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稍长古代大规模战争的残酷性来自于它无尽的消耗,消耗储备,消耗人口,消耗意志,最终获胜者往往也是疲惫不堪,几近强弩之末。
有许多朋友在读史书时常常会看到很多类似这样的情形,一座固守的城池最终因为弹尽粮绝,不得不投降,有些守城军民虽然坚持固守待援,最终也因为食物耗尽,发生啃树皮,嚼草根甚至是人相食的惨烈情景。
于是,许多历史迷们不得不提出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守城者不在城内种粮食呢?将城市打造成一个源源不断提供食物的大粮仓,那还会怕敌人的长期围困吗?
这样的设想看似十分合理,但我们几乎没有发现在中国古代战争中出现过这样的城市,那么,问题出在哪了?是古人智慧不够,抑或是我们的想法太过天真了呢?我们不妨来算一算帐,看看在城里中粮食究竟可行不可行。
城池守军人数与粮食供给计算《墨子备城门》中记载的守城军丁人数配置是这样的,城墙每间隔1.84米安排正规军一人,征召的民夫每个2.3米安排一人。运输军事器械,后勤保障等人员的比例为1:2也就是说,2个军丁安排一个后勤保障。
我们以唐代长安城为例,来计算一下守长安城最少需要多少人吧。古长安城周长35.56公里,即35560米,按墨子的守城算法来统计,单单依凭城墙进行正面对抗的守城军丁人数,正规军19775人,征召守城民夫15460人。后勤人数按1:2计算,还至少需配置17617人。总人数已达到52852人。
按每人每天至少供应1斤稻米为基准,每天则需要提供给守城部队的粮食总量高达52852斤,约26.4吨。
古代耕地单位面积产粮计算为了使得文章的说服性更强一点,我用清代康熙年间太湖一带粮食生产水平来进行计算。据《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7册,档案出版社,1985年,338、455、468、1229页。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得出,太湖一带一年两熟的稻田,每亩年产稻谷5.3石,约合297斤。需要注意的是,这还只是稻谷,如果加工成粮米,每亩净产粮将不到200斤。
那么,依据上文所得出的守城士兵每日需要消耗26.4吨的食物来计算,需要多少亩的耕地面积来保证呢?我们只需要做简单的乘除法就可以得出结果,是的,维持5万多士兵一天口粮,至少需要264亩耕地一年的产出。为了保证城内不断粮食,我们至少需要365个264亩来供应食物,那这个面积又是多少呢?
答案是需要耕地96360亩,约合64239357平方米,即64平方公里。64平方公里究竟有多大呢?我们来对比一下吧,唐代长安城的面积约为80平方公里,现在的故宫博物院总面积才0.72平方公里。64平方公里相当于是把上海的黄浦区,普陀区的面积加在一起了。
我们还忽视了一个因素,那就是产粮是需要劳动力的,还有生产军械,基本生活所需物品的相关从业人员也是要有的,还有牛马牲口的给养更是不能少的,所以,为了保证这些人畜在被围困期间有基本的食物保障,整个长安城的80平方公里城市面积都要开辟成为耕地,而且还不太够。
那么,问题来了!
长安城为了保证在被围期间有充足的粮食供给,需要把城墙内里的所有建筑物拆除,连人都要住在田里头,皇帝和大臣则特殊照顾一下,就住在城楼里面吧。
那么,古代是不是真有这么浪漫的皇帝和大臣呢?用高昂的城墙造价去建设维护一片光洁溜溜的水稻田呢?这样的城市还有什么意义呢?这简直就是一个高端的农业生态园而不是提供行政,经济,军事等诸多功能的枢纽了。
为此,在城池里头开辟耕地以提供给守军食物的方法是很不靠谱的,记得有个成语叫削足适履,用在这里也应该不为过分吧。
当然,也是有些特例的,四川的钓鱼城就采取了边守边耕的城池防守策略,但那时因为钓鱼城几面环水,形成了天然的保护屏障,守军可以在城墙外面,长江内侧进行产粮,但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不是每个城市都具备的。
结语看来,在古代城池里头种粮食是一件十分不靠谱的事情。如果真要这么去做,城市的规模将是空前的,而这样的城池,其实我们现在依然还能看到,那就是长城。但长城因为过于长,防守的难度也很大,有人说,长城只是一条线,北方游牧民族和南方农耕民族相安无事时,这条线就存在并约束着彼此,而一旦双方开战,它仅仅只是一条线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