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古代战争中被围了很长时间的城池中常面临断粮问题,为什么不用就地种粮的办法解决?

古代战争中被围了很长时间的城池中常面临断粮问题,为什么不用就地种粮的办法解决?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893 更新时间:2024/1/24 3:33:29

前言稍长古代大规模战争的残酷性来自于它无尽的消耗,消耗储备,消耗人口,消耗意志,最终获胜者往往也是疲惫不堪,几近强弩之末。

有许多朋友在读史书时常会看到很多类似这样的情形,一座固守的城池最终因为弹尽粮绝,不得不投降,有些守城军民虽然坚持固守待援,最终也因为食物耗尽,发生啃树皮,嚼草根甚至是人相食的惨烈情景。

于是,许多历史迷们不得不提出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守城者不在城内种粮食呢?将城市打造成一个源源不断提供食物的大粮仓,那还会怕敌人的长期围困吗?

这样的设想看似十分合理,但我们几乎没有发现在中国古代战争中出现过这样的城市,那么,问题出在哪了?是古人智慧不够,抑或是我们的想法太过天真了呢?我们不妨来算一算帐,看看在城里中粮食究竟可行不可行。

城池守军人数与粮食供给计算《墨子备城门》中记载的守城军丁人数配置是这样的,城墙每间隔1.84米安排正规军一人,征召的民夫每个2.3米安排一人。运输军事器械,后勤保障等人员的比例为1:2也就是说,2个军丁安排一个后勤保障。

我们以唐代长安城为例,来计算一下守长安城最少需要多少人吧。古长安城周长35.56公里,即35560米,按墨子的守城算法来统计,单单依凭城墙进行正面对抗的守城军丁人数,正规军19775人,征召守城民夫15460人。后勤人数按1:2计算,还至少需配置17617人。总人数已达到52852人。

按每人每天至少供应1斤稻米为基准,每天则需要提供给守城部队的粮食总量高达52852斤,约26.4吨。

古代耕地单位面积产粮计算为了使得章的说服性更强一点,我用清代康熙年间太湖一带粮食生产水平来进行计算。据《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7册,档案出版社,1985年,338、455、468、1229页。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得出,太湖一带一年两熟的稻田,每亩年产稻谷5.3石,约合297斤。需要注意的是,这还只是稻谷,如果加工成粮米,每亩净产粮将不到200斤。

那么,依据上文所得出的守城士兵每日需要消耗26.4吨的食物来计算,需要多少亩的耕地面积来保证呢?我们只需要做简单的乘除法就可以得出结果,是的,维持5万多士兵一天口粮,至少需要264亩耕地一年的产出。为了保证城内不断粮食,我们至少需要365个264亩来供应食物,那这个面积又是多少呢?

答案是需要耕地96360亩,约合64239357平方米,即64平方公里。64平方公里究竟有多大呢?我们来对比一下吧,唐代长安城的面积约为80平方公里,现在的故宫博物院总面积才0.72平方公里。64平方公里相当于是把上海的黄浦区,普陀区的面积加在一起了。

我们还忽视了一个因素,那就是产粮是需要劳动力的,还有生产军械,基本生活所需物品的相关从业人员也是要有的,还有牛马牲口的给养更是不能少的,所以,为了保证这些人畜在被围困期间有基本的食物保障,整个长安城的80平方公里城市面积都要开辟成为耕地,而且还不太够。

那么,问题来了!

长安城为了保证在被围期间有充足的粮食供给,需要把城墙内里的所有建筑物拆除,连人都要住在田里头,皇帝大臣则特殊照顾一下,就住在城楼里面吧。

那么,古代是不是真有这么浪漫的皇帝和大臣呢?用高昂的城墙造价去建设维护一片光洁溜溜的水稻田呢?这样的城市还有什么意义呢?这简直就是一个高端的农业生态园而不是提供行政,经济,军事等诸多功能的枢纽了。

为此,在城池里头开辟耕地以提供给守军食物的方法是很不靠谱的,记得有个成语叫削足适履,用在这里也应该不为过分吧。

当然,也是有些特例的,四川的钓鱼城就采取了边守边耕的城池防守策略,但那时因为钓鱼城几面环水,形成了天然的保护屏障,守军可以在城墙外面,长江内侧进行产粮,但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不是每个城市都具备的。

结语看来,在古代城池里头种粮食是一件十分不靠谱的事情。如果真要这么去做,城市的规模将是空前的,而这样的城池,其实我们现在依然还能看到,那就是长城。但长城因为过于长,防守的难度也很大,有人说,长城只是一条线,北方游牧民族和南方农耕民族相安无事时,这条线就存在并约束着彼此,而一旦双方开战,它仅仅只是一条线而已。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谁能详细说一下朝鲜历史中的“萁子建国”这一事件?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箕子朝鲜(公元前1122~公元前194),商后,商朝遗臣箕子率五千商朝遗民东迁至今朝鲜半岛北部,联合扶余土著居民建立的箕氏侯国,被认为定都在大同江流域今平壤一带。这个国家在西汉时被燕国人卫满所灭。公元前3世纪末,箕子朝鲜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在中国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名著《史记》中记载,商代最后一个的

  • 三国后期,姜维北伐十一次,最远打到了何处?是现今的哪里?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诸葛亮生前为了光复汉室,曾五次北伐,但都没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而他自己也由于操劳过度、积劳成疾,在最后一次北伐中于五丈原病逝,享年五十四岁。在诸葛亮死后,深受诸葛亮器重的姜维为实现诸葛亮的遗愿,也立志北伐,光复中原。他在诸葛亮死后于公元238年到公元262年这二十多年之间,曾参与主持了十一次北伐。第一

  • 靖康之耻到底有多惨?金国灭亡惨状较靖康之耻何如?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理科男答历史。靖康之耻发生在北宋末年,也正是这场事件,让北宋灭亡。当初北宋和金国海上结盟,共同进攻辽国,在这场结盟的过程中,让金国对北宋有了觊觎之心。我们都知道金朝是由女真族建立的。女真族呢,又以捕鱼打猎为生,所以在经济方面远远不如北宋,北宋当时虽然富俗,但是北宋皇帝却昏庸软弱,官兵也大多是无能之辈

  • 东汉末年的动乱到底有多可怕?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东汉末年,瘟疫横行、地震频发、战乱不断,人的存活机率非常低,躲得过瘟疫,逃得了地震,但能否躲得过战争的威胁吗?瘟疫东汉末年瘟疫大爆发,死者无数。《三国演义》对于瘟疫记载语焉不详,但从只言片语中,还可以推测一二。中平元年正月内,疫气流行,张角散施符水,为人治病,自称“大贤良师”。《三国演义》对瘟疫的介

  • 关于太湖的传说和故事有哪些?

    战史风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关于太湖来历的两个传说太湖素来被冠以“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赞,“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美歌曲使太湖名扬海内外。关于太湖的来历,太湖周边流传着许多版本,小编特辑流传最广的民间两个版本,以食。传说一很久很久以前,杭嘉湖地区就有杭州、苏州、湖州、显州四个大州城,显州就是现在的太湖

  • 河南镇嵩军有怎样的历史?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历史上,河南人和陕西人是有积怨纠葛的。有人说,是1926年河南镇嵩军围困西安城造成了两地的积怨。1926年河南镇嵩军的这次围城,的确是西安人的一段血泪史。这一年四月,刘镇华率领十万镇嵩军杀入潼关,围攻西安长达八个月之久,城里死了五万多人,几乎家家有死人。当时,死守西安城的是李虎臣和杨虎臣两位将军,其

  • 李白的《望天门山》到底写的是哪里的天门山,有人说是安徽天门山,可诗中写的是楚江开?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谢谢友的邀请!我作为芜湖人,对这个问题理当予以作答,一是想说明事实,二是须澄清是非!李白的《望天门山》七绝诗,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杰作。无论气势,还是比喻、动感、韵律、写景,均是神来之笔,无人出其左右。诗中所述的山就是位于芜湖城北的天门山风景区域,其把对峙于长江两岸的山写活了!这首诗创作于唐开元十三年(

  • 历史上有哪些经典的战役,至今依旧被人津津乐道?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四渡赤水是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得意之作,至今仍被人们传领,津津乐道。四渡赤水的经典,我以前在文章中已经介绍过,今天主要说说他的历史意义。△红军由被动挨打转变为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从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在博古、李德的指挥下,红军开始长征大转移,连战连败,处处被动挨打,湘江一战最为惨烈,红军一下子从长征时的8

  • 关于古代诸侯征战的事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像发生了这些事,诸侯赶天子的估计就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了,当时诸侯国实力太大,而周王室却衰微,周天子就一个虚名在那里,取代只是迟早的事,各国都是打着保护周天子的旗号互相征伐,而这时就需要各国变法图强,发展经济,这点,可以参考秦国的商鞅变法。而天子削弱诸侯的办法,就可以参考我国历史上的西汉,刘邦搞的烂摊

  • 六尺仁义巷的故事发生在哪个朝代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在河南安阳老城区内有一条2113“仁义巷”,那里曾是明朝宰相郭朴的祖宅所在地。仁义巷的来历很是动人,在安阳可谓家喻户晓。郭朴的老家就在离钟楼不远的地方。有一天,身在京城的郭阁老刚下朝回府5261,就接到老家夫人写来的一封家书。信中说,邻居王山盖房时,多占了咱家一墙宽的宅基,想让他派人回来压压对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