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闾楼在东城上接东罗城北角处。因建东罗城接连关城,虑有不测,特置楼设军。
临闾楼与东罗城同期建成,是拱卫山海关城的防御性建筑。清以后逐渐废弃。后来的临闾楼是后人为了纪念它而建。
临闾楼坐落于一长方形城台上。城台面阔25米,台高10米。临闾楼建筑面积119.52平方米,楼高10.22米。为五脊歇山单檐顶,砖木结构。楼东、北、南三面辟有20个箭窗,战时弓弩手居高临下,凭窗射敌,威力极大。
威远堂即为东北角楼,位于山海关城的东北角。与位于山海关城东南角的靖边楼互为辅助,遥遥相对。
据《山海关志》记载:“威远堂始建于明初。明初徐武宁建关时欲于此建楼,与南角楼并峙”,后因徐达进京未归,工程中途停止。1565年,主事孙应元在角楼旧址上建立了“威远堂”。
威远堂战略防卫地位非常重要,历代都对其进行过不同规模的修葺。清代以后,由于长城在军事战略上的地位逐渐丧失,威远堂也渐渐被废弃,后来仅存遗址。
牧营楼据《山海关志》记载:“牧营楼在东城上接东罗城南角处,与临闾楼同为镇东楼的配楼。”以后被废弃。
后来的牧营楼是人们为了纪念此楼阁而建,后来的牧营楼城台为四棱形,台面阔21米,台高11米,南北与主线长城相连。
牧营楼建于城台之上。建筑面积118平方米,楼高10.5米,单檐歇山瓦顶,两层砖木结构,楼上辟有20个箭窗,易守难攻。
靖边楼亦称东南角楼、东南台,位于山海关城的东南隅,是山海关城的防御性建筑。
据清嘉靖十四年版的《山海关志》中记载:靖边楼始建于明初,1587年、1611年分别重修过。清嘉庆十年改建为奎光楼,亦称奎星楼。
后来的靖边楼的人们重建的,基本上是仿明式建筑。整个楼体建于一个宽阔的城台上。
靖边楼城台主台体面阔43米,高11米,上建有30个垛口,26个射眼。城台中部内侧有宽9米的东西向马道与山海关城内相通,紧贴城墙一侧还设有宽两米的142步砖制台阶供行人上下。明初建时,是为了一旦战事来临,兵士可及时登城就位,迎击敌人。
城台之上是靖边楼,靖边楼是两层砖木结构,平面呈曲尺形、总面积658.4平方米,楼高13.47米,歇山式九脊重檐顶。楼内上下两层有木梯相通。楼上有箭窗56个,檐桁枋心,仿明式彩绘,庄重古朴。
为了防御体系的完备,明代官员在山海关关城的城东、西门之外,还各筑有东罗城、西罗城,城南城北还筑有南翼城、北翼城,城西门处还建有瓮城,东门外有城堡、烽火台等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