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看看曹魏、孙吴以及蜀汉的实力。
曹魏:12个州、87个郡,拥有人口400多万。
孙吴:3个州、32个郡,人口240多万。
蜀汉:一个州、22个郡,总人口90多万。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从而控制了汉室,为篡汉建魏打下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地域以及人脉等资源基础。
孙吴和蜀汉分别占据着部分东南和部分西南,古代农耕时代的南方不比今日工业经济体系下的南方,古代农耕时代,南方多山多水,从军事角度出发,属易守难攻之地,但并非是理想的粮食产地。而中原是传统的粮食主产区,所以古代王朝争夺和军阀混战基本都是围绕着中原而逐鹿,因为控制了中原就等于控制了中国的政治中心和经济命脉。
曹魏占据着整个中原,控制着重要的战略咽喉,地域范围广泛,地广人众,兵多粮足,底子厚,经得起频繁战争的消耗。
而实力不济、偏安一隅的孙吴和蜀汉却是经不起长途奔袭和频繁作战的消耗,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要素就是兵和粮,曹魏兵多将广又不缺粮,战略上,进,可蚕食蜀吴;退,则守天下粮仓,战争消耗的恢复能力极强,具备一统天下的能力和实力。
何止两线,那是四线。
北方的游牧民和东北的公孙度也得算上。
奈何没有卵用。
打个比方说,苏联和德国在二战的大战,德国也曾要求日本从东北出击西伯利亚。
但是有卵用嘛?
苏联远东部队无论人数还是装备都超越日本关东军,在整个苏德战争期间都是这样,而且关东军还有驻守东北和朝鲜的任务,拿什么去和苏联人打?
想赢苏德战争不如给德国加50个师,都比关东军在远东板载冲锋强。
魏国也是如此。
你们现在想着江南富庶,四川人口密集,广东人过亿。
当时可是三国啊,唐宋才开始经济重心南移,在那之前,孙权的江南地区,刘备的川蜀地区,都是没什么人的,还得面对从四川-云南-贵州-两广-福建这一串的少数民族。
连诸葛孔明都说“益州疲弊”啊。
虽然三国人口记载一直有争论,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曹魏比之孙吴和蜀汉的人口至少是两倍的优势。
而且由于中原以外的地区开发不完全,所以耕种面积曹魏的优势更大。
所以无论是粮食还是兵源亦或是人口的增长,曹魏比之其他两国都是绝对优势,所以你看曹丕和曹睿基本没有发动过对蜀吴的大规模攻势,因为他们知道只要稳固政权养精蓄锐,天下迟早要一统的。
除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原”的朱元璋在特殊条件下的特例外,我国古代向来是由北而南统一。
所以在曹魏总是表现防御姿态的同时,明明国力弱的蜀吴还要一次次进攻,就是为了在曹魏初立,尚未形成碾压优势的时候寻求渺茫的胜机。
曹操为什么不取西北、西南,而要直接打南边?
曹操的策略是没有错的,需要统一全国最主要的是两样东西:“钱”和“人才”。
西北和西南这两个地域,因为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烟稀少,而且经济产出(现在叫GDP)低下,花很大的力气去攻占这些荒蛮之地会得不偿失。而中国的南边就不一样了,人口众多,人才聚集。而且农牧业发展非常好,只要攻占了南方地区,不愁“钱粮”和“人才”的储备。
(江南地区土地肥沃)
攻打南方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那就是一定要占领战略要地,像当时的荆州、江夏、柴桑这些地方都是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例如攻占了荆州基本上就打通了前往西南蜀地的大门,所以曹操的策略没有问题。
(荆州战略要地)
为啥曹操不取西北、西南,却要直接打南边?
这与曹操最初起兵,有很大关系。曹操之所以好好的典军校尉不当,(董卓又表为骁骑校尉)逃离洛阳,是因为谋刺董卓败露,万不得已。随后举起招兵大旗,起兵陈留。先策划发檄文,号召诸侯共讨董卓,但十七路诸侯联军,各怀鬼胎,勾心斗角,与董卓几次交手,均告失败,好不容易,董卓受挫,逃往长安,诸侯联军却都观望不前,曹操自告奋勇,带上刚组建的民军追击,结果在途中遭遇伏击,被董卓部下、荥阳太守徐荣打得大败。
这时候,以曹操的实力,是不能往西走的,董卓就从那方向来,而且从西凉进京,独霸朝纲,西凉没招惹曹操,已经烧高香了,曹操能自找烦恼、没事寻事?初平三年(192),百万青州黄巾军残部,涌入兖州,杀了任城相郑遂,刺史刘岱欲组织抵抗,兖州济北郡相鲍信,劝说刘岱:如今黄巾势大,百姓震恐,兵无斗志,军缺辎重,只能固守,用钱拉拢,拖延时间,等待救援和机会。刘岱不听,冒险出战,结果失败被杀。鲍信很早就了解曹操,知道这是一个人才,为整个兖州着想,迫于形势,鲍信和州里另一位官员万潜,迎接曹操,进入兖州,接任新的兖州领导--兖州牧。
看《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青州黄巾百万入兖州,杀任城,转入东平。刘岱欲击之,鲍信谏曰:“今贼百万,百姓皆震恐……不可敌也……唯以钞略为资……击之可破也。”岱不从,遂与战,果为所杀。信乃与州吏万潜等至东郡迎太祖领兖州牧】
兖州(时辖陈留、东郡、任城、泰山、济北、山阳、济阴、东平八个郡)是大州,人口、经济、军力都可圈可点,当时曹操任兖州东郡太守,也就是建安五(200)年,颜良曾攻击、并丧命于此的那个郡,等于自地市级高升至省级。此后,曹操就以兖州为根据地,逐步在兖州发展、壮大。比如,荀、荀攸、郭嘉、刘晔、典韦等,都是在兖州时,投靠曹操的。收编、改造三十万青州黄巾,编成著名的“青州军”,也是在兖州的大动作。直到后来,曹操派曹洪,西迎东归的汉献帝,才逐步转移,进入中原。
曹操具备一定实力之后,最大麻烦不是西北的凉州、西南的益州,而是吕布、袁术、以及雄踞北方的袁绍,潜在的刘备等等。其实,曹操对付南方的刘表(刘备)孙权,应该属于后期,并非一心打南方。曹操抓住机会,先敷衍应付住袁绍;联合刘备,灭掉近在咫尺的吕布;接着以皇帝名义,联结刘备、孙策,打残、灭掉袁术;腾出手来,用几年时间,逐步灭掉袁绍残余。这期间,抽空北征乌桓,彻底打垮尚处襁褓的刘备;曹操也不是没打西北、西南,只是不可能同时多方向出击。
究竟是南征、还是北伐,是西击、或者东战?要按当时急迫程度,不能想当然。曹操战马超,定汉中、平张鲁,就是打西北,战西南嘛!曹操一生东伐西讨,南征北战,不得空闲,具体先对付那一个,需要根据实际,先急后缓,逐步解决,这些都是时势所迫,不是和平时期,能预先排一个顺序,时间表,因为不确定性太大,那么作是浪费精力的无用功,是纸上谈兵,没意义。当然,更不是曹操不重视西北、西南,是顾不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