涯山之后,再无中华。
涯山位于现在的广东省江门市,临近珠海。南宋战败后,皇室家族逃到江门,住了三年多。
当时有三十多万人。
元朝军队后来发现后,以八万水军对二十多万南宋军队,全胜。
南宋丞相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自杀。南宋自次彻底灭亡。
现在珠海市井岸区南门村还有赵氏宗祠,陆氏宗祠,文氏宗祠。陆氏就是陆秀夫的后人,文氏就是文天祥的后人。
南门村的人基本上都姓赵,是宋太祖的弟弟,赵匡美的后人。
崖山海战影响中国历史走向的说法过于夸张。充其量只是元灭宋,王朝更替的一大标志而已。之所以有这种说法,还是受了所谓“崖山之后无中华”的影响。
崖山海战标志着宋朝正式灭亡所谓“历史走向”,也就是历史趋势的意思,比如由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由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这就是所谓的历史走向和趋势。
而崖山海战是宋王朝抵抗蒙元政权的最后一战,此战以宋朝军民惨败而告终,标志着宋朝正式灭亡,元朝由此走向历史舞台。当然,即使此战以宋军获胜,也改变不了宋朝灭亡的结局,但是无论孰胜孰负,这都是在封建王朝性质下的一次政权交替而已,元朝在建立之后仍然是沿用封建王朝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社会性质并未发生较大的变动。所以,从历史大趋势来看,它并没有上升到影响历史走向的高度。
“崖山之后无中华”是日本侵略者别有用心的政治口号。
崖山海战之后中华真的存在了吗?首先,我们要先了解“中华”的含义,在当时,毫无疑问中华的含义是指以汉人为代表的汉族文化、汉人政权。而崖山海战之后,的确是汉人政权被少数民族政权所代替,但是,汉文化并未亡,也就不能说明中华亡了。再者,元朝百余年后被明朝政权所取代,明朝建立之后又对汉文化进行了全面的复兴,“中华”又得以再兴。
那么,为什么会有“崖山之后无中华”的说法呢?
这句话的最早出处并不是在崖山海战战败宋朝灭亡之时所提出的,而是出现在明朝末年的遗民钱谦益的一首诗中:“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但是,这句诗的含义得以广为流传还是在近代。而幕后推手则是日本侵略者。
日军在入侵中国不久后,便发现中国最难征服的不是土地,而是文化以及民族理念。于是乎,日军为减少阻力,将钱谦益所写之诗改编为“崖山之后无中华,明亡之后无中国”,将自己作为中华文明的唯一继承人,以此摧毁中华民族的文化支柱。所以,这只不过是日本美化和简化侵略的一种政治手段而已。
总结:
总而言之,崖山海战是标志着宋朝灭亡元朝建立的一场战役,无法上升到影响历史走向的高度!当然,汉人在抵抗蒙古军队入侵时的举措也是汉人民族气节的一种体现,这是一场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壮举。
世界上的经典海战有哪些?
10)日德兰海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海战,1916年5月31日发生在丹麦日德兰半岛附近的北海海域。德国舰队为了突破英国舰队对其实施的封锁而发动此战。双方尽遣主力战列舰进行决战(英军151艘舰船,德军99艘)。
最终,德军伤亡3000人,英军伤亡7000人。德军取得战术胜利,但英军仍然将德军牢牢地封锁在德军港口,取得战略胜利。
德军主将:莱因哈德舍尔海军上将;英军主将:约翰杰利科海军上将。
日德兰海战动画
(9)对马海战
1905年日俄在朝鲜半岛和日本本州之间的对马海峡进行的一场海战。
俄罗斯21艘战舰被击沉,9艘被俘。死亡5000,被俘6000。日本海军只损失3艘鱼雷艇,100多人死亡,600人被俘。日本从此成为太平洋霸主。
日军主将:东乡平八郎(一生伏首拜阳明)。俄军主将:罗泽德斯特凡斯基中将。
对马海战动画
8)露梁海战
1598年,中国明朝和朝鲜联军在露梁(韩国庆尚南道南海郡雪川面露梁里)迎战日本丰臣秀吉海军。中朝联军800艘战船,日本海军500艘。
中朝联军最后大获全胜。但中方主将邓子龙,朝方主将李舜臣战死。此战后,丰臣秀吉病亡,日本逐步进入德川幕府时代,近300年未敢来犯。
中方主将:陈,邓子龙;朝方主将:李舜臣;日方主将:小西行长,岛津义弘。
露梁海战
(7)米拉海战
公元前3世纪,亚历山大帝国崩溃,希腊逐渐式微。但迦太基和罗马崛起。迦太基海上力量如日中天,罗马海军却非常稚嫩。崛起中的罗马与迦太基必有一战。
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中的米拉海战(西西里岛米拉海角)中,罗马海军凭借发明的乌鸦船成功击败迦太基拉开了称霸欧洲的序幕。此战罗马捕获战船30艘,击沉15艘,歼敌3000,俘虏7000。
罗马主将:杜伊利乌斯;迦太基主将:汉诺。
罗马乌鸦船图片
(6)特拉法尔加海战
1805年10月21日,英国海军与法国西班牙联军在西班牙特拉法尔加海角决战。英军27艘战舰,法西联军33艘。
最后,法西三分之二战舰投降,主将被俘。英军战列舰无一损失,但主将牺牲。
从此,拿破仑放弃进攻英国本土,同时由于海军一蹶不振而导致给养供应困难,在陆战上最终落败。
英军主将:纳尔逊海军中将;法西主将:维尔纳夫。
纳尔逊将军
(5)勒班陀海战
1453年拜占庭帝国灭亡后,奥斯曼土耳其独霸欧亚。1571年奥斯曼土耳其进攻欧洲,迫使欧洲基督教国家联合对抗。
由西班牙,罗马教廷和威尼斯组成的联合舰队在勒班陀海角击败了强大的土耳其舰队。从而遏制了奥斯曼土耳其的疯狂扩张。土耳其的地中海大国地位从此结束。
此战是火绳枪和火炮对弓箭的胜利,风帆战胜划桨。欧洲联合舰队200艘,土耳其250艘,但最终奥斯曼土耳其损失战船230艘,战死3万人,被俘8000人。联军损失13艘,死亡1.5万人。
联军主将:唐胡安;土耳其主将:阿里巴夏。
勒班陀海战宣告了划桨时代的结束
(4)阿克提姆海战
公元前31年,罗马海军260艘战船与埃及220艘战船在希腊西海岸相迎而战。埃及艳后克里奥佩特拉和安东尼弃军而逃,惨败而归。
这是渥大维和安东尼为争夺罗马最高统治权而进行的决战。此战后,罗马成为欧洲大帝国,而埃及只能成为罗马的一个行省。
罗马主将:阿格里帕;埃及主将:艳后和安东尼。
电影版埃及艳后
(3)萨拉米斯海战
公元480年,波斯国王薛西斯一世率30万大军,1200艘战船,进攻希腊雅典,将雅典的400艘战船封锁在狭小的萨拉米斯海湾内。
但雅典利用自身船小灵活的特点,采用接舷战和撞击战反复突击,最后成功击败波斯庞大的海军。从此希腊崛起,波斯帝国逐步衰落。
雅典主将:地米斯托克利;波斯主将:薛西斯。
萨拉米斯海战
(2)格拉沃利纳海战
1858年,西班牙和葡萄牙联军进攻英国,号称“无敌舰队”的西葡联军在格拉沃利纳被英荷联军击败,130艘战舰损失一半。
从此西班牙的海上霸主之位被迫移交到英国手中。英国由此称霸海洋,终成“日不落帝国”。
英荷主将:法兰西斯德雷克;西葡主将:马迭亚西多尼亚。
德雷克旗舰--金雌鹿号
(1)中途岛海战
1942年6月4日,美国海军成功击退日本海军对中途岛环礁的进攻。
日本海军大败。此战日军损失4艘航母,1艘重巡洋舰,332架飞机,阵亡3057人。美军损失1艘航母,1艘驱逐舰,98架飞机,阵亡307人。
中途岛战役是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远东地区最关键之战。
美国主帅尼米茨,前方指挥官弗莱彻;日本主帅山本五十六,前方指挥官南云。
中途岛之战动画
(没有出海口的德国)
二战中,德国处于极其不利的海洋态势:水面舰艇只有越过强大的英国海军和航空兵层层阻截才能进入大西洋,遂行破交任务,一旦在作战中负伤受损,必须经过漫长而危险的航程才能返回本土,可谓困难重重。无奈,只能将潜艇在战略层次予以布局:切断英国海上交通线!
(“狮子”邓尼茨)
当时的德国海军学说建立在美国军事家马汉的理论上:结合潜艇和水面舰一起打击敌人舰队。二战结束后,被指控于1939年的下达发动无限制潜艇战的邓尼茨在服刑时,经常锻链身体和持续读书,连狱卒都称其“狮子”!被视为一名危险人物。邓尼茨相信,大规模的通商破坏战(破交战)是可行的,特别是对德国海军的主要对手英国皇家海军,必须将德国海军的舰队形式从水面舰改成潜艇,攻击相对于战斗舰队安全许多的商船船队。因为英国本土所需的物资绝大多数都是仰赖于外海殖民地抢运回本土(石油75%、铁矿石88%、铜95%、铅99%、小麦89%、肉类84%、食油93%),每年海运总量超过6800万吨,每天航行在大海上的运输船多达2500艘。
(朝不保夕的英国商船)
回想起他在一次大战中所得到的经验。当以单艘潜艇偷袭护航船队非常危险;遂以“多艘潜艇集结攻击船队”为核心概念,创立出“狼群战术”(英国称法;德国称“集结战术”),以压倒性力量打击英国船队!
(恩尼格玛密码机)
但无线电能力十分弱小,于是开发了特高频发射器,无线电反干扰能力得以提升;而一战后发明的恩尼格玛密码机使得防窃密能力加强。邓尼茨还采用了威廉马绍尔的思路:让潜艇处于接近水平面的位置和夜间发动攻击,使得潜艇的无法被声纳所侦测到。
(德国U型潜艇)
具体作法是以数艘或十数艘,甚至数十艘潜艇组成集群,以20至30海里间隔成一字横亘在敌方运输船队可能经过的航线上;一旦一艘潜艇发现目标,立即报告设在岸上的指挥部,指挥部再迅速通知其他潜艇,白天抢占有利攻击阵位,天黑后则以水面状态(仅露出指挥塔)、从船队的暗处接近,盟军船队在月光下轮廓分明…
此时迅速突破护航舰防御圈,将艇首的4对鱼雷全部发射出去,如果可能,再次发射艇尾所携2枚鱼雷。之后就向船队的末端方向撤离,或者在商船留下的一片慌乱之中下潜溜走。
天亮前停止攻击,全速抢占下一个有利阵位,等待次日天黑后再次实施攻击,直至将运输船队消灭。这一战术酷似狼群的捕食,因此被形象地称“狼群战术”:在必要的地点、必要的时间尽可能集中最多数量的潜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