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答此问题前,首先我们要明确“庐江”指的是庐江县还是庐江郡。
庐江县,古今县名。春秋时为舒国地,秦朝属九江郡,汉朝置舒县,朝置庐江县,县辖境东至江,南至潜山,西至龙舒,北至鹊渚(今三河),凡数百里。唐开元23年(735年)分合肥、庐江地置舒城县。宋朝时拆分庐江、巢县地设无为县。元朝时县境仍沿旧域。明永乐年间,庐南以青竹涧至古埂72户由桐城拨归庐江。民国33年(1944年),庐江县境总面积为2534平方公里。此后几十年间,庐江县境虽历有调整,但总归是一个县的建制,总面积变化不大。庐江县现隶安徽省合肥市。
庐江郡,古代郡名,辖境比庐江县要大很多,历朝调整变化也较大。西汉高祖10年(前196年)7月,九江郡属汉,境内设舒县(治设今庐江县城池埂),地名大城坂。汉元狩2年(前121年)7月,撤销江南庐江郡,在江北以原衡山郡东部与九江郡南部地区合并,组建新的庐江郡(治设舒县)。此时,庐江郡设12个县,分别是舒县(今庐江县陈埠乡)、龙舒(今舒城县龙河口)、皖县(今潜山县梅城镇)、湖陵邑(今太湖县东)、松滋(今宿松县柳溪乡)、潜县(今霍山县南岳乡)、襄安(今无为县襄安镇)、临湖(今无为县百胜乡)、枞阳(今枞阳县枞阳镇)、居巢(今市东北)、英山、黄梅,辖境涉及今皖西南及鄂东南。东汉复名舒县,属扬州庐江郡。章和2年(88年)撤销六安国,并入庐江郡,在皖境内辖4县(舒县、皖县、襄安、潜县)6侯国(居巢、临湖、龙舒、六安、安风、阳泉),郡境包括今巢湖、六安、安庆及江西九江等地。汉献帝建安4年(199年)迁郡治至皖城(今潜山县梅城镇)。汉献帝建安19年(214年)闺5月,孙权亲率大军攻破皖城,吴国将庐江郡治仍设皖城,魏国则将庐江郡治迁至今六安城北。晋迁庐江郡治至阳泉(今霍邱县临水镇),南齐迁回庐江县。初废庐江郡,置庐州,大业3年(603年)又改庐州为庐江郡,以合肥为郡治,辖境磊为缩小,只有合肥、庐江、舒城、巢县、慎县(今肥东)等数县。
综上所述,本文绝不是讨论在庐江县境内发生了什么战争,因为辖境有限的一个县境内的作战,最多只是很小的战斗而已,不会对全局产生较大影响,肯定不能称之为战争;而在辖境广阔的庐江郡内发生的作战,也许会对全局产生较大影响。所以,本文要讨论的问题,就是三国时魏吴两国是否在庐江郡发生过作战?此作战规模、档次能否称之为战争?
据《资治通鉴》所记,下列四事与魏吴两国在庐江郡有关:
(一)、汉献帝建安13年(208年)12月,孙权率兵围困合肥。汉献帝建安14年(209年),“孙权围合肥,久不下”。曹操派大将张喜率兵解围,许久未到,蒋济献计:“伪得喜书,云步骑4万已到雩娄”,并有意将送往城中的书信让孙权获得。“权信之,遽烧围走”。雩娄县,即今河南固始县黎集镇附近,此时属庐江郡。
(二)、汉献帝建安14年(209年)12月,“庐江人陈兰、梅成据、六叛,操遣荡寇将军张辽讨斩之”。,即今霍山县;六,即今六安县,此时皆属庐江郡。
(三)、汉献帝建安18年(213年)初,“曹操在谯,恐滨江郡县为孙权所略,欲徙令近内”。曹操问计于蒋济,蒋济说不可,“操不从。既而民转相惊,自庐江、九江、蕲春、广陵,户十余万皆东渡江,江西遂虚,合肥以南,惟有皖城。”
(四)、汉献帝建安19年(214年)初,“魏公操遣庐江太守朱光屯皖,大开稻田”。因恐曹操收稻后手中有粮,有粮则可招兵买马,实力大增,“闺月,权亲攻皖城”。诸将领想要孙权堆土成山,并添置攻城器具,只有吕蒙独持异议,说堆土成山及添置攻城器具须多日才能完成,届时敌人援兵也就到了;同时,我军是乘雨多水大而来的,如果旷日持久,大水必定渐渐退走,我军回程道路将成困难,也很危险。“今观此城,不能甚固,以三军锐气,四面并攻,不移时可拔;及水以归,全胜之道也。”吕蒙意见被孙权采纳后,他又推荐甘宁为升城督。“宁手持练,身缘城,为士卒先;蒙以精锐继之,手执鼓,士卒皆腾踊。侵晨进攻,食时破之,获朱光及男女数万口。”魏援兵张辽至夹石(今桐城县北47里)时,见城已破,遂退。“权拜吕蒙为庐江太守,还屯寻阳。”
至此,上述四事中,魏国所派张喜之援兵,没有与吴兵发生任何接触;庐江人陈兰、梅成反叛,不知是否与吴国策动有关,否则只能算是魏国内讧;庐江、九江、蕲春、广陵10万余户东迁至吴,只是魏国弄巧成拙,替他人做嫁衣裳而已;只有“权亲攻皖城”是魏吴间真正的兵戈相见,但能否称之为战争仍值得讨论。皖城之战规模不大,只是一个城池的须臾得失,短促突击,立获奇效,没有旷日持久的攻城战,以致于援军都不愿掺和进来了;作战时间不长,拂晓攻城,辰时破城,大约自晨5时至9时就结束了;作战成果一般,所俘守军及百姓加在一起才上万人,魏国换个地方又重设庐江郡治了,就连稻子成熟后也只是各家的地盘自己收割,吴国不能独吞。所以,皖城之战不能称之为战争,鉴于吴国的一把手御驾亲征了,从重视程度、投入兵力上来说,姑且将其称之为一次小的战役吧。
所以,魏吴两国在庐江郡没有爆发过战争。为何原因呢?(一)、在魏国占据庐江郡江北辖境时,此处对吴国来说属鸡肋,可有可无。庐江郡江北辖境的一部分(如六安、潜山、霍山、太湖、宿松、英山、黄梅、固始)地形为丘陵山地,连绵蜿蜒,路途艰险,行军缓慢,拓展地盘困难;自此南下则需水军,长江皖江段尽在吴军掌握之中,孙权谅魏军也不敢轻举妄动;向东向北尚有出路,但首先必须占据皖中之合肥,合肥不下,吴国即使拿下庐江郡江北全部辖境,也难达成自己的战略目标。所以,孙权对占据庐江郡江北全部辖境兴趣不大,如果庐江太守朱光不是“大开稻田”,可能他也不会率部进攻皖城。即使在占据皖城后,魏国另在六安新设庐江郡治了,孙权也没有再率部续征,而是于汉献帝建安20年(215年)亲率10万大军进攻合肥,遗憾的是围困10余日后,竟然被魏国7000守军所破,只得狼狈而退,并成就了“张辽威震逍遥津”的一段英雄史话。(二)、在吴国占据庐江郡江南辖境(九江、东至、大通及安庆)时,魏国虽对此富饶之地馋涎欲滴,但因缺失水军只能是望洋兴叹。汉献帝建安13年(208年)赤壁大战后,魏国水师精锐尽失,曹操虽于汉献帝建安17年(212年)率部进军东扼长江西控巢湖的濡须口(今安徽含山县东关,时属九江郡),并攻破孙权江西营,但所部“号步骑四十万”,没有水军;孙权率7万士兵进行反击,水军舟辑相连,相持月余,“操见其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发出了令今人仍记忆犹新的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遂退兵而去。
综上所述,对魏吴两国来说,庐江全郡虽好,但一方视为鸡肋,可有可无;另一方虽有吞并意,无奈心有余力不足。对双方来说,最好的做法就是维持现状,相安无事,历史的轨迹也确是这样运行的。所以,三国时期的庐江郡,除偶尔小的战役外,没有爆发过魏吴两国的战争。
魏吴没有在庐江发生过大的正面冲突!
因为庐江不属于曹魏眼中的战略要地,不在双方的作战中心点上。
在加上曹魏的战略中心一直在蜀汉这边,对于吴只是恐吓和重点防御。
至于吴除了为了配合蜀汉和魏的战争,是不是的出兵应付一下,背地里也在讨好曹魏。
所以,两国在庐江根本不可能暴发过战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