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现实一种》。
我读《现实一种》的时候,是在阳光照射的火车上,那是盛夏的阳光,本应很热,但是我读的浑身发冷,那种冷是透彻骨髓的,冷却了血液里的一切热度。因此有人说余华身体里流的不是血,是冰凉碴子。
其实余华被大众熟知的作品都是后期作品了,与他早期作品的风格截然不同。他的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中国当代先锋派的名篇。这一篇就很荒诞,讲述一个小孩子十八岁初次步入成年人的暴力世界之中。小说中的情节是与现实颠倒的,他甚至是荒谬怪异的,他所写的一切行动都是不合理的,但他通过这种荒诞的手法所窥探的人性之恶,却是实实在在的充斥在社会之中。所以他的荒诞不是做梦,而是真实与荒谬的结合体。
现实一种更荒诞了。
这可能是余华最残忍的小说,他描写一个家庭自相残杀的故事,暴力、残忍、病态、扭曲、死亡在这个故事里到处都是。有多荒诞呢?摔死婴儿、踢飞妻子、在脚心上抹上蜂蜜让狗舔直至笑死,小孩舔血,分尸解剖…………
读者丝毫感觉不到温度和感情。于是我们突然发觉,人们只是在一起生活,仅此而已,感情和温度似乎是无比奢侈的东西。
他的《一九八六》和《河边的错误》也是先锋派的写法,以至于他后来回归现实主义写作的时候,我一度认不出这是他的作品。
余华到底是学医的人,他见惯了生死,他的创作起点就源于死亡和腐烂,这让他比任何一位作家都更冷静也更残酷,他也比任何一位作家更能写出荒诞而准确的现实。
荒诞与邪性定义因人而议。
文学中有哪些荒诞而又美好的情节?
我是@鑫源商贸184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从古至今,爱情是永远说不完的永恒的话题。如果说文学作品中,即荒诞又美好的情节我个人认为当数《霍乱时期的爱情》结尾处。
故事发生于19世纪末的拉美州,游轮公司老板的私生子阿里萨,走私贩女儿费尔明娜,以及贵族医生之间的爱情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个被爱情折磨半生的男人,一个将灵魂献给一个女人,将身体分享给622个情人的阿里萨。
阿里萨和费尔明娜一起坐船旅行。两个七八十岁老人的爱情相隔半个世纪之后,终于真正到来。两人都是衰老的身体,不忍目睹。然而,带着爱情与勇气,以及对衰老身体的幽默的嘲讽与自嘲,克服了心理与生理障碍。两个像从未爱过,也不会再爱那样,深深地坠入爱河。
他们在船上挂起了霍乱瘟疫的旗,意味着船无法在任何港口停留。船长征求阿里萨意见,他眼睛一眨也不眨的说:我们走,一直走,一直走,重回黄金港!船长看了看费尔明娜。在她的睫毛上看到了初霜的闪光。然后,他又看阿里萨,看到的是他那不可战胜的决心和勇敢无畏的爱。这份迟来的顿悟使他吓了自己一跳。原来是生命,而非死亡,才是没有止境的。见鬼那您认为我们这样来来回回究竟走到什么时候?他问。
在那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以来的日日夜夜,阿里萨一直都准备好了答案。一生一世。五十多年过去,他对她的心意还一如既往,爱情是一场永不痊愈的霍乱。
我认为像贝克特《等待戈多》这部作品的内容和思维就比较美好。既不知道谁是戈多,也不知道为什么要等待他?看似荒诞,其实是希望永存。
有人说《等待戈多》是给孤独的灵魂的一种黎明前的希望。我认为是对的。
在很多事情中或者是出于这件事情之中,我们通常会很痛苦。因为一直都找不到方向。
等待看似漫长,其实心里还是尚存一丝希望的。
对于荒诞我的理解是因为活在希望或者给予希望的日子里,困苦的生活就会好起来。即使,在那个年代下那个痛苦而真实的背景之下,精神世界空虚且无望的人们。由这部作品的产生,把目光慢慢放亮和希望寄托于慢慢好起来。人们才慢慢回归正常生活。看似荒诞,其实是与现实的“双簧戏”。越苦痛的生活“唱反调”。营造一种精神世界。把人们“丧”情绪消化掉,转而在作品中或者话剧中看到希望。荒诞的美好在于:苦中作乐。看是可笑,回味起来会哭出来。发泄之后,你会觉得自己还有很多种可能和希望。慢慢的走下去,细细的思考了一番,你还找到了另外一种可能。等待也许就如剧本里的一样:
狄狄说:“咱们不再孤独啦,等待着夜,等待戈多,等待着,等待着。”天黑了,戈多不来,说不准明天来,第二天又没来。第二幕中,一夜之间,枯树长出来了四、五片叶子,戈戈和狄狄的穿着更破烂,生存状况更糟糕,波卓成了瞎子,幸运儿成了哑巴。
生活可能会变好,其实它也可能会变遭。如何看待并找到方向和希望。那才是人生的美好情节。
开卷有益,沁人心脾。
也许这就是读书的意义。
我是@千岛湖觞,欢迎关注我。
并能和我一起探寻文字中的美妙。
十分感谢您,能拨冗时间阅读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