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攻坚战,本应是孙权一生中最有能力翻盘,主导中原的一场战役。
可遗憾的是,这场战役大家不仅没能看到孙权一生中的高光时刻,反而成为了一场耻辱性的战斗。
为何?
因为,当时的形势对孙权而言实在太好。
合肥战役发生在公元215年,八月。
这一年,曹操刚刚从夺下汉中,收割了一大片的土地。
可同样,他的北方基本盘面临巨大的军事危机。
因为当时各地反叛不断,曹操压根无暇全力南下,抢占蜀地。
他只能选择留下夏侯渊镇守汉中,自己引兵返回中原地区防守。
曹操这一次是被动的从汉中撤离,而并非真正的想要撤离。
而合肥战役恰好发生在曹操从汉中撤退的路上,也就是说,合肥战役发生的时候,曹操是没有时间奔袭南下,驰援合肥一带的。
公元215年,八月。
孙权带领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的杀向了合肥。
这十万吴军就是死怼,也能怼破合肥城。
曹操曾经留下一封锦囊,大家赶紧打开锦囊:
“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
大家一看,你曹老板不是开玩笑吧,开玩笑也不能这么开呐!
合肥城中一共就七千守兵,还要分兵一边守城,一边出战?
关键时刻,众人畏敌,张辽挺身而出,表示赶紧出城突袭。
因为,此时孙权的十万大军尚没有准备好,正是出击的好机会。
众人投来一阵白眼,意思就是你想出你自己出,反正我们是不出。
张辽看着大家的挫样,当场大怒,驳斥诸将:
辽怒曰:“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若疑,辽将独决之。”
李典听了这句话,表示自己愿意协同出战,迎战吴军。
当天夜里,张辽招募八百勇士组成敢死队,生火造反,准备进攻吴军。
第二天一大早,天刚亮起,张辽就带领这八百勇士冲入了敌阵,当场斩杀十余名吴军,两名大将,不断怒吼“我是张辽”。
吴军被张辽的勇悍吓到,张辽继续冲击,直接怼到了孙权的中军营帐。
大家赶紧保护孙权退到了旁边的一个山丘上。
张辽看着山头上的孙权,还嘴里骂骂咧咧的嘶吼让孙权滚下来。
孙权一听,这孙子实在太嚣张,下令让大军收缩阵营,收拾张辽。没想到张辽在吴军中两进两出,一直厮杀到中午,最终全身而退。
孙权趁势引兵追击,将合肥城团团包围,没想到攻打了十多天,合肥城仍旧无法撼动。
孙权只能下令撤军。
张辽带领着全城步、骑联合兵种突然朝着吴军再度冲杀过去。
吴江甘宁、吕蒙、凌统三人拼死抵挡,凌统身边亲卫兵相继战死,他自己也身负重伤。
孙权趁势撤离,河岸对面的奋武将军贺齐大惊失色,当场抱着孙权痛苦。
“至尊人主,常当持重,今日之事,几致祝败。群下震怖,若无天地,愿以此为终身之诫!”
张辽因为此战一战扬名,曹操封其为征东将军。
十万大军被张辽八百敢死队击溃,着实有点让人惊诧。
其实这个数字我们想一想就有扩大的可能。古代行军大多分前后中三军,保守估计最多应该在五六万人,十万应该是虚数。
但是即便如此,八百人冲击五六万人,能够收放自如,这种场景在古代悍将中也少之又少。
背景是建安二十年孙权征伐合肥
首先十万大军是号称,实际数量必然没有达到,至于多少于史无载。所以不必拘泥于孙权方面的声势浩大,但是以寡敌众却是事实。
张辽时与李典、乐进共同防御,人数在七千人左右,三人关系本不友善,但大敌当前三人戮力同心,可以算是取胜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次抵御,张辽两次冲锋陷阵两次威震敌军。第一次张辽精选将士直入围城的敌阵,与曹仁在江陵的表现颇为相似,但是不同的是曹仁的事迹是有夸张渲染、颠倒是非之迹,张辽则是名至实归的随机应变。这次战斗后,无疑让双方士气此消彼长。
在第二次冲锋陷阵则是在孙权围攻无果退军的过程中,张辽趁敌军退却时抓准机会进行突击。汉末任侠风气盛行,可能基于此,孙权自己率小部分部队在后,与曹操在渭水遭到马超突袭相当类似,而曹操早年也的确颇有任侠之气。此时孙权方面人数不多、无所戒备,而张辽英威电至,可以说杀了他一个措手不及,结果令孙权几乎见擒、陈武战死、宋谦徐盛等部伤亡惨重。
至此此次合肥之战以曹魏方面胜利告终
正如我之前所说,诸将面对强敌同心协力是重要原因之一,而张辽的战局应变能力与判断能力都堪称一流,可以说张辽的个人军事才干是此战胜利的最重要原因。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自建安四年曹操任命刘馥为扬州刺史时,刘馥就开始经营合肥,到此时已有十六年之久,可以说孙权围城不下,曹魏方面的多年经营也是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