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5年,安禄山以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发动叛乱,从范阳率兵南下,直指唐都长安。他的叛乱得到了他的密友一一平卢兵马使史思明的支持,故称为安史之乱。
引发安史之乱的原因及经过。
1、胡人鼠辈,天生叛逆。安禄山的骨髓里就有逆反之心。安禄山,营州柳城人,是个混血胡人。胡人是指北方匈奴及蒙古高原的鲜卑、突厥、蒙古、契丹等游牧民族。封建社会里,胡人对中原大地一直虎视眈眈,从来没停止过武力骚扰。
2、错宠奸佞,养虎为患。安禄山是一个小偷出身,善于钻营投机,又是一个极其阴险狡猾的人。公元732年,安禄山偷羊被幽州节度张守抓获,张守欲将他杀死。临刑前安禄山大呼:大夫不想灭两蕃吗?为什么要乱棍打死安禄山!张守见他身材魁梧,胆量又大,将来可能会成就一番事业,于是,没杀他了,并任命他为捉生将,后又任营州都督、平卢军使等职。由于安禄山善于投机钻营,终于有了接触唐玄宗的机会。安禄山为了迎合唐玄宗好大喜功的心理,屡屡挑起边事,以邀功请赏,深得唐玄宗赏识。
安禄山凭着三寸不烂之舌,以谎言讨起了唐玄宗的欢心。比如:安禄山体重超常,唐玄宗打趣他说:你肚子装些什么,怎么这么大?安禄山马上回答说:我肚子中除了一颗无限忠于陛下的诚心之外,其他什么也没有。唐玄宗听了大喜。安禄山为了进一步走近玄宗,竟然认比自己年轻很多的杨贵妃为养母。安禄山每次入朝晋见,唐玄宗都要杨贵妃来作陪,还命杨氏兄弟和杨氏姐妹与安禄山约为兄弟。
3、豢养部队,起兵造反。李林甫任宰相时,安禄山自知不是其对手,不敢轻举妄动。杨国忠为相后,安禄山知道杨国忠无论威望或政治手腕都不如李林甫,于是,开始招兵买马,训练部队。公元755年,安禄山利用人民因为唐玄宗两次讨伐南诏均遭失败而对唐政府及宰相杨国忠不满的情绪,联合平卢兵马使史思明,以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起兵造反。
在叛乱时期,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杀死安禄山,自立为王。安庆绪的行为引起部下不服,出现内讧,战斗力大幅下降,加之叛变本来就不得人心,各地军民奋起抵抗,至公元757年十月,唐军收复了长安和洛阳。整个安史之乱持续8年之久,直至公元763年才被彻底镇压平息。
关于“安史之乱”,有很多观点认为是由于杨国忠激化社会矛盾引起的,我看未然。杨国忠曾多次告诉唐玄宗安禄山有反叛之心,唐玄宗都不以为意,认为安禄山对自己忠心耿耿,不可能反叛。在马嵬坡,禁军首领陈玄礼将安史之乱怪罪于杨国忠,以致于射杀杨国忠,逼死杨贵妃。杨贵妃与堂兄杨国忠死得冤枉。
安史之乱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至唐代宗宝应二年(公元763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叛乱。这场叛乱席卷唐朝北方,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后唐朝一蹶不振,进入藩镇割据时代。
这场叛变的主角安禄山和史思明,本是胡人。由于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当时有很多胡人将领,如突厥人哥舒翰,高丽人高仙芝等,而安史二人就是其中之一。当时唐玄宗专宠杨贵妃,怠于朝政,朝廷上下开始腐败。安禄山善于谄媚,骗得了玄宗的信任。安禄山曾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拥有重兵,这为安史之乱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句话一点也不假。玄宗如此对待安禄山,可他却恩将仇报,心里想的就是如何得到大唐江山。于是在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安禄山这个野心家终于忍不住动手了。可怜玄宗皇帝信任他,起初还不相信他会叛乱。当得知安禄山攻取洛阳,直逼长安的时候,玄宗的心疼啊。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如此器重的大将会如此对待自己,我想玄宗的心当时就凉了半截。
虽然安史之乱最后平息了,但是一个辉煌的时代从此落下帷幕。曾经威震八方的大唐天子李隆基,也在儿子的软禁下孤独的了却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