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东魏与叛将侯景的涡阳之战就属于这种对决。这场战役中,慕容绍宗、侯景、斛律光、段韶等新老名将斗智斗勇,精彩迭出。
慕容绍宗-高欢留下的侯景克星南北朝时期,宇文泰、高欢两位枭雄一西一东,各自裹挟皇室元氏,均自称大魏正统,史书将他们称为西魏与东魏。双方常年鏖战,高欢虽实力占优,但短期内也拿宇文泰毫无办法。
公元546年,年老的高欢卧病在床,替高氏经略黄河以南地区十四年的悍将侯景放出狠话:“高王在上,我自然不敢有二心;要是高王没了,我可没办法跟那个鲜卑小子共事!”
他说的“鲜卑小儿”,就是高欢的长子高澄。(高氏其实是汉人,但由于常年在边镇,已经明显的鲜卑化。)
弱肉强食的南北朝时期,悍将造反如同家常便饭,高氏父子对侯景自然早有戒心。同年底,高欢在病榻之上,向忧心忡忡的儿子高澄面授机宜:“侯景掌握河南大军十四年,平日里就飞扬跋扈,脱离了我的掌控后,一定会图谋不轨。以他的能力,当今少有敌手。但除了一个人:慕容绍宗。这些年,我刻意压制慕容绍宗,就是为了把他留给你,好好栽培成你自己的亲信。”
慕容绍宗,前燕名将慕容恪之后,是否真的能压制侯景?事实还真的没那么容易。
以少胜多,侯景击败慕容绍宗公元547年春,高欢刚死,侯景就迫不及待的外结南梁,起兵反叛。高澄遵循父亲遗命,任命慕容绍宗为东南道行台,率军南征。
起初,得知高澄可能派韩轨、高岳等将领来对付自己时,侯景嗤之以鼻;但最终获悉是慕容绍宗领军时,他不禁大惊失色:“是谁教鲜卑小儿派绍宗来的?难道高王还没死吗!”
慕容绍宗率十万大军南下,首先轻松击败了前来接应侯景的南梁数万兵马,并俘获了其统帅萧渊明等众多将领。
其后,东魏大军直奔侯景而去,后者率领全部家当--数千车辎重、数千战马、将士四万,退保涡阳,依托涡水对抗慕容绍宗。
慕容绍宗到达涡阳,迅速抢占上风位布下军阵;侯景见状则坚守不出,一直等到风停后才迎战。
两军拉开阵势,将要正面硬刚之际,慕容绍宗吩咐将士:“侯景一向很多阴谋诡计,尤其擅长抄敌军后路,我们要做好应对。”如他所料,侯景果然暗中派出了包抄部队,不过未能得逞。
双方正式开打。侯景不愧为久经沙场的名将,面对两军数量上的巨大差距,以及东魏军骑兵较多的优势,他命令士兵穿着短甲(活动方便)、手执短刀,冲进敌阵后低头猛砍对方的人腿马腿。东魏军猝不及防,全线败退,慕容绍宗狼狈逃到谯城。
初生牛犊不怕虎,不信邪的斛律光被上了一课在谯城,面对偏将斛律光、张恃显的鄙视,慕容绍宗略显尴尬:“我打的仗多了去了,但从未见过侯景这样难啃的硬骨头。你们要是不服气,可以自己出去试试。”
斛律光后来成了东魏/北齐军队的顶梁柱,不过此时还是个小角色。他很不服气,披挂上阵带着兵马前去挑战侯景。临行前,慕容绍宗再三交待他们不要渡过涡水。
和张恃显一起带军来到涡水北岸后,斛律光隔着河射侯景,遭到了后者的嘴炮攻击:“好你个愣头青,我可是你父亲的老友,哪有这样对长辈无礼的?看你这不敢渡河的怂样,一定是慕容绍宗教你的吧?”斛律光被识破,一时尴尬的哑口无言。
然而侯景可不客气,他让自己的神射手田迁隔河回射斛律光,正中其坐骑的胸口;斛律光换了一匹马躲在树后面,结果还是被射中,只好灰溜溜的跑回了军阵,再也不敢出风头。张恃显更惨,直接被侯景手下生擒,好在过了一阵就被放了回来。
最终,这二位也步了斛律光的后尘,识趣的跑回谯城。
此时,东魏的另一位统帅段韶想了个阴招,他暗中派人在上游顺风放火,意图烧掉侯景军营。不过这一招也没起到作用:侯景率领骑兵冲进河里晃了一圈上岸撤退,沿岸草地全湿,大火压根无法蔓延。
军事能力强悍的侯景,最终败于后勤和人心就这样,两军相持数月,侯景虽在对阵时未落下风,但由于粮草难以为继,再加上本身是背叛东魏,道义上不占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越来越不利。
年底,后经手下大将司马世云向慕容绍宗投降。公元548年初,双方再次交战之际,为了鼓舞士气,侯景忽悠手下将士,说他们的家属已经全被高澄所杀;慕容绍宗则对天发誓,声称不仅叛军的家人安然无恙,即使他们自己如果弃暗投明,也会官复原职,既往不咎。
侯景的手下本来就不愿投靠南梁,听到慕容绍宗的保证后,大量将士临阵投降,余下的兵马人心涣散,一时崩溃。仅带着800人南逃的侯景,则被慕容绍宗放了一马(事实证明,慕容绍宗这是故意纵虎祸害南梁)。
至此,涡阳之战以东魏获胜结束,原本想趁火打劫的南梁政权,不仅赔了夫人又折兵,而且还引了侯景这只恶虎入室。
各位名将的迥异结局此后,侯景、慕容绍宗、斛律光、段韶这四位在涡阳之战中登场的将领,步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
涡阳之战,侯景体现出的军事才能令人服气,不过他的人品可就不怎么地。臭名昭著的侯景之乱,令曾经富庶的南梁江南地区化为人间地狱;然而多行不义必自毙,在陈霸先、王僧辩的打击下,侯景最终被手下所杀,甚至尸骨无存。
立下大功、被封为燕郡公的慕容绍宗,却在第二年就死在了战场上。公元549年,东魏围攻西魏颍川,引来洧水灌城。慕容绍宗在视察战场时遇到大风,藏进战船躲避;戏剧的是,风势过大,吹断了系船绳,慕容绍宗的船飘向颖川城;不甘被城头的西魏军乱箭射死,一代名将慕容绍宗投水而亡。
在涡阳之战中还是配角的段韶、斛律光,则成了东魏(北齐)的主心骨,他俩连同兰陵王高长恭,数次遏制了西魏(北周)的攻势。然而,在段韶病死后,斛律光、高长恭先后被自毁长城的齐主杀害,曾经实力强大的北齐逐渐衰落,最终被北周吞并。
南北朝时期,连年的无休止征战,虽然呈现了令人津津乐道的经典战役,却包含着底层百姓的无尽血泪与辛酸。侯景这类残暴军阀的存在,更是所处时代的悲哀。
正史漫谈,以史为鉴。
我们都知道蒋介石有一个十分重视的将领叫陈诚,在蒋介石眼里看来陈诚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名将。
尤其是到了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蒋介石更把陈诚当作是全国“剿匪”总司令。
今天我们就说一下陈诚和粟裕将军的之间的较量吧。
尽管说陈诚大权在握,头上顶着各种很牛的头衔。但是,他和粟裕将军之间较量起来,跟粟裕相比,还是差了很多的。
因为解放战争时期,粟裕带领的华野军真的是打了太多的胜仗了,陈诚对粟裕不得小心应对。
本来一开始陈诚是想要用三到六个月的时间,来消灭共产党的。
但是,事实上华东地区上,仅仅粟裕的一个华野军,就让国民党损失惨重。来自于华野军的打击,让陈诚明白了一个道理。
也可以说他是被华野军给彻底的打醒了,想要消灭共产党,根本是不可能的,不要说三到六月了。
就是三到六年的时间,都是不可能的。
要知道那时候粟裕带领的华野军,打了苏中七场战役,而且全部取得了胜利,这个战役在历史上被称为苏中七战七捷。
粟裕的胜利,对于陈诚来说就是一种耻辱。一开始粟裕胜利,陈诚失败蒋介石还是可以容忍的。
但是,当粟裕占领了临沂之后,蒋介石就彻底的容忍不了了。
毕竟临沂是军事要塞,是进入华东地区的门户。
当粟裕的华野军占领临沂之后,蒋介石给陈诚下了命令,让他无论如何不管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临沂给夺下来。
这时候的陈诚,已经不能不小心应对了。为了能够拿下临沂来,陈诚派了四路大军,直扑临沂而来。
看到如此气势汹汹的陈诚,粟裕想到的是,不和陈诚硬拼。毕竟我们只有留住人,才能夺取最终的胜利。
城市是死的,暂时给到他们,大不了我们在重新夺回来就可以了。
在得到党中央的允许之下,粟裕打算给陈诚一份大礼,表面上粟裕是把临沂让给了陈诚。
但是,事实上粟裕带着全部华野军,已经到了鲁东北地区。
在这里粟裕打了几场胜仗,消灭了几十万国民党的大军,最终还取得了莱芜战役的伟大胜利。
本来陈诚占领了临沂,他是很高兴的,但是,当鲁东北尤其是莱芜战役失败之后,这时候的他真的是五味杂陈,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蒋介石更是对陈诚恨铁不成钢。
可是,此刻的他在想派人去鲁东北支援,已经来不及了。因为这时候鲁东北的广大地区,都已经掌握在了粟裕带领的华野军的手手里。
你看这就是名将陈诚和粟裕将军之间的较量,几乎每一次粟裕都能够走到陈诚的前面,大概这就是粟裕将军能够战胜陈诚的原因。当然了他们之间的较量还有很多,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