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河南镇嵩军有怎样的历史?

河南镇嵩军有怎样的历史?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821 更新时间:2023/12/18 4:15:52

历史上,河南人和陕西人是有积怨纠葛的。

有人说,是1926年河南镇嵩军围困西安城造成了两地的积怨。

1926年河南镇嵩军的这次围城,的确是西安人的一段血泪史。

这一年四月,刘镇华率领十万镇嵩军杀入潼关,围攻西安长达八个月之久,城里死了五万多人,几乎家家有死人。

当时,死守西安城的是李虎臣和杨虎臣两位将军,其中杨虎臣起到了最主要作用,他曾放出话说,如果敌人攻入西安,他就在钟楼自杀。

杨虎臣这个名字,听起来是不是觉得有些耳熟。没错,他就是后来和张学良一起发动西安事变的杨虎城。杨虎城这个名字是他在西安城解围之后特意改的,用来纪念这段代表苦难同时也让他名满天下的守城经历。

守城的大名鼎鼎,帮西安城解围的名气更大,他就是冯玉祥。现如今,西安古城墙的玉祥门,就是纪念当年冯玉祥大军进城而改名的。

介绍过这段历史背景,接下来咱们就来聊聊将陕西祸害不轻的镇嵩军。

镇嵩军的底子是豫西刀客,也就是河南土匪。晚清民初,全国有几大土匪窝子,一个是鲁南,一个是广西十万大山,一个是湘西,再一个就是豫西。那时候的土匪窝子里,民和匪的界限很模糊,但有一点,这种地方的土匪作恶有底线,讲些匪道,不大会乱来。正因为如此,晚清革命党起义时,通常都要拉上这些人,壮大势力。

豫西的大股刀客王天纵就是这样当上的革命党。

辛亥革命成功,溥仪退位,袁世凯当上民国大总统后,北洋政府开始整理各地鱼龙混杂的革命军。当时,王天纵这一支队伍大概有三千多人,七百多条枪,袁世凯为了控制改编这支队伍,先用高官厚禄收买了王天纵,叫他脱离了队伍,接着又架空了原秦陇豫复汉东征军东路征讨大都督(算是陕西、河南革命军的领导人)张钫,最后将这支部队交给了民国史上著名的滑头,所谓“三雪”之一的刘镇华(此人字雪亚)。

刘镇华原是一个比较新派的文人,好像也参加过同盟会。这家伙很善于见风使舵,也有几分霹雳手段,白郎匪军流窜北方数省时,袁世凯的北洋军几次围追堵截也没能拿下这个匪首,最后割下白郎首级献给袁世凯的,就是这个刘镇华。

刘镇华靠钻营接收王天纵的这支队伍后,从自己的名字和驻地嵩山中各取了一个字,正式将部队命名为“镇嵩军”。

那年月,刘镇华手里握着这样一支刀客班底的杂牌军,充其量只能算个不入流的小军阀,但这家伙在乱世中傍大腿的道行很是了得,皖系得势时,他借着支援陕西督军陈树藩,捞到了陕西省长的宝座;皖系垮台后,他又将两任直系陕西督军阎相文、冯玉祥傍了一个瓷实,总之,任凭城头大王旗如何变幻,这家伙始终能够带着他的镇嵩军在陕西做省长。

关于刘镇华的圆滑,时人经常拿他忽悠冯玉祥说事。稍熟悉民国史的朋友都知道,冯玉祥为人很苛刻,处世也很矫情,但刘镇华应付冯玉祥却很是得心应手冯玉祥喜欢俭朴,他俭朴;冯玉祥喜欢清洁,他清洁;冯玉祥要厉行禁烟,禁止缠足,他马上带头贯彻;冯玉祥爱讲大话,他就把冯玉祥的重要讲话全都变成标语,贴的满大街都是。

这一套马屁拍下来,冯玉祥晕得不行,对陕西其他地头蛇都是严厉镇压,唯独对刘镇华,不仅善待,而且还跟他拜了把子。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河南督军赵倜因为怨恨直系吴佩孚,站队奉系张作霖,想在背后捅直系一刀。那时候,冯玉祥还是直系的人,曹锟、吴佩孚要他进攻河南赵倜的命令还是要听的,谁曾想,冯玉祥领兵一走,刘镇华居然捡了个大便宜,冯玉祥保荐他当上了陕西督军。

到这阶段,刘镇芳就成了一方诸侯,而且也有了一方诸侯的野心。

刘镇华招兵买马,土匪习气很重,但十分管用。他有两大招:一是放外队,就是将手下的兄弟放出去,让他们在外面独立发展,等发展到一定规模,再把人马收回来;二是收枪放官,有人连人带枪来投奔,只要人多枪好,就给大个的官做。

又有野心,又能发展,到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时,刘镇华的想法就多了。

第二次直奉大战,冯玉祥临阵倒戈成了大赢家。战后,他将部队改编成国民军,沿京汉线南下攻击直系残余部队,企图一举将直系地盘全都收入囊中。

刘镇华见河南陷入乱局,想的再不是做冯玉祥的小弟,而是要趁乱杀回河南,衣锦还乡,成为河南的霸主。

只可惜,刘镇华傍大腿行,真刀真枪地打仗却不在行,他派镇嵩军悍将憨玉琨出兵河南,对阵国民二军胡景翼,结果镇嵩军败的那叫一个惨,老本丢得一干二净。

按说,玩砸到这种程度,刘镇华应该没啥机会了。

但乱世的道理不是这么讲的。

咱们上面说镇嵩军西安围城,河南人欺负了陕西人,其实在这之前,陕西人也没少欺负河南人。胡景翼的国民二军也不是什么好队伍,底子也是陕西的土匪兵痞,占据河南期间,这支部队没少祸害河南人,河南人对他们也是恨之入骨。

刘镇华抓住的正是这一点。

等到冯玉祥和奉系张作霖因为利益闹翻之后,刘镇华在河南大肆招揽刀客、红枪会等土匪闲杂,不多长时间,居然又拉出一支十万人的队伍。

逆袭有时候意味着穷凶极恶。

此后,刘镇华率领重新复活的十万镇嵩军猛攻国民二军,国民二军的李虎臣眼见部队被打垮了,只身逃回西安,如果不是杨虎城率一个师的人马及时赶到,西安城就被一路追杀而来的刘镇华拿下了。

大哥还是大哥,你能反,大哥就能收拾。

刘镇华围攻西安,围到第八月的时候,冯玉祥率领五原誓师的大军杀了回来,顷刻间刘镇华的镇嵩军就被打了个稀里哗啦,十万人折损了一半,最后灰溜溜地退回了河南。

回到河南,在冯玉祥的虎视眈眈下,刘镇华又开始审时度势,寻思着怎么傍大腿。

当时,投降冯玉祥是最直接的出路,冯玉祥也没有拒绝,给了镇嵩军十万大洋。但镇嵩军的一众将领却觉得冯玉祥太抠门,不如去投奔财大气粗、秉性相投的奉军张宗昌。

张宗昌的确比冯玉祥豪横,为了收编镇嵩军,一出手就是两百万大洋。

然而,刘镇华在收了这两百万大洋后,又觉得张宗昌心狠手辣,靠不住,因此不愿投奔过去。

张宗昌够狠,为了叫刘镇华一伙下定决心,竟然坏规矩一枪崩了冯玉祥派到镇嵩军的监军郑金声。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后来张宗昌兵败下野回山东图谋东山再起,韩复榘就是假借郑金声儿子为父报仇,在济南火车站要了他命。

一边是冯玉祥,一边是张宗昌。镇嵩军因为这个选择题后来出现了分裂,其中大部分奔着钱去投靠了张宗昌,张宗昌兵败后,这支镇嵩军也就消散了;另一小部分由刘镇华领着先归冯玉祥,后投阎锡山,算是留下了一些种子。

冯阎谋划反蒋时,刘镇华再次审时度势,看出冯阎不是老蒋的对手后,他早早地溜到国外避祸去了,将剩下的部队交给了弟弟刘茂恩。

中原大战开打前,刘茂恩正式投了老蒋,镇嵩军这个名号,从此也就在江湖上消失了。

值得一说的是,由镇嵩军改编成的第十五军,在抗战中还是打得很猛的,尤其是洛阳保卫战,血战日军十四天,一万六千人的部队突围时,仅剩下两千来人。

镇嵩军没啥好人,但后来也没啥孬种,一群乌合之众,走到最后是这样,也算是乱世一传奇了。

河南西部洛阳、三门峡一带山大沟深,土地贫瘠,农民生存不易。清末,官府、豪绅横征暴敛,民不聊生,一些暴民聚集起来,干着打家劫舍、劫富济贫的勾当,当地人称为“刀客”。

武昌起义后,王天纵整合刀客,率千余众攻打洛阳,反对清廷。失利后回军陕西,与张钫的秦陇复汉东征军合兵,改称秦陇豫东征军,亦称陕军,以张为帅。

1912年2月,清帝逊位,民国政府缩编各省军队,将以王天纵为首的河南绿林军从陕军序列析出,驻守河南嵩山一带,其时河南都督为张镇芳,故起名“镇嵩军”。因王天纵调离,刘镇华为镇嵩军统领,辖三标一营,计3000余人,驻扎豫西22个县。

1925年10月,吴佩孚东山再起,自任十四省讨贼联军总司令,任命刘镇华为讨贼联军陕甘总司令,对抗广州国民政府。刘招兵买马,先后歼灭国民第二军岳维峻残部、陕西督军李虎臣和国民第二军第三师田玉洁部,声名大振,很快扩编军队至8个师及直属队、特种兵约10万人,并于1926年4月围攻、围困西安。李虎臣联合杨虎城“二虎守长安”长达8个月,城内军民因战争、伤病、冻馁死亡达4~5万之众。同年9月,冯玉祥五原誓师后,进军陕西;城内守军于11月27日凿开安定门以北一段城墙,与冯玉祥内外夹击,击溃镇嵩军。

西安城围解后,将城内大部分尸体葬于今西五路,并修园纪念,命名为“革命公园”;在凿开之城墙处修建城门,命名为“玉祥门”。

镇嵩军为收编刀客、地痞、恶棍组成,军纪涣散,但战斗力强悍。围攻西安失利后,被冯玉祥收编为西北军,中原大战后,其主力又被蒋介石收编,为国民革命军第11路军,后又改为15军,抗战中参加过太原会战、中条山战役、豫中会战、鄂北战役等,表现英勇。解放战争中被打散。

镇嵩军之所以在陕西有名,不仅仅是因为小说《白鹿原》,更重要的在于革命公园、玉祥门的历史渊源中少不了它的身影。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李白的《望天门山》到底写的是哪里的天门山,有人说是安徽天门山,可诗中写的是楚江开?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谢谢友的邀请!我作为芜湖人,对这个问题理当予以作答,一是想说明事实,二是须澄清是非!李白的《望天门山》七绝诗,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杰作。无论气势,还是比喻、动感、韵律、写景,均是神来之笔,无人出其左右。诗中所述的山就是位于芜湖城北的天门山风景区域,其把对峙于长江两岸的山写活了!这首诗创作于唐开元十三年(

  • 历史上有哪些经典的战役,至今依旧被人津津乐道?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四渡赤水是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得意之作,至今仍被人们传领,津津乐道。四渡赤水的经典,我以前在文章中已经介绍过,今天主要说说他的历史意义。△红军由被动挨打转变为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从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在博古、李德的指挥下,红军开始长征大转移,连战连败,处处被动挨打,湘江一战最为惨烈,红军一下子从长征时的8

  • 关于古代诸侯征战的事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像发生了这些事,诸侯赶天子的估计就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了,当时诸侯国实力太大,而周王室却衰微,周天子就一个虚名在那里,取代只是迟早的事,各国都是打着保护周天子的旗号互相征伐,而这时就需要各国变法图强,发展经济,这点,可以参考秦国的商鞅变法。而天子削弱诸侯的办法,就可以参考我国历史上的西汉,刘邦搞的烂摊

  • 六尺仁义巷的故事发生在哪个朝代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在河南安阳老城区内有一条2113“仁义巷”,那里曾是明朝宰相郭朴的祖宅所在地。仁义巷的来历很是动人,在安阳可谓家喻户晓。郭朴的老家就在离钟楼不远的地方。有一天,身在京城的郭阁老刚下朝回府5261,就接到老家夫人写来的一封家书。信中说,邻居王山盖房时,多占了咱家一墙宽的宅基,想让他派人回来压压对方,为

  • 为何古代战争都强调长江天险?长江那么长,别的地方不能渡河吗?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不能!不像陆地防线,长江防线只能被瓦解,不能被突破。如果对方的长江防线还在,水军还在,即使你能选择一点渡江,突破到江南,等待你的只能是死路一条!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假设,冷兵器时代的任何一个朝代,大将军您,亲率十万铁骑,未遇抵抗一路杀到长江边,随便什么地方吧,如您所问,不确定。到了长江边,您要下马

  • 唐玄宗天宝年间爆发的“安史之乱”究竟是怎么回事?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公元755年,安禄山以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发动叛乱,从范阳率兵南下,直指唐都长安。他的叛乱得到了他的密友一一平卢兵马使史思明的支持,故称为安史之乱。引发安史之乱的原因及经过。1、胡人鼠辈,天生叛逆。安禄山的骨髓里就有逆反之心。安禄山,营州柳城人,是个混血胡人。胡人是指北方匈奴及蒙古高原的鲜卑、突

  • 一个名将,被更厉害的名将打败的故事,你知道哪些?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陈明仁的第71军本来下辖第87师、第88师和第91师共三个主力师,然而在三战四平死守待援的战役中,他手里却只有第87师是完整的,其它两个师哪里去了呢?无它,一个月之前已被林彪在野战中消灭,若不是杜聿明报警及时,陈明仁早就成为我军俘虏,恐怕也就没有后面的故事了。这就是东北我军转守为攻的1947年“夏季

  • 三国演义中,你认为谁最搞笑?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三国演义》中最搞笑的人当属曹操的谋士蒋干。此君上演的一出著名的“蒋干盗书”,不但成了世之笑炳,还葬送了曹操号称的83万大军,可说是误己误国、贻笑大方。话说曹操率领83万大军挥师南下,在赤壁扎下营盘欲攻孙、刘以一统天下。初战三江口,由于曹操所部大多为北方的青州兵,素来不善水战,因此先一折了一阵,挫动

  • 中国历史上最勇武的人是谁?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当然是项羽。谢谢邀请。将不过李,王不过霸。除了那位千古难觅的盖世英雄,谁还敢自称这个“最勇武”呢?▲威风凛凛的西楚霸王出生于楚国军事世家的项羽其祖上历代掌兵,行军打仗与他而言就是家常便饭,作为历史上“勇战派”的最杰出代表,其一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打出来的胜仗莫不气吞河山。一生仅有一败,败于垓下,死于

  • 这个字读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剡shàn,yǎn(1)(形声。从刀,炎声。本义:削)(2)削;削尖[sharpen]剡,锐利也。——《说文》古者剡耜而耕。——《淮南子泛论》曾枝剡棘。——《楚辞橘颂》刳木为舟,剡木为楫。——《易系辞下》(3)又如:剡章(削牍写成奏章。泛指写奏章);剡麻(缀缉麻缕)(4)举,举起[liftup]视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