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玄策,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朝官员、外交家,数次出使印度。代表作品有《中天竺行记》《法苑珠林》、《解迦方志》等。曾任融州黄水县令,后升任朝散大夫。贞观十五年(641年)印度的中天竺送使节来唐。贞观十七年(643年),王玄策奉命作为副使,跟随李义表出使天竺(印度)。贞观二十一年(647年),王玄策以正使的身份再度前往印度,显庆二年(657年),王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王玄策在各地访问之间,还曾前往摩河菩提寺参拜。从贞观十七年(643年)到显庆二年(657年),王玄策三次出使印度。至于是否存在第四次出使,学术界则意见分歧。有学者认为王玄策出使印度只有三次,有学者认为还有第四次,从龙朔二年(662年)到麟德二年(665年),王玄策第四次出使印度。
王玄策发檄文征召到1200吐蕃兵、7000泥婆罗(今尼泊尔)骑兵。王玄策与副使蒋师仁指挥这些军队进攻到中天竺的茶和罗城,作战三天,攻破茶和罗城,斩首三千余级,敌人被溺死的约1万人。阿罗那顺逃走,收拢散兵再次交战,蒋师仁擒获阿罗那顺,俘斩敌人数以千计。余众跟随国王的妻子在乾陀卫江抵抗,蒋师仁击败他们,俘获其妃、王子,又俘虏男女一万两千人,各种牲畜三万,五百八十座城邑投降。东天竺王尸鸠摩送牛马三万馈军,还送来了弓、刀、宝缨络。迦没路国献异物,并送上地图,请求得到老子像。天竺震惊、害怕。贞观二十二年,五月,王玄策把俘获的阿罗那顺及王妃、子等,俘虏的男女万二千人、牛马二万余送到长安献俘。
王玄策是大唐一牛人,以一人之力灭了一国。
王玄策是贞观时期人,早年做过县令,后来曾经三次出使天竺。故事发生的王玄策第二次出使天竺期间。
当时,天竺分为东、南、西、北、中五个天竺国,其中,又以中天竺实力最强,其他四国都臣服中天竺。在王玄策出使天竺的时候,恰逢中天竺国王去世,国内大乱,大臣阿罗那顺自立为王。就在其他四国纷纷向王玄策进献贡品的时候,不知天高地厚的阿罗那顺竟然打起唐朝贡品的主意。他派遣军队袭击了王玄策使团队伍。当时,王玄策带领的队伍仅30多人,虽然经过顽强抵抗,但最终寡不敌众,全部被俘虏了,贡品也被阿罗那顺抢掠了干净。王玄策趁夜间逃了出来。
敌不犯我,我不犯人。敌若犯我,我必犯人。面对敌人的无理侵犯,王玄策没有逃回国内,向朝廷请求救兵。他在逃到吐蕃西部边境的时候,开始向邻国发文书,征调兵马。向吐蕃借来了1200人,向泥婆国借到7000多名骑兵,泥婆国就是现在的尼泊尔,那时是吐蕃的属国。王玄策和副使蒋师仁就带着这不到一万人,直接进军中天竺的茶和罗城。大战三日,大败中天竺,斩首三千余级,败兵溺水而死的有仅万人。阿罗那顺弃城逃走,又收拢残兵,与蒋师仁交战,最终兵败被擒。之后,阿罗那顺的妃子、王子们又在乾陀卫江阻截唐军,又被击溃。并俘虏了阿罗那顺的妃子、王子以及其他人有一万两千多人。
这一战,让天竺国举国震惊。五百八十多个城邑和部落投降唐朝。王玄策押解阿罗那顺顺利班师回朝。这一战真正打出了大唐的声威、打出了大唐的气象,也只有朝气蓬勃的大唐人才会有此魄力,以一人之力,对抗举国之师。后来,大唐乘机加强与天竺联系,东、南、西、北、中五国国王一同到唐朝的首都长安入朝进献,臣服大唐。
但是,此战也有一些副作用。就是在此战中的主力是吐蕃和泥婆国军队。虽然王玄策攻灭中天竺,但由于大唐与天竺相距较远,所以,能够获得更多领土和势力扩张利益的是这两个国家,而不是大唐。在前期和中期吐蕃一直是大唐的劲敌,两国交战要比和好时间长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