给烫坏,那时候就不是得不偿失了,秦国就会变得手无还击之力。另外几个大国还在虎视眈眈地盯着呢!
平时武将在前方打仗,文官们在后方说三道四。在这么个关键的时候,文官们却集体失言。没有后方的支持,直接就造成了好几个问题。
这二十万赵军俘虏,如果把他们打散整编进秦军,这当然需要耗费一段时间。这需要后方继续增派大量秦兵。要知道长平之战是举国之战,秦国境内也差不多已经动员到极限了!
在这段时间里,这二十万赵军俘虏,吃饭如何解决。粮食问题最主要的还是运输问题,但是大后方一直没有给出准信。
这二十万赵军俘虏,全部压解回秦国境内。一是目前的秦兵数量不够,二是没有足够的粮食。最主要的还是,大后方没有做出相应的接纳措施。
在冷兵器时代,手中有没有兵器,差别并不是很大。所以白起在决定全部杀死他们的时候,用了点儿阴谋诡计。史书记载的“坑”就是这个意思。尤其是这些训练有素的赵军,在事先预谋好之后突然发难。这种潜在的威胁,就像一颗随时就会引爆的炸弹一样。
二十万赵军俘虏,就算杀也要采用“坑杀”的手段。
在这种情况之下,谁还能作出别的选择?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长平之战后,白起俘虏了40万赵国士兵,认为难以驯服,而选择坑杀,看起来灭绝人性,但实际上也是无力为之。
像这种大规模的战斗后来也很多,项羽大部分也选择坑杀,也有人选择招安留用。但是既然是俘虏,那么就必须面对一个问题。他们是迫于形势还是真心实意地投降了?
如果迫于i形势,一旦得到喘息之机,后果就难以预料。就以长平之战来说,赵军投降之前有两个不可忽略的条件。(一)主帅赵括已经阵亡
主帅是军队的最高长官,军队何去何从都要听从他的指挥,换句话说,就是一个人身上的大脑,每天干什么事,怎么做,都是由大脑决定的,如果脑死亡了,人也就没用了。赵括阵亡后,军队群龙无首,意志溃散,只要有人如果站出来投降,后面的人必然会跟风。所以,他们是在突然失去领导的情况下,被迫投降。
这种情况下,假如以后其中某个级别较高的将领站出来振臂一呼,要回赵国,40万人数之众,估计秦军完全无法应付。难不成,天天花更多的人力监视他们,那样将是得不偿失。
(二)缺粮
在赵括率军突围前,赵军内部早就缺粮多日,甚至出现人吃人的恐怖事件。生存权是人类最根本的需求,如果投降就能换来食物,我想大多数士兵早就想投降了。但是他们的目的又很清楚,就是为了解决暂时的饥饿问题。一旦吃饱了,谁能保证他们不想回赵国?
从上面赵军投降的成因可见,赵军的投降更倾向于暂时性的,是不可靠的。如果秦国没有有效的处理方法,那么坑杀就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因为秦国必须打赢长平之战的目的就是要一举消灭山东的强国赵国,那么这40万降兵的处理必须万无一失。放虎归山那根本是不用考虑的。
那么如何处理呢?结合曹操接收降兵的案例,从黄巾军到后来的各路小诸侯,其实都有个特点,就是他们基本上了无牵挂。就是说,投降后,也不能指望还有母国回来搭救自己。因为他们自己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这里不同,除了这些降兵,赵国的大本营依然还在那里,只要他们有办法逃出去,可以随时随地回到自己的国家。
这种不稳定性使得秦国不得不思考接收他们的可行性。正如白起说,之前上党郡的人就是不愿向秦国屈服,才向赵国抛去橄榄枝。难道一次战争就能让他们心甘情愿为秦国卖命了吗?难道就愿意倒戈攻打赵国吗?答案几乎是肯定的,不可能。既然白起无力有效使俘虏真正投降,放回去只不过让将来的战场上多了一支劲敌。
结语:在赵国大本营还健在的情况下,赵军投降只不过为了换取暂时的生存权,而秦国也没有更有效的方法来管理他们,所以坑杀就是比较有效的解决方法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通知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