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刘宋王朝,宋文帝虽然没有他父亲刘裕的金戈铁马的豪气,在北伐中落得“元嘉草草”,但在内政上却是颇有建树,史称“元嘉之治”,当时“家给人足,即事虽难,转死沟渠,于时可免。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谣舞蹈,触处成群,盖宋世之极盛也。”但是,宋文帝一手开创的“元嘉之治”,却衰败与太子刘弑杀宋文帝。
太子刘自小就被宋文帝疼爱有加,六岁时被立为太子,能文能武,也算得上人才。在刘十八岁的时候,他的生母与潘妃争宠气死。本来刘邵非常痛恨潘妃之子始兴王刘浚。但刘浚却对刘邵百般逢迎,极力巴结,两人很快由死敌变为死党,二人经常一起飞鹰走马玩乐。也因此,刘邵经常被宋文帝训斥,由此心生怨恨。而且宋文帝虽然身体不好,但在皇帝之位上一呆就是三十年,想到自己也老大不小了,心里等着皇位就着急了。
于是刘和刘浚开始利用巫婆严道育通过巫蛊之术诅咒宋文帝。但是最终消息泄露,宋文帝立即下令逮捕严道育等人,严道育逃跑。同犯王鹦鹉被捉,经过审讯,王鹦鹉交代了所有实情。这样,刘劭忤逆之事真相大白。宋文帝于是就与大臣门开始商议废立太子的事情,大臣们对新太子人选意见不一,宋文帝也拿不定主意。但如此机密的事情,宋文帝竟然告诉了潘淑妃,而潘淑妃却是刘劭死党刘浚的母亲。到底是爱子心切,潘淑妃连夜把消息告诉了刘浚。刘浚又急忙告诉了太子刘劭。本来,就已经心神不宁的刘劭听到消息后,决定铤而走险。
在元嘉三十年二月的一个晚上刘劭带领东宫部署两千多人,假称有诏书,闯入宋文帝宫中。这时,虽然已经半夜。但宋文帝仍然正在与大臣徐湛之秉烛夜谈,商议废立太子之事。刘劭的亲信张超之手拿利刃闯入大殿,挥刀就向宋文帝砍去,宋文帝毫无防备,只能拿几案去挡,结果被斩下五根手指,张超之再补一刀,杀死了宋文帝。徐湛之想要逃跑,也被乱兵杀死。随后,刘劭宣布是徐湛之等人作乱弑君,然后堂而皇之登上帝位。但是,很快人们就知道了真相。
宋文帝应该说,还是深得大臣之心。很快刘劭就成了孤家寡人。武陵王刘骏在大将沈庆之的帮助下,战胜并活捉刘劭。这样南朝第一场骨肉残杀的惨剧终于落下帷幕。但是面对皇位的巨大诱惑,一起又一起的骨肉相残,仍在不断发生。南宋末帝刘准在临死前道出只留下一句话“愿生生世世,再不生帝王家”。
太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其实对皇权的至高无上产生了很大的威胁。特别是当皇帝年纪大了,一个年轻力壮的继承人很容易让底下的臣民产生二心,提前为太子效力,日后太子登基就能前途无量。但是最关键的矛盾就是,这时候皇帝还没有死呢!
所以说太子很难当,二把手不好干啊。
至于历史上有名的太子造反,很多时候是不得不反,不反的话就没命了,反的话还能一搏,万一不小心成功了呢!
譬如最有名的戾太子刘据。
刘据的母亲就是赫赫有名的卫子夫,让当时的人们“不重生男重生女,独不见子夫霸天下!”但是到了刘据成年,卫子夫年老色衰,已经不受汉武帝的宠爱。卫氏集团的顶梁柱卫青虽然功劳卓著,但是由于手掌兵权已经引起汉武帝的忌惮,母亲、舅舅,这些曾经的加分项都成了太子刘据的减分项,汉武帝已经对太子刘据产生了不喜的情绪,所以才这么容易受到佞臣江充的挑拨相信太子会造反。
刘据遭到巫蛊之祸不得不反,最后兵败身死。死后汉武帝发现太子被冤枉,于是把挑拨的人的家族都杀了,死了足足两万人,那真的是血流成河啊。
至于汉武帝听到刘据造反的消息是不是真的相信,那就不好说了,就跟电视剧《琅琊榜》里说的“关键在于想反随时能反。”
而唐太宗、康熙皇帝都遭到了太子谋反,说是谋反其实更像是宫廷的倾轧。其实他们的情况比较相似,就是儿子多,并且优秀的儿子也多。太子身边一堆优秀的兄弟虎视眈眈,并且自己持身不正或者水平比较一般,都是靠着嫡长子的天然优势获得的太子位置。而且父亲本身都是英明神武的那类人,对于太子的能力比较看不上,还有一帮落井下石的兄弟,所以太子之位岌岌可危。但是没办法啊,哪朝哪代也没有活着的废太子啊,左右都是死,那就反反试试吧。
所以这种也就自行领盒饭下线了。
这么一说,太子真的是一个危险系数很高的职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