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彭”的来历和这个姓的名人?

“彭”的来历和这个姓的名人?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3284 更新时间:2024/1/20 17:52:10

彭姓何来

1、为祝融之后,以国为氏。相传陆终为古祝融之后,生有六子,三曰彭祖封彭祖于彭(今江苏徐州市),为大彭氏国。大彭氏国于商朝被灭后,子孙以国为氏,就是彭氏。彭祖原姓名铿。据说他年轻时做了一碗野鸡肉羹献给上帝,上帝吃得高兴,就赐他长寿。他经历夏商两代,活了八百多岁,所以人们称他彭祖。商朝时,商王派人向他讨教长寿的秘诀,他却回答说:我幼年时父母双亡,从小就身体不好。长大后,又碰上犬戎入侵,流落西域一百多年。我从年轻时到现在,已经死了四十九个妻子,失去了五十四个儿子,经历的人生忧患实在太多,精神上大受影响。象我这样的人,本来就先天不足,后天又保养不好,所以现在身体弄得如此干瘦枯槁,恐怕快要不久于人世了,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延年益寿的方法呢?说完就长叹一声,飘然而去。

2、祝融之后有八姓己、董、彭、秃、、斟、曹、芊。周灭之。彭为八姓之一。大彭国一直延续至商代,被灭以后,其庶子不以原国名彭命姓,彭姓就是彭祖的后代。又据《晋书》载:安定胡水有彭氏。《姓氏考略》载:西羌、南蛮皆有彭氏。均出自少数民族。

彭姓分布

春秋时彭氏已向西、向南迁徙。此后至晋代,由于战乱及官职周迁等原因,彭氏又有播迁于今山东、陕西、甘肃、江西、四川、福建等省者。唐玄宗时,为避安史之乱,彭构云迁居彭州宜春(今属江西)。彭构云5世孙彭居于庐陵吉水之山口村,其子孙分布于今吉安市、吉安县、永丰县、吉水县、峡江县、安福县、永新县、泰和县。彭6世孙彭嗣元迁居分宜县。彭嗣元8世孙彭跃次子彭延年定居于广东揭阳之浦口村,是为彭氏入粤始祖,后分出漳州、泉州等支派。其中彭延年第三子彭锐的裔孙彭君达于明朝迁入广东梅州,是为梅州彭氏始祖。自清代开始,闽、粤彭氏有部分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迁徙至东南亚及欧美。

彭姓家谱

江苏:云阳东门基庄彭氏重修族谱六卷、溧阳南门彭氏宗谱四十六卷、彭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彭氏家谱十二卷首一卷

浙江:怀玉彭氏宗谱二卷、彭氏宗谱二卷、三门亭彭氏宗谱二卷、彭氏宗谱

安徽:彭氏宗谱十一卷、潜山述信堂彭氏族谱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江西:南昌彭氏族谱十卷首一卷、萍乡竹溪彭氏四甲宗谱五卷首一卷末一卷、奉新彭蔡十三修族谱不分卷

湖北:武昌葛仙镇彭氏宗谱二卷首六卷、彭氏宗谱七卷、彭氏宗谱不分卷

湖南:长沙青山彭氏会宗谱不分卷、宁邑彭氏族谱六卷、湾头彭氏四修族谱十二卷首一卷、大冲彭氏族谱七卷

历史名人

彭越:汉初诸侯王。曾先后在汉高祖刘邦收魏、定梁、灭楚的战事中建立奇功,后来被封为梁王。他与当时的韩信英布被称为三王。

彭莹玉:元末红巾军领袖徐寿辉部将领。

彭绍升:学者,曾用禅学的精神解释儒书,企图调和儒、佛两家的思想。著有《二林居集》。

彭德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彭孙贻::清诗画家,与同邑吴仲木同为名流,称武原二仲。

丰子恺的婚姻状况?

丰子恺的妻子为徐力民。两人夫妻恩爱,婚姻幸福,一辈子相濡以沫。

一、门当户对的婚姻

1919年2月12日,丰子恺与妻子徐力民大喜的日子。

徐力民女士生在书香门第,而且家教也甚为开明,所以虽然是传统婚姻,但两人婚后却并不生分。丰子恺在结婚后不久就在上海办了上海专科师范学校,他也把妻子从家乡接了过来,两人住在校内的简易宿舍里,购置了基本家具,过上了清寒但美满的小日子。

二、5年的桃源生活

夫妻俩在1933年回到了桐乡石门的老家。抗战前在缘缘堂里的5年,可以说是丰子恺在文学艺术创作上的黄金时光。他在这里赋闲,有贤妻相伴,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赋闲的岁月,往往正是作品多产的时期。闲看、闲坐、闲行、闲想,使得他能静观现实,回忆往昔,写出发人深思的作品来。

三、带着爱情四海为家

在战争岁月,桃花源似的生活终不能长远。迫于战事,1937年11月21日,丰子恺辞别了缘缘堂。从那天起,他率妻子、子女和岳母经桐庐、衢州、常山、上饶、南昌、萍乡、长沙,一路颠沛流离。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夫妻两人硬是齐心合力将一家人带到了相对安全的广西桂林,行程万里之遥。

1948年,是丰子恺夫妇结婚20年,回忆起这么多年来夫妻两人走过的点点滴滴,丰子恺提议要举办一个银婚宴,地点设在“第二故乡”杭州的楼外楼。恰巧当时的饭店老板是丰子恺的读者,丰老还赠了一幅书法给店老板。

这对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夫妻,在此后的艰苦日子里,一直在上海过着清寒的生活,直到1975年丰子恺先生逝世。两年后,丰子恺先生的骨灰安放在了上海龙华烈士陵园。丰子恺女儿丰一吟女士说,她曾提议将父亲的骨灰拿出来,撒在他生前喜爱的杭州西湖。但母亲长叹一口气说:“湖里好冷啊!”她知道母亲真实的想法,其实是想和父亲合葬在家乡的土地上。丰一吟说,父亲与母亲一辈子相濡以沫,这才是他们最好的归宿。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京杭大运河为什么经过太湖?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京杭大运河不经过太湖。不走太湖原因如下:第一,湖泊水太浅,没法做航道。太湖大部分地区的水深不足2米,而且水位变化大,枯水期更浅,来来回回变航道,一不小心就会搁浅岸边,动弹不得,这就太麻烦了。而运河就不存在这些问题了,运河河道常年有人维护,浅了就疏浚、补水,反正就在岸边作业,维护也方便,而要是在湖中做

  • 马鞍山石门的来历?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石门,又称小桃源,俗称昆坑岩门,位于缙云县仙都山、马鞍山、白水山三山之间。有蟠龙、洪岭脚、昆坑、上方、锅炉、鸟岩下、新塘下、朱庵、新屋、外麻车、二百田、四十、桥头、下园、岭脚、双鸟、黄沙垄脚、荒田、悬藤山等十九个自然村。还有洪岭、鸟大岩、马鞍岭、麻狸岭等山头。其中上方,是宋末户部尚书临安知府潜说友的

  • 美国为海湾战争的胜利,在后勤保障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从中得出什么样的启示

    战史风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这表示我们老祖宗说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不管经过几千年,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一,秦国自商鞅变法开始,开垦农田、广囤粮草,秦军本来就是武士阶层,不种田的,专职打仗,从这点就可知秦国本身就有能力供养几十万大军。二,赵军基本是本土防御,不用长途运输军粮(长途运输过程中的消耗极为惊人,曹操给的数据是1/18,

  • 曼提尼亚之战的名词解释?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曼提尼亚之战曼提尼亚之战,①伯罗奔尼撒大战期间的一次重大战斗。公元前418年,斯巴达国王亚基斯率领斯巴达-泰耶阿联军1万人入侵阿尔戈斯和曼提尼亚。雅典将军拉凯斯和尼科斯特劳特率领1支兵力相当的雅典军队前去援助盟邦。两军在曼提尼亚附近遭遇,并展开战斗。雅典军队未能顶住联军中路和右翼的攻击,以致全线溃败

  • 血战湘江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在广西北部湘江地区突破国民党军第4道封锁线的战役。湘江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

  • 故宫有哪些故事两百字?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其余四宫分别为俄罗斯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英国伦敦的白金汉宫和美国华盛顿的白宫。在故宫中,有许多微小的设置都符合风水学、建筑学,处处体现着皇家的权威,让我们来看几例。一、999间半房间的传说相传当初刘伯温修建北京城皇宫

  • 抗日战争的历史事件有哪些?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1、淞沪会战(抗战时期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之一)又称八一三战役,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是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

  • 中世纪经典战例?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黑斯廷斯(1066)英国历史上最着名的日期与发起诺曼征服英格兰的战争有关。经过认真和大规模的准备,诺曼底的威廉公爵,在英国王位上获胜,于10月14日降落在佩文西并与国王哈罗德二世交战,距离黑斯廷斯以北约六至七英里。三周前,他们在约克郡斯坦福桥对阵维京人队的比赛中向南进行了强行胜利,他们疲惫不堪,但他

  • 历史上因为有才而被杀的材料?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韩信在楚汉战争中,韩信发挥了卓越的军事才能。汉二年(前205),刘邦兵败彭城(今江苏徐州)后,他迅速派兵与刘邦残部会合荥阳,阻挡了项羽的攻势。刘邦与项羽相持于荥阳时,韩信则率兵在项羽的侧翼发动了一系列攻势。汉四年,韩信拜为相国,率兵击齐,攻下临淄,并在潍水全歼龙且率领援齐的二十万楚军。于是,刘邦遣张

  • 写一下三国演义中五次著名战争,概括情节并评价。 五次著名战争中的主要人物及其他们的一个故事。 谢谢啦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虎牢关之战18路诸侯VS董卓三英战吕布官渡之战曹操VS袁绍曹操截乌剿烧粮赤壁之战周瑜VS曹操孔明借东风樊襄之战关羽VS曹仁水淹七军夷陵之战刘备VS陆逊火烧连营关公曰:“如不胜,请斩某头。”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