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举之战是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由吴王阖闾率领的3万吴国军队深入楚国,在柏举(今湖北省麻城市境内,一说湖北汉川北)击败楚军20万主力、继而占领楚都的远程进攻战。
在柏举之战中,吴军灵活机动,因敌用兵,以迂回奔袭、后退疲敌、寻机决战、深远追击的战法而取胜。此战是中国古代史上以少胜多、快速取胜的成功战例。换而言之,正是因为战术上的成功,促使吴国得以以少胜多,击败强大的楚国。
春秋末年的吴国在夫差的带领下,由伍子胥辅助,打败了越国,灭亡楚国,争霸中原,
楚囊之情成语故事?
【拼音】:chǔnángzhīqíng
【出处】:
《左传襄公十四年》:“楚子囊还自伐吴,卒。将死,遗言谓子庚:‘必城郢!’君子谓子囊忠……将死,不忘卫社稷,可不谓忠乎!”后因以“楚囊之情”谓爱国之情。公临危审正,载惟话言,
【成语故事】:
楚国与吴国即将开战,楚兵少而吴兵多。楚将子囊认为,照这样打起来楚军队必败,这种丢失土地、让君王丢脸的事,是忠臣不忍心做的。因此,他没向楚王请示就下令退兵。
到了国都城郊,子囊派人请求楚王赐死。楚王说,子囊退兵,是为国家社稷着想,现在看来确实于楚国有利,告诉子囊,我不会让他死的。子囊说,对不战而退兵之人若不处以死刑,那么后世带兵的人,就会以开战不利为借口,效仿我临阵脱逃。照此下去,楚国将成为天下最弱的国家。于是,子囊便退回去拔剑自刎。楚王说,诚如此,就成全子囊大夫的高义吧。殡葬时,楚王装模作样地将斧子与铁砧放在子囊的三寸桐棺上,表示执行了死刑。
从《说苑》的记述看,子囊以国家利益为重,不惜以身殉国,义薄云天,令人敬仰。煞风景的是,《左传》中的子囊之死,却是另一个版本。据《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这年秋天,楚王派子囊挥师于棠(今江苏省六合县北),准备攻打吴国。吴军闭城不出,楚军只好回撤。殿后的子囊,以为吴军不敢应战而放松了警惕。不料行至一个险要的关隘之处,楚军遭到吴军伏兵的'截击,因首尾失顾而大败。子囊伐吴回来,不久后就死了。
吴国打楚国的历史背景?
吴国相国伍子胥是楚国人,因为楚平王杀了伍子胥的父亲和哥哥,伍子胥被迫逃到吴国,伍子胥帮助阖闾成功发动政变,阖闾成为吴王之后,任命伍子胥为相国。
后来吴楚爆发战争,楚军大败,伍子胥攻入楚国,把楚平王的坟给刨了,鞭尸三百下。至于为什么爆发战争,当然是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春秋时期的战争基本都是为了这个,开战的理由不过是个借口而已。所以,孔子说“春秋无义战》”。
伍子胥父子?
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楚国太子建的老师,太子被费无忌诬陷,伍奢看不惯费无忌的丑恶嘴脸,又是太子的老师,自然也受到牵连被关起来。为了不被伍奢的儿子报复,费无忌又对楚平王建议,把伍奢的两个儿子都抓起来。老大伍尚来了,被关起来,老二伍子胥逃跑了,就有了后来吴国和楚国的战争。
伍子胥辗转逃到吴国后,通过公子光的举荐,在吴国站住脚。他看到公子光有野心,就把刺客专诸推荐给公子光,自己则置身事外,过起了田园生活。
公元前516年,楚平王病死,楚昭王继位。吴王僚趁机派军队攻打楚国。这时候的吴国,国内空虚,公子光趁机让刺客专诸杀了吴王僚,他自己坐上了吴国国王的宝座,就是历史上的吴王阖闾。阖闾继位后,召伍子胥进宫,还授予他重任。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联合唐国、蔡国共同攻打楚国。经过激烈的交战,楚国的郢都被打下来,楚昭王出逃。满怀着复仇心理进入楚国的伍子胥没有找到楚昭王,就掘开楚平王的坟,挖出尸体,抽了三百鞭才住手。这就是历史上“掘墓鞭尸”的故事。
公元前496年,阖闾与越王勾践大战,吴国战败失败,阖闾没多久就死了。临死前,他嘱咐儿子夫差,一定不要忘了杀父之仇。还封伍子胥为相国公,要他辅佐夫差。夫差继位后,替父亲报了仇,打败了越国。伍子胥认为,这个时候应该一举消灭越国,免得以后留下祸患。但夫差听信大夫伯的话,不但不同意“联齐灭越”的主张,还派伍子胥出使齐国。想在本大王面前唠叨,不给机会!
在伍子胥出使齐国期间,大夫伯又在夫差面前添油加醋,说伍子胥想谋反。这还了得,是老头子留下的人也不能这样啊。夫差一把剑扔在伍子胥面前,逼他自杀。
伍子胥在愤愤不平中留下遗言,要家人在他死后把他的眼睛挖出来,挂在东城门上,他要亲眼看着越国军队是怎样灭掉吴国的。
夫差气急败坏,五月初五那天,他让人把伍子胥的尸首裹起来,扔到钱塘江里。吴人可怜伍子胥,为了不让江里的鱼吃了他的尸体,人们往江里扔吃的东西,还为他立了祠堂。这也是端午节吃粽子的另一个版本。
后来,吴国果然被越王勾践灭了,夫差觉得到了阴间也没脸见伍子胥,用白布蒙住双眼后才自杀。
当年,伍子胥的父亲不愿离开楚国逃生。多年后,伍子胥不愿离开吴国去新的地方求生。父子俩在这方面是多么相似。这大概就是人们说的遗传基因,或者叫父子连心?人越老,遗传的因素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