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之前我们首先介绍下当时的情况,春秋时期,楚国偏居南方,远离中原,被称为南蛮。今天的好多人可能不懂,因为作为楚国都成所在地的湖北人长以中原人自居,那湖北到底算不算中原?这个是要分时期的,由于中华文明最早起源于黄河流域,夏商周朝代的建立都是在河南中北部,华夏的文明早期主要是在河南河北山西山东一带。人口也主要集中在这一带,楚国开发的比较晚,一直到了周朝时期才开始在湖北一带建立城邑,经过很多代楚人的发展慢慢发展成为南方的大国,但是要按人口密度来说和当时的中原地区来说差距是非常大的,楚国虽然领土广阔,但是在公元前506年那时候,湖南广东一带基本没什么人,安徽江西一带人口密度也比较小,但是今天我们看来这些地区人口都是很密集的,但是当时情况完全不一样的,这就造成楚国看着幅员辽阔,但是人口是低于晋国.齐国这样领土远小于它的国家的,疆域辽阔人口不集中,造成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要防守的地方很多,兵力不集中,很容易各个击破。这也是吴楚柏举(或称伯莒)之战,楚国失败的原因之一。
吴国传到吴王僚时,已有了制霸天下的雄心。还没等吴王僚动手,他的堂弟公子光(吴王阖闾)收买假厨子专诸,鱼肠剑刺死吴王僚。为吴国挣面子的事,落到了阖闾头上。
吴国离中原诸国太远,身边的大国只有楚国,欲霸天下必先灭楚。不过,阖闾有足够的信心完成这一目标,因为他手下有两大绝世天才:文有伍员(伍子胥),武有孙武。而且伍子胥是楚国世家出身,熟悉楚国地理及上层情况,是吴国攻楚的活地图。
阖闾比较幸运,他的对手楚国此时正处在一个中衰期。楚成王、楚庄王的霸业,早被历史的阴风不知道吹到了哪里。在位的楚平王熊居昏庸无道,宠信奸臣费无极,把楚国带到了阴沟里。公元前516年,楚昭王熊珍(熊轸)即位,依然没有挽回楚国的颓势,而两年后,公元前514年,阖闾即吴王位。
阖闾很清楚楚国和吴国的实力对比,他采取蚕食之计,一步步压缩楚国的战略空间。公元前512年、公元前511年,吴国先后发动对楚国的进攻,拿下六(今安徽六安),(今安徽霍山)。吴国的这些战役主要是试探性质,一试楚国的实力,二试孙武的实力,结果都令阖闾满意。
阖闾发现大举进攻楚国的条件已经成熟,公元前506年,阖闾出兵5万伐楚,这几乎是阖闾的家底。而楚国有雄兵20万,仅凭吴军很难取胜。阖闾拉来了两个盟友蔡国(河南新蔡附近)、唐国(湖北随州附近),让蔡、唐联军在楚国的北部作战,牵扯楚军注意力。吴军也把主力拉到了北线,这么做有两个考虑:一、与蔡、唐联军会合;二、取得反楚的晋国支持。
为了保持军队体力,吴军此次北上是坐船去的。具体路线是:吴军先渡过长江,然后从邗(江苏扬州)进入邗沟(京杭大运河苏中段前身),然后溯河进入邗沟与淮河的交汇处(今江苏淮安),在淮河向西溯行,与久候多时的蔡、唐联军合兵一处。吴军与蔡、唐联军于豫章会合,这个豫章可不是魏晋南北朝时的豫章郡(今江西南昌),而是安徽省、河南省交界处的淮河南岸大别山地区。之后,吴军向西行进二百公里,抵达汉水东岸。
看地图你会发现,吴军的行动非常诡异,像跳棋一样在棋盘上没有规率地跳来跳去,略过楚国的很多关隘。这正是阖闾制定的“引楚军主力过汉水,聚而歼之”的战略。但是,楚国也有高人,就是大司马沈尹戌。沈尹戌就看出吴国在实行战略冒险,企图深入楚国腹地机动作战。沈尹戌对楚军主帅囊瓦说:“吴军舍舟船而就车马,我们可以奇兵烧掉吴军的战舰,再扼守豫章与汉水东岸之间的险关,封堵吴人的归路。吴人千里无粮,到时军心涣散,一战可歼之。”
不过,楚国高层觉得沈尹戌有些多虑,以楚国之雄,对付在楚国境内孤魂野鬼般乱窜的吴军,不在话下。当然,有的反对者,比如楚大夫史皇对沈尹戌纯属是羡慕嫉妒恨,明知沈尹戌的办法可行,就是加以阻挠,不想让沈尹戌立功。囊瓦也不想让沈尹戌出风头,拒绝了沈尹戌的建议,决定让楚军涉过汉水,与吴军速战速决。
可是,楚军追击吴军,吴军是轻装前进,等于拉着楚军的大象鼻子满世界跑,消耗地的是楚军的体力和后勤补给线,而吴军的粮草可以在楚国内部就近解决。等吴军跑到柏举时,吴军依然活蹦乱跳,楚军却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后勤辎重早不知道甩哪去了。
柏举位于大别山东麓,在今湖北省麻城市东北郊,这是吴国君臣事先选定的歼灭楚军主力的地点。吴军刚开始还比较保守,想再观察一下楚军。阖闾的弟弟夫概王年轻气盛,想立头功,在没有得到哥哥同意的情况下,私率轻兵五千直闯楚军大营。楚军正如夫概王之前预料的那样,军心早已涣散。吴军如猛虎下山,楚军很快就作鸟兽散了。这一天,是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十一月十八日。《左传》对此战有记载,《定公四年》云:“子常(囊瓦)之卒奔,楚师乱,吴师大败之。”楚军的败兵像一群无头苍蝇一样,乱哄哄地向郢都逃窜。
吴军则跟着楚军一路追击,但不动手,直到楚军挤在汉水要渡河时,吴军突然插上一刀,楚军没剩下几个人了。
吴军乘胜杀到郢都城外,楚昭王熊珍早就带着金银珠宝逃跑了。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也就是楚昭王逃出郢都的次日,吴军入郢,楚亡。然后,就是著名的伍子胥怀着刻骨的仇恨,发楚平王尸,鞭三百。楚大夫申包胥在秦国都哭秦墙,秦哀公出兵救楚,楚国复兴。
但是,这场柏举之战带给楚人的耻辱感,直到楚国被秦始皇二次消灭时,也没有洗掉。对吴国来说,虽然没有真正吞并楚国,但通过柏举之战灭楚,奠定了吴国称霸江湖的基础。
楚国,是春秋初迅速崛起的一个大国。早在齐桓公称霸东周时,楚国就成为周王国南方一霸,控制了整个南阳盆地,并以此为根据地、疯狂进犯中原。中原试图称霸的诸侯国,有齐、宋、晋等等,但所有中原诸侯国在称霸的过程中,最大敌人却都是同一个南方的楚国。在与中原诸侯国长期争霸过程中,虽然楚国有胜有败,却鲜少有中原诸侯国能攻入南阳盆地、对楚国造成致命威胁。相反,楚国还不断发展壮大,一度号称东周最强大的诸侯国!
可在公元前506年,一个被中原遗忘了数百年的诸侯国却突然杀入南阳盆地,不但击溃了楚军,还攻破了楚国郢都,差点将其灭国!
看似名不见经传的小小吴国,竟然扳倒了东周最强大的楚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吴国的早期发展史,其实是个谜。《史记》声称文王叔伯为让贤季历,逃至荆蛮后而创立了吴国。但今人从《宜侯(cè)簋》铭文分析,认为吴国极有可能是周康王时分封的诸侯国。由于长期与中原隔绝,吴国慢慢被王室遗忘,被视作了蛮夷。
但在春秋中期时,吴国国力却不可小觑。
公元前601年,楚穆王东征群舒国(今安徽舒城、庐江、巢县一带),顺便与吴、越二国结盟而返。这是吴国第一次出现在《左传》的记载中。由此分析,吴国势力已越过长江,接近淮河流域了。
公元前584年,吴军北上讨伐郯(tán)国(今山东郯城西南一带),让鲁国上卿季文子深为感叹:“中原诸侯实力太弱,以致蛮夷入侵,这都是因为没有好霸主啊!”吴国政治中心在今江苏省太湖一带,却能跨越长江天险北上扩张到山东半岛边缘,可见吴国国土范围并不如人们想象中那么狭小。
也就是在这一年,为报令尹子重、司马子反的灭族之仇,前楚人申公巫臣在晋景公支持下,将中原先进的战车战术以及射御之法传授给了吴人,这更是让吴国军队如虎添翼。
从这时起,吴国就成了晋国遏制楚国的重要棋子,常年入侵楚国,让楚人疲于奔命。以两国这时期的交战史而言,楚国胜少败多,这充分印证了吴国军事实力的强大。
吴国并非弱小,与楚国堪称对手。
但在吴、楚对抗前期,虽然吴国常占上风,毕竟是难以对楚国形成压倒性的优势。如果就此长期消耗下去,凭借楚国的雄厚国力,相信吴国未必能拼得过楚国。
遗憾的是,吴、楚开始长期对抗之际,正是楚国走上下坡路之时。
晋国之所以能与远在千里之外的吴国结成同盟,关键人物就是前楚人申公巫臣。申公巫臣为娶夏姬,与夏姬结婚后逃到了晋国。原本他只想安安稳稳地度过下半生,并不想参与晋、楚争霸。可申公巫臣拐跑夏姬之举,却遭致楚国令尹子重、司马子反的嫉恨,两人公权私用、灭了巫臣之族。为了报仇,申公巫臣才向晋人提出了扶持吴国、以遏制楚国的计划。
曾经的楚人却被逼成了楚国死敌,证明了楚国国内政治的异常。不但是申公巫臣,伍子胥也是如此。公元前522年,楚平王听信费无忌谗言,杀死了太子建太傅伍奢及其长子伍尚。怀恨在心的伍子胥逃到了吴国,寻求复仇的良机。正是在他辅佐之下,吴王阖闾才找准了楚国命门,差点灭了楚国!
申公巫臣与伍子胥,仅仅是楚国人才外逃的两个缩影。除他们外,这一时期因为各种原因逃离楚国的还有苗贲皇、析公、雍子、范蠡、文种等等诸多士大夫。这么多优秀人才逃离,甚至很多还公开与楚为敌,足以证实楚国内政已经出现了大问题。
楚国的最大问题,是公室集权程度太高、缺乏制衡,导致执政者逐渐腐化昏庸。楚康王死后,楚灵王好大喜功、生活奢侈,楚平王宠幸小人、误害忠良,令尹囊瓦贪婪成性、好信谗言。连续三位执政者的乱政,让楚国彻底踏上了衰退的道路。高层乱政,中下层也就人心涣散,楚国民众的凝聚力大大降低。
人才频繁外逃,就是楚国内政昏庸腐化最直接的表现。
不但如此,昏庸的统治者在国际上也接连犯了一系列错误,让楚国在东周陷入了孤立。公元前526年,在晋国强力干涉下,王子朝在与周敬王的竞争中彻底失败,被迫携带大量周王室典籍出逃,楚人公然接纳了他。自此后,周王室与楚国关系彻底恶化,一度召集诸侯会盟,声称要讨伐楚国。虽然此时晋国卿士大多人浮于事、不愿参与东周事务,使得王室伐楚议题得不到诸侯国的广泛支持,可楚国却因此而陷入了孤立。
不但得罪周王室陷入了孤立,楚国高层的贪腐,还将自己盟友逼到了对立面。
因为唐、蔡二国只进贡了楚昭王却忘记了囊瓦,令尹囊瓦悍然扣押了两国国君长达三年。直到两国国君不得已献出自己的宝物后,囊瓦才放他们回国。这让唐、蔡两国怒不可遏,一回到国内,就背叛了楚国。特别是蔡国,在东周四处联系反楚力量,向楚国发起报复。
楚国的敌人太多,蔡、唐二国很快就找到了得力盟友。
在此之前,吴王阖闾杀死吴王僚篡位成功。其后,在伍子胥规划下,吴国采取“三分吴军,轮番伐楚”的策略,常年消耗楚国国力,已持续了近十年。在得知唐、蔡二国想报大仇后,伍子胥立刻访问二国,迅速与他们结成了反楚同盟。
公元前506年冬,吴国军队乘船由淮河抵达蔡国后上岸,从豫章(东起今安徽霍邱、六安、霍山之间,西达今河南信阳及湖北广水应山区东北)正式发起了对楚国的总攻。一场惊天动地的大决战,即将全面展开!
即便楚国正遭遇来自国内外的种种困难,可当吴王阖闾发动这场战争之时,也许阖闾自己都还没有万全把握能毕其功于一役。楚国能与强大的晋国对抗了一百多年,岂能被新近崛起的吴国彻底击垮?
可谁都没想到,关键时刻令尹囊瓦的昏庸,让楚国失去了最后一丝希望。
楚国左司马沈尹戌原本是吴人,而且曾是吴王阖闾的部属。对于吴军战法,沈尹戌极为熟悉。所以,战前沈尹戌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个歼敌于南阳盆地内的绝妙计划:由令尹囊瓦率楚军主力固守汉水东岸,与入侵的吴军形成长期对峙;沈尹戌则率方城之外的楚军机动力量杀向淮水边,破坏吴人舟船、切断吴军的退路及粮草供应;然后,沈尹戌再率军从大隧(今河南信阳的九里关)、直辕(今河南信阳的武胜关)、冥(今湖北广水的平靖关)杀回南阳盆地,与楚军主力前后夹击吴军,以彻底击败吴王阖闾。
如果沈尹戌的计划能顺利实施,那将不会是吴国灭楚,而是楚军在南阳盆地内的“关门打狗”了!可惜,沈尹戌的过高威望引起了令尹囊瓦的妒忌。所以,在身边亲信挑拨离间下,囊瓦立刻就单方面改变了作战计划,将楚军主力拉到了小别山(今湖北光山县至黄冈之间)到大别山(今安徽霍邱西南九十里的安阳山)之间,主动出击来寻求吴军决战。
可惜,囊瓦带军能力委实太差,连战三次都败下阵来。
楚军被迫后撤,最终在柏举(今湖北麻城东北)被吴军冲溃,再也无法组织起有效抵抗。囊瓦自知失败,连忙逃到了郑国;沈尹戌则在雍(shì,今湖北京山西南)进行了殊死抵抗,结果战死疆场。
此后,郢都几乎是丝毫无抵抗地落入了吴军手中。在占领郢都后,吴军从楚王到大臣,按照级别高低入住楚国君臣家中,侵犯楚国君臣妻妾,让楚人遭受了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屈辱。
因此,为何“小小”吴国能攻破强大楚国的都城?首先,吴国并不弱小;在得到晋国支持后,实力更是大增,足以与楚国长期抗衡。其次,楚共王之后,公室的腐化堕落让国内政治愈发黑暗,以致人心涣散、人才外逃屡见不鲜,严重削弱了楚国实力。第三,统治阶层的昏庸,让楚国在国际上陷入了孤立,盟友纷纷背叛。最后是楚国昏庸的统治者在关键时刻决策失误,直接导致了柏举溃败,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让吴军毫无阻力地攻占了郢都。
所以说,楚国郢都被攻破,不是吴军太强大,而是楚国统治阶层太过昏庸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