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悬棺之“悬”,古时并不悬。那时候水位较高,古人顺流而葬。如今水位降了,落差大了,“悬”的感觉也就生成了。
悬棺是我国古代一种奇特的葬俗,它曾分布于中国南方许多多区,己知有台湾、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四川等13个省区,内蒙古阿尔山市也被传出存在悬棺,此外,在东南亚及太平洋南部岛屿上也有发现。
因其年代久远,又是在壁立千仞悬崖上放置棺木,可参考的文献基本没有,所以至今很多悬棺放置的方法还是一个千古之谜。其中著名的悬棺地点有江西的龙虎山悬棺,重庆小三,山峡兵书宝剑峡等。
见过悬棺的人,第一感觉是特别神秘,而神秘中的神秘,就是古代人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是怎样把这些沉重的棺木放到高高的悬崖峭壁上的。这个问题也是悬棺千古之谜的核心,大家提出种种猜测,堆土法、涨水法、地质变迁和绞车。
然而这些方法似乎都无法合理地解释这个迷中之迷。这个悬了几千年的悬棺悬迷究竟何时能揭开?
有那些秘密:
1,单江西龙虎山悬棺来说,沿着卢溪河顺流而下,两岸千尺绝壁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天然洞穴,龙虎山一带流传着的说法,洞里面藏着无字天书和金银财宝。但是,这些洞穴都在离水面20米到100米的悬崖峭壁上因此人们无法看个究竟。
2,1978年,江西成立了专门的龙虎山悬棺考古队。经当地采药人从崖洞带下来一些坛坛罐罐和篾片,经文物部门鉴定,悬棺主人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经过碳14鉴定,发现这些文物有2600多年历史了。考古队一共发掘了18具棺木,这些棺木都是独根楠木制成,有房型棺,船型棺多种样式,大约有1000多斤重,最轻的也有300多斤重。
3,悬棺如何被放到悬崖峭壁上的,引发种种猜测?
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奇观呢?
2600多年前,春秋五霸争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一举击败吴王夫差,演出了历史上撼人心魄的一幕。
历史已封尘,故事依然流传。走进洞天福地龙虎山一曾经的古越人聚居之地,但见碧水丹山秀其内,道教文化美其中,丰富的人文与奇绝的自然景观交相辉映,这可能就是它形成这种奇观的主要原因......。
《左传》是如何描写战争的?有哪些艺术特点?
记得上中学时学到过《左传》里的一篇《曹刿论战》,这篇古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文如下:曹刿论战
先秦:左丘明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遍同:)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从军事角度说,长勺之战所包含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它着重说明了战略防御的基本原则,正确掌握这些原则即可达到以弱胜强的目的。这一战例历来受到军事家的重视,毛泽东也曾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对长勺之战作了军事学的评论。
从文学角度看,这又是一篇记述战争的佳作。作者取材精到,构思落笔立意高远,既于叙事中撮取历史经验,又于行文中生动刻画人物形象。曹刿是作者着意刻画的主要人物。他具有卓越的军事智谋和指挥才能,能在瞬息万变的战争中沉着、冷静、果断地号令军队,曹刿就是长勺胜战的权威和统帅。
谢邀。历史著作《左传》,描写战争尤其是它的特长。书中还反映了战争的进步思想,如″曹刿论战″、″弦高用计退秦兵、″申包胥秦庭乞兵″等所表现的爱国思想。
几次大规模的战争,如″齐鲁长勺之战″、″晋楚城濮之战″、″秦晋之战″、″齐晋之战″、″晋楚之战″等,都写得非常出色,对事件中的前因后果和交战各方的活动,都叙述得有条不紊,笔调灵活多变,并对故事加以详尽的描述,使故事首尾完整,曲折有致。
《左传》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描写人物,形象生动,性格鲜明,善良正直和险邪僻,无不维妙维肖,宛如明镜照物,妍媸毕露。书中的语言生动活泼,简洁精妙,达到″着墨少而寓意繁的效果。这些都显示了作者左邱明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左传》对后世影响极大,不仅在历史著作撰写方面作出了光辉的榜样,还为散文故事、议论和小说、戏剧的题材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司马迁作《史记》,很多地方用了《左传》的旧文;刘知几称《左传》为″著述罕闻,古今卓绝″。可见该书的可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