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悟空邀请。
其实,我也很爱读《左传》,而且读的第一本史书就是《左传》。就因为此,也常为人诟病,例如一个叫做历史笑春风的朋友,他不能理解我为何如此迂腐。既然今天收到了这个问题,咱就为自己澄清一下,也为爱读《左氏春秋》的关羽、岳飞洗刷一下冤屈。
01君子左丘明《左传》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左丘明,被孔子赞为君子。左丘明本为姜太公之后,后因齐国内乱其先祖逃到楚国,祖上便世代担任楚国的史官,后又楚国的内乱逃到鲁国,仍担任鲁国的史官一职。
作为孔子的好朋友,没有人能比他更好地诠释孔子所著的《春秋》。我们可以看见多数史书为后人所怀疑,哪怕是24史之首的《史记》也概莫能外,因为其中不乏前后矛盾的陈述,且掺杂了个人感情。
然而,《左传》却是一个例外,我们可以不认同书中些许迷信算卦的说法,但是那就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那时的迷信就如今日的科学一样,有限的科技水平使得古人只能将不可解释的东西归诸于迷信。
那为何《左氏春秋》为如此得到后人的推崇,是因为左丘明坚持了秉笔直书的原则。所以,但凡春秋那段时期的历史,我个人更倾向于《左传》。
02忠孝礼义信纵观《左传》,你会发现贤臣劝说国君向善的谏言几乎占了半壁江山,文中所褒扬的重要思想便是忠孝礼义信。国君要礼贤下士,以信为立国之本,臣子要忠心侍君,儿女要孝顺长辈,朋友之间要重信守义。
再看关羽,无论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还是华容道上放过曹操,他的身上无不彰显着这些高贵的品格。而岳飞,当其母在他的背上刻上“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忠孝两字便深深地烙在了他的心里。无论朝代如何更迭,忠臣永远受到敬重,曹操敬重关羽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无论战争动乱,老百姓祭祀忠臣的庙宇永远矗立在那里。
这也是《左氏春秋》的价值所在,如果一本史书能让这么多后人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夫复何求?
03兵书除了宣扬正确的价值观,《左传》也是半本兵书。它涵盖了春秋期间所发生的大小战事,特别是重点描述了重大战役,如城濮之战,鞍之战等等。读过《左传》,再读《孙子兵法》,您会发现后者的许多观点与《左传》不谋而合。
郑庄公与周桓王的葛之战,主张先攻其薄弱的两翼,再攻击主力,此战法被后人广泛采用。先轸领导的城濮之战更是春秋战争史上的经典之作,围曹卫救宋比孙膑的围魏救赵早将近300年;先轸对楚国令尹的激将法,命人拖动树枝奔跑等布设疑兵战术,相信诸位在三国演义中并未少见。还有后来的两军夹水而阵、半渡而击之等战法,而由晋国卿大夫魏舒首创的魏舒方阵则是我国车战向步战转变的划时代的标志性事件。
涵盖了这么多战术的《左传》,关羽、岳飞这些将领们怎能不爱?
结语:左丘明,中国史上最伟大的史官之一,秉笔直书,公正地为后人展示了春秋时期的那段历史。《左氏春秋》,一半是史书,其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让后人受益匪浅;一半是兵书,其丰富的战争资料和战术讲解又让其成为诸多将领的最爱。
也正因为此,熟读《左氏春秋》的一代代忠义两全的优秀将领因此而生,当我们感谢这些名将们为保卫华夏大地抛头颅洒热血之时,更要感谢左丘明,是他的《左氏春秋》影响了那些名将的一生。
先说我的答案吧:原因有两个。第一,《左传》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春秋时期战事频繁,古代将军读《左传》,是想从古代战争中吸取历史经验;第二,著名军事家吴起深度参与了《左传》的成书过程,在《左传》里面富含大量的军事思想。古代将军读《左传》,也是间接学习吴起军事思想的途径。
接下来我讲把以上两点原因展开详述。
第一,《左传》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春秋时期战事频繁。古代将军读《左传》,是想从古代战争中吸取历史经验;
大家知道《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是《春秋》三传之一。《春秋》是由孔子删减编纂的史书,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部史书,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时期,前后共242年的历史。经过孔子加工之后,《春秋》成为五经之一,经书就有传,《春秋》的特殊之处在于一经三传,就是一部《春秋》,用《公羊传》、《谷梁传》和《左传》三部传。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宋朝叶梦得说:
左氏传事不传义,公谷传义不传事;后来朱熹也说:
左氏史学,事详而理差,公谷经学,理精而事误。可见,《左传》是把《春秋》里面的历史事实完整的记载了下来,而孔子编辑《春秋》另有一番大义,《左传》没有涉及。另外两本书专门讲义。
西汉的时候,《公羊传》是最早的官学,后来因为汉宣帝喜欢《谷梁传》,就把它也列入官学,而《左传》在西汉的时候地位并不高。只能算是民间史学。当时朝廷遇到一些重大决定甚至都需要从《公羊传》里面需求“理论依据”。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左传》的地位越来越高,到了东汉时期,像贾逵这些经学大师都很推崇《左传》,认为《公羊》义短,《左传》义长。到了三国时期,甚至有人说《左传》是太官家,《公羊传》是卖饼家。等到了唐太宗时代,奉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而站在孔子旁边配享先师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颜回,一个就是左丘明!
可见《左传》后来江湖地位之高!
《左传》除了详细的记载了君王事之外,还记录了此间大量的军事战争,比如晋国楚国之间的三次战争,城濮之战、鄢陵之战、之战。中学课本里面的《曹刿论战》和《烛之武退秦师》也是出自于《左传》。历代将领学习《左传》,一定会从这些古代战争故事里面领悟到战争的秘密。
第二,著名军事家、历史学家吴起深度参与了《左传》的成书过程,在《左传》里面富含大量的军事思想。
《左传》的作者是谁,直到今天还没有一个各方信服的定论。清代桐城派巨子姚鼐最早将《左传》和吴起联系起来,他认为左丘明是最早开始撰写《左传》之人,有草创之功,可是最后集大成者应该是吴起。到了民国时期,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和郭沫若走的更远,直接认为《左传》就是出自吴起之手。郭沫若在《青铜时代述吴起》中说:
“吴起去魏奔楚而任要职,必已早通其国史;既为儒者而曾仕于鲁,当亦读鲁之《春秋>;为卫人而久仕于魏,则晋之《乘》亦当为所娴习;然则所谓《左氏春秋》或《左氏国语》者,可能是吴起就各国史乘加以纂集而成。”吴起首先是个军事家,一辈子经历过卫过、鲁国、魏国、楚国多个国家,青年时期在鲁国率兵打败过强大的齐国军队,后来被谗言所伤,出走魏国,又打过很多胜仗,他撰写的《吴起兵法》是兵家必读书目。吴起身兼儒家、法家的学识,又有丰富的军事经验,这些在《左传》的文章里面都有对应的文章体现。而且吴起后来在魏国镇守西河二十多年,除了打仗之外,有足够的时间撰写历史。
所以史学大家钱穆就说,《公羊传》和《谷梁传》里面记载各国史料不多,而《左传》里面非常的丰富。要说同时看到晋国楚国两个国家历史资料,吴起肯定是最合适的人。因为他先在魏国,后来去了楚国。此外,《左传》里面的军事部分讲的特别好,而吴起恰好是一个很懂军事的人。
综合这些大家的意见来看,最可能的情况是,《左传》并不是一个人完成的著作,而是不断修订完成的史学著作,这种情况在我国古代是很常见的。而军事家吴起在《左传》的创作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书中也蕴藏了大量的军事战争知识和经验。所以,这也是历代中国将领喜爱读《左传》的最重要原因。
总结一下:《左传》这本书由于军事家、历史学家吴起的深度介入,既记载了春秋时期大量的军事战争过程,有包含了丰富的军事战争经验,对于普通读者是一本史书,对于军人来说又是一部生动的军事教科书。或许这就是关羽岳飞等中国历代将领爱读《左传》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