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地区位于秦岭山脉南和大巴山脉北盆地上是汉水发源地是古代由关中经汉中进入四川的交通要地。守主此地可保蜀地安全,失去了则江南地区失去了屏障,除三国时期汉中之战之外,还发几次大的战役。公元前387年,秦国灭蜀袭取南郑。楚国在今安康一带置汉中郡,抵御秦国,汉中之名始见于史籍。前312年秦将司马错,张仪汉蜀地,把六百里之地设汉中郡。′公元前202年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明修栈暗渡陈仓打败雍王章邯等三个秦王,据关中兵出潼关与楚项羽进行三年战争夺取天下。公元1127年金兵侵入中原,一路金兵在完宗翰率领下西近。宋吴,吴兄弟以汉中四川为基地在和尚塬仙人关打败金国十万军队进攻,为南宋守住西方防线。
为什么陕西人总爱和河南人抢中原?
这个早在先秦时期都是让人头疼的事情。
想当年周王就是被犬戎掠夺,赶走的。更何况,到了汉代,让汉朝几位皇帝头疼的,就是“为了部落,为了联盟”。他们一个俯冲就能冲到长安城,然后在唐朝也一个劲儿的攻陷长安。他们还喜欢喊一句话“额滴额滴都是额滴。”
这完全和中原文明不搭嘎,属于游牧民族的。我们可以看一下西周他们的那个形势图。
因为有一种文化不自信他们在形态上有点儿像印度那种自大。总以为自己是中原,其实中原也影响到了他们。毕竟他们很多人说的都是中原官话。
比如说在说话中有一个很传神的字叫做“中”,会说中的,一般来讲都是属于中原文化这个范畴。
我们可以看得到,他们也深受中原文化影响,但是依旧有自己的文化。因为他们地处关中平原,属于民族融合的大本营,所以在他们的与系里边儿有很多很奇怪的字眼,而我们中国人猛一听也不会很明白“颗粒马叉”“嘹咋咧”…诸如此类很多很多。
而狭义中的中原指的就是河洛地区。
广义的中原就是河南大部。山西南部。河北南部。山东西部。安徽西部。江苏北部。这一区域是中国的中原。
说到陕西,必然要赋予一个标签,那就是文化。陕南的山水文化与汉中的三国文化、关中千年的历史文化、陕北的红色文化等等。
我就纳了闷儿了,他没有自己的文化,为什么那么不自信。
非要去抢夺中原文化。很奇怪的思路。
从历史上看,陕西和河南都曾经是都城。陕西的西安,咸阳。河南的洛阳,开封都很有名。
中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这么好的地方谁都想要。在古代必然是兵家必之地。
岳飞不援淮西的罪名是诬陷的,是什么原因导致岳飞没有参加淮西会战,路途太远没赶上吗?
谢邀
关于淮西之战的几点说明那一口从天而降的大黑锅让岳飞和刘为濠梁之败背锅最初是张俊的主意。而这口锅的成型离不开秦桧的刻意施为
绍兴十一年春正月,金都元帅完颜宗弼再次签军南侵淮甸,二月十八日在柘皋被南宋刘、王德、杨沂中、田师中、张子盖等军一波反杀,金军退往紫金山,二十日宋军趁势收复庐州
宋军柘皋大捷的名义最高指挥官张俊当时在和州。阻金军于柘皋的是刘
前一日,行至柘皋,与金人遇,夹河而军……柘皋平地,金人以为骑兵之利,且见骑兵少,意甚易之……命军士曳薪叠桥,须臾而成,遣甲军数队过桥,皆卧枪而坐。
十七日刘部与金军主力相遇隔河对峙。柘皋地处平原利于骑兵作战,金军见刘骑兵少,不以为意。刘命士兵积柴为桥,并派精锐士兵过河摆出阵势
第二天,宋军杨沂中、王德等率部赶到,在这场宋金正面对决中,金军大败而退。刘部下多为重装步兵,打仗硬刚可以,追杀溃兵抢战利品就不行了
以步兵甲重,不能奔弛,下令无所取。故无俘获焉。
刘拖住金军并迫其决战,“步人甲”威力在野外正面对砍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按理说,柘皋大捷刘当居首功。然而论功行赏时
(张)俊与沂中为腹心,而与有隙。故柘皋之战奏赏诸军,独不预。
杨沂中不但是赵构的亲信将领统领殿前司,他还拜张俊作了干爹。刘其实跟张俊没有大矛盾,只是刘没认干爹,以顺昌大捷一战成名,这让张俊实在看不惯。于是柘皋大捷赏军时,只见到杨沂中神勇无比,刘所部成了局外人
张俊确认金军已经退走后请刘喝了一台饯别酒,张俊告诉刘:
“公步人久战,可自此先回,径取采石归太平。吾欲与杨太尉至濠州,耀兵淮上,安抚濠梁之民。”
张俊的意思是,打仗你要给我卖命,封赏你要给我走一边去,炫耀武力你给我回家去
刘刚走不久,张俊就得到金军围攻濠州的消息,于是马上让刘归队继续卖命
谍报敌攻濠州甚急,俊茫然失色,复驰骑邀刘。
刘率部与张俊一伙会合前去救援濠州,走到距濠州六十里的黄连埠时张俊得到探马回报“俱言濠州无金人”,张俊大喜,再次下令让刘回家
俊遣将官王某谓曰:“已不须太尉入去”。乃不行。
张俊派杨沂中和部将王德前去“收复”濠州,没想到这是完颜宗弼做好的一个套,走到城西岭上时金军伏兵四起,危急之时杨沂中口齿不清地下了一道莫名其妙的神命令导致宋军大溃
沂中惶遽,以策麾其军,曰:“那回!”诸军闻之,以为令其走尔,散乱南奔,无复纪律。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39
柘皋大捷刘有大功,濠梁惨败刘没有任何责任。然而七月刘被罢了兵权出任荆南知府,罪名是作战不力
(绍兴十一年七月)甲寅,侍卫亲军马军都虞侯武泰军节度使刘知荆南府,罢其兵。张俊深忌与岳飞,每言飞援赴迟,而战不力也。飞请留掌兵,不许。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41
从柘皋大捷到濠梁惨败的经过我们可以看到,很明显张俊是在甩锅,让刘和岳飞为濠梁之败担责任。实际上了解过程不用探究就知道责任完全在于张俊和杨沂中
时张俊以大兵驻黄连,去濠六十里而不能救,无以籍囗,亦宜乎以先臣之兵为缓也?俊既坐收退敌之功,而反以缓谮先臣,其冤抑甚焉!
~《金佗粹编》卷22.吁天辨诬二.淮西辨
杨沂中率先头部队入濠州,临敌乱命以致军溃;张俊率主力驻黄连埠,相距仅六十里不去救援。张俊杨沂中坐享战果,失败了就甩锅给被踢了皮球的刘和岳飞。岳珂的潜台词是:
“孙子,锅往哪儿甩呢?”
那一口翻新黑锅张俊己经很不要脸了,但还有比他更不要脸的……人
张俊说“飞赴援迟”,间接也承认岳飞赴援了,只是没能赶上替杨沂中去堵枪眼。虽然按张俊的尿性,岳飞去了濠州也根本没有机会去堵,现成的刘不也被张俊打发回家了
更狠的是秦桧一伙,例如秦桧的铁杆王次翁,“惟岳飞驻兵淮西不肯动,以亲札趣其行者凡十有七……飞奉诏移军三十里而止”。王次翁说岳飞在淮西接到赵构手书十七道,仅前进了三十里。是这样吗?
绍兴十一年八月,因王次翁、何铸、罗汝楫“交疏论之”,岳飞向赵构递了辞职信,充作文散官上庐山替母守墓去了
十月十三日,为配合调查张宪谋反案,岳飞被“请”入大理寺狱。十一月下旬主张岳飞无罪的首审御使中丞何铸下课,秦桧换上了贴心人万俟作为岳飞案主审。万俟又审了差不多一个月依然毫无进展,十二月十八日,不援淮西这个罪名被重新打扮一番后再次新鲜出炉
王俊所告非此也,张宪自诬亦非此也……先臣就逮乃十月之十三日,而此(答刂)之下乃十二月之十八日,其间相距两月。秦桧之所以旁求而成其罪者,盖无所不至矣而仅得此。
~《金佗粹编》卷22..淮西辨
实际从正月二十九赵构下诏令驻屯在鄂州的岳飞出兵淮西到三月十七日令岳飞阻敌掩护张俊、杨沂中转进,总共下诏数为十五道
孝宗替岳飞平反后,应岳霖的请求发还了残存于左藏南库的高宗御札,刚好这十五道圣旨一道不少。这十五道御札全部被岳珂收录在《金佗粹编》卷3高宗宸翰下.绍兴十一年内容中,成为岳珂写“淮西辨”最有力的证据。岳珂不无庆幸地说:
犹有大幸者,淮西一十五(答刂)并存而不失尔。故臣得以逐时日、叙次第,而刊之石,以传万世。不然则先臣之诬尚何以为据,依而辨之?呜呼,桧虽欲泯之,而天不泯之!是留以赐臣家而使先臣之事有所据依而辨明也。哀哉!
~《金佗粹编》卷22.吁天辨诬二.淮西辨
从赵构与岳飞文书往来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1.鄂州军前文字到临安约需10~12天,临安御前金字牌指挥到鄂州约需8~10天;从临安到舒州约需为3~5天;从临安到岳飞就粮的池州约需2~3天
2.岳飞不但与赵构有书信往来,也与前线“盟主”张俊有频繁联系
淮西之战的具体经过我曾经在相类问题下答过,岳飞接到的御札内容、日期大多很清楚,背景在《金佗》卷三和卷二十二中也都有考证。以完整的十五份御札为支撑的淮西辨几乎无懈可击
现代人理解淮西之战比较困难有三大原因,1.习惯性以现代通讯时效性去套古代;2.习惯性以现代交通条件去套古代;3.习惯性认为文书往来是一去一回。(而淮西之战战况紧急时赵构可以一天一令,柘皋大捷后有十多天对岳飞不闻不问)
至于王次翁的诬辞,只要智商指数高于10就知道,不说从鄂州到庐州再回舒州,仅从舒州到定远县也是N多个30里了。估计王次翁在想:“反正是诬陷,讲究个什么玩意?”
为何打酱油?正月二十五日赵构得知金军南侵,二十九日下诏岳飞出兵,二月九日岳飞接诏,放弃了直捣京洛吸引完颜宗弼回援,以逸待劳在河南歼灭金军主力的计划,上疏赵构将于十一日出蕲、黄援淮西
实际上岳飞非常了解赵构,那家伙早被金军吓破蛋了。赵构最初是让岳飞至江州相机照应,江州看似与临安、庐州形成等边三角,实际上到临安可以乘船顺流直下,到庐州却要穿越当时丛林密布的皖南山区
从而可以判断,赵构令岳飞出兵最初的目的是想给临安加一道保险,以防万一张俊、刘挡不住。
岳飞很干脆,从接诏到出兵只给了自己一天时间
二月十一日从鄂州出兵,自然赶不上二月十八日发生的柘皋大战。赵构写于三月十月的诏书
知卿属官自张俊处归报,敌已渡淮,卿只在舒州听侯朝廷指挥,此以见卿小心恭慎,不敢专辄进退,深为得体……
从中可以看到岳飞当时其实处境很尴尬,本来雄心勃勃地亲率最精锐的背嵬亲军出师,要与诸军配合与金军决战,却在张俊那里吃了瘪
张俊是岳飞的老上级,职务相平但官阶比岳飞高,淮西又是张俊的辖区。张俊说:“金军已退,前途乏粮”,岳飞自然不能强行驻进庐州
但没有赵构的诏令岳飞不能自行退师回鄂州,随身粮食又已经吃光,岳飞只好率精锐分散在舒州、池州一带成为“就粮军”,等候赵构的指令
从二月十九日发出诏书后直到三月一日,赵构才想起岳飞还在舒州、池州一带,于是下诏
闻敌已过寿春,卿可与张俊会合,率杨沂中、刘并往克复……
当天赵构得到韩世忠出兵的消息,再次下诏:
韩世忠奏,已亲提兵自濠往寿春府,卿可约与相见,从长措置……
岳飞从池州出发去舒城是三月四日,按时间推算应该是得诏当天。岳珂说诏书未到岳飞已闻警发兵,这可能是淮西辨中唯一的瑕疵。原因很简单,1.三天时间诏书可以从临安递到岳飞手中;2.濠州被围是三月六日,八日城破,九日宋军濠梁惨败,在六日之前没有警讯
所以原因就是:
被晾了十来天的岳飞不想白跑一趟,现在赵构下令他与张俊共同领军,他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率军再去前线
还是那个岳飞与张俊关系的问题,同样是一军统帅,资历和官阶岳飞都比张俊低,老韩来了情况就不一样了。估计岳飞早就盼着能和老韩一起跟金军拼命呢
然而,无论是闻警发兵还是得诏即发,四、五天时间岳飞无论如何也赶不上救杨沂中。三月十三,岳飞在庐州境内接到宋军濠梁之败后已经各回各家和金军再次北返的消息
事后看,淮西集结的宋军完全能挡住金军的攻势,正面对砍中宋军还占有明显优势。如果按岳飞直捣京洛的搞法,在腹背两路宋军夹击下,完颜宗弼极可能薨于绍兴十一年夏
奈何官家怕怕
岳飞不援淮西的真相
绍兴十一年正月,金兀术调集诸路兵马,统领十万大军,杀向淮西地区。很快淮西重镇庐州失守,高宗见形势危机,急令张俊守住淮西防线,又紧急调集诸军增援,于是在平洲的刘率军二万赶来了,临安的杨沂中赶来了,在鄂州(武昌)的岳飞也接到了诏令,命其东援。当时的形势犹如一场会战的部署,诸路大军如果配合好的话,足可以将金军合围起来,聚而歼之。而岳飞在火急的诏令面前,却提出:金人举国南来,巢穴必虚,若长驱京、洛以捣之,必然奔命,可坐而敝。要求高宗同意他直捣汴京和洛阳,这样金军自然就回师了,即可解淮西之围,又可收复中原。岂不是一举两得的大美事。看起来就是围魏救赵了。但是如果岳飞去了淮西,将当前之敌一鼓聚歼,有什么不好呢。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比一城一地的得失,孰轻孰重,相信有头脑的人是可以掂量出来的。况且当时已经做出了战略部署,大家齐心合力就可以取得一场大捷,但是岳飞却不肯配合,提出了他的歪道理。想想就知道,岳飞真的去了他想去的地方,如果金军断其退路,将其合围,难道还要刘、杨沂中千里迢迢赶去救他吗。如果岳飞断了粮草,难道还要吃死尸活命吗,这样的事情岳飞曾经有过的。
火烧眉毛先顾眼前是人人明白的道理,其实岳飞也明白,可是他就是滑头不想去淮西,这就是跋扈,就是抗旨,朝廷要取他的项上人头是合情合理的。高宗不信就调不回岳飞,就连续发了十七道御札催促岳飞赶紧上路,其结果是,宋军连岳飞的影子都没有看到,好在宋军英勇,将庐州收复,但宋军又中埋伏,大败一场,失陷濠州。获胜的金军并不恋战,得了便宜迅速班师,而岳飞也同样连金军的影子也没有看见。这就是抗金英雄的表现吗,这就是所谓英勇善战,智勇双全武神的表现吗。此次真的是把高宗气得不轻,估计他本来恢复得差不多的阳痿,这下是彻底没救了。而有人说风凉话:高宗根本无意收复失地,只求抵挡住金军南下以便求和即可。如果此人处在高宗的地位上,他会同意这样的说法吗,在南宋的国策里,暂时还没有收复失地的内容,一个人在被人痛殴之时,在被砸店焚宅之时,他会不要救援吗,他会对朋友说我这里不要管,你去烧他家的房子好了。那么这个人不是个大傻子吗。而岳飞就是那个在一旁说风凉话的朋友,岳飞还说,你等着啊,坚持住啊,我就去烧他家的房子,我点了火你就有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