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故事赞扬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春秋时期的吴国为什么没有灭掉楚国
吴王阖闾攻破了楚国之后,如何才能有效占领这片土地,孙武与伍子胥在对待楚国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孙武认为,楚国太大了,一口吃不下,得分步骤来。伍子胥说,没必要这么麻烦,直接将楚国灭了,版图从此划入吴国。吴王阖闾听从了他的建议,将楚国的宗庙全部拆毁。阖闾贪于灭楚,这样就可以成为整个天下最大的大国!所以他没有听从孙武的劝谏,将楚国王室的宗庙尽行拆毁,宣布楚国灭亡。
吴国为什么和楚国打仗
这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的清楚的,大体上说说,吴本来是个小的不能再小的诸侯,只是个子爵,春秋前期吴楚根本不是同一级别的,而且楚势力还没扩展到吴地,它们之间是老死不相往来的那种,但一切都不是定数,有两个人决定了吴的命运,一个是屈巫,一个是伍子胥,伍子胥大家都知道,就不说了,屈巫原是楚国贵族,芈姓,屈姓,都是楚国皇室贵族。屈巫是个文武全才,但有一个缺点就是好色,恰好楚庄王平定陈国内乱,俘虏了绝世美女夏姬,回国后,屈巫领着她跑到郑国定居,楚国他家族的人就被灭了,屈巫听说后怒了,发誓要楚从此不得安宁,他做到了!得罪人才很可怕呀!他让他儿子到吴国教吴人怎么打仗,怎么用战车,从此吴国才真正登上历史舞台,春秋末,楚已与吴接壤,从地形上看,楚国要称霸中原,必须要平定吴,以免腹背受敌,而吴国要长久生存,必须要得到西面广茂的土地,所以吴楚之间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定要决出个雌雄,最后吴意外的被越灭了。
晋楚之战过程
一般认为,战国的起点是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是战国的起点。所以,晋是一个存在于西周和春秋的国家,自然不可能在战国时期和楚国有过战争。回到正题,从晋文公重耳之后,晋楚争雄其实是春秋的主旋律。虽然春秋号称五霸,其实大多数时间是晋楚两家争夺霸权的。二者相争开始于晋文公时期,文公流亡国外时,曾经被楚成王厚待。而其即位后,却和楚国发生了城濮之战,一举确立霸主地位。著名的典故退避三舍也正是出现在此次战争之中。文公死后,晋国也一直为中原诸侯看做抵御楚国(中原诸侯视之为蛮夷)的盟主。
故而等到楚庄王时,楚国要建立霸权,必须打败晋国。在这个背景下,公元前597年,晋楚发生之战,楚国打败晋国成为诸侯盟主。其后双方互有征战,诸侯时而归晋时而附楚,不堪其扰。晋楚因无力彻底击败对方,同时国内也有内忧,于是在公元前546年,在宋国召开弭兵大会,作出了“晋、楚之从交相见”的决议。即双方共为霸主,小国对于双方都有同样的义务,形成了均势局面。其后双方之间没有大的征伐。
春秋战国关于战争的成语典故
纸上谈兵赵括vs白起秦赵长平之战围魏救赵孙膑vs庞涓齐魏马陵之战孙膑减灶也是这一时期的卧薪尝胆夫差vs勾践吴越之战负荆请罪廉颇&蔺相如将相和问鼎中原楚庄王楚军逼近东周洛阳退避三舍楚晋之战晋文公重耳为报答楚国收留之恩,也为诱敌深入,退避楚军三舍窃符救赵信陵君秦围赵都,魏国怕秦,名义出兵相救实则观望,魏信陵君窃虎符救赵胡服骑射赵武灵王学习胡人练习骑射三令五申孙武吴国训练宫女朝秦暮楚韩赵魏等国攀附楚、秦两大国,谁给好处跟谁图穷匕见荆轲vs秦始皇荆轲刺秦王老马识途管仲齐国助燕国北击山戎误入山谷老马实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