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朝鲜古代女官职有那些人?

朝鲜古代女官职有那些人?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1098 更新时间:2024/1/4 14:04:21

朝鲜古代女官职:后宫内命妇

一品

嫔(正)

贵人(从)

二品

昭仪(正)

淑仪(从)

三品

昭容(正)

淑容(从)

四品

昭媛(正)

淑媛(从)

五品

尚宫、尚仪(正)

尚服、尚食(从)

六品

尚寝、尚功(正)

尚正、尚记(从)

七品

典宝、典衣、典膳(正)

典设、典制、典言(从)

八品

典赞、典饰、典药(正)

典灯、典彩、典正(从)

九品

奏宫、奏商、奏角(正)

奏变徵、奏徵、奏羽、奏变宫(从)

内命妇指在宫中奉职女官中有品阶(官位)者。正一品到从四品实际上都是国的侧室,正五品以下到从九品都是宫女,按各自名称所示任职。

正从:所有的官品分为九品,从最高的正一品到最低的从九品,各品又分正、从。正三品以上称为堂上官,从三品以下为堂下官。有时从三品以下、六品以上的内命妇也会被划分为堂上官。

嫔是国王侧室中地位最高的人。国王的正室称为妃,一旦嫔被封为正室即成为妃,妃是没有品阶的。

世子宫的内命妇

二品

良娣(从)

三品

良媛(从)

四品

承徽(从)

五品

昭训(从)

六品

守闺、守则(从)

七品

掌馔、掌正(从)

八品

掌书、掌缝(从)

九品

掌藏、掌食、掌衣(从)

世子宫:继承王位的王世子的宫殿。世子宫所属的内命妇,从五品以上并不担当职务

宫外

外命妇

夫人的封爵取决于丈夫的官职。但是,如果夫妇二人离婚,妻子一方在前夫生前与其养子或养子的子孙再婚者是不可以被封以爵位的。还有,接受封爵者如有在丈夫死后与其他男性再婚的情况,也将被剥夺爵位。王妃的父亲、二品以上的宗亲(王族)、功臣、功臣继承人、王妃的母亲、世子的女儿、二品以上者宗亲的妻子、与公主、翁主结婚成为驸马者拥有邑号,付其出生地或者本(*1)的地名加以称呼。

外命妇:大殿乳母、王妃母、王女、王世子女、宗亲之妻、武官之妻中具有品阶者。外命妇的封爵取决于丈夫的官职,但并没有经济上的保障,只享受名义上的待遇。

文武官妻:文武官之妻的爵位,根据丈夫官职划分为从正一品的贞敬夫人到从九品的孺人,给外命妇的封爵。例如,正一品领议政的夫人为贞敬夫人,正三品承旨的夫人的称号为淑夫人。堂下官之妻的封爵,以从三品的淑人为最高,以下没有正从之分,四品为令人,五品为恭人。六品为宣人,七品为安人,八品为端人,九品为孺人。

府夫人:为正一品的外命妇中王妃之母以及大君(王的嫡出子)之妻的封爵。

古代朝鲜的官职称谓由于氏朝鲜是中国的藩属国,所以在1896年独立之前,称谓方面严格遵循中国礼制,从不僭越。朝鲜君主称国王,尊称为“殿下”或“主上殿下”,自称为“寡人”。翻译中称国王为“皇上”、“陛下”,或国王自称为“朕”的,都属瞎遍乱造;国王的正妻相当于中国的皇后,但是称为王妃,尊称为“中宫殿”或“中殿娘娘”。翻译为“皇后”也是错误的。《大长今》中出现的,是中宗朝的文正王妃坡平尹氏。在王妃之下,还有嫔、淑媛、淑容、贵人这些等级,剧中连生即被册封为淑媛;王位继承人(通是国王的长子)称世子,尊称为“邸下”或“世子邸下”,国王诸子皆称“大君”;王世子的正妻称“王世子嫔”,尊称“嫔宫娘娘”;当今国王的母亲称“王大妃”;二代先王的正妻称为“大王大妃”。按照上述标准,我们就不难辨别翻译中一些常识的错误。李朝的官职仿照中国,分为九品,由正一品到从九品,共计十八级。其中,正三品分正三品堂上正三品堂下。正一品至正三品堂上,称为堂上官。正三品堂下到正七品,称为堂下官或参上官。正七品以下为参下官。可见正三品堂上和堂下,是一个职份高下的分水岭。长今在她八岁时的第一次考试中,就准确无误地详述了每一级官职包含的各项职务。剧中中宗加长今为正三品堂上官,以一女子而得此高位,实为惊世骇俗。在国王下面,有最高辅佐机关议政府,其长官为“领议政”,相当于中国的内阁首辅。领议政之下为左右议政,与领议政同为正一品。再下为从一品左右赞成、正二品左右参赞。再下有舍人等职官。议政府之下有吏、户、礼、兵、工、刑六曹,相当于中国的六部。其首长称判书,相当于中国的六部尚书。检察谏议机构为司宪府和司谏院(两府)。此外还有承政院,为国王起草旨意。宗亲、忠勋机构有宗亲府、忠勋府、仪宾(相当于驸马)府、敦宁府等。国学为成均馆(相当于中国的国子监)。其他机构有奎章阁、经筵厅、弘文馆、艺文馆等。史馆称春秋馆。在《大长今》中出现的从属于六曹的内廷供奉机构有内医院(服务于宫中王室的专属医疗单位)、内侍府(掌宫廷内膳食、传令、守门、打扫等事)、内赡寺(掌管宫中各殿以及朝中二品以上大臣食物、酒饮及油等物)、司饔院(掌管御膳以及宫廷内三餐之事)、内需司(掌宫廷内用的米布、杂物和奴婢宫人等事)等,其他机构还有典医监(负责训练医官)、活人署(负责救治都城病人)、义盈库(掌管油、蜜、黄腊、素物、胡椒等事)、司圃署(掌管园圃、蔬菜等事)等。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南京保卫战,唐生智手握15万重兵,为何10天就被日军攻破?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南京保卫战时,王牌74军参加了此战并且一直坚持到最后。南京陷落时,面对日军的重重包围和追杀,王牌74军是如何突出重围的呢?为何15万大军守城,不到8天就全军溃败?一位亲自参加此战的师长记录下了当时的情景,他的记录却令人痛心、发人深省。王耀武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驻守上海的中国军队奋起抵

  • 马鞍山市解放前属于南京吗?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1、马鞍山市解放前不属于南京。2、马鞍山市与南京市相邻,但始终是隶属安徽市,解放前受原当涂管辖,1956年建市。马鞍山市解放前不属于南京,属于安徽省。相传楚汉战争时,楚霸王项羽被困垓下,四面楚歌,败退至和县乌江,请渔人将心爱的坐骑乌骓马渡至对岸,后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而亡。乌骓马思念主人,翻滚自

  • 中国古代的巾帼英雄的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只做系统的举例````````1.花木兰代父从军2.梁红玉擂鼓披挂(北宋韩世忠之妻)3.穆桂英挂帅杀敌(杨门多的是了)4.樊梨花随夫西征(大唐薛仁贵之妻)5.王昭君远赴西域(算不算也有贡献哈)6.小缇萦上书救父还有的只能算是不让须眉了```也不知能否算是英雄````每个人心目中的英雄概念也不一样哈`

  • 在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大规模的战争?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1、秦末农民战争2、七国之乱3、西汉武帝伐匈奴4、黄巾起义5、三国混战6、西晋八王之乱7、隋末农民起义8、安史之乱9、宋辽、宋金民族战争10、宋元战争11、元末农民起义12、明末农民战争13、郑成功收复台湾14、三藩之乱15、太平天国起义16、白莲教起义17、鸦片战争18、甲午战争19、辛亥革命20

  • 长平之战的真实历史?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这是秦国率领军队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从秦国出兵使赵国割让上党到秦国获胜,历时三年。赵军最终战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此战,秦军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秦军完成了对韩国上党(今山西沁河以东地区)的包围,上党郡守冯亭为借赵军抗秦,献上党于赵,引起秦赵在长平(今

  • 中国古代战争发展规律?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发达。但文明总与战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一部文明史就是一部战争史。战争促进了文明的发展,文明的发展又为战争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中国古代战争的发展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即原始社会时期、奴隶社会时期、封建社会前期、封建社会后期。原始社会:战争与战具的萌芽在漫长

  • 河阳之战李光弼如何击败史思明?河阳之战战事解读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河阳之战是发生在安史之乱期间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也被认为是古代最为经典的攻坚战之一。最后唐军副元帅李光弼多次挫败史思明的进攻,取得了战事的胜利。史思明占据洛阳后,便一直和退守河阳的李光弼相持。李光弼知道河阳一定不能失守,史思明则是多次率军进攻河阳,想要一举击溃李光弼。但李光弼凭借自己的经验和优秀的指

  • 爱国抗日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杨靖宇》——爱国英雄杨靖宇21岁参加革命,1940初,他被日军围困,身负重伤,啃不动树皮,只能将棉衣里的棉花和着冰雪吞下去充饥。日军劝降不成,便放乱枪,年仅35岁的杨靖宇壮烈牺牲。残忍的日军剖开他的遗体,当看到他的胃里只有野草和棉絮时,这些被杨靖宇带领的抗日联军弄得焦头烂额的侵略者全呆住了。在冰天

  • 先秦时期发生在河南重大历史事件?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在禹晚年的时候,各部落首领一致推举伯益为继承人,但大禹却暗中扶植自己的儿子启。等到禹死后,启凭借权势杀死了继承人伯益,夺取了天下。夏启继位之后,远古的“禅让制”被破坏了,取而代之的是“父传子”、“家天下”的世袭制。这一制度在中国实行了3900多年,直到公元1911年清王朝被推翻为止。夏启的儿子太康继

  • 蒙恬指挥灭楚了吗?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是李信指挥的,秦始皇认为年少壮勇的将军李信,曾以数千兵急追燕太子丹于衍水,并获得了胜利,是率兵攻楚的理想将领。于是便委以重任,并问李信说,如果派兵攻楚,需要多少兵马?李信答复说“不过用20万人”。始皇又问王翦,王翦则说“非60万人不可”。始皇不同意王翦的意见,而同意李信的说法,当即说:“王老将军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