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公元前1115年公元前223年)是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国君为芈姓、熊氏。周成王时期,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不管是在春秋时期,还是在战国时期,楚国都是数一数二的强国。特别是在春秋时期,楚国和晋国之间的争霸,成为主要的历史事件。不过,在春秋后期,楚国却在新崛起的吴国手上吃到了一场惨重的败仗,这场战役就是柏举之战。在柏举之战中,吴国出动了3万大军,结果不仅击败了20万的楚国大军,甚至还差点灭亡了楚国,这是为什么呢?
一
首先,柏举之战是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由吴王阖闾率领的3万吴国军队深入楚国,在柏举(今湖北省麻城市境内,一说湖北汉川北)击败楚军20万主力、继而占领楚国都城的远程进攻战。根据《史记》、《春秋》等史料的记载,公元前506年,晋国等诸侯国召陵(今河南省郾城县东)会盟,共同商讨讨伐楚国。对此,楚国选择进攻蔡国,以此回应晋国等诸侯国之间的联盟。在楚国进攻蔡国的时候,一直对虎视眈眈的吴国决定以救援蔡国为借口,以此发兵征讨楚国。公元前506年的冬天,吴王阖闾亲自挂帅,以孙武、伍子胥为大将,阖闾的胞弟夫概为先锋,率领3万吴军进攻楚国。
二
在吴国大军出动后,蔡国、唐国也选择加入。在三国大军来到淮(今河南潢川,一说今安徽凤台)后,孙武挑选3千5百名精锐士卒为前锋,迅速地穿过楚北部的大隧、直辕、冥三关险隘(均在今河南省信阳市以南,河南、湖北两省交界处),以此达到对楚国的战略奇袭。等到吴国大军突然深入到楚国腹地后,楚昭王自然非常慌张,于是调集了20万大军,派遣令尹子常、左司马沈尹戌等迎战吴军。吴国君臣见楚军主动出击,遂采取后退疲敌、寻机决战的方针,通过退避三舍来实现以逸待劳,以此实现对楚国大军的打击。
三
楚国大军在遭遇失利后,选择在柏举(今湖北麻城,一说湖北汉川)列阵,准备再战。在两军对阵之际,吴王阖闾的胞弟夫概率领自己的5千前锋部队,直闯楚营。果然楚军一触即溃,很快就被吴军击溃。在这之后,孙武指挥部队乘胜追击,迅速将沈尹戍部包围。最后沈尹戍见大势已去,遂令其部下割下自己的首级回报楚王。在此基础上,楚昭王因为楚军的节节败溃,率先从楚国都城逃离。由此,吴军于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农历11月29日攻入楚国都城郢都(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城北)。
四
最后,虽然因为秦国的支援和楚国庞大的疆域难以全面占领,促使楚国得以成功复国。但是,获得柏举之战胜利的吴国,还是差点灭亡了楚国。究其原因,吴国之所以能以3万大军战胜20万大军,一方面是吴国准备充分,并且拥有孙武、伍子胥、夫概等名将。就伍子胥来说,对于楚国的情况十分了解,而孙武的战略突袭方案,更是成为兵法运用上的经典案例。另一方面,就楚国来说,长期和晋国的争霸战争导致自己内部实力明显损耗,再加上楚昭王父亲楚平王荒唐残暴,任用奸臣,也是导致楚国内部混乱的重要原因,从而为柏举之战的失利埋下了伏笔。总的来说,柏举之战让楚国在春秋后期一蹶不振,而吴国则顺利称霸中原。
春秋时期楚国一度是实力强大的国家,为了和晋国争夺中原霸权多次发生战争。在两国对峙的一百年中,晋国多数占据上风。比较大的城濮之战,鄢陵之战都是楚国失败告终。唯一的一次泌之战险胜还是以为晋国收到秦国牵制才促成的。所以楚人最后总结衰败原因就是后来大家熟知的一个成语“楚才晋用”
楚才晋用对楚国衰败作用比较大的有两个人,一个是申公巫臣,一个是伍子胥。
我们先说申公巫臣,公元前589年,申公巫臣在楚国的内部党争中失败(也有说是为了美女夏姬),借出使齐国的机会投奔了楚国的劲敌晋国。楚国子反杀了巫臣全家。一个月后,子反接到一封信,正是从楚国出逃的巫臣写的,上面写着:我要让楚国受命奔走,疲竭而死。为了向楚国复仇,巫臣给晋景公献上一个对楚国影响巨大的计策,全力扶持与楚国为邻的不安分的吴国,教吾人制造和使用战车等,推动了吴国中原化的进程,从而有力量打败楚国。
再说另一位直接带兵杀入郢都,掘墓鞭尸的伍子胥。伍子胥为报仇逃到吴国,忍辱负重,作为谋士辅佐吴王为的就是打败楚国。提出了最早的游击战术,把吴军分几个小股轮流对楚国进行骚扰战,楚国出击吴则后撤,吴国主力待楚人疲惫不堪时大举进攻,直杀郢都。为报家仇,居然挖开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何等仇恨,楚国岂能不败?
最后还有楚国日益加重的内部矛盾,贵族和国家之间利益的冲突积重难返,造成了泱泱大国居然被一个小小的吴国击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