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长坂坡之战是赵云的成名之战,也是赵云的巅峰之战,赵云为了救援刘备的夫人和唯一的儿子,面对五千曹军,毫无惧色,七进七出杀向曹军大营,一路过关斩将,兵来杀兵,将来斩将,如入无人之境一般成功地救出阿斗。
赵云在此战前,其实并不出众,尽管他有很多的战绩,比如五六十回合战平了河北名将文丑,一个回合斩杀了河北名将鞠义,一个回合刺杀了河北名将高览,三十回合击败了河北名将张,赵云简单是河北名将的克星,赵云还曾经三十回合战平了许褚,一人独战许褚、李典、于禁三人的联手全身而退,对于赵云的武艺,其实曹营诸将也有所接触和了解。
赵云赵子龙
在长坂坡之战中,赵云前后斩杀了五十多员曹营将领,令整个曹营将领胆战心惊,一个回合斩杀曹仁部将淳于导,一个回合刺杀曹操的背剑将军夏侯恩,抢走了削铁如泥的青剑,三个回合杀死了曹洪部将晏明,十个回合击败了张,一人独战袁绍四大降将马延、张、焦触、张南,杀伤四人,冲出重围。
站在高处观战的曹操,看到赵子龙如此英勇,专门派出曹洪问赵云的名字,赵云应声而答:我就是常山赵子龙!曹操因此产生的爱才之心,称赞赵云真是一员虎将,并向手下将领和军队下了命令,只能活捉赵子龙,不能使用暗箭伤了他。
曹操
曹操虽然下达了命令,但是直到最后赵云逃走,也没有手下将领能够活捉赵云的,当时曹操手下的将领有:许褚、张、张辽、乐进、李典、夏侯、夏侯渊、曹仁、曹洪、文聘等十员大将,除去张十个回合没挡住赵云外,其他九员大将甚至都没有与赵云交手,为何这九员大将不与赵云交手,只要拿下赵云,不就可以向曹操论功行赏了,而且这个功劳可是相当大的!
先说说张,这个唯一与赵云在长坂坡大战中交手的将领,事实上这是张第二次与赵云交手,第一次张是30回合被赵云击败了,原本就是败军之将,再加上赵云当时身上背着阿斗,只想快速逃走,并不想恋战,张出来阻挡赵云原本就是螂臂挡车,之所以张敢出战,不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比赵云厉害,而是张当时所处的位置离赵云最近,如果这么近都不出手的话,曹操怎么看张呢?
况且赵云真的是河北名将的克星,除了颜良没有与赵云交手之外,文丑战平赵云,其他人都败在了赵云手中,高览死张败,赵云一人打遍河北名将无敌手,即使是文丑,赵云也只是想救公孙瓒而已,并不想真正拼命,况且当时赵云初出茅庐,只是个初生牛犊。
赵云救阿斗
那么其他名将为何不敢出战赵云呢?
先说许褚,许褚是赵云的手下败将,当初赵云与许褚单挑虽然是平手,但并不能真实反应赵云的武力,之后赵云一个人力战许褚、李典、于禁三人联手,全身而退,许褚联合另外两个名将都打不败赵云,他好意思在长坂坡再战赵云吗?要是拿不下赵云,自己再闹笑话怎么办,许褚思来想去,也不敢贸然挑战赵云。
再说张辽,张辽的武力其实与张是一个水平,因为张辽与张曾经大战五十回合打成了平手,不分胜负,现在张都败给了赵云,与他武力相当的张辽怎么敢挑战赵云呢?不要命了吗?张辽正是参考了张与赵云的单挑,才决定不挑战赵云的。
赵云大战曹军
接着说乐进,乐进在三国演义中的单挑记录较少,乐进能跟臧霸30余回合打成平手,乐进还射杀了吕布手下八健将之一的成廉,但是乐进的武力应该稍弱于张辽,也同样稍弱于张,现在张不是赵云的对手,乐进觉得自己也没有资格挑战赵云,还是不要上场的好。
再说李典,李典曾经与许褚、于禁一起围殴赵云,三个打一个,还是让赵云全身而退了,不得不服赵云的武力,曹营头号猛将许褚都不敢上前挑战赵云,李典当然也不敢了。
再说夏侯与夏侯渊,这两人算是曹营之中排名前十的武将,他俩怎么也不敢战赵云呢?其实这两人都是曹操手下武力仅次于典韦、许褚,而胆识勇气能在曹营排第一和第二的猛将,当时整个曹营有五千人马,五千人围着赵云一个人打,那可不是什么人都挤得进去的,赵云虽然七进七出一路过关斩将,但实际上并没有闲着,身边总有曹将来围攻他,一直被他杀得尸横遍野。
赵云浴血奋战
武力是否强大是一回事,敢不敢出战又是一回合,夏侯曾经数个回合与张辽战平,四五十回合击败了高顺,还曾经与赵云数个回合战平,不过那是赵云的诱敌之计,夏侯虽然敢迎战赵云,但是有两个原因导致他没有上前挑战:
一是曹军官兵已经把赵云围得水泄不通,夏侯一时进不去。
二是夏侯也有些担心自己的武艺,在不伤害赵云的前提下,夏侯不是赵云的对手,因为夏侯战平了张辽,张辽又战平了张,张不是赵云的对手,所以算起来夏侯也不是赵云的对手。
常胜将军赵子龙
夏侯渊没有出战与夏侯是差不多的原因,夏侯渊的武力甚至不如夏侯,夏侯都不出战,夏侯渊自然也不出战了。曹仁和曹洪当时明显就是曹操身边负责保护曹操的将领,因为当曹操想问赵云的名字时,是曹洪得到曹操的命令上前去问赵云的。而文聘没有挑战赵云,是因为文聘率军在最外围,三国演义中记载了,当赵云冲出曹军包围圈后,文聘才带领一支军队追杀过来,可见文聘是在最后面的。
当然了,这其中有曹操下令不准伤害赵云的原因,不能伤害赵云,同时又要求活捉赵云,只怕是吕布也不能做到,所以曹操这个命令其实是帮了赵云,曹操的爱才之心反而让人才离他更远,但是最为重要的还是赵云的武艺高强,在三国演义中仅次于吕布,没人打过得赵云,对,没错,打铁还需自身硬,也许这才是九大名将不敢挑战赵云的真正原因吧。
当阳长坂坡一战,是刘备最惨痛的失败之一。当时刘备携带十几万百姓前往江陵,在长坂坡被曹操的五千铁骑追上。由于百姓造成的混乱,使得刘备的军队被曹军打得大败。但是,在这一战中,刘备手下的两员将领却脱颖而出,他们就是赵云和张飞。赵云在把刘备送出战场后,又回去在乱军中救回了刘备的家眷和刘禅。而张飞喝断长坂桥,吓退了曹操的追兵。赵云因此从一名寂寂无名的将领,成为了天下知名的武将。
一、赵云奋战长坂坡之谜。赵云在长坂坡之战前,一直担任着刘备的内卫,他主要的职责是保护刘备的安全。在赵云的尽职尽责下,刘备多次遭遇险境,都有惊无险地度过了。尤其是在穰山之战时,刘备遭到曹军的围追堵截,被逼得几乎自杀。是赵云挺身而出,前突后挡,使得刘备脱险。在混战中,赵云还杀死了原来河北四庭柱之一的高览。
由于赵云的表现主要是在保护刘备安全方面,这使得他的武勇并不被大家所知。但是,只要是金子,终究会发光的。在长坂坡之战中,赵云就以他出色的表现,震惊了天下。他以一己之力,将刘备的惨败变成了一场凯旋。从此之后,赵云的名字就成为了笼罩在魏吴两国将领头上的魔咒,让他们闻风丧胆。
在《三国演义》中,对赵云在长坂坡的表现有着精彩的描写。赵云在长坂坡杀入杀出数次,救出了简雍、糜竺、甘夫人、刘禅等人,诛杀淳于导、夏侯恩、晏明、钟缙、钟绅等五十多员名将,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在杀死夏侯恩的时候,还夺取了曹操的宝剑青剑。
不过,我们看这一场厮杀,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赵云面对的敌人大部分都是没有名气的将领,唯一有点名气的将领就是张。这个张昔日在穰山之战中就曾经与赵云交过手,是赵云的手下败将。这一次张趁赵云救人心切,无意恋战的机会,和赵云交手。在看到赵云连人带马颠入土坑后,又凭空跃出土坑后,大惊而退。
那么,难道是曹营中没有大将了吗,只能眼睁睁看着赵云杀进杀出?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我们可以看到,当赵云来到长坂桥后,张飞掩护他撤退。曹军的追兵随后赶到长坂桥前,领头的将领是荆州降将文聘,不一会儿,曹仁、李典、夏侯、夏侯渊、乐进、张辽、张、许褚等人也赶到了长坂桥。
这些将领和赵云所杀的那些“名将”不可同日而语。他们是曹军中最高层次的将领,可以说,如果这些将领一拥而上,不要说赵云,就连当年的吕布也不会是对手。当年的吕布在濮阳之战中,就是和曹军中的六位大将交手,寡不敌众而败走。赵云如果和这九员大将交手,后果可想而知。但是,这九位大将为何除了张,其他人都没有和赵云交手呢?
二、曹军九位大将出工不出力的原因。在这九员大将中,唯一和赵云交手的就是张,他也是最积极与赵云交锋的人。他在穰山之战中与赵云交手,战了三十余合败走。按理说,就算曹营中其他的将领不认识赵云,张也该认识赵云。可是张却是追击赵云最起劲的将领。
这是因为第一张是这些将领中最后加入曹营的将领。他在官渡之战中才加入曹军,为了表现自己,他当然在各个战斗中一马当先。在穰山之战中,张虽然和赵云交手时败退,可他也守住山隘,堵住了赵云的冲击。只是在受到关羽、关平、周仓两面夹击下,才被杀退。可以说,张在心里并不服赵云,再加上张的伙伴高览死于赵云的偷袭,所以张一直想着报复赵云。
因此,在这场战斗中,张发现了赵云就寻找他决斗。赵云由于怀抱幼主,不能充分发挥自己武力,才夺路而走。张在追击时,看到赵云颠入土坑后,又临危不惧,从土坑中平空而起,认识到了赵云的真实水平。赵云的这个操作,无论从胆识、能力以及人马的默契上都处于上乘水平。张一见自知不是赵云的对手,只得退下,不敢再与赵云交锋了。
至于文聘则是在追击赵云的过程中,距离赵云最近的将领。文聘的武力并不算低,他在襄阳与魏延交手,两人不分胜负。如果他和赵云交手的话,也能够支撑一段时间。只要他能够纠缠住赵云一段时间,其他的将领就会将赵云围住。这样,赵云怀抱幼主就很难脱身了。
但是文聘却没有这么做。这是因为文聘是荆州的降将,虽然他受到曹操的器重和提拔,但是一时之间思想观念还没有转变。他对于帮助故主的敌人,心中还怀着愧疚。因此在他遭遇刘备的时候,被刘备痛骂后就满面羞愧地退走了。文聘连刘备都能够放走,就更不要说放走赵云了。
至于剩下来的这七员将领,他们不去和赵云死拼的原因,无非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是这些将领自重身份,不愿意去和赵云交手。赵云虽然武艺高强,但是由于他的职务是刘备的内卫,没有多少机会在战场上建功立业。所以,曹营中除了张之外,没有几个人认识赵云。就算是在长坂坡之战后,夏侯在博望坡之战中,依然对赵云十分藐视。
这些将领都是曹军中的一流将领,他们都已经拥有了自己的身份地位。当面对赵云的时候,他们是不会去和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将领交锋的。更何况在穰山之战中,这些将领中的许褚、李典和赵云交过手,他们知道赵云的厉害。由于赵云武力超群,他们和赵云交手,有可能丧命的风险。而战胜了赵云没有什么荣誉,战败了颜面扫地。这样一衡量,这些将领就不会上前了。
第二个原因则是曹操下达的那个命令,赵云所到之处,不得放冷箭,要捉活的。有了这条命令,那些大将就更不会上前了。这些将领大部分都是降将,他们知道曹操爱才如命的性格。如今曹操爱惜赵云的人才,想要收服他为己用。那么,无论谁伤害了赵云,都会遭到曹操的埋怨。
可是如果不放冷箭,仅凭大家的武力,不伤害赵云活捉他是不可能的。两军阵前刀枪无眼,曹军将士对赵云畏手畏脚,可赵云却毫不留情。曹军的这些将领,很可能没有捉住赵云,自己反倒会受到伤害。面对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大家当然选择了退缩。有了这两个原因,大家也就不去拼命堵截赵云了。
三、曹操命令背后的深意。曹操要活捉赵云的命令,实际上成了赵云的护身符,它保护着赵云冲出重围,回到了刘备的身边。但是,曹操是当世有名的谋略家,他发布的命令怎么可能会仅仅包含一个意图。在他的这个看似简单的命令中,还有着更深的毒计在里面。
我们看赵云整个行动,曹军中只是派出一些二流的将领来堵截赵云,那些一流的将领则都跟随在赵云的身后。从书中看出,他们离赵云并不远,几乎同时到达了长坂桥。如果从空中去看长坂坡的战场,就会发现一个奇观。那就是赵云在前面拼命逃跑,而曹军将士则在后面不紧不慢地跟着赵云。
这就是曹操那道不许放冷箭命令的真实意图。曹操的真实意图就是要放赵云逃走,他要放长线钓大鱼,通过赵云来找到他最大的敌人,刘备君臣的下落。在长坂坡战场上,五千曹军混杂在十几万百姓之中,想要找到刘备的下落,如同大海捞针。这个时候,赵云的出现,无异于给曹军带来了指路的明灯。
曹操知道,只有跟着赵云,才能追寻到刘备君臣的下落。为了防止部下误伤了赵云,中断了线索,曹操才下达了那个不允许放冷箭的命令。这样一来,如果能够活捉赵云,然后从赵云的口中知道刘备的下落当然好。如果不能活捉赵云,跟随着赵云也可以找到刘备。因此,在长坂坡战场上也会发生那么戏剧性的一幕,大家跟着赵云向刘备方向移动。
我们可想而知,如果不是张飞在长坂桥挡住曹军的追兵,这些追兵就会被赵云引到刘备身边。那么刘备君臣的安危就堪忧了。因此,当刘备接过赵云递过来的刘禅时,不是表扬赵云,而是出人意料的将他丢到地上。这是刘备对赵云无声的责备,对他不知道问题主次,办事不谨慎的批评。
刘备对于家眷的安危并不上心。当年汉高祖能够抛妻弃子,刘备有着高祖之风,自然也一样毫不在乎。在长坂坡之战时,对赵云而言,刘备的安危才是他最应该负责的事情。可是当刘备暂时安全,还没有完全脱离险境的时候,赵云就不辞而别,去救刘备的家眷。虽然这是赵云的忠心表现,可是他的做法欠妥,还险些给刘备引来了追兵。幸亏有张飞的阻截,曹操的毒计才没能得逞。
结语:长坂坡一战中,赵云多次杀入杀出曹军阵营,救出了刘备的家小。在这一战中,赵云杀死了大批曹军将士,但是却没有遇到几个曹营一流将领。这些将领都和赵云避而不战,让他得以冲出重围,救出了刘禅。
这是因为赵云当时名不见经传,这些大将成名已久,不愿意和赵云交手,将自己的一世英名付之东流。再加上曹操下的那个不允许放冷箭,要活捉赵云的命令,更是让这些将领失去了和赵云交手的兴趣。胜了赵云没有荣誉,而且还有受到伤害的可能,而失败了则颜面扫地。因此,这些将领对于活捉赵云的任务就出工不出力了。
而且,曹操下达活捉赵云的命令还有他的更深意图。他想要跟随赵云,去找到刘备的下落。这样一来,这些曹军的将领就跟随着赵云,更不去和他拼命了。由于张飞在长坂桥的阻截,才让曹操的计谋失败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