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是在提问:古人为什么能够在炎炎夏日里,在没有冰箱冷藏或冷冻的情况下,享用到只有冬季才能有的冰块吧?
据说,古人是在冬季将河里冻结的干净的冰用“冰锯”切割下来,然后用蜂蜜涂抹在冰块的四周,再用一层又一层的厚被子将冰块包起来,起到防止融化的作用。然后再将一块又一块的经过特殊处理的冰块放到深深的地窖里面,禁止过多次的开启窖囗,己保持地窖内部小环境的恒定!而此时的地窖就相当于“土冰箱”了!可以在一定的间,保持冰块不会融化!
另外传说,早在我国的春秋时代,古人就发明了一种叫“冰鉴”的储冰器皿,它也是古人用来储冰的工具!
在夏季,享用以冰消暑的清凉与惬意当然是非常、非常爽的事了不过,能够享受到这样的待遇的,可是非富即贵的世家大族、公子王孙。普通百姓是连想都不用想的了!
从出土文物铜冰鉴来看,战国时期已经开始用冰来储藏实物,证明这时候已经有成熟的冰储存技术,但是冰何来这是这个问题。
天然采冰。史书记载,周王室建立专门的冰政机构,工作人员称为凌人。一般到了每年冬天结冰时期,凌人们就开始采集天然冰进行储存。储存的地方叫做冰窖,建在地下比较阴凉处,草席铺下面,再把冰块码好,然后就在上面覆保温材料,最后封冰窖,等待来年夏天使用。
人工制冰。唐代末年,人们在制作火药时发现硝石溶于水中会使水温降低甚至结冰,逐渐发现溶于水无毒。于是有商人用硝石降水温,水中加糖,又凉又甜夏天售卖。硝石制冰就开始了,不过大量使用还是达官贵人,富商巨贾。
古代的烽火有什么作用?
烽火,古代边防军事通讯的重要手段,烽火的燃起是表示国家战事的出现。古代在边境建造的烽火台,通常台上放置干柴,遇有敌情时则燃火以报警通过山峰之间的烽火迅速传达讯息;由国都到边镇要塞,沿途都遍设烽火台。西周为了防备犬戎的侵扰,在镐京附近的骊山(在今陕西临潼东南)一带修筑了20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一旦犬戎进袭,首先发现的哨兵立刻在台上点燃烽火,邻近烽火台也相继点火,向附近的诸侯报警。烽火本是古代敌寇侵犯时的紧急军事报警信号。扩展资料:古有周幽王为褒姒一笑,博烽火戏诸侯而失信于天下,导致周朝衰败的典故。褒姒不爱笑,幽王为了让她笑,用了各种办法,褒姒仍然不笑。周幽王设置了烽火狼烟和大鼓,有敌人来侵犯就点燃烽火。周幽王为了让褒姒笑,点燃了烽火,诸侯见到烽火,全都赶来了,赶到之后,却不见有敌寇,褒姒于是大笑。幽王为此很高兴,为她多次点燃烽火。从此以后诸侯不再相信烽火的示警,也不再率兵来救援。最终,周国灭亡。
"滚滚长江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这是我国哪部古代文学名著的开篇词?
明杨慎《二十一史》弹词第三章《说秦汉》开场词《临江仙》后来被引用到了《三国演义》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此句甚为豪迈、悲壮,其中有大英雄功成名就后的失落、孤独感,又含高山隐士对名利的澹泊、轻视。临江豪迈的英世伟业的消逝,像滚滚长江一样,汹涌东逝,不可拒,空留伟业。历史给人的感受是浓厚、深沉的,不似单刀直入的快意,而似历尽荣辱后的沧桑。“青山依旧在”即象是对英雄伟业的映证,又象对其的否定,但这些都不必深究,“几度夕阳红”,面对似血的残阳,历史仿佛也凝固了。在这凝固地历史画面上,白发的渔夫、悠然的樵汉,意趣盎然于秋月春风。但“惯”字又表现出了莫名的孤独与沧凉。“一壶浊酒喜相逢”使这份孤独与沧凉有了一份安慰,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给这首的词的宁静气氛增加了几份动感。“浊酒”显现出了主人与来客友谊的高淡平和,其意本不在酒。在这些高山隐士心中,那些名垂千古的丰功伟绩只不过是人们荼余饭后的谈资,何足道哉!该词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在感受沧凉悲壮的同时,又创造了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词中高远意境就在这宁静的气氛中反射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