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一曼——抗联女英雄赵一曼(1905-1936),原名李坤泰,学名李淑宁,又名李一超,四川宜宾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著名的女民族抗日英雄。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被中国共产党派到东北地区领导革命斗争。1934年担任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委员兼铁道北区委书记,组织抗日自卫队,与日军展开游击战争。1935年担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第1师第2团政委,11月,与日伪军作战时不幸因腿部受伤被捕。日军为了从赵一曼口中获取到有价值的情报,找了一名军医对其腿伤进行了简单治疗后,连夜对其进行了严酷的审讯。面对凶恶的日军,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赵一曼忍着伤痛怒斥日军侵略中国以来的各种的罪行。凶残的日军见赵一曼不肯屈服,使用马鞭很戳其腿部伤口。身负重伤的赵一曼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坚强的意志和誓死抗日的决心,痛的几次昏了过去,仍坚定地说:“我的目的,我的主义,我的信念,就是反满抗日。”没说出一字有关抗联的情况
为战争而奉献英雄的光荣事迹
可爱可敬的“小皮球”在成千上万的红军队伍中有一个12岁的小红军,他的名字叫候登襄。候登襄黑黑的、矮矮的,圆圆乎乎,跑起来像个小老虎,大家就叫他“小皮球”。“小皮球”候登襄人小志不小,是一个红军宣传队员。宣传队一共20多人,最大的20岁,“小皮球”是最小的一个。1935年8月下旬,“小皮球”所在的宣传队进入了川西北的水草地。这是一片荒无人烟、无边无际的沼泽。看起来绿油油,天高云淡,走起来,一不小心就会陷入泥潭,刚刚还是大晴天,瞬间就黑云密布,狂风暴雨。为了行动方便,宣传队分成了几个小组。“小皮球”所在的这个组一共5个人,他们做了具体分工:组长负责保管口粮,其他几个人,有的扛捆干柴做饭时引火用,有的背着用被单做成的“帐篷”,有的身背道具。“小皮球”行军时负责背着做饭和烧水用的小铜锅。“小皮球”全组5个人出发时一共带了10来斤口粮,过草地要走七、八天,根本不够吃。每到一个宿营地,他们就四处去寻找能吃的野菜,什么锯齿菜、刺儿菜,凡是能吃的都采回来。“小皮球”把小铜锅支起来,把水烧开,组长打开了小口袋,一粒一粒地把青稞和荞麦放进锅里。几个人围着小铜锅,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来。有的说:“咱们吃的是青稞顿牛肉!”有的说:“不!是韭菜煮青稞!”组长说:“你们说的都不对,咱们吃的是八宝粥!”这时,“小皮球”端着碗,一边吃一边说:“对!咱们吃的是八宝粥!”他狼吞虎咽,吃的还真香。这天晚上,大家累了一天,想找一块地方睡觉。难找啊!还是组长发现小水沟旁长着一丛水柳条。大家七手八脚把水柳条压倒,铺上被单,支上“帐篷”。“小皮球”调皮地说:“今晚上咱们住上小洋楼了”。可是,夜里大家睡得正香的时候,一阵狂风把“帐篷”刮跑了。天黑黑的,在到处是水草的泥潭里,上哪儿去找“帐篷”呢?“小皮球”他们只好互相背靠着背蹲着“睡”了。“小皮球”在风雨中成了“落汤鸡”。一天晚上宿营时,“小皮球”他们给战士们演了一场节目。第一个节目就是“小皮球”当主角的《童子舞》。他们边跳边唱:“牛皮本是好东西,吃多了就要涨肚皮,好东西,呦嗬嗨!……”战士们都开怀大笑了起来,一天的疲劳都赶跑了。宣传队员们都是十来岁的孩子啊!他们白天和战士们一样行军,在草地里跋涉,宿营了,还要为大家演出节目,为大家鼓舞士气,创造快乐,战士们被感动了。一个大个子战士把“小皮球”拉到一边,在口袋里摸了半天,掏出一把炒米,送到“小皮球”手里,轻轻地说:“小兄弟!拿着吧!”在草地里,一粒米都是宝贵的啊!“小皮球”捧着炒米,眼睛湿润了。“小皮球”盯着大个子战士的脸说:“你吃什么?”大个子战士不经意地说:“我还能撑几天,你吃吧!”“小皮球”没有吃。他捧着这把比金子还珍贵的炒米交给了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