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郑灭郐、虢之役2.郑庄公与共叔段之战3.郑、卫制北之战4.郑烛之武退秦师5.郑弦高智退秦师6.萑苻泽奴隶起义7秦、魏华阳之战8.陈胜、吴广起义军与秦荥阳之战9.成皋之战10.官渡之战11.晋李矩反击汉将刘畅之荥阳之战12.晋耿稚袭汉刘粲之小平津之战13.后赵镇压梁犊起义之战14.宋、北魏河南之战15.瓦岗军起义——大海寺与石子河之战16.唐击窦建德虎牢之战17.后晋平范延光汜水之战18.岳家军克服郑州19.刘福通领导的巾农民起义军在河南的斗争20.明末农民军荥阳大会
孔子指挥的战事有哪些?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可能大家不知道的是:孔子其实还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文武双全之士。孔子的勇武之能,完全得益于他的父亲叔梁纥。
《史记》说,“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泊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孔子的祖父叫孔父嘉,他的父亲名叫叔梁纥,做过鲁国的武官,是位著名的武士,曾打过仗,并以军功升为陬邑宰大夫。据《左传》中记载,晋国组织鲁、曹等诸侯联军攻倡阳。倡阳守军开城门而暗地设置悬门,引诱部分敌人入城后再放下悬门,企图采用围歼的办法。关键时刻,叔梁纥挺身举起沉重的悬门,直到入城的联军全部撤出,才撒手而退。
孔子有这样一位勇武的父亲,自己自然也继承了不少。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长九尺有六寸”。孔子不仅身材魁梧,力气也大得惊人。《列子》记载说:“孔子劲,能招(扛举)国门之关。”意思是说,孔子力气很大,一人就能把闩城门的木杠举起来。
周代凡贵族子弟,都要受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育,作为陬邑宰大夫之子,孔子在青少年时代,无论是通过乡校还是自学,习得六艺是毫无疑问的。
射箭,在周代是重要的礼仪之一,也是天子选贤纳士的必考科目。据《礼记射义》载:有一天举行“乡射”,孔子“射于瞿相之圃,观之如堵墙”,可见孔子的射艺之精,在当时就很有名。
另据《淮南子》载,孔子善跑,称孔子“足蹑郊(狡)兔”连奔跑的兔子都能捉到。除此之外,驾马车可能是孔子最精通、最娴熟的一门技巧,也就是古人说的“御”。“御”也是周礼之一。《孔子家语》称他“御狂马不释策”,他自己也曾说过:“吾和执?执御乎?执射乎?吾吾执御矣。”
孔子主张和平,反对战争。《论语》说:“子之所慎:斋、战、疾。”也就是说,孔子慎重对待斋戒、战事、疾病。军事战争虽是国之大事,为时人所重,但他却反对专注于兵战。孔子希望人们了解社会,懂得社会,也注意从细节上关心民众。尽管孔子反对战争,但战争毕竟不可避免。所以,他说:“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也就是说,如果不对百姓进行训练等,就让他们上战场参加战斗,无异于抛弃他们。孔子的弟子冉有曾为季氏带兵打仗,取得胜利。当季氏问冉有关于军旅的知识从哪里来时,他说是“学之于孔子”。可见,在冉有看来,孔子乃是“大圣”,其学无所不包,“文武并用兼通”。
从以上的记载我们得知,孔子的确是文武双全,她同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勇武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