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的渊源及其形成
若成为一个宗教,就必须有其崇拜的对象,对于儒教,则拜的不是神,是祖先,是君臣、父子、尊卑有序的原则。
儒家思想从创立开始,逐渐成为了巩固封建社会经济以及政治制度的一种意识形态,历代的封建统治者以及思想家们不断地对它进行加工改造,使它慢慢地发展融合,完备细密,并在长达数千年的时间内,进行了儒学的造神活动,把孔子偶像化,把儒家经典神圣化,又吸收了佛教、道教的思想,将儒家这一重要的思想学派搞成了神学,把政治、哲学、伦理三者融合为一体,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儒教”体系,并一直在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的地位。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直接继承了殷周时期的“天命神学”和祖宗崇拜的
宗教思想,强调“尊尊、亲亲、维护君父”等,巩固专制宗法等级制度,在先秦它还不是宗教,只是做为一种政治伦理学说,是算做“百家争鸣”的一家,儒家在先秦虽称显学(著名学派),但未高出其他学派之上。战国时期,儒家分裂为八派,以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两派影响最大。特别是孟子一派,宋以后被看作孔子嫡传,儒家正宗。
儒家学说在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过两次大的改造:
最初的一次即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另一次则是宋明理学的建立,太广太复杂,不在本文涉及范围之内)
在西汉建立之初,为了安抚民心,发展经济,当时的统治者采用了“黄老之术”,对于当时的社会环境起到了一定的有效的作用。但是在“七国之乱”之后,出于加强中央政府集权,“统一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思想体系:它能够用统一的神权来维护至上的君权,它能够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它又能够用仁义道德的说教来掩饰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于是西汉王朝探索了六七十年之久,终于选中了儒家,并且出现了儒家的代表人物董仲舒。他主张思想上的统一,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孔子抬上了宗教教主的地位,从汉代开始,孔子就成了儒教尊严、神圣的教主,被塑造成为一个神,成为永恒真理的化身。统治者有很多事情都借孔子的名义,借助“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且通过政权的力量把儒教思想贯彻到社会生活中去,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保证儒教思想的正统地位。如汉代开始地方察举制度列出了许多道德品目,推举“孝廉”,既是一种道德品质,同时又是一种做官进仕的条件。紧密地把儒家的封建伦理和社会政治制度联系起来了。它的宗教模式在于:“天为阳、为君、为父、为夫,地为阴、为臣、为子、为妇。天地自然界的秩序被说成像地上汉王朝那样的社会秩序。自然界也被赋予封建伦理道德的属性。虽然没有西方上帝造人类那样的创世说,但也有类似的地方。儒家定于一尊,儒家的经典成为宗教、哲学、政治、法律、道德、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以及风俗习惯的理论依据。哲学虽不像欧洲中世纪那样都成为神学的婢女,但成了六经的脚注,非圣等于犯法。所谓圣人就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等儒家所崇拜的偶像。
中国的宗教首先被统治阶级所承认,而且把它的教义思想大力推行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去,但在实际政治生活中,他们把神权限制在王权之下,而不允许平起平坐,更不用说神权凌驾王权之上了。
道教是中国本土产生的唯一一个说的上相对“正式”的宗教:
道教的渊源及其形成
道教是我国汉民族固有的宗教,它起源于奴隶社会的巫师。在早期封建社会中,个别的发展为神仙家,后来又由方士们组成了方仙道,再后更出现了黄老道,这许多因素逐渐转变形成为后来宗教性的道教。
早在殷商时代,我国就有了卜筮吉凶和祈福禳灾的巫师,他们的职司是掌握龟筮,而且被认为能沟通神天。
到了战国时期,又出现了采仙药、炼仙丹的方士,他们扬言凡人只要服了仙药,吃了仙丹,立即可以登仙。
起初方士们只是杂乱的宣传,并无系统的理论,自齐人邹衍,以阴阳主运之说,显名于诸侯,方士们便吸取了邹衍的学说,以装饰自己的门面。便由神仙家发展为史记封禅书所称的“方仙道”。
两汉之间,谶纬之说大兴。封建帝王利用谶纬,借以证明自己是顺天应命的真主。
东汉初期佛教在中国流传渐广,给了神仙家以创立宗教的启发。于是,神仙方术与老子哲学结合起来,从此就产生了“黄老道”。吸取老子“虚静”思想并加以改造。汉初统治者据以为指导,实行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曾收到一定效果。神仙家的方士渐演变为道士。(道士的产生)
汉桓帝时,曾派亲信宦官去苦县祭老子,又在宫中立黄老、浮屠祠,以神仙术为内容的黄老道,开始被和佛教相并论。
“太平青领书”的道教出现于汉顺帝时,后汉书襄楷传说:“顺帝时(公元126年到144年),琅琊人宫崇诣阙士其师于吉在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号“太平青领书”,其言以阴阳五行为家,而多巫觋杂语。有司奏崇所上妖妄不经,乃收藏之。其后张角颇有其书焉。
汉灵帝时,“太平道”兴起。太平道是太平青领道中的一派,其首领为张角。后汉书皇甫嵩传云:“钜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蓄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以疗病,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十余年间信徒遍及青、徐、幽、冀、荆、扬、衮、豫八州,汉官吏认为“以善道教化,为民所归”,不加禁阻。汉灵帝中平元年,张角率众起义,起义者皆戴黄巾以为标帜,当时遂称这些义军为黄巾。太平道在黄巾起义过程中,曾起过联络农民反抗封建王朝恶势力的作用,黄巾起义失败后,太平道即不再流行。
汉顺帝时,沛国人张陵,在蜀郡鹄鸣山造作道书,创立“五斗米道”。五斗米道实与太平道同一源流,教规教义大都相同。张鲁传注引典略说:“太平道者,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为不信道……;五斗米道法略与角同,加施静室,使病者处其中思过。”张鲁传说:“有病自首其过,大都与黄巾相似。”
张道陵所创道教,因受道者均应交五斗米,故当时称为“五斗米道”。到了三国时,张道陵之孙张鲁占据汉中,自号“师君”,其来学者,初名“鬼卒”,后号“祭酒”,各领部众,众多者名“理头”。有病但令首过。诸“祭酒”各设义舍于路,置米肉以给行旅,食者量腹取足。犯法者,先加三原,然后行刑;不置长吏,以“祭酒”为理。三国志裴注引典略说:“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习,……主为病者请祷,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又依月令春夏禁杀,又禁酒”。(按所谓三官者,即天官、地官、水官后世道教有三官之神,即始于此。)
张道陵创教之初,没有许多的经典,也没有更多的宗教仪式,不过乘汉末混乱,诸霸割据之际,假鬼神符录以聚众;后来经典逐渐增多,如所谓三天正法、正一盟威等经,都说是太上老君所授,老君命张道陵为天师,所以五斗米道世称“天师道”。
自黄巾失败后,太平道受了打击,不能公开传布,只有张道陵的孙子张鲁雄据汉中二十余年,尽力推行他祖父的五斗米道,因此取得民间一部分人的信仰(张鲁后降曹操,封万户候)。后来又经历代统治阶级的扶植故天师道在社会上的基础日益巩固,宗教仪式也逐渐完成。若论及道教最早的创教者,自然要承认是东汉的张道陵。
张道陵子孙三代都在四川省境内和陕西省南部一带行道,张天师原居汉中,传至第四代张威(即张道陵曾孙),才移居江西省龙虎山。
自始,道教开始有了其作为宗教的条件,先结合玄学,然后又同儒佛相互磨合,并结合各方思想流派,发展流传开来。
佛教的中国化乃是中华吸收外来文化的一个典范,也是中华文化博采众长的一个非常明显的体现。
佛教的传入及其发展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它于公元前六世纪晚期产生于古印度,佛教约在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二年)传入中国内地,但一般以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有佛经介绍到中国来,才作为中国正式有佛教之始。这里所讨论的即仅限于中国历史范围之类。
浩瀚的佛教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虽是一种外来宗教,但自传入中国之后,受中国古代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影响,逐步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产生了与原有印度佛教不同的精神和新的面貌。同时,当佛教广泛传播之后,又反过来对中国古代的学术思想与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佛教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汉代佛教:此时期内佛教刚刚传入中国,主要以佛经的翻译、解说、介绍为主,翻译的主要是禅经和《般若经》。此时中国并无大规模宗教出现,相对比于同时期的黄老之术、神仙方术等,佛教在与其互相结合吸取的过程中发展。此时佛教主要分为禅学和般若学派。
第二个时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此时佛教在中国民间已经有了较大发展,大量经文被翻译,佛学论著纷纷问世,此时期也出现了像道安、慧远、鸠摩罗什和僧肇等著名大师。此时期佛教主要与同时期的玄学关系密切,从而得到更加广泛的流传。(玄学:以《老子》、《庄子》、《周易》这几部书作为基础结合当时的现实政策而发展成的一种不同于汉代经学的新理论。它研究体用、有无、本末这样一些比较抽象的理论,广泛地影响了当时佛教的发展。)
第三个时期是隋唐时期佛教:此期,是佛教的全盛时期,也是它中国化的时期。这时期翻译过来的佛教典籍已极为丰富,随着政治的统一,经济的发展,文化交流融合趋势的加强,佛教得到空前的发展,创立了不少新宗派。如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三论宗、净土宗、律宗、密宗等,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唐时新兴的中国化佛教派系大量涌现,如天台宗初盛於隋唐,按天台宗学说以《法华经》第一卷“方便品”为据,大开“方便法门”,以调合儒、道两家思想。实开“中国化佛教”之先河。而净土宗则更为简捷,只须日诵“南无阿弥陀佛”,都不必深研义理。而彻底中国化的南禅一派自慧能、神会已後,摒弃义理烦难,提倡顿悟,“不立文字”,“不落言筌”,一时扫荡天竺诸派,以至“十寺九禅”。无疑加速了这种变化,导致讲经唱导转而为俗讲,并且必然要进行内容本土化和形式通俗化的努力。元和已後,可视为变文、俗讲及话本的滥觞期。每一宗都有自己的理论和修持体系,师道相传,谨守不变。唐统治者(除唐武宗外)实行儒、佛、道三教并行政策,使佛教得以昌盛,同时促进了儒、佛、道的融合。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摄取儒、道思想,不仅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宗派,而且提出了一系列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理论。如天台宗把道教的丹田、炼气等说纳入自己的学说,倡导修习止观坐禅除病法。华严宗不仅把儒道思想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而且以《周易》的元、亨、利、贞四德配佛教的常、乐、我、净四德;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五常配佛家的不杀生、不邪谣、不饮酒、不妄语。这就把佛教的理想境界、道德规范与儒家的德性、德行等同起来。禅宗则更进一步,不仅不提倡念佛、拜佛、坐禅,甚至呵佛骂祖,主张性净自悟,凡夫即佛,在日常生活中即可实现成佛理想。这种思想深受道家的自然主义、玄学家的得意妄言理论以及旷达放荡、自我逍遥的影响。隋唐佛教的特点是系统性、宗派性。
。
佛法无边
儒治天下
道冠古今
讲个笑话:古时一大殿供释迦、太上、孔夫子三尊像,一儒士认为将孔圣摆在释迦、太上之后有失恭敬,遂将孔夫子像位于正中(头名)。又一火居(信道者)认为老子化三清,应居首位,将太上像移为首位。再一尤婆塞认为佛法无边、佛祖应居第一,又换了一次。如此一来二去三像终被弄坏,上天有灵,聚于一处叹曰:“吾等本来相安无事,却被几个小人给搬弄坏了。”
嘻