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甲午海战时,被斩的海军将领方伯谦,到底是冤杀还是真逃兵?

甲午海战时,被斩的海军将领方伯谦,到底是冤杀还是真逃兵?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19 更新时间:2024/2/3 22:46:11

一场甲午海战,直接将清政府的最后一块遮羞布给扯了下来,这个外强中干的老大帝国被狠狠打回了原形。这场大战不仅摧毁了当时号称“亚洲第一海军”的北洋水师,还将清廷内部许多问题直接暴露在世人眼前。

如清政府的部分高级官员,在与日军作战期间临阵逃脱,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间接导致了甲午战争的失败。如果在清朝初期,这些为了一己之私选择临阵逃脱的人,必定会遭受到严厉的处罚,但说来也怪,甲午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并没有很认真追究这些“逃兵”们的责任,都只是出于流程,象征性地处罚一下就算了。

但是,这里也有个例外,有一名官员在战争还没结束时,便被清政府以“临阵脱逃”的名义给处决了,这个人便是北洋水师济远号管带方伯谦

但这真的是事实么?方伯谦的死充满了谜题,到处都是阴谋的味道。

百余年来,关于方伯谦的死,史学界也因此争论不休。有的人认为方伯谦正如清政府所说的那样临阵脱逃,他的死属于罪有应得;当然了也有不少的人认为方伯谦事实上并没有临阵脱逃,他只不过是成为了鸿章与丁汝昌的替罪羊。这两种声音在近年来,争斗达到了高潮,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那么,事情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方伯谦是否真的是李鸿章与丁汝昌的替罪羊?要了解事情的真相,首先我们要从事情本身出发,我们先来回顾下当时的情况。

1894年9月17日,下午1点50分,中日两国海军在黄海展开了一场殊死的决战。这一场激烈的战斗持续到当天下午3时30分时,也正是双方打斗最激烈之时,济远舰管带方伯谦带着济远舰驶离了战场,并于次日凌晨两点多先于舰队五小时回到了旅顺口。

当时方伯谦给出的先返港的理由是:“轮上阵亡七人,伤者甚多,船头裂漏水,炮均不能施放,驶回修理。”这理由看起来的确“无懈可击”,毕竟已经无法战斗了,肯定是要返修的。

但是,就在同一天,在海战中受了重伤的丁汝昌忍着一身的伤痛给李鸿章发去了一封电报,汇报海战的战况。在谈及关于方伯谦与济远舰时,丁汝昌只是提了一句:“济远亦回旅”,在发完电报后,丁汝昌便因伤势退至幕后治疗,舰队的指挥权则暂时交给了定远号管带刘步蟾

另一方面,李鸿章在收到丁汝昌发来的电报后,特别是看到济远舰提前返港一事,显得十分的愤怒。立即回电询问:“此战甚恶,何以方伯谦先回?”刘步蟾接到李鸿章电报后,连回两份电报给李鸿章。

说到:“济远首先逃避,将队伍牵乱,广甲随逃,若不严行参办,将来无以儆效尤而期振作。”

又说:“济远先被敌船截在阵外,及见致远沉没,首先驾逃,广甲继退......”

就这样,方伯谦一事被定义为“临阵脱逃”。毕竟,根据刘步蟾所发的电报内容,方伯谦不仅私自脱离战场,还造成了严重后果,直接将队伍给牵乱,还将扬威舰撞沉,间接导致了最终的海战的失败。

此外,随后丁汝昌派人对济远舰进行检查时,却发现济远舰上的火炮并不是因为受到攻击而损毁,而是被炮锤自行砸坏的,这与此前方伯谦所说的自相矛盾。

最终,李鸿章与丁汝昌终于忍无可忍,于9月24日午时将方伯谦以“首先退避、牵乱队伍、中撞扬威”三条大罪的名义,正法于旅顺军前。

方伯谦正法后,对于这样的“叛逃之人”广大民众无不拍手称快,方伯谦也因此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丑恶的嘴脸。

但,也有人发现了其中的重重疑点。如从电请参办方伯谦,再到将方伯谦处于极刑的这段时间里,并未对方伯谦进行审讯。不经审讯便急急忙忙将方伯谦处于极刑,最重要的是,此时战争还没有结束,如此匆忙,难免不让人心生怀疑,这不明摆着就是要拿方伯谦做某些人的替罪羊么?

顺着这条思路,我们细细深究,海战中北洋水师失利,最终朝廷怪罪下来,李鸿章与丁汝昌肯定难逃其咎。那么他们就有可能为了推卸责任,在方伯谦提前脱阵中大做章,胡编乱造出方伯谦首先退避、牵乱队伍等罪名,最终,北洋水师战败责任全在方伯谦头上,那么,李鸿章与丁汝昌自然也就没事了。

显然,按照这一思路,方伯谦是被冤杀的,而人们在经历一开始的拍手称快后,很快就会清醒过来。所以,在方伯谦被以“临阵脱逃”处于极刑的第二年,就有一位“清醒”的人撰写了《冤海述闻》一书。

《冤海述闻》一书中指出,方伯谦是在海战中,因济远舰中弹数十处且炮盘熔化、炮械全坏的情况下,为了保存战舰不得已而退出战斗系列的。按照《冤海述闻》的说法,的确可以认定方伯谦“临阵脱逃”一案确属冤案。

只是,此书成书于方伯谦案次年,彼时清政府还在,李鸿章还掌权,作者并未在书上署名,其权威性有待考究。

不过,据史学家考证,《冤海述闻》一书的作者乃是济远舰帮带大副何广成。何广成亲历甲午海战,且彼时就在济远舰上,那么他对方伯谦率济远舰脱离战场一事,多多少少还是有一定发言权,我们就以《冤海述闻》就是他写的,那么书中所说的情况我们就不得不引起重视了。

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清朝覆灭后,对于此前已经板上钉钉的方伯谦叛逃一案。再一次被推到了幕前。1917年成书的《海军大事记》中便有“方伯谦被谗以逃军军前正法,军中冤之”一说,再次为方伯谦鸣不平。随后,在《黄海潮报》、《甲午中国海军战绩考》等文中,均有为方伯谦鸣不平者,甚至直指方伯谦一案便是遭受陷害。

但是,《北洋海军章程》中早有规定:“临阵逃亡者,斩立决”,所以,不管是什么理由让方伯谦率济远舰先行脱离战斗系列,方伯谦都违反了北洋水师的军纪,那么被处于极刑这怨不得别人,也无法洗脱,违反了军法,那么就应该按照军法处罚。另一方面,毕竟为方伯谦发出声音的人是少数,也不可能将方伯谦叛逃一案给翻过来。

我的观点则是,这些声音的存在是好事,证明了大家有经过思考,的确方伯谦案实在太过于扑所迷离,但是,无论怎么说,方伯谦提前脱离战斗系列是既定事实,那么军法处置也无可厚非。

不管是冷兵器还是热兵器时代,人类海战中历史中,中高层将领阵亡比占到70%-80%的,就只有北洋水师这一支部队,北洋水师对得起他身后烂到根的朝廷。但是这支队伍中却也出现了一个逃兵,关于他到底是抗战英雄,还是战场逃兵,百年来一直争论不休,那他真的是逃兵吗?

1867年,15岁的方伯谦考取福建船政学堂,从此开始学习海军,在洋务运动的风潮下,1876年清政府从船政学堂选派第一批留学生赴欧洲考察学习,方伯谦就在其中,学成归国后,他被编入北洋舰队任济远舰管带。

1894年,是方伯谦命运转折的一年,也是清朝命运走转折的一年,朝鲜东学党起义爆发,日本增兵入朝,大战一触即发,方伯谦率领济远号、广乙等舰护送运兵船,在丰岛海面遭遇日舰攻击,引发丰岛海战。交战后,“济远”、“广乙”二舰沉着作战,多次击中日舰,激战中,“广乙”船舵被击毁,伤亡惨重,力不能支,首先撤退剩下济远舰独自应战。双方力量悬殊,济远舰不敌,日舰“吉野”从后方追来,方伯谦见状,下令挂白旗,后又加挂日本海军旗,但“济远号”并未停火,调转方向,从西北方向驶离。

方伯谦这一行为真的是临阵退缩,胆小的表现吗?其一,整个交战过程中,日方3舰围攻济远舰,敌我力量过于悬殊。

其二,济远号航速为15节,吉野号航速23节。

济远号装210mm克虏伯前主炮1座、克虏伯150mm后主炮1门、47mm哈乞开斯单管速射炮2门,37mm哈乞开斯单管炮9门、金陵机器局造铜炮4门、15鱼雷发射管4具、舰载鱼雷艇2艘,而吉野”舰大量装备了大口径速射炮,主炮选用4门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生产的6寸40倍口径速射炮,火炮膛长6096毫米,弹头重45.4公斤,初速671米/秒,有效射程8600米,射速7发/分钟。

其三,据《中日战争》丛刊中记载:济远虽悬挂白旗和日海军旗,但未停船。当吉野号快要追上济远时,济远突然停炮,日舰靠近济远舰后,济远突发后炮,一弹击中日舰将台,第二弹毁其船头,三弹中其船中,吉野只得退走。济远号虽然挂了白旗,但是并未停火,说明并无真正投降之意,兵者,诡道也,这不过是战场的计谋。

就这样力量悬殊的配置,以1敌3,从何而来获胜机会,所以单从挂白旗这一点,不足以说明方伯谦临阵脱逃,反而更加证明他对形势判断准确,为北洋舰队保存了实力。

黄海海战图黄海海战中,丁汝昌说其:“首先退避,将队伍牵乱,广甲随逃。是真的贪生怕死吗?

根据《日清战争实记》记载:双方开战后,丁汝昌双腿受伤,由刘步蟾代为司令官,北洋舰队虽遭遇日舰攻击,但仍然能维持阵型,唯独超勇号、扬威号彷徨于左翼舰配置外,济远遭遇日舰攻击,躲藏于行列之外,在舰队右舷尾约3公里,后往旅顺方向逃走,随后广甲也跟着逃离。

电影《甲午大海战》中方伯谦(剧照)济远舰二副守备阿天德写的《冤海述闻》中称:“广甲加入战斗后,约一点钟时,就已撤出战斗”。照此说法,方伯谦率济远舰“首先逃走”是不成立的,但是作者是济远舰的人,有为其开脱的嫌疑,不可完全相信。而“牵乱船阵”这一罪名又是真实的吗?

首先:北洋水师各舰航速不一,却编入一队,结果“超勇”、“扬威”这样的老舰脱队,遭遇日本第一游击队集火攻击。

第二:北洋舰队还没有进入射程就提前开炮,反而震踏舰桥,指挥旗落地,司令官摔伤,北洋水师丧失统一指挥,因此自乱阵型。

第三,日本以吉野等四艘快舰编为游击队,猛烈打击北洋舰队最薄弱的右翼,击沉“超勇”、击败“扬威”后,又集火攻击致远、经远舰,北洋水师各舰各自为战,在日军的夹击下,前后不能相顾,导致阵形大乱。所以就算济远临阵脱逃,也不至于牵乱阵型,这应该是丁汝昌指挥不当的结果。

至于济远逃跑时,撞上了受伤的扬威舰,导致扬威舰被毁。济远逃跑时往旅顺,而扬威朝大鹿岛方向退去,两舰往相反方向,怎么可能撞上,所以扬威号这锅,不应该济远舰背。

济远舰与扬威号撤离方向而方伯谦所说舰受重伤,炮台被毁,无法防御,且舰头漏水,返回整修,这个说法也不成立。济远舰管理炮务的德籍洋员哈富门说:”济远仅有两门大炮受损,并不是所有炮都不能使用,而且没有漏水事件,也完全没有到伤重不能继续作战的地步。

战斗结束后,8月24日,清政府下令革职方伯谦,8月25日凌晨5点,被处死,方伯谦连申辩的机会也没有。于是有许多人认为:方伯谦被处死,是李鸿章为了保全丁汝昌、以及自己的权势,而将北洋水师的战败,背锅到方伯谦身上,而将许多莫须有的罪名扣到他头上。

黄海海战虽不至于因为方伯谦一人退缩,就左右战斗的结果,但是作为北洋舰队装备第3强的舰长,开战后仅3小时,就撤出战斗,实属贪生怕死行为,若说他无罪,断不能服众,也很难开脱。参考资料《中日战争》

《日清战争实记》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一辈子不离不弃,你向往过这样的爱情吗?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一辈子不离不弃,他们的爱情故事成为传奇,我向往这样的爱情,这才是人间伴侣的楷模。三浦夫妻二人的故事,这十四年里,在日本模范夫妻排行榜居榜首,三浦百惠是山口百惠现在的名字,日本的风俗女子结婚后都随丈夫的姓。从嫁给三浦友和后,生育二个儿子。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是日本著名影视明星,他们的影

  • 五代十国名将辈出,有哪些名将交锋的精彩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就记得后周的赵匡胤,陈桥兵变!谢谢邀请。我来说一个名将交锋的精彩故事,是同为后梁第一名将候选人的刘与葛从周的故事。首先我们先介绍一下本次主角之一刘。作为一个五代名将,刘与五代大多数名将不同,他不是一个纯粹的武夫,也不是那个时代常见的凶狠残忍的莽夫,终其一生,他都保持着清醒机智,而且温文儒雅。刘的机智

  • 二战期间,战争中双方激战时,出现过哪些诡谲的事件?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在人类历史上总有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发生在人类战争史上的两件离奇事件,第一件事情是幽灵部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年英国远征军与德军激战于比利时,由于德军的强大,英军寡不敌众,决定撤退,但被德军围住,英军损失惨重,接下来面对的就是灭亡。就在此时,发生了

  • 古代战争,攻城方可以在城墙外砌墙吗?具体是怎样的?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砌墙的攻城方式有施行的可能,但需要因地制宜适时选择。攻城一方,原本就面对后勤补给困难,攻城伤亡重等劣势,古代的城池规模巨大,想要用墙将其困住难度过大,只要守城方从里面破坏,那攻城方得不偿失。砌墙的原材料如果就地取材,无异于激怒民心,而若是守军能够得到援军,里应外合将会对攻城方造成巨大的威胁。所以通常

  • 经济危机会引发战争,但打仗的钱从哪来的?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这个问题很庞大,并不容易讲清楚,简单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吧!第一日本侵略中国时代的货币政策,当时日本在全面侵华之前货币有四种分别是日元,朝鲜元,台币,满洲国币,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既是为了避免殖民地的经济危机蔓延到本土也是为了利用货币政策对殖民地进行掠夺,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利用朝鲜银行的朝鲜元大肆在华北占领

  • 上海林家宅37号事件是怎么回事?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圣诞节刚过就看到这个题目,就让我和你来唠唠吧。说起上海的灵异故事,想必大家都对上海林家宅37号事件有所耳闻,虽然说是灵异事件,但许多人都对之抱以敬畏的态度。哪怕走路要途径林家宅也要绕道而行,只是因为不想沾上它的气息。甚至到了晚上,没有人敢谈及林家宅。那么上海林家宅37号事件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人

  • 世界历史(包括中国历史)上有名气的战争?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太多了,就中国都很多,牧野之战、巨鹿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围魏救赵马陵之战,十面埋伏等都是以巧获胜的战役很多的,读读吧,会给你增加很多智慧。挺进大别山,是军事上的一个奇迹。很多人在看解放战争的时候,觉得挺进大别山将当时中原大地上实力最强劲的一支野战军,拖垮、拖瘦,军队主力从最初

  • 乾隆为啥要对大小金川大动干戈?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捧起二百多年前金川戍边屯务上海李心衡的那本书,一种悠然飘远的历史,穿越时空,在散着墨香的书页里向我走近。安宁、刮耳崖、卡撒,站在书页里倔强地讲述着从古道出发的故事。有言东方国的女官高霸在黎明乘坐牛皮船从格尔丹寺沿河而下。她到达噶延时正值太阳初升,便向东方国女王报告路上考察的情况。女王听后赞赏高霸行动

  • 历史上有哪些典型的蝴蝶效应或混沌事件?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2018年,一香港女孩气愤地告诉自己的男朋友说“我怀孕了,但孩子不是你的”,没想到这句气话最终导致全国各大企业损失了几个亿,更让我们内地球迷无法在央视收看NBA了…还有比这个更典型的“蝴蝶效应”事件吗?2018年2月8日,香港一对青年男女乘机飞抵高雄准备在台湾度过情人节,男的19岁,几天前刚从香港理

  • 孙权十万大军一人一口唾沫都能淹死合肥7千守军,为何却被打败?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合肥攻坚战,本应是孙权一生中最有能力翻盘,主导中原的一场战役。可遗憾的是,这场战役大家不仅没能看到孙权一生中的高光时刻,反而成为了一场耻辱性的战斗。为何?因为,当时的形势对孙权而言实在太好。合肥战役发生在公元215年,八月。这一年,曹操刚刚从夺下汉中,收割了一大片的土地。可同样,他的北方基本盘面临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