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正处于汾渭地震带,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大地震!市内有一著名景点小雁塔,我记得90年代初时在景点里面一房间的墙面上,看到过一整面墙的记录,上面记录着发生在西安附近的多达二十多次的六级以上的大地震。其中有几次我印象特别深刻,一次是记录这次地震将小雁塔震的自上而下裂开了宽达一尺的大口子,而这个大口子又在后面的一次地震中神奇的合在了一起;而最后一次,也就是发生在明代的关中华县大地震,不但把小雁塔震的又一次裂开,而且上面的两层随同塔塔尖一起掉了下来!这次大地震震级达八级,当时的华县县城陷入地下,关中死亡八十佘万人倒塌房屋无数。我记得当时我发现那面墙上的地震记录似乎有个不是规律的规律,几乎每次都相隔百年左右,不到百年的震级小一些,相隔百年以上的后一次震级大一些,相隔百年以上的间隔一般在100~140年。所以我个人认为陕西未来会不会发生8级以上的大地震不好说,但发生6级以上破坏性地震的可能性还是蛮高的。
陕西可能发生8级地震吗?
这个还真不好说,毕竟关于地震的形成机理以及对于地震的预测,我们现在的科学技术水平还没法完整、清晰、准确地加以断定。但从近400年的历史来看,这一段时期陕北高原和关中平原的地质活动处于比较平静的状态,近期发生大型地震的可能性很小。
影响地震发生的主要因素虽然关于地震的发生机理的准确判断目前还很难实现,但是其主要推动因素是能够形成共识的。那就是,地球的岩石圈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一方面,从上到下分为多个圈层,不同的圈层之间有一定的界限区间,而在这个区间的上下不同区位,岩层的存在状态、运行规律都会有所差异,使得不同圈层之间会逐渐产生不同程度的应力积聚。另一方面,在同一圈层之间,在不同的区域,岩层的硬度、刚度、厚度也都有差异,那么在漫长的地质作用时间内,不同质地的岩层之间会因为地球的整体运动,以及内部应力的聚积和岩浆的运动,使相互之间发生不同程度地碰撞。
在上面两种基本作用力的综合影响之下,地球内部积聚的能量,会在一定时间内从最薄弱的区域释放出来,从而引发更大区域的岩层错位和断裂,也就形成了地震现象。根据引发地震的主要驱动力的不同,可以将地震划分为以下四种:
构造地震。这是纯粹由地球内部岩层的相互碰撞和挤压所致,是全球地震中占比最高的一种形式,达到90%以上。这种地震主要发生在地球各大板块交接以及板块内部的断裂带附近。
火山地震。这是由于剧烈的火山运动,在火山熔岩大量喷出而内部来不及补充时,周围的岩层会迅速地向岩浆喷出后形成的空洞处移动,因此引发一定规模的岩层塌陷或者断裂。这种地震主要发布在大型火山附近,占比为7%左右。
陷落地震。这是由于自然状态下形成的一些溶洞、暗河或者由人工活动形成的矿区空洞,在重力作用下,上层岩层发生断裂或者坍陷形成的地震,占比约为2.8%左右。
诱发地震。这种是由纯粹的人为活动引发的,比较典型的是大规模的爆炸性开矿、地下核实验等,在巨大的冲击波影响下,引发周围岩层发生断裂。这种地震发生的可能性较低,而且引发的地震强度也不太大。
陕西省的主要地震带陕西省的地形主要特点是南北高、中间低、地势从西向东逐级递减,地形地貌丰富复杂,既有高原、山地,也有平原和盆地。从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重要的3个地貌区,分别是陕北高原、关中平原和秦巴山地,其中陕北高原是黄土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秦巴山地紧靠秦岭,关中平原有渭河穿过,在形成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的同时,也给该地区带来了同样复杂多变的气候特征。
从地震带上看,陕西处于我国青藏地震区、华北地震区和华南地震区这3大地震带的交汇处,其中青藏地震区的六盘山-祁连山地震带和龙门山地震带,华北地震区的汾渭地震带、鄂尔多斯地震带和华北平原地震带,华南地震区的长江中游地震带都可以在陕西找到直接影响或者延伸影响区域。
从影响程度上看,关中地区处于汾渭地震带的南端,在陕西省受地震影响中所占的比重较大,这条地震带从北端的河北宣化-怀安盆地开始,一直延伸到渭河盆地。陕西南部区域主要受长江中游地震带(也叫汉水地震带)的影响,但长江中游地震带的地质活动频次和强度都不大。陕西西部区域主要受六盘山-祁连山地震带和龙门山地震带的影响,地质活动比较活跃。
陕西省历史上发生的较大规模地震通过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发现,陕西发生大规模地震的次数还不少,比较典型的有:
公元前7年的汉代,在现西安市附近发生过6级左右的地震。
公元788年的唐代,在现安康市发生过6.5级地震。
公元793年的唐代,在现渭南、华县一带发生过6级左右的地震。
公元1487年的明代,在现临潼、咸阳一带发生过6.2级地震。
公元1501年的明代,在现渭南发生过7级大地震。
公元1556年的明代,在现华县发生过8.2级大地震,这也是目前世界地震历史上有记载的破坏力最大、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
公元1568年的明代,在现西安市发生过6.7级地震。
公元1704年的清代,在现宝鸡市陇县发生过6级地震,这也是有记载的陕西发生过的最近一次6级以上地震。
以上以规模较大地震的位置可以看出,主要集中陕西省的中部以及偏西、偏北的横线附近,也就是说集中在渭河断裂带上。而根据渭河断裂带的历史记载,该区域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160次之多,表明该断列带在400年之前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处于非常活跃的阶段。
陕西省今后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这一点,估计谁也不能够保证一定会发生或者不会发生。不过,从渭河地震带历史上发生的大规模地震的周期性,可以发现,主要集中在18世纪之前,而明朝是该地区地质活动最为活跃的时期。而进入19世纪之后,特别是新中国成立,随着关于地震监测和研究的不断深入,陕西省发生较大规模的地震还没有发生过。由于陕西省所处的位置是我国三大地震带的交汇处,地球内部岩层所积聚的应力,是否沿着断裂带向其它方向移动,造成近现代这里很少发生大规模的地震,这种可能性还有待科学家们的深入研究和论证。
对于地震的预测,目前因为种种原因的限制,我们还不能进行短期的准确预报,只能根据地震带的分布和区域地质活动的运动规律,进行中长期的区域性的定性预测和定量评估,结果必须带有一定的时间、空间和强度的区间性,为指导做好抗震和应急准备打下一定的基础。那么对于短期的准确预报,目前存在的困难有哪些呢?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对地震机理的认识还很不充分。不能很准确地研究出从地球内部能量积聚到能量释放整个过程的规律,也就是说,如何从能量积聚的量变,引发岩层断裂或者错位这个质变的过程和触发点没有真正得掌握。
二是对地震的探测技术还远远不够。我们不能像天气预报那样,通过卫星、遥感、气球等多种方式,对大气流动和水汽循环规律和发展趋势直接进行观测,我们无法通过监测仪器来监测出震源的状态、能量的积聚过程以及地球内部岩层的变化情况,因此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人类对地震的认识都是后知后觉。
三是通过实验的方式也很难模拟地震的形成、发展和变化。正是因为对于地球内部各种结构之间相互作用规律、能量和应力积聚结果掌握得不够,使得我们无法通过建立数学-物理模型来对地震的形成和发展演化进行跟踪模拟,也很难从已知地震中及时获取必要的参数,对于影响地震的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量化关系很难被实验模拟得出。
小结一下陕西省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也就是多个地震带的交汇,决定了其发生地震的可能性较大,而且在明朝及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陕西渭河断裂的地质活动异常活跃,引发了多起大规模的地震。不过,从清朝以后的这段时期,渭河断裂的地质活动处于明显的沉寂期,这或许与地震应力沿着断裂带向周围区域扩散有关,但是从目前来看,关于地震的成因和形成规律,我们还难以从科学的角度准确地加以预测,因此只能说陕西今后一段时期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