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历史上哪些将军的存在,可以用“力挽狂澜”来形容?

历史上哪些将军的存在,可以用“力挽狂澜”来形容?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3102 更新时间:2024/1/27 4:34:51

解放战争时期,林彪在东北的操作,可称得上是力挽狂澜。

1945年8月8日,就在日本投降前夕,苏联对日本宣战,随后150万苏联红军进入东北,在苏军钢铁洪流摧枯拉朽般的打击下,不可一世的日本关东军顷刻间土崩瓦解。

虽然东北光复了,但是接下来的却面临一个更大的问题,国共两党谁来接管东北?

彼时的东北,总面积13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全国的1/9,钢年产量200万吨,占全国90%以上,工业产量约全国8%,已完成的发电设备总容量达180万瓦。拥有铁路1.14万公里,占当时全国铁路总长一半以上,车辆5.5万辆,此外,铁、煤、水泥等重工产业均占全国之首。

一句话,东北是个香饽饽,谁都想据为己有。

国民党方面,蒋介石满心以为,苏军消灭关东军后,自己就可以顺利从苏军手中接手东北。但是不曾想老蒋被苏联摆了一道,苏联用外蒙和东北的利益做要挟,不允许国军从东北港口登陆,以此来向蒋介石施压。

而为了抢占东北,早在1945年8月底,我军冀热辽军区第16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就在朱总司令的命令下,率领4000多人,从山海关以北绕道进入了东北,抢先占领了山海关,卡住了由陆路出关之必经咽喉要道。

9月15日,东北局成立,彭真为书记,陈云、程子华、伍修权、林枫为委员,指导东北一切党的组织及党员的活动,林彪则负责东北军事。

(彭真)

初期,从军事实力上来说,我军在东北是占有优势的,所以当时喊出的口号是“独占东北”,全力占领东北的大城市,关上东北的大门,海上守住安东、营口、陆上守住山海关、锦州,不让国民党军进入沈阳。

但随着斯大林和蒋介石的交易逐渐成熟(主要是蒋介石向苏联进行了妥协,苏联从中国获取了大量利益),在加上美国支持国民党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国民党大批军队得以进入东北,东北的军事力量由此发生了转变,敌我力量此消彼长,国民党军逐渐占据优势。

但是,此时东北局书记彭真对局势依然非常乐观,他说,国民党来10万,我们有30万,三比一必操胜算。其实,我军有30万不假,但这30万人,大多是在东北新发展的部队,里面吸收了大量的投机分子等,成分复杂,并无战斗力可言,后来形势一紧张,叛变了不少。

就这样,到11月底,东北形势急转直下,山海关、锦州相继失守。沈阳、长春、哈尔滨以及中长铁路沿线,苏军要交给国民党接收,并且强制我军撤出上述地区。

这时的情况已经非常清楚,占领大城市已无可能,工作重点应该转向中小城市和农村,但彭真并未看清这一点,12月还准备趁苏军撤走之机,集中兵力夺下沈阳,虽然这一提议被否决。

此时,东北局内部也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彭真还是希望占领大城市,至少和国民党平分东北,但林彪坚持首要工作是歼灭土匪、建立根据地、整训部队、建立地方武装,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随后矛盾进一步加深,彭向中央提出要换掉林彪,而林彪也致电中央军委,说彭等人盲目乐观。

当时的情况是,由于缺乏根据地,我军在东北寸步难行。苏静中将曾回忆:

“刚进东北混乱到什么程度,说了都让人不相信。白天打仗,晚上也睡不成,林彪亲自带李作鹏和一个小分队去打土匪。初来乍到,敌情也不了解,侦察员出去活动不了。在高桥打了一个小仗,抓了几个俘虏,一问,才知道敌人跑到我们前面去了。当地老百姓欢迎国民党,要下我们侦察员的枪。打上一小仗,一个团要留下一个营抬伤号,这怎么可能有战斗力?那时才深切体会到,没有根据地,不要说打仗,连脚都站不住。”

而另一方面,国共领导层正在进行会谈,很多人认为东北会走向和平,所以赞同了彭真的思路,即“要以战争换和平”、“消灭四平以北各大城市顽军,并占领上述各大城市,逼使国民党与我谈判,必要时再让出一部分给国民党以换得和平”。

在这种背景下,第一次和第二次四平战役爆发。短短一个月内,四平两易其手。在第二次四平战役中,国民党精锐新一军的进攻给我军造成了重大损失。其实,敌我实力的悬殊,决定了四平从一开始便不可能守得住的,这点林彪战前就曾提及,所以战役进行到后期,林彪决定撤退了,并先斩后奏,一边撤一边向军委报告,军委此时也意识到了四平守不住了,同意了林彪的意见。

四平之战虽然是一个重大挫折,但同时也是一个转折点,此时内战已经全面开始,和平无望,战争不可避免。中央也认识到彭真的路线不适合东北了,于是决定改组东北局。

而此时东北局中,除彭真以外,还有高岗、陈云、张闻天四个政治局委员,而林彪只是中央委员,论资历怎么也轮不到林彪。但是,关键时刻,毛主席展现了他过人的政治判断力和眼光,他深知之前军、政之间的分歧给东北局势带来的损失,所以东北的军政大权必须统一,一切为军事服务。

于是,毛主席决定将东北的重担交给了原本在资历方面落后的林彪,让林彪担任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

历史证明,毛主席的这一决定是非常正确的。

至此,林彪在东北开始大展拳脚,他提出“等、忍、狠”的作战原则,即军事行动要等待一下,等待土匪的肃清、群众的发动和根据地的建立;对于敌人暂时的进攻,要忍耐,避免过早地使用主力进行决战;时机成熟后,便要狠,集中兵力和敌人打大仗。

同时林彪对军队36万人进行了整编,用一年时间剿匪20余万人,派干部下乡,开展土地改革,取得人民的支持,有了稳固的根据地,东北的军队急剧发展和壮大。后方稳定后,林彪适时出击,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歼灭国民党军大批有生力量,迫使其由进攻转为防御,东北解放区也得到了巩固和扩大。到1948年秋,东北的军队已有100万余人,成为一支决定战局的重要力量。

在敌我实力悬殊、希望渺茫,东北局势处于艰难时期之时,毛主席慧眼识人,林彪临危授命,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不仅完全占据了东北的主导权,还带出了一支百万雄师,可谓是力挽狂澜。

(1)解放战争时期特工经典故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交警同志说得对,朱德才是力挽狂澜的关键人物。

南昌起义以后,大军南下去攻打广东省,试图在广东建立根据地,尤其是夺取广州港口。

从港口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就像当年北伐的黄埔军一样。

这样假以时日,不愁建立强大的红军。

但蒋介石不是傻子,立即调动部队围攻。

当然,朱德他们头脑也很清新,8月3日就放弃南昌。国军张发奎随后占领南昌,接着尾随追击。

同时,蒋介石部署部队正面拦截。

当时的部队大部分不是共产党员,同朱德他们并不是一条心。

蒋光鼐蔡廷锴师在南进广东途中脱离了部队。

长距离南下行军作战,天气炎热,没有正常的后勤,群众不了解,大量士兵逃亡。

沿途作战也是困难重重,伤亡很大。

陈赓任第20军3师6团2营营长,在会昌之战中,被打断了腿,留在长汀福音医院养伤。

部队艰难赶到广东大埔县三河坝,主力南下去攻打潮汕地区。

留下朱德率第25师(以73团为主),加入朱德的教导团及20军新组建的3师约3000多人,坚守三河坝。

结果南下的主力,遭遇了中央军和粤军的夹击,对方兵力是红军数倍。

9月底,红军一度攻占潮汕,但在敌人优势兵力猛攻下打败,几乎全军覆没。领导机关分散突围。后谭平山、周恩来刘伯承、贺龙、叶挺等主要负责人离队,分别前往香港、上海。董朗、颜昌颐率1300人余部转移至海陆丰地区与彭湃的赤卫队会合,后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

朱德的留守部队,遭到国军钱大钧3个主力师攻击,站不住脚。朱德判断局势不利,果断率2000多部队撤离三河坝,期间遇到南下逃回部队仅有200多人。

当时很多人认为南昌起义已经失败,到处都是敌人,区区2000多人根本无法生存。

他们认为干脆解散部队,去白区从事地下工作,寻机再起义。

然而,朱德坚决反对解散部队。

他认为如果去白区工作,几个警察就可以抓住他们。

相反,当时的中国有枪就是草头王,可以割据一方,成就自己的失业。

于是,朱德带领部队投靠老朋友,滇军将领范石生。

路上部队又逃走很多人,只剩下800人,师以上军事领导干部只剩下朱德,政工干部全走了。团级军事干部只剩下74团参谋长王尔琢,政工干部只剩下73团政治指导员陈毅。

在韶关,朱德的800人在范石生保护下驻扎了3个月,保证了部队的稳定。

1928年1月,朱德北上湖南,发动湘南起义,4月率部上井冈山,在宁冈砻市与毛泽东会师,建立红四军。

这就是中央红军。

大家主力,朱德当时是主力正规军,湘南起义后,工农革命军很快发展到1万余人,其中正规军也有3000人,而且装备很不错,不亚于国军主力部队。

而当时毛泽东在井冈山,主力部队只有800人,双方实力相差很远的。

朱德才是货真价实的红军司令,没有朱德就没有中央红军。

他是真正力挽狂澜的人。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战斗结束释放俘虏,俘虏重新被敌人队伍收容不是又增大敌方力量,这些老兵又为敌所用?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1947年6月初,华东野战军政治部俘虏管理处接到野司命令:“整编第74师俘虏一个不放,严加管制不使逃跑”!在孟良崮战役中,华野共俘虏敌两个整编师的官兵19676人,为什么特别规定整74师的俘虏一个不放呢?因为该师老兵成分较多,作战经验和战斗素养普遍较好,正是我军特别需要的“解放战士”,而这些官兵以为

  • 求建国英雄事迹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罗盛教,1952年1月2日清晨,罗盛教和战友宋惠云一起去河边练习投掷榴弹。正值隆冬季节,河面已被厚厚的冰雪盖住,几个儿童正在滑冰,笑声阵阵。忽然,传来了呼救声,有人掉进冰窟窿了!罗盛教抓起自己的帽子,往地上一扔,一弯腰,直冲过去。他一边跑一边飞快地脱掉身上的衣服,接着跳进了冰河里。过了好一会,罗盛教

  • 美国海军陆战队是如何通过二战从海军独立出来,成为一个独立兵种的?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感谢悟空问答的邀请。美国海军陆战队是美国军队中的一个独立的军种,美国海军陆战队最早成立于美国的独立战争时期,期间有过解散,重组,最终在举办大陆会议之后正式成立。因此美国的海军陆战队也是世界上最年长的一支陆战队。美国海军陆战队在每一个时期的任务分配也不尽相同。在美国海军陆战队成立的最初期,海军陆战队成

  • 辽沈战役,防守长春的郑洞国,为何下令士兵朝天开枪,然后投降?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在东北战场上,郑洞国绝对是个最悲情的人物,他吃亏在于太厚道。1948年3月13日,东北野战军攻占四平后,国民党军固守的长春,就成为孤悬在松辽平原上一座孤城。其实早在1947年10月17日下午六点半,林彪指挥的东北民主联军攻克小丰满水电站,切断了长春的电力供应。现在四平失守,中长铁路被切断,也等于掐断

  • 为何秦军士兵连工资都没有却还要为秦国浴血沙场?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秦国之所以强大,关键是有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维持这么一支军事力量是需要大量的财政支出的,但由于秦国实行的是义务兵役制,这就减少了巨大的经济负担。义务兵役,也就是没有工资,那如何保证军队的战斗力哪?这得益于秦国实行了一套严格的兵员管理制度和完善的军功制。01兵役管理制度秦朝沿袭了战国时期的郡县征兵制。

  • 美国独立战争时期,一万多美国民兵为何能赶走强大的英国人?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我很好奇,是什么让你产生了是美国人自己赶走英国人的错觉?赶走英国人的是卖肾援助的法国路易十六。美国人自己赶跑了英国人的说法,简直比我们自己独立打败日本人还过分十倍啊。当一小撮国家分裂分子在北美起事时候,英军在北美驻军就6000人,开始持续的在北美增加兵力,当时正是日不落帝国如日中天,龙虾兵打遍天下无

  • 在秦末农民战争中,你知道哪些以少胜多的战役?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1991年5月1日,一位老人来到河北省蓟县盘山烈士陵园,到抗日英雄包森墓前祭拜,并献上自己亲笔书写的花圈对联,对联上的字是:弓之鸟,漏网之鱼;不朽者,祭拜包森。此人叫冢更咻,是一位侵华日军老兵,此举一是为日军在侵华战争中对中国人民的生命赎罪;二是他在一次战斗中幸存下来,前来祭拜鲍森,是八路军的将军,

  • 秦末农民起义详细过程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刘邦性格豪爽,不太喜欢读书,但对人很宽容。他也不喜欢下地劳动,所以常被父亲训斥为“无赖”,说他不如自己的哥哥会经营,但刘邦依然我行我素。刘邦长大后做了泗水的亭长(亭长是管十里以内的小官),时间长了,和县里的官吏们混得很熟,在当地也小有名气。刘邦的心胸很大,在一次送服役的人去咸阳的路上,碰到秦始皇大队

  • 经典战争电影有哪些?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国内越战《高山下的花环》三大战役《大决战》三部曲这么犀利居然没人记得。。集结号我的团长我的团虽然是电视剧,不过画面不输电影鬼子来了战争与和平据说历史上耗资最多的电影,五年,耗资高达5亿6000万美元(1968年)。出口之后席卷整个西方电影市场,把当年许多好莱坞巨片打得一败涂地,成功翻本。苏联的电影,

  • 秦末农民起义将领周章的典型事例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司马迁《史记卷四十八陈涉世家第十八》周文,陈之贤人也,尝为项燕军视日,事春申君,自言习兵,陈王与之将军印,西击秦。2.司马迁《史记卷四十八陈涉世家第十八》行收兵至关,车千乘,卒数十万,至戏,军焉。3.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二世乃大赦天下,使章邯将,击破周章军而走,遂杀章曹阳。4.司马迁《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