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阳翟大道的来历?

阳翟大道的来历?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1170 更新时间:2024/2/23 20:48:32

禹州古称“阳翟”,从春秋至明初,历时两千多年,在华夏五千年文明长河中打下了极其深刻的历史烙印,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阳翟”在禹州人心目中有着深厚地故土情结,弄清“阳翟”之渊源,既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也有正讹误的现实意义。对于“阳翟”的含义和出处,近代学者多有不同意见。一是阳翟故城既不在嵩山之阳,也不在颍水之阳,阳翟之“阳”取自何意?二是“翟”字有两个读音,是读作“狄”还是读作“宅”?三是“阳翟”之名始于何时?

传统认为: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北方翟人(亦称狄人)入据栎地(今禹州),因其地在嵩山之阳,故改称阳翟(音狄)。

笔者认为,上述释义不很准确。一是阳翟故城位于嵩山东南方,并非真正意义的嵩山之阳,说位居嵩山之阳较为牵强。二是公元前636年,北方翟人(亦称狄人)入据栎地的时间很短,并没有在禹州一带形成大气候。春秋时期,秦、晋、楚三国对郑国的影响力远远大于“北狄”部族,三霸控制或占领栎邑的时间要比“北狄”长的多,用一个在中原昙花一现的北狄之“翟”作地名,显然理由不是很充分,不能让人信服。

2006年7月,武汉大学教授徐承泰带队对禹州城北八里营战国遗址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抢救性发掘,出土大量战国初期陶器,认为该遗址为早期阳翟城。阳翟之“阳”,因城在颍河之“阳”已被考古学证实。关于阳翟之“翟”,学者说法不一,各有侧重,不一一而论。今笔者有一孔之见,可能对正本清源“阳翟”地名有所裨益。

北宋末邓名世撰《古今姓氏书辩证卷三十九》载:“翟:西河翟氏,出自黄帝之后,春秋时,世居北地,后徙西河,故贾逵注《国语》云:翟居北地,后为晋所灭。秦并天下,子孙分散,居晋地及江南。今翟氏出汝南而音宅者,又别为一氏,更考正之。”

清代黄辑录的《知足集斋集》记载:“翟,其一言狄,春秋时世居北地,后徒西河。其二音宅。”

《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记载,上古时候,北方有翟族,以山雉为图腾,史亦称翟国。

《康熙字典》“翟”字解释:《姓纂》姓苑,本音翟,後改音宅。

《姓氏考略》曰:隗姓出于古帝大隗氏,春秋时的狄与咎如均为隗姓,隗姓望出西河。隗氏后人尊大隗为隗姓的得姓始祖。

上述有限史料表明,“狄”通翟,应无争议。翟姓主要源流出自黄帝时期的大隗氏。大隗氏上古时期就居住在今禹州北部的具茨山一带,以山雉为图腾,古称翟地或翟国。夏商之际,翟人被迫外迁,居住在今山西北部一带,成为“北狄”少数民族。春秋时期,北狄族群逐渐发展壮大,通过势力渗透,与古老中原密切交集。他们与周人一样,通过战争、通婚、迁徙等途径,与中原诸夏深度融合。而后因晋国强大逐步被晋国所消灭。战国时期,一部分失地翟人迁往陕西生存繁衍,史称义渠国,战国后期被秦国所灭亡。

近代有学者研究认为,周定王十三至十九年(前594前588年),晋国集中力量连续发动了针对北方赤狄的战争,赤狄的潞氏部、甲氏部,铎辰氏部、皋落氏部、留吁氏部、咎如氏部相继灭亡,隗氏翟国不复存在,翟人大部分沦为晋国臣民,逐渐融合于晋人之中。另一部分则归入西河义渠国。

在长期的战乱中,翟国人的后代就以原国名为姓氏,称狄氏,后因“狄”字在当时“名恶”而改为谐音字翟氏,后迁居分散全国各地,典籍《国语注》中有记载:“新安翟氏,春秋时赤翟之后,以种名为狄氏,后改为翟氏。”

两汉后,由于各地方言不同,翟氏族人逐渐形成了两种姓氏读音,居于长江以北翟姓大多读作“狄”,居于长江以南翟姓大多读“宅”。到了唐末五代时期以后,翟氏族人对本姓的读音大多趋向“宅”音。

笔者赞同上述观点。

那么,上古时期的“翟地”、“翟国”在哪里呢?

翟族古聚落资料鲜见于史藉,今天已经很难考究清楚。禹州文殊镇区西北有一座“翟山”,传说翟山周围是春秋时期的翟人城。有学者撰文指出,西周初期,周成王姬诵(公元前1055前1021年,西周第二位君王,在位21年),封次子于翟地,地在禹州,子爵,世称“翟子”。到了春秋初期,翟地被郑武公(姬掘突,公元前770~前744年在位)所吞并。周成王次子的封地被郑武公占据,遭到了当地民众的激烈反抗,翟族各部落与周王室之间不断发生激烈冲突,东周王朝被搅得鸡犬不宁。史官就把翟族称作敌人记录在史册,于是翟族就变成“狄”族的称谓。上述观点没有史料支持,因此不敢断言翟山一带是否成王次子的封地。但是,春秋时期翟人曾在这一带长期聚居应该毫无疑问。

广东《翟氏家谱》记载:翟姓的来源,主要是以国为姓。出处有三种,一说出自隗姓赤狄人所建的翟国,春秋时为晋所吞并,赤狄人以国为姓;二说出自祁姓,为黄帝轩辕氏的后裔,他们建立的翟国春秋时为晋国所灭,后翟人以国为姓,尊轩辕为始祖;三是出自姬姓,周成王封次子于翟,其后以国为姓。距今四千年前,有部族首领黄帝者统治黄河流域之中原地区,黄帝后人之一居住在称为翟地的地方,并于东周时期建立了翟国,翟国于春秋战国时期为晋国所灭,翟地居民以国为姓,以志不忘故国。据《姓氏考略》的记载,商代遗留下来的青铜器中,有一件翟父鼎,翟父是翟氏的祖宗,翟氏都是以地名为姓氏的。翟氏后人尊翟父为翟氏的始祖。

《翟姓考证》一文曰:“武王弟叔度封蔡国,成王子封翟国,灭于晋。翟(狄)国王室投蔡地,裔多英才,自成一脉,改翟(狄音)为翟(宅音),翟(宅)始自出也。”先祖在汝南上蔡定居,改为宅音,形成汝南郡望及后来的南阳郡望,从此便与翟(狄)姓区分开来,翟氏家族也逐步走入鼎盛时期。

《翟氏家谱》记载的上古翟国地望均在禹州境内,是有历史根据的。众所周知,黄帝生于始祖山,位于禹州北部与新郑交界的具茨山中,具茨山古代又称为大隗山。《庄子徐无鬼》载:“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方明为御,昌寓骖乘,张若、朋前马,昆阍、滑稽后车;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适遇牧马童子,问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

庄子所讲的故事实际上已经肯定了大隗氏聚落翟地就是在禹州境内。黄帝时期,大隗氏及其部落可能已经从具茨山迁徙到山南颍北一带居住,不然,七圣怎么会在襄城之野迷路呢?黄帝本身居住在具茨山,他们一行拜访大隗,一定是下山一路向南,不可能向其它方向行走。当时他们或许遇到大雾弥漫而迷路,无法辨别目的地的具体位置,因此,不知不觉路走过了,到了今天的襄城县境内。在“襄城之野”,七圣既找不到翟地,也弄不清楚向哪个方向寻找?正不知所措之时,适遇牧马小童指路,方才解决了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肯定的说:上古时期,大隗氏翟地(或翟国)地望就在具茨山以南,颍河以北这片土地范围内,不可能在其它任何地方。

禹州境内从古至今盛产长尾山稚(俗称野鸡),今天的人们仍然可以经常看到这种长有彩色华丽长翎的锦鸡,在禹州乡间田野悠闲飞动的身影。在甲骨文中,翟字上边是美丽的“羽”毛,下边的是一只山稚的象形“佳”,说明在夏商时期,古人对翟鸟很崇拜,翟族人以漂亮的山雉为图腾,以象形山雉“翟”字为姓氏,也就不奇怪了。

由此看来,阳翟之“翟(音狄)”,来源于禹州一带是大隗氏部落翟人祖居地,这是“翟”字准确的诠释。

那么,“阳翟”之名始于何时呢?史载,公元前562年四月,晋悼公命宋、鲁、卫、曹、莒、邾、滕,薛、杞、小邾之君及齐太子光率军会同晋军联合攻打郑国。当年六月,郑国抵抗不过,郑国君主遣使出城求和。七月,众诸侯与郑国君主在亳地(今河南郑州)会盟,郑国承认服从于晋。随后,秦景公使庶长鲍救郑,在栎邑打败晋军。《史记秦本纪》载:秦景公“十五年(前562),救郑,败晋兵于栎。是时,晋悼公为盟主。十八年(前559),晋悼公强,数会诸侯,率以伐秦,败秦军。”由此可见,公元前636年,翟人帮助周襄王讨伐郑国,攻取栎邑之后长达74年,“栎邑”之名一直沿用,并没有被改变。公元前562年之后,“栎邑”地名才不再见于史册。由此可以断定:“栎邑”改“阳翟”,应该始自公元前562年559年之间,以公元前559年,晋悼公改“阳翟”之名的可能性最大。

晋侯周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纵横家,他执政时期,远交近攻,安内攘外,戎狄相敬,中原尽附,以文韬武略引领晋国走向了鼎盛。晋悼公一生铸就了征服戎狄,强国霸权,号令中原的辉煌基业。他率领众诸侯打败秦军,收复重镇栎邑后,为安抚翟国后人,不绝翟祀,改“栎邑”为“阳翟”,完全符合当时的政治需要和民众愿望。清顾祖禹对这段历史应该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他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述:“秦景公十五年,救郑,败晋兵于栎。后改为阳翟。战国初,入于韩。”的结论无疑是正确的。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中国历史最大的战列?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一.长平之战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包围歼灭战,此次战争双方投入兵力过百万。在战争中,赵王急于求胜,中了秦国的离间之计,弃用让秦国头痛不已的名将廉颇,而启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弃用了防守战略而组织向秦国发起进攻。白起假装溃败,诱敌深入,并截断敌人的退路,将赵军困在长平使其弹尽粮绝,

  • 现代战争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美军第一骑兵师第七骑兵团第一营的450名战士,在盲目的指挥下,竟毫不知情、毫无准备地降落在北越军队集结的中心区域。北越方面在降落地点周围早已部署有2000以上的兵力,第一营的战士不得不面对近5倍于自己的敌人。尽管他们背后拥有强大的远程和空中火力支持,但是毕竟众寡悬殊,一营的官兵不得不展开一场异常惨重

  • 1876年至1878年什么率清军歼灭和驱逐阿古柏侵略军收复什么失地?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1876~1878年(清光绪二至四年)左宗棠指挥清军驱逐侵占新疆的阿古柏侵略军,维护中国领土完整的战争。时代背景与战争起因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列强分割世界领土的斗争日益加剧,英俄两国在中亚地区的角逐激化,对中国西部边境特别是新疆地区的安全构成直接威胁。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古称西域。全境四

  • 急!!以长平之战为例客观、公正的评价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战争?要简短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春秋时期的战争和战国时期的战争性质不同,春秋时期的战争以争夺霸权为主,战国时期的战争以争夺土地为主。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末期,公元前262年,秦国进攻韩国野王,不就野王失手,从而切断了韩国上党郡和本土的联系,韩国想秦国求和,献出上当,野王,上党太守冯亭不从,将上当献给赵国,赵孝成王派兵接受上当,秦王大

  • 在古代时,发生在郑州的战争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1.郑灭郐、虢之役2.郑庄公与共叔段之战3.郑、卫制北之战4.郑烛之武退秦师5.郑弦高智退秦师6.萑苻泽奴隶起义7秦、魏华阳之战8.陈胜、吴广起义军与秦荥阳之战9.成皋之战10.官渡之战11.晋李矩反击汉将刘畅之荥阳之战12.晋耿稚袭汉刘粲之小平津之战13.后赵镇压梁犊起义之战14.宋、北魏河南之战

  • 纵横布兵打仗典故?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战争,是人类绝不期望发生的。但它又似乎贯穿于人类历史的始终。下面是战争的历史典故,一起来看一下吧。【草木皆兵】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谁料,苻

  • 史记长平之战原文解析?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秦军屡屡打败赵军,廉颇便下令赵兵坚城固守。赵王以为廉颇损失惨重后更加胆怯,不敢迎战,愤怒之余,就多次斥责他。这时应侯范雎又派人带上千金去赵国施行反间计,到处散布谣言说:“秦国所畏惧的,只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做大将。廉颇极易对付,而且他也就快投降了!”赵王很快中计,任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蔺相如劝阻

  • 朝鲜古代女官职有那些人?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朝鲜古代女官职:后宫内命妇一品嫔(正)贵人(从)二品昭仪(正)淑仪(从)三品昭容(正)淑容(从)四品昭媛(正)淑媛(从)五品尚宫、尚仪(正)尚服、尚食(从)六品尚寝、尚功(正)尚正、尚记(从)七品典宝、典衣、典膳(正)典设、典制、典言(从)八品典赞、典饰、典药(正)典灯、典彩、典正(从)九品奏宫、奏

  • 南京保卫战,唐生智手握15万重兵,为何10天就被日军攻破?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南京保卫战时,王牌74军参加了此战并且一直坚持到最后。南京陷落时,面对日军的重重包围和追杀,王牌74军是如何突出重围的呢?为何15万大军守城,不到8天就全军溃败?一位亲自参加此战的师长记录下了当时的情景,他的记录却令人痛心、发人深省。王耀武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驻守上海的中国军队奋起抵

  • 马鞍山市解放前属于南京吗?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1、马鞍山市解放前不属于南京。2、马鞍山市与南京市相邻,但始终是隶属安徽市,解放前受原当涂管辖,1956年建市。马鞍山市解放前不属于南京,属于安徽省。相传楚汉战争时,楚霸王项羽被困垓下,四面楚歌,败退至和县乌江,请渔人将心爱的坐骑乌骓马渡至对岸,后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而亡。乌骓马思念主人,翻滚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