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据史料显示,我国的青铜时代开始于公元前2000年,经历了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和秦汉几个朝代,所以它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和观赏价值。而“青铜戈”作为青铜时代的一种常用格斗兵器,在“青铜界”也很闻名。
“青铜戈”,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长柄冷兵器,它由青铜制成,装有长柄,横刃,能勾能啄、可推可掠,是车兵作战用的最重要的格斗兵器,具有极强的杀伤性。
据考古学家测定,我国最早的青铜戈,距今已约三千五百多年了,它是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直内戈”,不过,这种“青铜戈”的杀伤力,还不是太大。而据今二千多年的春秋时期,人们打造的“青铜戈”,就已经非常锋利了。
史料记载,春秋时期“青铜戈”已经样式范多,青铜铸造技术已经相当先进,有一种“宋公栾戈”非常出名,它曾经代表着至高无上的尊贵和威严的象征,因为它是当代国君宋公栾,随身佩戴的集防身和装饰物之一,所以这种“青铜戈”也称为“宋栾”。
东周列国时期的宋国,是“春秋五霸”之一;而宋国开国之君,是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此人能力不凡;宋公栾即“宋景公”,为宋国第二十七任国君,他的治国之道也不在人下,因此宋国在当时各诸侯国之中,也可谓是国富民强。于是,在青铜时代他们的青铜铸造技术居列国之首,他们铸造的这种“宋公栾戈”,曲线流畅,戈身呈微弧形状,戈柄部刻有鸟虫篆体铭文字样,通体长约21cm,戈尾呈m型向内凹陷,是一件极其精美的防身兵器。一开始,仅有“宋景公”佩用,所以铸造量不多,却极其名贵!
青铜战戈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冷兵器。在古代战争中能勾能啄,可推可掠,具有极强的杀伤性。其大范围的挥击覆盖面更是配备战车的绝佳武器,造成极大的杀伤性
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有哪些?为什么能够获胜?
苍茫大地介绍粟裕大将以“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大智大勇,指挥的孟良崮战役,这也是解放军军史上以少胜多的光辉范例。
一、战役背景:
1947年,国军全面进攻被我军打破,被迫改为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3月国军进剿山东,兵力达24个整编师(军)、60个旅,45万人,以五大主力之三第74师、第5军、第11师为骨干,编三个机动兵团,第一兵团汤恩伯部共20个旅20万人,为主要攻击集团,三个兵团分别由临沂、泰安、泗水向鲁中山区全线进攻,企图寻华野主力决战。国军为避免进攻中被华野分割歼灭,采取了“密集靠拢、加强维系、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的方针。
华野在山东共9个步兵纵队和一个特种兵纵队27万人,处于劣势。我华野从3月下旬到5月,主动出击除在泰安歼敌72师外,没有战绩。我华野根据中央军委意见,于5月上旬将主力东移,后撤一步,以准备南下华中的2纵、7纵隐蔽集结于莒县地区,以进鲁南的6纵隐蔽在平邑附近地区,待机配合主力作战。
华野主力东野后,陈、粟两个预设的歼敌方案均未奏效。
二、战机顿现
华野主力东移,蒋介石、陈诚误判,以为华野攻势疲惫,可能继续向东北方向的淄川、博山方向撤退,于10日命令各部兼程前进,妄图逼我军在鲁中山区决战,顾祝同令3个兵团放胆向博山、沂水线疾进,右翼第一兵团改变原定的稳扎稳打战法,不等第2、第3兵团统一行动,即以张灵甫74师为骨干,在黄伯韬25师、李天霞83师配合下于次日自垛庄、桃墟进攻坦埠,企图袭占沂水至蒙阴公路,另以第7军、整编48、65师在左右两侧掩护。华野侦知这一部署电,粟裕于12日晨下达1纵、4纵、6纵、8纵、9纵围歼74师,以2、3、7、10四个纵队阻援的作战令,战役于13日黄昏发起。
三、经过
74师在83师、25师掩护下自垛庄北进,被9纵击退,随后占杨家寨等地,妄图14日攻占坦埠。
5月13日晚,我1纵、8纵一部在74师正面阻击,主力从其两翼趁隙向纵深楔进,1纵3师对外正面阻击65师,主力割断74师、25师联系,8纵割断74师与83师的联系,一部占领孟良崮东南的横山老猫窝。4纵、9纵从正面攻击,扼制了74师的进攻,6纵于14月抵垛庄西南地区。13日晚,张灵甫不顾前沿据点遭攻击,仍想14日占坦埠。
5月14日,张灵甫得知天马山、马牧池等地失守,怕被围歼,仓促向孟良崮、垛庄方向撤退,并组织一部反击。6纵在1纵一部协同下,于15曰拂晓攻占垛庄,切断74师退路,8纵攻占万泉山,同1纵、6纵打通联系,在芦山、孟良崮地区四面合围74师。蒋、顾以为74师是第一王牌,死守孟良崮,左右增援到位,可趁机与华野主力决战。顾祝同严令新泰的11师、蒙阴的65师、桃墟的25师、青鸵寺的83师以及,河阳、汤头的第7军、48师迅速向74师靠拢;并调第5军自莱芜南下,20师从大汶口向蒙阴疾进,在蒙阴、青驼寺寻歼我华野主力。
粟裕见国军10个师大举来援,多数距孟良崮一至两天路程,最近的仅十几公里,于15日下令华野阻援部队坚决阻止各路援军,主攻部队尽快干掉74师。
15日晨,整编74师被围困在孟良崮为核心的几个山头,即520、东西540、600、610高地,及芦山、雕窝等地,74师的水源被切断,大量美式装备歇了菜,张灵甫上孟良崮把重炮、坦克等又丢弃了。激战至16日上午,华野占领全部主阵地,下午,华野前方将士以为74师被全歼,细心的华野粟总发现我军歼敌数与74师编制差万人,部队严密搜索,终将74师及83师1个团余部全歼,张灵甫被击毙。16日16时半战斗结束,华野发现敌台仍在活动,4、8、9纵奉粟总命令搜索,到18日,又搜出7000余人。
在华野主力围攻74师过程中,华野2纵、3纵、7纵、10纵等拼死阻击,国军在蒋、顾严令督战下,最近的距孟良崮5公里,炮弹能打到孟良崮,但74师照样被歼。
四、胜利原因:
A、粟裕的卓越指挥才能及非凡胆魄。
粟总是我军为数不多、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帅才,他用兵连当代孙武“刘帅、主席五虎上将之首林帅也极为佩服。
B、我华野全军精诚团结、密切配合,将士们舍生忘死。
C、张灵甫的骄横授我歼敌良机。
D、国军内部的矛盾,配合不十分到位。
李天霞作为七十四军(师)的副军长当年和张灵甫抢七十四军军长失败,心有怨言,增援时就不太利索啦。如他的83师再冲进一个旅,我军就够呛!
五、战果及后话。
斯役,国军被歼3.2万,我军伤亡1.2万人,国军被迫停止对山东的进攻。
顾祝同被撤掉陆军总司令职务;黄百韬虽救援,但未达效果,被撤掉师长之职,后又重用,死在淮海战场;汤恩伯被撤一兵团司令之职;李天霞未很好掩护及救援,撤职被捕。
1946年2月我东北民主联军挫败日本关东军残部疯狂反扑的“通化暴动”就很经典,不足500人的我通化警备部队,击败了20000多人的日军余孽、国民党特务、土匪和叛变队伍,可谓以少胜多的典范战例,而胜利的关键是能够及时采取“斩首行动”,打乱了敌人的指挥体系。
(开国中将刘西元)
吉林省通化市地处长春市东南,临近中朝边境,抗战末期是日本关东军的“战斗司令部”所在地(长春总司令部之外的野战指挥所),也是在苏联红军发起进攻后,东北日军逃往朝鲜或转道回国的必经之路,因此一度聚集了许多日军机关和部队。1945年8月末苏军进驻通化,解除了当地日军主力第125坦克师团的6000余人的武装,并实施军事管制。
然而在日军高层的暗中指使下,第125师团参谋长藤田实彦大佐等部分顽固分子拒不缴械,纠集3000余人连夜出逃,藏匿于通化山区的老爷岭林地,试图保存力量东山再起。这次事件后来被部分日本人称为“第一号逃跑”,因为藤田在第125师团和通化地区的日军中“威望”较高,足可以掀起一股腥风血雨。
(藤田实彦)
藤田实彦,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33期、陆军大学第42期,1937年曾作为轻装甲车的少佐中队长参加淞沪会战,1942年升任大佐战车联队长,1945年1月担任坦克师团参谋长,是日军内部的“军事专家和后起之秀”,时年46岁,若非日本投降,这厮差一步就要跨进将军行列。
在日本关东军特务头子池田中将的撮合下,藤田很快与国民党“东北南部先遣军司令”莫德惠搭上了线,后者封其为“通化前进区司令官”,同时受国民党通化党部书记孙耕尧直接指挥,任务是搜罗散兵游勇对抗民主联军,发起暴乱以配合国民党中央军对通化地区的接收。
(莫德惠)
为了驱使日军残部为自己卖命,孙耕尧一口气答应了藤田组织和参加暴动的三个条件:通化地区的日本兵不回国、不失业、暴动成功后集体前往台湾。1945年12月15日,藤田化名“田友”正式加入国民党,同时潜回通化城区,开始串联和发动放下武器的日本士兵和侨民参加暴动,不料却因同胞揭发而被捕。
通过对藤田实彦的阴谋活动的掌握,以及我军打入敌人内部侦察员的汇报,东北民主联军通化支队司令员兼政委刘西元(后任38军政委)警觉起来,迅速布置抓捕日军战犯,将120多名大尉以上军官全部监押。命令部队在2月2日晚查抄敌人的暴乱总指挥部,将孙耕尧等5名首要分子抓获并紧急处决。
与此同时,我军将航校、炮校里作为内应的日本留用人员全部逮捕或软禁,保证了飞机、坦克和大炮不落入暴动日军的手中,这次成功的“斩首行动”对通化平叛意义十分重大。
(东北民主联军战士)
根据情报,敌人阴谋暴乱的总兵力达到20000余人,其中日本关东军残部10000人、投靠国民党的伪满军和土匪10000人,还有企图作为内应的日本人、收编部队600人;由于通化支队主力外出执行任务,市内仅留500余人,加上武装起来的机关干部也不过600人,敌我兵力对比非常悬殊。
1946年2月3日凌晨4时,逃脱羁押的藤田实彦指挥13300多名日军按计划发起暴乱,分头向市政府、通化支队司令部、公安局等目标疯狂进攻,遭到严阵以待的通化支队迎头痛击;通化医院里留用的日本医生和护士,也动手残杀了我军伤病员参与暴乱,但由于暴乱日军缺乏武器而大多使用军刀、斧头等武器,500多我军战士在炮兵的支援下顽强地守住了各要点。
(日本关东军)
由于兵力紧张,负责看押战犯的只有一个班的战士,就在暴动日军即将营救成功的危急时刻,该班战士果断用机枪将120多名战犯全部射杀,使日军缺乏骨干从而失去有效指挥,继续着群龙无首的状态。
中午时分,回援的通化支队主力和朝鲜支队赶到战场,迅速击溃了日伪军的暴动主力,至当晚6时许基本平定暴乱,藤田等28名日本军人躲入日本人居住区,第二天终被搜出;战后统计,东北民主联军共毙伤俘敌4000余人,余皆溃散。
(抓获藤田)
民主联军之后在通化城进行了整整两周的地毯式搜捕,计有1800名日本人被处决,3000多人被关押,尤其是朝鲜支队的战士对日本人极为憎恨,搜捕中大开杀戒,春节期间没有挂对联的住宅一律剿灭,藤田实彦一个月后在监狱里羞愤自杀。
最可笑的是,挑唆暴动的国民党骨干分子都躲在家中没有参与战斗,准备坐收渔人之利:如果日本人得手,他们会出来摘桃子,如果日本人失败,他们也将没有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