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仁的第71军本来下辖第87师、第88师和第91师共三个主力师,然而在三战四平死守待援的战役中,他手里却只有第87师是完整的,其它两个师哪里去了呢?无它,一个月之前已被林彪在野战中消灭,若不是杜聿明报警及时,陈明仁早就成为我军俘虏,恐怕也就没有后面的故事了。
这就是东北我军转守为攻的1947年“夏季攻势”(前一年是杜聿明占据主动),在松花江以北整补之后的东北民主联军,终于有力量在是年5月主动出击,大举渡江南下,李天佑、刘震、钟伟等名将赫然其中,而韩先楚也率部配合从南满杀来。另外一方孙立人、廖耀湘、陈明仁等敌将也倾而出,在黑土地上演了巅峰对决,从此以后,东北我军越战越勇一发不可收拾。
林彪发起的夏季攻势多少有点冒险,因为此时东北蒋军的总兵力仍然处在微弱优势,并且控制着各要点和交通线,一旦东野作战失利,已经解冻的松花江和其它河流,反而会制约各部安全撤回北满根据地。但为了配合全国战局,东北民主联军义无反顾,5月14日,刘震的第二纵队以迅猛动作突然包围怀德城,这是一座位于长春与四平之间的要点。
怀德守敌为新一军一个团和一个保安团5000余人,刘震指挥所属第4、第6两个师迅即发起攻击,同时以第5师配合一纵在南北两线阻援,5师的师长是谁呢?正是后来的12纵司令员、四野名将丁伟。要说当时的东北蒋军,无论是心气还是战斗力都还可以的,所以援军来的非常之快:长春的新一军和四平的第71军几乎同时出动。
次日下午,敌71军的先头部队第88师已经与我5师阻击部队接火,第91师也随后赶来投入战斗,在军参谋长冯宗毅的统一指挥下,发动疯狂进攻试图给怀德解围。钟伟率部死战不退,在一纵一部的支援下牢牢守住了阵地,钟伟在电话里对司令员保证:“叫4师、6师放心打,只要5师还有一个人,敌71军休想越过二十里堡一步”!
二纵主力于5月16日傍晚发起总攻,至次日凌晨攻克怀德全歼守敌,所有参战部队马不停蹄迅速转兵南下,直扑正与5师激战的敌人。在4师与6师左右两翼的突然夹击下,毫无准备的第71军顿时陷入混乱,战至5月17日下午,蒋军精锐第71军的两个师彻底崩溃,参谋长冯宗毅和第88师师长韩增栋双双阵亡。
此时第71军中将军长陈明仁正率领第87师兼程赶来,满脑袋想的都是如何救出自己的两个主力师,军部刚刚到达公主岭(吉林省辖市)时,陈明仁突然接到了杜聿明的紧急电话,才知道第88和第91师已经不复存在。陈明仁大惊失色,立即命令部队掉头撤回四平,其危急情景正如杜聿明后来所述:“陈明仁之免于被围,真是间不容发”!
如果第71军军部和87师没有及时接到战情通报,一定会落入张网以待的林彪口袋,李天佑和刘震的两个纵队完全可以在野战中全歼之,那陈明仁的下场可就难说了。在此之前,从北面来援的孙立人新一军两个师发现情况不妙,也已经立马缩回长春,郑洞国和孙立人紧急命令关闭城门全城戒严,长春一时人心惶惶。
林彪并没有下达攻击长春的命令,因为时机尚未成熟,此时南满我军第三、四纵队在韩先楚的指挥下,兵临重镇梅河口,经过五天四夜的苦战于5月29日全歼守敌184师,并相继解放了松花江以西、长春东南的大片地区,使两个解放区连成一体。更重要的是,被敌人隔绝了一年多的北满、南满主力终于会师在四平城下,东北解放战争的形势进入新时期。
所以无需盲目抬高陈明仁的作战能力,在四平攻坚战失利之前,林彪已经给陈明仁结结实实上了一课,在野战中痛击第71军并吃掉其两个师,迫使陈明仁率残部逃回四平,在运动战中他根本不是林彪的对手。当然,东北我军彼时还没有掌握大规模攻坚作战的要领,因此在稍后进攻四平的战斗中功亏一匮。
但是历时50天的1947年夏季攻势,我军仍然毙伤俘敌多达83000余人,迫使蒋军在东北完全转入守势(孙立人战后也被杜聿明扣上帽子调离),在战略上完全取得成功。
抗日名将薛岳,战功卓著,威名赫赫,让日军闻风丧胆,但后来在与开国大将粟裕的交手中,却一败再败,以至最后被撤职弃用。
在中国反侵略战争史上,薛岳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他是率部歼灭日军数量最多的将领,指挥的万家岭大捷和长沙保卫战,都是日军遭受到的为数不多的重创,对日作战的不凡战绩,使薛岳成为那个时代抗日将领中的翘楚,被人们称为“百战名将”、“战神”。
薛岳在与我军的作战中,也是一马当先,毫不留情。当初兵微将寡、内外交困的红军在长征时,被薛岳率军一路追杀,红军走了两万五千里,他追了两万里,没少给红军添堵。
后来红军在主席的指挥下四渡赤水,巧过金沙江,抢渡大渡河,才算摆脱了薛岳的追击。但几个月后,薛岳又率军重创了红四方面军,使红四方面军遭受了重大损失。
1946年,内战爆发,薛岳时任徐州绥靖公署主任,继续与我军交手,前期,他指挥部队在两淮一带采用声东击西、虚虚实实的战术,让我军渐渐不支,失去大片根据地。
面对不利的局势,高层令华中野战军粟裕火速北援,并将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合并,组成华东野战军,陈毅为司令员,粟裕为副司令员并负责军事战役指挥。两军合并后再与薛岳一决高下。
薛岳是战功赫赫的名将,而粟裕此时刚刚崛起,薛岳也许并没有把粟裕放在眼里,此时他也绝没有想到,以前名不见经传的粟裕,最终让他颜面尽失,从此一蹶不振。
在此后的几个月中,薛岳从来没有这样沮丧,首先在“苏北战役”中,国军整编69师2万多人被全歼,师长戴之奇兵败自杀。又在“鲁南战役”中,国军两个整编师、一个快速纵队,约5.3万余人被全歼,此战后陈毅诗兴大发,有“徐州薛岳掩面泣,南京蒋贼应泪垂”的诗句。最后在“莱芜战役”中,李仙州部5.6万余人又全部被歼。
薛岳在半年多的时间里,连战连败,丧师失地,在国军内部引起了非议,因他本就与蒋校长有隙,加之又非嫡系,打了败仗“背锅”是自然的,十分生气的蒋校长以“指挥不力,名声低落”的借口,撤了薛岳的徐州绥靖公署主任职务。
其实把责任都推到薛岳身上,确有不公,因为每次战役都有蒋校长和参谋总长陈诚的参与。但最后的“锅”只能由薛岳一个人来背,相信他也只能满脸不服但徒呼无奈。
但他的失败却赢得了对手的尊重,粟裕在评价薛岳时,曾赞扬他“指挥机敏,是国军中的一员干将”。这并非是粟裕有意抬高他,薛岳在成为指挥官以后,无论与谁打仗,都有着不俗的表现。这次败给粟裕,与蒋校长和陈诚的越级插手也不无关系。
后来薛岳在主政广东时,同样无法阻挡我军势如破竹的脚步。他最后的军事生涯是据守海南岛,虽然费尽心机在岛上构建了陆海空立体防御体系的“伯陵防线”(薛岳字伯陵),但同样没有阻挡住我军的前进的步伐,但在他周密的撤退计划下,国军只损失了3.3万余人,主力大部顺利撤出,没有受到太大的消耗,这也是薛岳的精明之处。
败退到孤岛以后,薛岳受到了冷落,心灰意冷的他索性远离世事,明者保身,最终活到102岁高寿离世,死前曾留下“宁用奴才,不用人才”八个字,来表达自己心中的不平。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