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知州,知府,知县有什么区别,相当于现在的什么?

知州,知府,知县有什么区别,相当于现在的什么?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2319 更新时间:2024/1/23 22:58:14

知州、知府和知县被同时定为正式官职的就只有在明清两朝,所以这里的比较就以明清为准,而不考虑其他的朝代。那么在明清时期这三者到底有区别呢?这里听我澳古君为大家详细道来。

知府“知府”二字最早出自唐朝,当然那个时候并不是叫知府,而是叫“知府事”。《旧唐书.卷四十八》记载“武德初,因隋置牧,以亲为之。或不出阁,长史知府事。”,当然从该记载可以看出此时的知府事并不是正式的官职。

“知府”真正第一次出现在一个朝代的官职表上的是在元朝。据《元史.卷九十一》记载“散府,秩正四品,达鲁花赤一员,知府或府尹一员”,不过此时的知府与“知府事”一样,不置,或叫府尹,或叫知府,反正并不固定。

而直到明朝“知府”才被定为正式的官职,《明史.卷七十五》记载“洪武六年,分天下府三等:粮二十万石以上为上府,知府秩从三品;二十万石以下为中府,知府正四品;十万石以下为下府,知府,从四品。”,也就是从这一刻起,知府作为府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被正式确立。

当然明朝的知府在品级上多有变化,明初因府被分为上中下,所有上府知府为从三品,中府知府为正四品,下府知府为从四品。而后在不久就被全部改为正四品,明中期后由于巡抚替代了布政使成为一省的最高行政长官,布政使的官阶被调为从二品,随之知府也从正四品变成了从四品,自此并成为定制,而清朝也随遵循之。

知州“知州”最早出现在朝。宋初赵匡胤为了防止再次出现唐末之后的武将割据地方的事情,于是就让京中的臣们在各地出任“权知xx州州军事”,据《宋史.志.卷一百二十》记载“召诸镇节度会于京师,赐第以留之,分命朝臣出守列郡,号权知军州事,军谓兵,州谓民政焉。”,借此来方便中央掌控各地,并杜绝武将弄权的情况出现。但是此时的“权知军州事”只是一个临时性的官职,并非是正式官。

而“知州”被正式定为官职的是在元朝,据《元史.卷九十一》记载“中州:达鲁花赤、知州并正五品,同知从六品,判官从七品。下州:达鲁花赤、知州并从五品,同知正七品,判官正八品,兼捕盗之事。”,也就是当时在元朝中下二州设“知州”来协助达鲁花赤治理地方。当然这个时候虽设立知州,但也并不固定时而废又时而立。

同样直到明朝,知州才变成了一个固定的官职,并成为一州的最高行政长官,并给予了从五品的品级。当然此时的知州同元朝一样也分等级,据《明史.卷七十五》记载“凡州二:有属州,有直隶州。属州视县,直隶州视府,而品秩则同。”,也就是在明朝州分为直隶州和散州,直隶州的待遇与府同等,并可辖县,而散州的待遇就只与县同等,且不可辖县。

也就是实际上在明朝直隶州的知州在待遇上等同于知府,而散州的知州在待遇上就只是等同于知县,不过两者虽然在待遇上有区别,但是品级却是一样的,都是从五品,可以说是有点混乱。所以到了清朝,清廷就将直隶州的知州提为正五品,而知州就是从五品。

知县“知县”二字最终来自于唐朝,唐称代理的县令为“知县事”。而宋则依唐例,将派遣京中文官去执掌一县的行政长官称为“知县事”。但是同以上的知府事、权知州军事一样,知县事并不是正式的地方官,它只是代理。

而直到明朝建国后,知县才正式成为一县的最高行政长官,《明史.卷七十五》载“知县,掌一县之政”,并给予了正七品的品级。到了清朝则遵循明制,知县依然是作为正七品的一县之长。

知府、知州和知县有何区别?首先在知道他们的区别之前,我们要知道明清时期的行政区划是“省-府-县”和“省-府-州-县”并行的一个制度(当然清朝还出现了道这一行政区划)。而在明清时期省辖府和直隶州,而府则辖县和散州,直隶州亦可辖县。所以如果从职权上来看的话,知府掌的是一府的行政事务,知州掌的是一州的行政事务,知县掌的是一县的行政事务。

如果从直属关系上来看的话,他们的区别就是知府和直隶州知州拥有同等待遇,知县和散州知州拥有同等待遇,然后知县、散州知州是知府的下级,而直隶州知州有时候也会成为知县的上级。当然如果从品级上来看区别的话,知府则是从四品,直隶州知州为正五品或从五品(明朝为从五品),散州知州为从五品,知县为正七品。

之后在俸禄上,如清朝知府的俸禄是岁俸105两,知州的俸禄是80两,知县的俸禄是45两。当然清朝还有养廉银,比如在江苏这三者一年的养廉银分别是知府养廉银是2500-3000两,知州养廉银是1000-2000两,知县养廉银是1000-1800两。

同时还是在清朝这三者在顶饰和补子上也有区别。知府的顶饰是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顶,补子图案是云雀。知州的顶饰是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顶,补子图案是白鹇。知县的顶饰是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素金顶吉服冠用素金顶,补子图案是。

此外,在明清这三者的车舆与各种仪仗也都有区别。这里我以明朝为例,如乘车,知府和知州的车驾可用素狮头绣带,青缦,但知县只能用素云头青带,青缦。再如伞盖,知府出行能用红浮屠顶,俱用黑色茶褐罗表,红绢裹,三檐,而知州用红浮屠顶,青罗表,红绢裹,两檐,到了知县只能用红浮屠顶,青绢表,红绢裹,两檐。

再比如在马的嚼子和缰绳的使用上,知府和知州能用银,但知县就只能用摆锡。又比如在印信的使用上,知府用的是俱铜印,方二寸五分,厚五分,知州用的是俱铜印,方二寸四分,厚四分五厘,而知县用的就只是铜印,方二寸一分,厚三分。

总之在古代知府、知县和知州还有着很多的区别,由于篇幅有限,这里就不一一介绍。如果有兴趣可以去看看《明史.舆服志》和《清史稿.舆服志》,这里有着详细的介绍。

知府、知县和知州相当于现在的什么?简单的说就是知府是现在的市委书记,知县是现在的县委书记,而直隶州知州就是现在的省辖市市委书记,散州知州就是现在的县级市市委书记。当然这个不能一概而论,毕竟古代的官制并不完全跟现在的官制一样,所以只能大概的比较。

作者:金满楼

古代各朝的官制变化较大,这里就说说明清时期的知县、知州和知府。

明清时期的知府是从四品官员,低于四品的道台。道台俗称蓝顶子,是专门监察以下知府知州知县的官员,简单说,就是管官的官。

知府品级低于道台,如果和现在比拟的话,基本相当于一个地区的最高长官,如江西之上饶、山东之聊城等等。

当然,和现在的行政区划比,明清时期的知府管理范围要小得多,因为现在各省下的地区都比较大,往往一个地区专员要管理十几个县市。

而在明清时期,各省下设立的知府大约是目前地区的两到三倍,每个知府管理的州县多不过十,少的只有四五个县,管辖范围比现在的地区专员要小得多。

当然,从职责或者权力上来说,古代行政、司法、财政乃至军事等方面都是一体的,一个知府负责全区域的所有事务,这是目前地区专员所不能比的。

知府如此,知州、知县也是如此,都是统揽管辖范围内的所有大权,这是明清时期官员和目前体制的重大区别。

说完了知府,再说说明清事情的知州和知县。

在古代,州县官是十分重要的,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亲民官,到了知府以上,基本就不再和老百姓亲自打交道而都是公文治理模式了。

但知县和知州是不行的,每个州县衙门都有登闻鼓,只要老百姓击鼓鸣冤,州县官就必须升堂收下状子,必须亲自讯问案情。

从这个意义上说,皇权虽然不下县,但州县官却是整个中华帝国治理的根基所在。

据统计,在清朝时期,州县官有接近一千五百多位(明朝少于此数),这些基层官员的好坏,基本决定了整个帝国的治理生态。

那么,明清时期的知州和知县有什么区别呢?简单说,都是县级,但级别略有不同,即知州相当于现在的县级市,而知县就是现在的普通县。

当然,在知州里面,也略有区别,有些州因为是省直隶州,所以级别又比一般的知州要高一些。

一般来说,明清时期的知县是正七品官员,而知州通常是正六品,比知县高一品,直隶州还要再高一级,也就是正五品。

知州和知县因为是亲民官,他们是整天都要和老百姓打交道的,如收税、捉贼、审判等,事务相当繁忙。

至于知府,则要统揽所在区域的所有事务,但他们主要是盯着知县知州就行了,至于道台,则主要起监察作用,各自的分工是不同的。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崖山海战是否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涯山之后,再无中华。涯山位于现在的广东省江门市,临近珠海。南宋战败后,皇室家族逃到江门,住了三年多。当时有三十多万人。元朝军队后来发现后,以八万水军对二十多万南宋军队,全胜。南宋丞相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自杀。南宋自次彻底灭亡。现在珠海市井岸区南门村还有赵氏宗祠,陆氏宗祠,文氏宗祠。陆氏就是陆秀夫的后

  • 在《师傅》这部电影里,最后的高超巷战他是把那些大师都杀了吗?几下就倒下不动了?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没杀,但别看只是几下,陈识(廖凡)打昏了几个,流血了几个。《师父》里面的武打,才是真的中国功夫,没有“成龙式”武打那样纷繁复杂的花巧,都是一招一式皆有要人命的目的。徐浩峰导演的这部《师父》其实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他把真实的中国武术,包含咏春的拳脚跟武器(六点半棍和八斩刀),八卦掌等等,天津武行的真实

  • 我国在古代第一次有记录的发生国与国之间的战争的时候,西方国家处在一个什么样子的状态?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历史老师问你,你说的西方是指哪些国家?与中国并列世界文明古国的古埃及在非洲,古巴比伦在亚欧交界,古印度在亚洲,古罗马和爱琴海在欧洲。你所说的时期应该四五千年前左右,公元前三世纪,那个时候亚欧非都有许多地区进入文明时代了。古代中国地盘太大太远,没法管理,黄河以南有蜀国,有大理国,还有其他小国家。黄河以

  • 三次印巴战争的主要影响有哪些?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三次印巴战争我认为有以下影响:1,巴基斯坦的存在斩断了印度向中东渗透的可能。也堵住了印度向中东的力量投放的可能!2,印巴克什米尔的争夺中守住了克什米尔北部挡住印度向中亚地去影响力!从而掩护了新疆地区!3,肢解了巴基斯坦!使巴在面对印度时不得不紧紧依靠中国!4,彻底终结了印度成为世界大国的可能!印度想

  • 世界上伟大的军事英雄是谁?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世界上伟大的军事英雄和最伟大的军事家那非毛主席莫属!他指挥了千军万马,但从不带枪,他身经百战,却没有留下一块伤疤。让我们沿着历史的长河,去探寻毛主席创造的不朽战争传奇吧!毛主席从湖南湘潭山村走来,从未上过军事院校,没有摸过枪,没有杀过人,凭自学成为军事奇才,赤手空拳,组建工农武装,却凭“小米加步枪”

  • 临泉古代发生过哪些战争?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临泉县有以下突出特点:临泉历史悠久。古称沈子国,是周文王第十子的封地,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也是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姜子牙、百步穿杨养由基、现代旅法油画大师吕霞光的故里。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后方指挥部设在临泉。魏野畴烈士陵园坐落在老集东首界南河东岸。魏野畴原为中共皖北特委书记,1

  • 如何评价宋鸿兵和他的《货币战争》?是醒世良言还是金融阴谋论大集合?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第一,《货币战争》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其评价出现了两个极端,这说明这本书是引起很多人的兴趣的,不管肯定也会,否定也罢,至少潜在地承认了这本书所引起的影响。笔者看来,《货币战争》的最大的意义在于唤醒人们对于当代一种非常重要的新的“战争”形式的关注,货币之战有时比军队的战争影响更大更深远。第二,作者表示:

  • 有人说中国历史上,多数的战争从北往南打赢面大,你怎么看?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这和中国的地形分布,地理位置和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首先来看大范围的地形分布。北边,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冷的要死;南边,山高林密,潮湿多虫;西边,高原盆地,趴不上去;东边,全是水。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在古代是被限制在这样一个环境之中,只有一个可以用于东西方交流的地方,河西走廊。但是太窄了,军队过不

  • 中国有哪些无法用科学解释的诡异事件?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半夜遇见黑狗被吓到落荒而逃,第二天却给黑狗买了肉骨头道谢,这到底是这么一回事呢?下面,我讲一下真实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件事情吧!那时候,我还在读初中,和小邓玩的比较好,当时我们俩比较调皮,经常半夜的时候翻墙出去上网。虽然马上就要考高中了,但是我们俩都毫不在意,都想着到时候一起找一个职高混日子算了。那天晚

  • 你在部队遇到过哪些真实的诡异事件?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我同学讲的他爷爷抗美援朝时候的故事,是他爷爷亲口给他说的真实事件。同学的爷爷参加抗美援朝,是个侦察兵。一天完成任务正往回走,听见有飞机的声音。抬头看,有美国人的飞机冲他飞过来,他应该是被发现了。因为是比较平缓的丘陵地带,也没有掩体能躲,只能找之前炸出的的弹坑躲进去。飞机越来越近,他看到一个弹坑,立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