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临汾在古时有怎样的历史?

临汾在古时有怎样的历史?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胖次 访问量:3626 更新时间:2023/12/24 8:20:34

临汾地处太原、郑州、西安三个重要城市的连接中点,区位优势突出,历史悠久,是华夏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和黄河文明的摇篮,有“华夏第一都”之称。“都平阳”即临汾。《禹贡》分天下为九州,平阳为冀州之地。冀州处九州之中央,故称“中国”,“中国”一词由此而来。

为什么说全国大部分省区都是山西的后裔?临汾洪桐大槐树下当年发生了什么事?

亦文亦物谈古迹艺术:“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河北、河南真有不少山西后裔吗?

(感谢邀请,本文约1175字,阅读需时4分钟)

在河南、河北、北京、山东,甚至安徽、江苏等长江以北的省份,数百年间都流传着上面的那首歌谣,这几句民谣折射出明初移民垦荒的一段真实历史,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大槐树移民”的缩影,它非常重要,是继西晋永嘉南渡、唐末安史之乱、南宋百姓渡江之后的又一次全国大移民。那么,如今的不少外省人老家真在大槐树吗?今天,亦文亦物老师谈一谈山西的古代移民真相:

1、明代的山西移民由于长期战乱,元末明初的北方千里荒烟,需要迁入人口。在《明实录》中,可找到明代山西人外迁的记录多达18次,如洪武21年“迁山西泽、潞二州民之无田者往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诸处闲旷之地,令自便置屯耕种,免其赋役三,仍户给钞二十锭以备农具”;洪武22年“上以山西地狭民稠,令许其民分丁于北平、山东、河南旷土耕种。后军都督朱荣奏,山西贫民徙居大名、广平、东昌三府者,凡给田二万六千七十二顷),沁州民张从整等11户告愿应募屯田;永乐3年“迁徙山西太原、平阳、潞、泽、辽、沁、汾民万户充北京”的记载。

元代末年,中原频繁大战,华北地区十室九空,名城大邑人丁奇缺,可谓“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山西地域封闭,尤其是晋南、晋东南一带战乱较少,取其人口充实外省这是不争的事实。

2、移民先祖都是洪洞人吗?因为地面安定,明初平阳府(临汾)外省难民大量涌入,一时地狭人稠,而据洪武十四年的人口普查显示,当时北平有33万户、河南有31万户,两省人口加起来的总数还比当时的山西少25万人。相关学者统计,明朝最终经由大槐树外迁的移民共有姓氏800余个,分布于18省500多县,其中河南、京津、河北、山东最多,最远有至于广西、黑龙江者。

但是,尤其要注意的是,这些人并非都是洪洞县的老家,而是由山西各地集聚,最终通过大槐树迁徙到外省的人,说不少人是山西籍后裔,这基本靠谱。

3、大槐树神话缔造者为什么经由洪洞大槐树发往全国各地?这里恐怕除人口稠密和区位便捷外,还有一定的炒作成分。换句话说,大槐树的“经典移民品牌”是被人为干预的结果。据有关研究显示,这个始作俑者是民国的洪洞人景大

事实上,明初移民历经三朝,持续50多年,洪洞当地真正记载此事的资料却并不多。洪洞县目前共存有七版县志,最初为明嘉靖年间、最晚为光绪,均没有浓墨重彩记述广济寺大槐树移民的事情。

据传,景大启早年曾调查洪洞移民之事,对传说深信不疑,鉴于广济寺和古大槐树在民国已不存的事实,他募款重修寺庙,并先后筹建大槐树、牌坊、立碑勒石,撰写《重修大槐树古迹碑记》等资料,是依据传闻再造了一个大槐树,而非古以有之。

真相是否如此?孰是孰非难以说清,还有待进一步的考证发掘。

关注【亦文亦物】,自驾实地考察,看更多山西顶级国保古建、古迹艺术、经典人文知识

元朝建国后实行高压暴政,消天下兵器,使民手无寸铁,而不得反抗。又将中国人分为四个等级: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实行等级管理制度。而汉人在社会等级中处于最低等,物质分配与生活生产中都处于劣势。蒙古人杀了汉人只需要赔偿几两银子,而汉人忤逆了蒙古人需要杀头偿命。在整个元朝统治中汉人为了活命不得不断的铤而走险的起义,终于在1368年,由朱元璋彻底推翻了元朝的恐怖统治,历时几十年,天下兵灾汹汹,全国人口锐减,以至于十室九空,千里无人。当时中原地区又接连发生水、旱、蝗、疫四大灾害,天灾和人祸折磨得河南、山东、河北、安徽等地“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明太祖实录》。

明朝建立以后,急需百废待兴,当时的情况是:“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于是采纳了萄州苏琦、户部郎中刘九皋等人的奏议,决定了移民屯田的战路决策《见明太祖实录》、顾炎武《日知录》等。与河南、山东、河北、安徽相比较起来三晋大地却几乎未受到元末战争的影响,中原地区的兵乱及各种灾疫很少波及山西,那里大部分地区风调雨顺,人民富裕,社会相对安定,经济正是繁荣,人丁兴盛。在加上临省地区来避难、逃荒的人,山西更是人口密度增大,一派熙熙攘攘的繁华景象。

于是人口移民政策直接下发到山西,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涉及到了十八个省的四百九十多个县市的八百八十二个姓氏。山西是人口稠密之处,而当时的洪洞县又是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担负民众外移自然首当其冲。这些被外移的民众都被聚集到洪洞县的大槐树下登记造册,发放路费、安排土地、田亩耕牛,然后就地邦绳发配,各自天涯。被发配的人眼看着故土越来越远,不由得心思感叹怀念涌上心头,想着自己可能终生都不会再回来,涕泪指着不远出的大槐树,告诉孩子们:我们永远是山西人,如果以后找不到祖坟了,就回来找大槐树。遥想当年祖辈们扶老携幼,离乡背井,在频频回首遥望大槐树和老鸽窝时,洒下了多少伤心泪,愿大槐树与山西人的后代们永远根连根,心连心。

迁徙到河南的主要有106个县,山东的主要有92个县,京津冀地区的有129县,皖、苏、鄂、湘地区主要有62个县,陕甘宁的主要有51个县,晋北、晋中及内蒙古、东三省的:山西有34个县、内蒙古8个县、辽宁11个县、吉林3个县、黑龙江3个县、广西1个县。大家可以看看自己脚趾上的小拇指指甲是否有俩瓣儿,有的话你就是山西移民后代。问咱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据可靠调查现代山西洪桐的人有后代2亿中国人,包括500多个姓氏,500多个县市。下一期带来:大槐树移民与走西口,华夏皆是山西人(二)走西口移民分布。喜欢的就关注我吧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日本取胜的原因在于何处?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日本,一个善于学习的国家。和族,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古代,因为有一个强大的邻居,所以向这个强大邻居学习,什么遣隋使,遣唐使,后来和中国一样,实行“闭关锁国政策”,1853年美国以炮舰威逼日本打开国门,史称“黑船事件”,从此开始掀起的倒幕运动和后来的明治维新,尤其明治维新,日本换了老师学习西方使之成为

  • 刘邦跟项羽都是楚国为什么打仗?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了很多新的制度,秦始皇认为国家不会再出现战争,便开始大兴土木,为了防备北方的匈奴,将各国的长城链接起来。修建阿放宫,和自己去世后的陵寝。这都需要很多人,秦朝便向全国各地征收民夫,所有地方的百姓都要轮着去那些地方干活。人民被苛政折磨的苦不堪言,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天下纷纷响应。项

  • 南京历史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南京历史悠久,发生的历史故事数不胜数。如电影《投名状》讲的就是清末四大奇案的“刺马”,发生地就在南京,在现南京一中。再如,南京明城墙的故事等等。告诉你几个网址,可以自己看看:江宁县,隶属于江南道润州。江南道的治所在润州,润州的州治在丹徒(今镇江),江宁是润州下的一个县。至于楼上所说的丹阳,唐武德年间

  • 中国古代有哪些“谍战”事件?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在中国,间谍的传统可谓源远流长。《六韬》中就已经出现了“间谍”一词,其第三卷《龙韬》第一篇《王翼》,在论述军队统帅部的构成中有一条:“游士八人,主伺奸候变,开阖人情,观敌之意,以为间谍”,对间谍活动进行了较为精准的概括。而诸良才先生在《中国古代间谍史话》中对“间谍”的作了如此的定义:间谍,中性词。指

  • 有关战争的故事 60字以下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乘风破浪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

  • 历史上西南联大师生跑警报有什么历史趣闻呢?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西南联大是抗日战争时期各大高校内迁,在昆明组成的一个联合大学,全称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当时日军空袭昆明,联大就会拉起警报,师生开始四散逃命,这件事情被称为“跑警报”。在跑警报的过程中,联大师生产生了很多的历史趣闻,我们就来一起看看。趣闻一:刘文典和沈从文民国狂士刘文典最瞧不起的同事应该就是沈从文

  • 山西雀鼠谷在哪里?为何雀鼠谷之战会成为李渊开国的决定性一战?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雀鼠谷之战,大致相当于小说《说唐》中的后锁五龙。小说和历史是有一定距离的,但也有比较类似的地方。我总觉得老李家的开国皇帝很不地道,之所以李唐取代大隋王朝,其实完全是他们捡漏而已。他们既不是反隋的主力,同时在大隋政权变得岌岌可危时,他们也没有尽一个臣子的职责为大隋流尽最后一滴鲜血。倒是在乘大隋政权和起

  • 宋朝的对外战争,胜率高达70%,却为何一直被踩在地上摩擦?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现在看来还是内战,争夺地盘和‘王’位。百分之一的失败,都将倒置亡国,何况是百分之三十。宋朝的对外战争,胜率高达70%,却为何一直被踩在地上摩擦?我不知道题主这个数据怎么得来的。总之不太科学。见谅。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宋朝的军事斗争的战果和原因。希望能解答以上的疑惑。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点击红字“关注

  • 甘肃的爱国事迹,名人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6、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幕僚,因败系浔阳狱,

  •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何时开始南移 何时完成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应当是唐代即开始转移,至南宋基本完成。主要缘由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是随着大运河的开通,能够将南方的水稻等作物及时运到洛阳,直到长安。而由世界各地聚集而来的产品又通过运河南下,从而增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唐后期,北方动荡不安,南方相对安定,促使1大批北方富户南逃,客观上造成了南方地区的繁华。在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