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抗日的,小说主要描写了一个老英雄,还让我们看到英雄少年的风貌,还让我们想到苇塘里坚持抗战的队伍。从苇塘的歌声可以想见他们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读这篇小说,可以感受到,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男女老少都发动起来了。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抗日战争必胜。
既然无线电发报机需要电才能工作,那么在抗战时八路军的无线电是怎样工作的呢?
问得好,无线电发报机工作需要稳定的电源供应,在野战条件下,主要依靠两种方式来提供电源:
第一,干电池。
无线电发报机都有匹配的干电池(下图),不过不是反复充电的那种,有点像今天的5号干电池那样,多节一次性使用,用完就没电了。八路军在敌后进行武装斗争,这种发报机电池就非常宝贵。一方面,若无特殊情况,一般都是约定时间进行发报作业或者接受作业,其他时间都不使用。另一方面,需要通过战斗缴获或者通过地下党采购进行补给,非常不容易。
第二、手摇发电机。
在发报的同时,依靠人工操作手摇式发电机为发报机提供电源,这种方式也是比较常见的方式,毕竟电池比较缺乏,用完了就没有了。而这种手摇式发电机相对更为持久,只要有战士在摇动就可以,一个人累了,可以再换人,能够更为长久的为发报机提供电源。
总得来看,抗战时期八路军由于缺乏后勤补给,不仅枪械弹药缺乏,发报机这些通讯设备一样急缺。在面对困境时,八路军还是坚持自力更生,艰苦作战,才能够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OK,关于问题就回答到这里吧。
获取更多军事、航空知识,请关注“老鹰航空”。
民国时期的电台信号能发多远?
答:关于中国的电台,就要从广播事业说起。中国广播事业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1923年1月,美国人奥斯邦在上海开办“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为中国境内首座电台。1926年10月1日,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电台正式播音,标志着中国广播事业拉开大幕。然而,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广播事业遭受重大损失。到1938年底,中国官方的广播电台仅剩六七座,总功率不到11千瓦。
为“以资宣传,而利国防”,当时的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决定在“西南边陲,且为国际路线之要隘”的昆明设置强力广播电台,并择定昆明西普坪村为装机之所,市郊潘家湾为发音及办公地址。1940年8月1日,昆明广播电台正式播音,发射功率为50千瓦,为当时之最。大概可以覆盖的面积有云贵川地区甚至湖南湖北等地也有可能接收到昆明广播电台的发声。
那么另外是军用电台,或者是单兵便携式电台。
当时的电台主要靠的是无线电波来传播信号,其特点是几乎完全没有定向性,以及较慢的传播速度。当时的电台由于不具备定向性,基本就是类似于今天的城市广播电台,它的传播和接收方式并非是点对点,而是面对面。这种方式造成的问题十分明显,那就是谁都能接收到你发出的信号。
抗战时期的国军,按标准是要将发报机配置到团一级,但由于国军部队在抗战时期参差不齐,有装备先进的德械师,也有装备原始的杂牌军,实际上对发报机的配发远达不到团级。最为关键的原因是倒不是没有电台,而缺乏专业的谍报员。比如在山西战场上,晋绥军得到了中央军援助的一批电台,但由于译电员水平低下使用的电报码级别过低遭日军破译,导致多个指挥部遭日军飞机轰炸损失惨重,最后只好又弃用了电台。不过到了抗战后期随着装备水平和战争理念的提升,国军大部分团级建制基本都能配上电台。
至于抗战时的共军,由于大部分是在敌后发展起的武装,军用电台的数量少的可怜,完全达不到团级标准,连作为八路军主力团的部队,与总部联系也大多都是靠通信兵骑马送信。
日军在战场使用最多的一种电台,叫做九四式五号无线电三二号型电台1934年研发成功,使用真空管技术。使用范围10公里左右,使用18W发电机。
在多雨的环境下使用很糟糕,淋湿绝对坏,在密林中可能完全失灵。
还有一种叫做昭和19年六号无线机,一种无线步话机。6号无线电设备是陆军的第三级设备,是为军团通信队的步兵开发的,于1936年制定。这个单元是兵1-2人在能够VHF频带移动无线电行走操作时,通过一个单一的双向三极管30MC结构的自激振荡,用于进行超再生检测器的简单的无线电设备。由于其重量轻,第6号无线电广泛用于其他军事力量作为通用简易通信设备,并且还向海军陆战队提供了一部分。
6号无线电被制成各种“的参考值处理”为教具,1938年发行“的94号配方5,第6号无线电处理参考”(陆军步兵学校编)在23概述了C型和D型的处理方法。虽然两个飞机的电路结构是未知的,第23号C-类型使用高压供给135V,低3V时,C-14电池(猜-6V)以偏置,天线和地线(平衡)是齿轮回并且被构造成分别布置在不同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